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的這三點一點沒錯!

2020-12-11 彩虹誒書屋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異類》一書提及的一萬小時定律是不少人用來激勵自己的準則。

圖片來自pixabay

「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但後來,也漸漸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勤能補拙也是要看天賦的;成功也不是隨機事件,和時代、環境、際遇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目標不同,即使不斷重複練習,也只是熟練而已。

在知道這一概念的前提下,我看了丹尼爾·科伊爾的這本《一萬小時天才定律》,想要試圖看一看一萬小時還有什麼內容可講。在這本書裡,作者用大量案例(莫扎特等各種名人的例子作者真的是信手拈來)講述了一個觀點:

(精深練習+激情+伯樂)*10000=「天才」

因為是用大量案例來論證觀點,所以這本書翻起來也非常快,全書的重點僅用199頁的一張圖(即下圖)即可說明。

《一萬小時天才定律》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應試教育大國,學生們最不缺的就是習題練習和補習班,所以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就說:「我希望我能夠成為7歲的中國孩子」,同時,他也列舉了不少中國名人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如劉翔、丁俊暉、郎朗、陳忠和等等。

本書的作者丹尼爾·科伊爾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其紀實作品《硬球》成為好萊塢票房影片《臨時教練》的劇本原型,他還是雜誌特約編輯。

在去掉大量案例之後,本書的骨架十分簡單。

圖片來自pixabay

1.精深練習

作者提出的精深練習指的不是毫無目標的量的積累,他強調必須是目標明確的深入練習,並且重視每一次錯誤。

研究表明,我們是否熟練掌握技能和人類大腦中的髓鞘質有關,不斷練習能夠使其增厚,幫助神經迴路絕緣化,從而使我們掌握技能。生物知識在此不表,感興趣者可自行查閱。

結論有一點是:髓鞘質的數量50歲之前都會持續增加,這意味著,我們能夠通過以下三個步驟持續不斷的練習,點亮自己的技能點。

組塊化—重複練習—嘗試體會

首先,我們整體了解一項任務,讓我們對其有一個整體印象,產生迴路。個人認為可以算作一種模仿,如繪畫給新手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去臨摹。

然後儘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礎的組塊,即分解學習,像學習廣播體操那樣,一節一節、一個動作一個工作地分解學習;接著,再花時間用慢動作練習,在加速,以了解其內在的結構,提高精確度。

接下來,則需要不斷精益求精、深入練習,因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幫助的。

同時,不斷的練習也不該是簡單地掙扎,而是有目的的奮鬥,包括選定目標、努力爭取、評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驟等。

2.激情

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裡奇曾說:熱情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動力。

而丹尼爾·科伊爾在這本《一萬小時天才定律》裡也說到:進步不取決於任何可衡量的天賦或者性格,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

實際上想強調的無非就是精神的力量,激情會是我們的動力染料。

一是我們需要自身有足夠的激情,去一以貫之。

二是我們也可以利用語言。因為激勵性的語言能夠鼓舞人們爭取不斷進步。

圖片來自pixabay

3.伯樂

千裡馬也需要伯樂,但在這裡,伯樂指的不僅僅是能夠慧眼識人的人,而是能夠給予練習者指導的人,即老師、教練。

因為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洞察力、自身積澱能夠以更加簡潔明了的指示幫助練習者不斷提升。

現在補習班、興趣班那麼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好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進步的過程中有一個合適的能夠幫助自己的老師,那會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我們熟悉的福樓拜就曾指導莫泊桑通過觀察路人來提高寫作水平。

可以看到,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全書脈絡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燃燒自己的激情,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以目標為導向的練習模式來不斷提高技能,從而進入學習加速區域。

一萬個小時,看上去難以企及,但計劃下來,即每天3小時,堅持10年。但這3小時也必須是高質的3小時,而非渾水摸魚。另一個問題則是堅持,畢竟需要每日不停歇地堅持10年。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現在,也許我們的10年開始得晚,但也好過就此放棄。

也有一些人,可能一開始興致高昂,列計劃朋友圈打卡,但是因為突發情況就中斷了打卡,從此一蹶不振, 徹底放棄。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完成度。一個月30天,哪怕中間斷了幾天,只要繼續堅持其餘天數繼續,完成度也能夠達到八九成,就已經很好了,重要的是堅持。

村上春樹每天堅持寫作4小時,作者問有什麼寫作秘籍,他也直說:「也沒什麼秘籍好傳授,就像長跑一般,靠的是堅持。」高產的史蒂芬金也是同樣。他的工作方法就是在創作期間儘量一天寫六頁,並且修整通順。

所以,我們可以給自己樹立目標,並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樣既能給我們自身希望,也讓我們自身能夠不斷精進。

相關焦點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1勒布朗.詹姆斯,2003年NBA狀元,四屆NBA最有價值球員,三屆NBA總冠軍。這是一個功成身就的男人,職業生涯獲得無數榮譽。他依然是現役NBA第一人,無法想像1984年出生的他,以36歲的高齡依然橫刀立萬、所向披靡。
  • 心情按摩椅:一萬小時定律的危害
    他們天真的主張「努力總會有回報」這樣的人經常會拿出「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作為一種根據。「一萬小時的定律」,是美國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 在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提倡的定律。
  • 一萬小時定律是真理還是雞湯?不懂這些練了也白練!
    這幾年,1萬小時定律理論特別流行。我們對1萬小時定律通常的理解是: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就要在這上面花1萬小時的時間。這句話特別簡單、非常容易理解,很快在國內廣泛傳播,包括足球圈。察叔就在一些場合聽到足球教練向孩子和家長們灌輸這種理論。今天察叔就和跟大家聊聊這個事,對於練足球我們該如何看待1萬小時定律。
  • 一萬小時定律的實踐
    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按照平均每天一小時來算的話,我已經堅持了約七百小時了。雖然離一萬小時還差好多,離大師也相差甚遠,不過我已經用實踐證明了一萬小時定律的正確性,如我這般笨拙的初學者都能慢慢畫的好看,又有什麼是時間搞不定的呢?
  • 一萬小時定律解讀:成大事需要多久?
    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993年被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次提出的。那時他在對柏林音樂學院的學生深入研究時發現,那些被公認的最有才華的小提琴手,他們的練習時長基本都是10000小時。埃裡克森發表了一篇論文記錄了這一發現,討論了練習和長時間堅持的重要性。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關於「一萬小時定律」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隨機記憶數字這件事上,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練習,那些天賦異稟的人的極限也僅僅只能達到11-12個,天賦與刻意練習對能力的影響高下立判。而關於刻意練習,相信每個人都能聯想起一個耳熟能詳的概念:一萬小時定律——即一件事,只要能夠持續做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可對於很多人來說,明白道理往往都很容易,能不能做到就另說了。一萬個小時是多久呢?
  • 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低效率的勤奮面前會失效,為何?
    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堅持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工作經驗早就超過五年了,卻還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 一萬小時定律中的經典故事
    他舉例說,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他有幸上了一所給他大量時間練習做電腦程式設計的學校──在他自己開辦公司之前,他就已經在電腦程式設計上花費了一萬多個小時。披頭四們之所以能成為「披頭四」,是因為被偶然邀請去德國漢堡表演,在那裡他們一晚上演5小時,一周演7天,正是這初次演出機會使他們放出了異彩。
  • 懂得「一萬個小時」定律,孩子成才無憂
    在學校教授的幫助下,他們把所有學習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了三組,分別是「明日之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國際小提琴家的;第二組是資質不錯的;第三組則是更差一點的,將來最多只能擔任音樂老師的。然後,研究人員會去問每一位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接觸小提琴的時候,到現在,一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 關於一萬小時定律你怎麼看?是重複再重複一萬個小時嗎?
    一萬小時定律官方解釋是這種,「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他的書《異類》中提出來的。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是熱愛&自律,是勇往直前&永不放棄,是一萬小時定律
    是熱愛&自律,是勇往直前&永不放棄,是一萬小時定律 2018-07-06 11:03  拳擊周刊666
  • 一萬小時定律?只是噱頭罷了,心理學家研究數年指出卓越之道
    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該書一經出版,便引起了一陣浪潮。其傳播之廣泛,在網際網路之深入人心,令人驚詫!但是,這句話是經得起推敲的嗎?拆書幫創始人趙周稱:把現在的日常事務努力重複1000天,並不能讓你成為專家,只會讓你在現狀中陷得更深。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也反駁道:從來不存在一萬小時定律,它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 你若做到「一萬小時定律」,成功離你不遠了
    其實,任何人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是什麼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某個愛好或工作每天進行3個小時的練習或提升,持續10年。我的一個同學劉某某,絕對是一個超凡的女人。論能力,她也許不是最高的,但她的那種一如既往的堅持,讓我不得不佩服。
  • 備考感悟3:一萬小時定律一定有效,但你必須要戰勝自己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格拉德威爾《異類》「一萬小時定律」無論是想要做成什麼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能夠讓未來和現狀更好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容易的,為了能夠達成目標和心願,必須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去爭取,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呢?格拉德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給出了答案。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 劉熒鑫:一萬小時定律的落地方法,普通人逆襲的不二法門
    一萬小時定律講的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如果通過在某個領域一萬小時的努力,最終就會成為專家。但實際上,經過後來的研究,一萬小時定律並不嚴謹。所以才會有另一本書《刻意練習》,出來公開挑戰這個定律。其實我認為,兩本書可以結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能梳理出普通人逆襲的方法和做法。1、堅持努力,量變引起質變。
  • 一萬小時就能成天才!定律?還是謊言?
    There are may be many types of effective practice, but only purposeful practice is most effective"-《PEAK》     以上這段話摘自很多讀書app都極力推薦的一本書《刻意練習》,我最近略讀一二,除了書中所列舉的很多普通人通過刻意練習讓身體和大腦得到巨大變化而做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外,
  • 最新研究推翻「一萬小時定律」,最優秀的人,並非最勤奮的人
    分類丨職場思維字數丨3700字,閱讀約6分鐘失效的「一萬小時定律」所謂「一萬小時定律」,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聽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出版的暢銷書《異類》曾做過這樣的描述把音樂學院的一部分小提琴學生按照「卓越」、「優秀」、「良好」進行了三個分組,並分別觀察、記錄、統計三組學生在練習時間上的區別。結果得到了一個非常符合大家預期的結論:練習時間越長的學生,其學習成果越優秀。這個實驗可以看做是「一萬小時定律」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