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為進一步破解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共同探討解決之道,中國教育報近期推出了「熱點大家談·減負系列報導」。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中國教育報聯合舉辦了「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研討會,為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習負擔建言獻策。本版今日刊出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當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原因是什麼,對策是什麼?」日前,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中國教育報聯合舉辦的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教師、家長等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面對面的討論與交流。
如何理解「學習負擔過重」?
如果學習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信心受到破壞,進而影響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合理確立,那麼這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無疑是負擔過重。
「我前段時間去一所高中,晚上十點半,教室裡燈火通明,第二天早上六點半,教室已是琅琅書聲。除去孩子們洗漱、吃早飯等時間,可能睡眠時間也就6個多小時。」提起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梁威講述了自己親眼見到的一幕。還有一些學校的激勵標語,也讓大家感到觸目驚心:生前何必久睡,死後必會長眠。
減負呼聲不斷,但什麼樣的學習負擔才算「過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什麼是負擔?負擔其實是一種心理感受。」江蘇省泰州市蘇陳實驗小學校長丁正後說,「對於一個喜愛遊戲的學生,讓他在電腦旁坐一整天,他不會覺得累,因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對於一個不願動筆寫日記的學生,哪怕讓他一學期只寫一篇日記,他也覺得是一種負擔。」
優生和後進生對學習負擔的感覺差別顯著,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李永生也注意到了。「班級授課制下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預設是:全年級或班級學生學業水平是大致相同的,但事實上,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卻有顯著差異。相同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而言,負擔狀況肯定不同。減負工作,首先應該關注那些學習困難學生的學業負擔。」李永生說。
馬東寶是北京市大興區興華中學副校長,也是長期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他一直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問題困擾著:「當看到孩子一臉的凝重與疲憊,終日難見笑容的時候;當他們再沒有了與父母的親暱,成天無奈地坐在書桌旁的時候;當動人的音樂與假日的旅遊成了他們難得奢侈享受的時候……我們知道,孩子們累了!」馬東寶用一組排比句道出了一線教師對於孩子們學習與生活狀況的擔憂。
怎樣的學習負擔才算過重?學生家長、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王葎認為,如果學習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信心受到破壞,進而影響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合理確立,那麼這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無疑是負擔過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對1999年以來學生發展狀況進行了縱向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十年來中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持續減少,在「學習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這種狀況對於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時期因學業負擔過重導致的長期睡眠不足、心理焦慮不僅會損害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帶來長期的精神創傷和人格障礙,影響他們長大後的社會行為。
不僅是睡眠不足,2011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我國中小學家庭教育支出大約佔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費用為8754.4元,而用於課外班等各種擴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費用為5862.8元,約佔家庭教育總支出的67%。
「這意味著什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說,「在大城市,如果每節課外班100元,那麼孩子們每年要多上58節課;在中小城市,如果每節課外班50元,那麼孩子們每年要多上近120節課。課外班的增加,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當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是個真問題,不是假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教授說,「學習負擔是相對的,學習負擔過重問題是絕對的。具體地看,也許某個孩子的負擔並不重,一些學校通過教學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真實性、客觀性、嚴重性已經被社會普遍感受到,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睡眠質量,也影響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未來公民的素質,不容迴避,也無須粉飾。教育界和整個社會,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