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評價的理念不變,增加的任何一條都是孩子的負擔。」
「在我們的呵護下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這成為一個全世界面臨的問題。」
12月12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項賢明分享了調查報告《培育堅強心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中的部分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未來學校應當改變鼓勵個體競爭的教學環境,實現特色發展。
對於目前部分中學採用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項賢明認為, 「只要評價的理念不變,增加的任何一條都是孩子的負擔」。
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不充分
「我們的孩子並不是因為生活過不下去而不快樂。」項賢明指出,從震驚全國的吳謝宇弒母案到疫情期間升級的親子矛盾,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陳福國曾指出,不少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顯示,我國學生心理疾病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
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中小學階段的成長過程中就埋下隱患,到了大學期間人際交往、學習壓力、經濟狀況等都會構成刺激因素,使心理問題暴發出來。「中國家長對子女過分關注、溺愛的教育方式,以及現在許多家庭『隔代養』的情況,都會帶來很多問題。」陳福國表示。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布的報告《影響世界——了解富國兒童幸福的構成》顯示,在41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洲聯盟(EU)國家中,美國15~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每10萬青少年)為8.9%,高居第9位,緊隨其後的是被稱作「教育神話」的芬蘭,該國15~19歲青少年自殺率為8.2%。亞洲國家中,日本的15~19歲青少年自殺率為7.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了15歲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參與測評學生閱讀成績較高,但對生活的滿意度遠低於平均值。
(調查發現,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項賢明認為,學校教育大多僅局限於常識和知識的層次,滿足於教會孩子們記住一些知識,很少能達到智慧和精神的層次,無法對孩子們的精神生長發育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持。當下,學校採取各種手段、資源來調動學生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給孩子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學業壓力。他在調查中發現,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學校層面,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並不充分。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曾對10405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結果表明,84.0%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只有35.6%的學生表示很滿意,57.6%的學生表示一般滿意,6.8%的學生則表示不滿意。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諮詢師專業性的認可度較低,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驗較差,對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情況滿意度較低。
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智輕德」「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的傾向。接受調查的四、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對自己心理狀況的關注度分別僅為6.5%和11.1%。
「兒童心理疾病如不及時幹預和治療,成年後還會存在。」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曾公開表示,預防和減少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必須採取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措施。
教育的主導價值應從競爭轉向合作
在政策層面,2019年7月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其中就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了面向2022年、2030年的階段性目標。到2022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要達到80%以上。
此後,國家衛健委員會、教育部等12個部委日前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50%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30%的兒童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各地市設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熱線;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
(善待兒童的教育,是使兒童免於恐懼、能夠保障兒童睡眠和健康的教育。)
據新華社報導,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啟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就是為了確保實現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應對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的挑戰。
項賢明表示,目前中國師範院校在教育中雖然將心理學列入必修課程,但教學內容僅僅集中在認知層面,即「如何幫助孩子學習知識」,缺少完整的教師心理健康培養體系。
「正如身體健康不能僅僅依靠醫生一樣,孩子們心靈的健康成長,除了心理學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支持。」項賢明建議,未來教育應實施特色發展計劃。儘快把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從重點建設轉向特色發展,讓孩子們在學校中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特長。
項賢明認為,當下學校教育的主導價值,應當從競爭轉向合作。應當建立合作型學校,引導孩子們學會合作,減少孩子們之間的個體競爭;多在孩子們中開展群體間的競爭,教會孩子們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此外,體育活動在釋放心理壓力、助力心靈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目前以個體競爭主導價值、以體育知識教學和競技體育技能提高為主要目標的體育課,還不是孩子們心靈健康最理想的支持力量。他希望,未來能大量增加孩子們群體性的自由體育活動,「讓體育活動在給孩子們健壯身體的同時,也給他們一顆健康的心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認為,善待兒童的教育,是使兒童免於恐懼、能夠保障兒童睡眠和健康的教育。「教育生態的改善,最終要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三低教育生態。」(記者 樊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