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6 17:17:11 來源:青島早報
「我需要做兩個窗簾,一個窗戶3米長,用中等價位的布料,每個窗戶的窗簾最低竟要2000元!」劉先生向記者反映說,如今窗簾市場魚龍混雜,貓膩也很多,他逛了多家市場也沒敢出手買。記者隨後走訪多家窗簾商店,發現普遍存在著多打褶皺多賣布、輔料價格貴過主料、進口貨實則國產等貓膩,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一簾幽夢」背後隱藏的利潤十分驚人。
暴利法寶1:多打褶皺多賣布
「你們家4米的窗戶想要做窗簾,就要用8米的布料,這是1:2的比例,因為窗簾是需要褶皺的,褶皺多才會好看。」記者在窗簾市場探訪時,一家窗簾商店的女銷售員熱情地對記者說。記者說能不能少用一點布,女銷售員說這已經是最少的了,再少了根本達不到任何效果。
記者隨後來到另外一家窗簾店,看到兩名顧客正在挑選窗簾。「你需要寬幅還是窄幅?」男老闆這樣詢問那兩名顧客,並讓這兩名顧客去看樣品,當兩名顧客看好樣品後,男老闆開始給他們計算布料。「你們家是3米窗戶,至少要用6米的布料。」當男顧客提出能否少用一點布料,男老闆認真地說:「用的布料已經少了,有很多人用的是1:3的比例,再少窗簾做出來就不好看了。」
記者走訪多家窗簾店發現,所有的商家都會以多做褶皺好看為名,讓消費者多買布料,以定做3米的窗簾為例,大部分商家都建議記者最少應當按1:2的比例購買6米的窗簾。
一名常年供應窗簾的中間商彭先生告訴記者,窗簾褶皺的比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窗簾的褶皺一般在1:1.5時就能夠達到美觀的效果,1:2的比例會讓消費者增加支出,更浪費材料。
暴利法寶2: 輔料價格貴過主料
人造絲、雪呢絨、紡紗、蕾絲、水溶繡、緞子面……記者在挑選窗簾時,銷售員向記者推薦的布料種類繁多,讓記者感覺眼花繚亂。顧客在挑選到滿意的布料,談妥價格後,一般都會交由店家製作,對於製作窗簾所必須的輔料、花邊、滑軌、扣環等,很少有人會在意。
「布料的價格真的沒法再低了!賣給你權當交個朋友。」不少銷售員經常這樣向顧客推介窗簾。一名在臺東常年從事窗簾生意的楊女士向記者透露,現在他們銷售布料確實不怎麼賺錢,一般是在成本價基礎上略加一點利潤。「我們的利潤主要在輔料上,大部分顧客不會在意輔料的價格。」楊女士說,不少顧客一聽是輔料,也就不再多問了。
記者在一家窗簾店看中一款窗簾布料,經過討價還價,最終和商家商定布料30元/米。記者說自家窗戶3米寬,照此計算,6米布料共需要180元。而製作窗簾所需的加厚輔料10元/米,6米需要60元;花邊8元/米,6米需要48元;扣環5元/個,共需要24個,費用是120元;滑軌25元/米,總價為75元;另外還有鋁製加長支架兩邊各一個,每個15元,這就是30元。在市面上,這是一款非常簡單的窗簾,僅是這樣簡單製作的窗簾,輔料就需要333元,照此計算記者在輔料上花的錢遠遠大於布料。
暴利法寶3:進口貨實際是國產
「這是進口面料,銷量特別好。」女銷售員向記者推薦一款據說是來自土耳其的窗簾,記者發現窗簾的標籤上寫著產地為土耳其,等級為A級,價格為248元/米。當記者詢問窗簾一共有幾個等級,老闆表示自己的布料都是A級,其他的則不知情。記者詢問這些布匹是否有進口許可證時,老闆則是閃爍其詞,不願正面回答問題。
在遼陽西路一家窗簾店內,記者說想挑選遮光效果好的窗簾時,銷售人員立刻拿出一款玻璃纖維面料,並介紹該面料為韓國進口。隨後,記者又走訪了多家窗簾銷售店發現,不管是布藝窗簾還是捲簾或是天棚簾,「進口料」是窗簾銷售人員慣用的推銷語。
市場上的進口窗簾真有那麼多嗎?窗簾批發商桑先生在和記者熟悉之後向記者透露,零售店內標價每米二三百元的 「進口面料」其實不是什麼進口料,都是國產的,現在銷售都講究概念,「進口」也是窗簾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胃口」打出的幌子,其實市場上的窗簾面料主要產地是浙江、廣東等地。
算帳:進貨到零售商家加價十多倍
記者調查中發現,同樣的面料在不同的店價格相差很大。
記者以需要一個長10米高3米的窗簾為由進行了調查。一款毛巾棉面料在家居賣場內標價240元,打折後價格為220元,銷售人員合計報價為12500元;同樣的面料和顏色,路邊窗簾店標價為160元/米,總共需要花費6800元;而批發店內,該款窗簾面料報價90元—120元不等,取最低報價90元一家計算,30平方米僅需要3100元。記者經過計算發現,從批發到零售,窗簾的總報價相差近萬元。一名中間商告訴記者,窗簾市場的標價目前沒有標準,大都是商家隨意定價,從進貨價到零售價,商家加價幅度甚至達到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