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圖來源:Unplash
在2020年申請季,分別被哥大和耶魯錄取的兩位女生,今天帶來了自己的申請故事,並試圖回答「藤校為什麼會錄取我?」,字裡行間的成熟思考令人印象深刻:原來這才是名校要的「優秀學生」!
聽完自述,我們還採訪到了女孩的留學顧問,上海棒呆國際教育的Brian,他從升學角度分析兩個女孩的共性,以及她們被名校青睞的原因。
這兩個申請故事雖是個例,但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美國名校的錄取偏好,提供讀者一個思考的角度。
本文作者:蠍子號。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講述者:Eva
「講自己的故事,被不同的大學喜歡」
基本信息:
坐標:東海岸賓州的美高
錄取結果:Columbia, Dartmouth, JHU, UC Berkeley, UCLA等
標化成績:TOEFL 115 / SAT 1570
GPA:4.08(不加權);4.6(加權)
文書和校友面試是兩個幫助我進哥大的重要因素。
哥大的文書真的很多也很雜,我改了很多遍都覺得還差一點點,很感謝Brian就我的內容提了很多很尖銳的問題,讓我能更深地去思考我所寫的內容。這種思考和對人文的熱愛最終也體現在了哥大的申請中,可能正好哥大也比較喜歡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學生吧。
此外,校友面試也對我幫助很大。我和哥大的校友面試完之後,我倆都感覺很好,還一直有郵件往來,他給予了我很大的鼓勵。我告訴自己:哪怕進不了哥大,我也很高興有這麼真誠的一次交流。
我的活動沒有特別誇張,沒有去卡耐基音樂廳表演,沒有做什麼科研取得國際獎項。但是我的活動(比如報社或者支教)對我很有意義,也對我的社區來說很重要。
我覺得學弟學妹真的沒有必要把參加夏校,或是做很特別的活動,當成申請必選項,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申請路線。我喜歡把申請大學當作一個講我自己的故事的機會,而每個人的故事都應該是不同的。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申請者,沉穩或者張揚,都會在文書的字裡行間體現出來,也會被不同大學喜歡。所以我建議學弟學妹們在申請季開始之前,先去看看自己的活動列表,好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校園和社區,構思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
講述者:Vicky
「見微知著的能力,讓我跳出陳詞濫調」
講述者:Vicky
坐標: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班)
錄取結果:耶魯大學
標化成績:TOEFL 118 / SAT 1570
GPA:98
我在高一訪校時去了三、四所美國名校,包括哈佛,MIT,對耶魯的校園氛圍「一見鍾情」,就決定衝一衝耶魯。雖然在選校過程中,我查了大量數據做了各種衡量,但還是第一印象佔了很大的比重。
至於我為何被耶魯錄取,我猜是因為我洞察細節的能力。比起宏大的數據,我更擅長「見微知著」,捕捉容易被人忽視的「小確幸」。這個特質使我能跳出「陳詞濫調」,嘗試令人耳目一新的表達。除此之外,我天生對細節的敏感,給我的文書增加不少素材,也使整體寫作更自然和誠懇。
個人氣質角度來說,比起競爭性的激勵,我更容易被親密的人際關係打動。如果你擅長感知世界,就會有一種永遠覺得這個世界總有新的東西需要去理解和學習,保持謙虛的態度;如果你有同理心,擅長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你就會變得「善於溝通」;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追求你所愛,你就會變得「成熟」。
我不認為這些「特質」是真正的個人成就,或某種「神秘的人格特質」,而是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我經驗的延伸。
兩個女孩身上的四個共同特質
暗含美國名校的錄取偏好
拿著這兩份自述,我採訪了兩個女孩的顧問,上海棒呆國際教育的創始人Brian。在2020年的美本錄取中,Brian和他的棒呆團隊囊獲了八所藤校的offer,其中包含2枚普林斯頓、4枚哈佛和8枚耶魯。
對於Eva和Vicky獲得了好成績Brian不敢居功。他反覆強調,學生能最後進入一所頂尖大學,一般來說是「50%的運氣+40%的學生能力+10%的顧問功勞」。她們取得的好成績離不開長期規劃和努力,申請季才能「臨門一腳」。
但通過這兩個女孩的特質,我們依然可以窺探到不少美國名校錄取偏好:為什麼她們會被名校錄取?
共性一:
知識面廣,深度思考,溝通力強
Brian評價說,這兩位女同學都比較成熟,表現出溝通能力很強。熱愛閱讀,知識面廣泛 ,對世界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在面試環節上佔到優勢。
有些同學成績不錯,但一旦話題跳出自己的學業、學校,比如談到「國際局勢」、「中美關係」等,他們就沒有話好說了。這兩位女生做了充分的面試準備,加上本身閱讀面很廣,在招生官這裡留下的印象就會很好。
共性二:
巧妙平衡「能力」與「技巧」
這兩位女生並沒有在刻意、強勢展現自我,但同時又很巧妙得將自己的閃光點讓學校接收到,「能力」和「技巧」兩者之間的平衡把握得很好。很難說這是一種技巧或特質,正如Vicky的自述中說:「我不認為這些屬於某種『神秘的人格特質』,而是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經驗的延伸。」
隨著留學申請競爭越來越激烈,賽道擁擠,為了「搶奪」資源,人人都想要做差異化,「用力過猛」了。還有些同學希望通過做不一樣的活動,來展現出自己強烈的個性,給人留下「哇,你好厲害!你做的事情好高大上!」的印象,有時卻適得其反。
並沒有追求很誇張的課外活動,就像她們說的,這些課外活動「對自己,對社區都很有意義」。可見,影響力和領導力未必要通過強烈的個性和獵奇的活動來展現,但並不是每個申請者都能理解到這一點。美國大學的申請過程,是要求你把你現有的優勢和可以提升的空間進行結合,你才有可能成功。
Brian舉了個例子:就像運動員在百米短跑賽中獲得世界冠軍,並不僅僅因為他有出色的身體條件(當然這一點也非常重要),但他也需要知道怎麼去跑,要不斷訓練,知道怎麼發力,節奏如何把握。只靠技巧不可能成功,一定是「能力+訓練」的結合,美本申請同樣如此。
共性三:
強大的內驅力和自控力
這兩個女孩相比同齡人,內驅力更強,表現在整個申請季兩個人一以貫之的努力。
申請季會出現很多變數。不要因為那些不可控的變數,影響自己可控制的部分。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年歲見長,但我們可以通過每天跑步鍛鍊來延緩衰老。
面對申請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也是如此。Eva在早申請階段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情緒上出現過一些波動,但她依然按部就班地每天努力;Vicky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提早好幾年來找升學顧問,但她與顧問的溝通卻很緊密,她前期做了充分準備,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共性四:
學術強,文理兼修
最後一點很關鍵,兩位同學的學術能力都非常強,無論是學校GPA還是標化成績,學業上也能做到文理兼修。
Brian告訴我們,雖然每年申請都可能出一些個案:比如SAT低於1500分的學生被藤校錄取了。但他認為其中運氣成分比較大,更多是學校的招生策略——學校希望鼓勵未來有更多人申請,因此錄取若干SAT等分數較低的學生,未必代表大多數情況。
重要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而不是性別,出身或高中
聊完這兩位學生的申請故事,我們將話題稍許延伸。
這兩位錄取成績出色的女孩,一位來自美高,一位來自北京知名高中的國際班。美高錄取是否比陸高好?這是留學家長經久不衰的糾結所在。而另一方面,棒呆推薦的2位都是女同學,是否男孩子錄取成績就不如女孩子?
Brian否認了這兩個說法。很顯然,如果你來自知名度比較高的體制內高中,比如南外,每年本部錄取都是本校國際部好。但如果進不了知名度高的體制內高中,那進國際班對升學來說就比較有幫助。
今年棒呆錄取大藤的學生,來自北京實驗、北京四中、星河灣、北京十一中學、上中國際部、美高、加高,並沒有看出哪一類學校會佔大優勢。學生是否在申請過程中挑戰自己,學術優秀,做好差異化才是關鍵。
但如果說體制內升學結果不理想,可能與學生本身關係更大。比如體制內學生「兩條腿走路」,做申請準備就沒有那麼充分了;體制內的留學氛圍並沒有那麼濃鬱,很多工作都要靠自己,對學生的意志力要求就更高。
雖然美高學生不會存在升學氛圍和「兩條腿走路」的問題 ,但他們要面臨的問題也很多。大部分小留學生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就可能影響申請節奏。如果你適應得好,運動也好,甚至在美高當上了學生會主席,那肯定要比國內高中的學生會主席更「硬核」。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理工男更難爬藤」這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棒呆今年成功申請到哈佛和史丹福大學的,恰恰是江蘇和北京高中的兩位理科男生;8位錄取耶魯大學的學生,一半男生,一半女生。
可見,「理工男爬藤難」的錯誤歸因,使這個誤會越傳越廣:爬藤難,並不是因為「理工男」,而是因為很多理工生除了「理工」好,其他的短板太明顯。「你不僅要學術好,還要會和別人交流吧。」Brian說。
如何看待名校的價值與申請的成功?
全世界家長都「迷信」名校,名校的真正價值在哪裡?畢業於耶魯大學的Brian談了一個觀點,令人感慨。
他說:「我去耶魯之前會給自己很多藉口,如果一個孩子體育很好,我會想他成績一定很差;如果一個孩子成績特別好,我想他一定整天看書沒有朋友。但進了耶魯後,我發現同宿舍的同學,一早就去打網球,划船,結果他們的GPA還比我高。
在耶魯對我最大的影響,讓我變得不再找藉口,因為工作忙就不管孩子了。越忙就越要把各個方面都做得更好,這是耶魯教會我的。」
每年放榜時,就會湧現出很多「申請成功」的故事,比如今天的Vicky和Eva,她們如願進到夢校,說是「成功」不為過。但名校錄取率最低不過5%,剩下的95%就是「失敗案例」嗎?申請成功與人生成功是兩回事,進入大學後很多學生面臨的問題就是:接下來的幾十年,我要做什麼?
因此,Brian常常鼓勵他的學生在這個階段,用更開放的態度,消化各種信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冒一點風險。
「一所好大學不會解決你人生中所有的問題。」Brian說,「如果沒進名校,不要覺得自己就沒有前途了,不要給自己設限。」
感謝棒呆團隊對本次採訪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