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能。滴定終點時pX=pAg=1/2,pKsp=2pX=2×4.75=9.5, Ksp~10-10 。
編者註:
下圖是用0.1mol/L氫氧化鈉溶液滴定20.00mL 0.1mol/L鹽酸的滴定曲線。
我們可以看到兩者非常的相似,都存在突躍,這也揭示了滴定的內在規律。那麼我們可以把兩種滴定曲線放在一起理解。
酸鹼中和反應存在的是水的電離平衡,沉澱反應存在的是難溶強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既然這樣曲線上的每一點都會反映對應的平衡常數關係。酸鹼滴定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對應:c(H+)·c(OH―)=KW;而上圖沉澱滴定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對應:c(Ag+)·c(Cl―)=KSP(AgCl)。所以從恰好反應的那一點開始,後半條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可以用來計算對應的平衡常數,因為橫坐標可以計算過量的那種離子濃度,縱坐標可以取到少量的那種離子剩餘濃度。
反應終點的橫向移動:當滴定試劑濃度增大或被滴定試劑濃度減小時,達到終點所需的體積減小,所以終點左移;當滴定試劑濃度減小或被滴定試劑濃度增大時,達到終點所需的體積增大,所以終點右移。
反應終點的縱向移動:對於沉澱滴定,如果沉澱的KSP越小,那麼終點時的離子濃度越小,終點上移;如果沉澱的KSP越大,那麼終點時的離子濃度越大,終點下移。對於酸鹼滴定,如果是0.1mol/L氫氧化鈉溶液滴定0.1mol/L醋酸,由於增加了弱酸的電離平衡,使終點上移。
綜合上述分析,問題中的A、B、D選項正確,而C選項的錯誤之處在於反應終點移動後的縱坐標錯誤,不是15mL應該是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