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異類》一書提及的一萬小時定律是不少人用來激勵自己的準則。
「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但後來,也漸漸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勤能補拙也是要看天賦的;成功也不是隨機事件,和時代、環境、際遇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目標不同,即使不斷重複練習,也只是熟練而已。
在知道這一概念的前提下,我看了丹尼爾·科伊爾的這本《一萬小時天才定律》,想要試圖看一看一萬小時還有什麼內容可講。在這本書裡,作者用大量案例(莫扎特等各種名人的例子作者真的是信手拈來)講述了一個觀點:
(精深練習+激情+伯樂)*10000=「天才」
因為是用大量案例來論證觀點,所以這本書翻起來也非常快,全書的重點僅用199頁的一張圖(即下圖)即可說明。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應試教育大國,學生們最不缺的就是習題練習和補習班,所以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就說:「我希望我能夠成為7歲的中國孩子」,同時,他也列舉了不少中國名人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如劉翔、丁俊暉、郎朗、陳忠和等等。
本書的作者丹尼爾·科伊爾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其紀實作品《硬球》成為好萊塢票房影片《臨時教練》的劇本原型,他還是雜誌特約編輯。
在去掉大量案例之後,本書的骨架十分簡單。
1.精深練習
作者提出的精深練習指的不是毫無目標的量的積累,他強調必須是目標明確的深入練習,並且重視每一次錯誤。
研究表明,我們是否熟練掌握技能和人類大腦中的髓鞘質有關,不斷練習能夠使其增厚,幫助神經迴路絕緣化,從而使我們掌握技能。生物知識在此不表,感興趣者可自行查閱。
結論有一點是:髓鞘質的數量50歲之前都會持續增加,這意味著,我們能夠通過以下三個步驟持續不斷的練習,點亮自己的技能點。
組塊化—重複練習—嘗試體會
首先,我們整體了解一項任務,讓我們對其有一個整體印象,產生迴路。個人認為可以算作一種模仿,如繪畫給新手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去臨摹。
然後儘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礎的組塊,即分解學習,像學習廣播體操那樣,一節一節、一個動作一個工作地分解學習;接著,再花時間用慢動作練習,在加速,以了解其內在的結構,提高精確度。
接下來,則需要不斷精益求精、深入練習,因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幫助的。
同時,不斷的練習也不該是簡單地掙扎,而是有目的的奮鬥,包括選定目標、努力爭取、評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驟等。
2.激情
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裡奇曾說:熱情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動力。
而丹尼爾·科伊爾在這本《一萬小時天才定律》裡也說到:進步不取決於任何可衡量的天賦或者性格,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
實際上想強調的無非就是精神的力量,激情會是我們的動力染料。
一是我們需要自身有足夠的激情,去一以貫之。
二是我們也可以利用語言。因為激勵性的語言能夠鼓舞人們爭取不斷進步。
3.伯樂
千裡馬也需要伯樂,但在這裡,伯樂指的不僅僅是能夠慧眼識人的人,而是能夠給予練習者指導的人,即老師、教練。
因為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洞察力、自身積澱能夠以更加簡潔明了的指示幫助練習者不斷提升。
現在補習班、興趣班那麼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好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進步的過程中有一個合適的能夠幫助自己的老師,那會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我們熟悉的福樓拜就曾指導莫泊桑通過觀察路人來提高寫作水平。
可以看到,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全書脈絡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燃燒自己的激情,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以目標為導向的練習模式來不斷提高技能,從而進入學習加速區域。
一萬個小時,看上去難以企及,但計劃下來,即每天3小時,堅持10年。但這3小時也必須是高質的3小時,而非渾水摸魚。另一個問題則是堅持,畢竟需要每日不停歇地堅持10年。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現在,也許我們的10年開始得晚,但也好過就此放棄。
也有一些人,可能一開始興致高昂,列計劃朋友圈打卡,但是因為突發情況就中斷了打卡,從此一蹶不振, 徹底放棄。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完成度。一個月30天,哪怕中間斷了幾天,只要繼續堅持其餘天數繼續,完成度也能夠達到八九成,就已經很好了,重要的是堅持。
村上春樹每天堅持寫作4小時,作者問有什麼寫作秘籍,他也直說:「也沒什麼秘籍好傳授,就像長跑一般,靠的是堅持。」高產的史蒂芬金也是同樣。他的工作方法就是在創作期間儘量一天寫六頁,並且修整通順。
所以,我們可以給自己樹立目標,並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樣既能給我們自身希望,也讓我們自身能夠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