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教育部六發減負文件 難遏學生升學壓力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編者的話】

  為進一步破解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共同探討解決之道,中國教育報近期推出了「熱點大家談·減負系列報導」。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中國教育報聯合舉辦了「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研討會,為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習負擔建言獻策。本版今日刊出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當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原因是什麼,對策是什麼?」日前,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中國教育報聯合舉辦的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教師、家長等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面對面的討論與交流。

  如何理解「學習負擔過重」?

  如果學習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信心受到破壞,進而影響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合理確立,那麼這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無疑是負擔過重。

  「我前段時間去一所高中,晚上十點半,教室裡燈火通明,第二天早上六點半,教室已是琅琅書聲。除去孩子們洗漱、吃早飯等時間,可能睡眠時間也就6個多小時。」提起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梁威講述了自己親眼見到的一幕。還有一些學校的激勵標語,也讓大家感到觸目驚心:生前何必久睡,死後必會長眠。

  減負呼聲不斷,但什麼樣的學習負擔才算「過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什麼是負擔?負擔其實是一種心理感受。」江蘇省泰州市蘇陳實驗小學校長丁正後說,「對於一個喜愛遊戲的學生,讓他在電腦旁坐一整天,他不會覺得累,因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對於一個不願動筆寫日記的學生,哪怕讓他一學期只寫一篇日記,他也覺得是一種負擔。」

  優生和後進生對學習負擔的感覺差別顯著,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李永生也注意到了。「班級授課制下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預設是:全年級或班級學生學業水平是大致相同的,但事實上,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卻有顯著差異。相同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而言,負擔狀況肯定不同。減負工作,首先應該關注那些學習困難學生的學業負擔。」李永生說。

  馬東寶是北京市大興區興華中學副校長,也是長期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他一直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問題困擾著:「當看到孩子一臉的凝重與疲憊,終日難見笑容的時候;當他們再沒有了與父母的親暱,成天無奈地坐在書桌旁的時候;當動人的音樂與假日的旅遊成了他們難得奢侈享受的時候……我們知道,孩子們累了!」馬東寶用一組排比句道出了一線教師對於孩子們學習與生活狀況的擔憂。

  怎樣的學習負擔才算過重?學生家長、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王葎認為,如果學習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信心受到破壞,進而影響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合理確立,那麼這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無疑是負擔過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對1999年以來學生發展狀況進行了縱向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十年來中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持續減少,在「學習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這種狀況對於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時期因學業負擔過重導致的長期睡眠不足、心理焦慮不僅會損害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帶來長期的精神創傷和人格障礙,影響他們長大後的社會行為。

  不僅是睡眠不足,2011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我國中小學家庭教育支出大約佔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費用為8754.4元,而用於課外班等各種擴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費用為5862.8元,約佔家庭教育總支出的67%。

  「這意味著什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說,「在大城市,如果每節課外班100元,那麼孩子們每年要多上58節課;在中小城市,如果每節課外班50元,那麼孩子們每年要多上近120節課。課外班的增加,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當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是個真問題,不是假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教授說,「學習負擔是相對的,學習負擔過重問題是絕對的。具體地看,也許某個孩子的負擔並不重,一些學校通過教學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真實性、客觀性、嚴重性已經被社會普遍感受到,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睡眠質量,也影響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未來公民的素質,不容迴避,也無須粉飾。教育界和整個社會,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相關焦點

  • 中小學生減負困局:素質教育與升學壓力如何平衡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立芳)幾乎每次減負的話題都會引來熱烈討論。一邊是「素質教育、快樂學習」的願景,一邊是升學競爭壓力帶來的「校內學不夠,培訓班來湊」的現實,這讓家長左右為難。如何才能逃出既反對負擔又反對減負的怪圈?
  • 教師的壓力誰懂? 教育部:「減負」刻不容緩
    依據負擔壓力的來源,當前中小學教師還面臨著社會輿論的壓力負擔、升學考試的壓力負擔、學校管理的壓力負擔。首先,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成為千萬家庭的頭等大事,成為社會民生之首。在媒體輿論的聚光燈下,學校發生點滴之事都會被無限放大,尤其是網絡傳媒對教師毆打、侵犯學生等個別負面新聞更是極度關注,加劇了全社會對學校與教師工作的特別「關照」,以至於出現了一旦孩子在學校出事之後,無論對錯與否,相應的主管老師首先受到處分的現象。與學生家長相比,今天的中小學教師反而成了「弱勢群體」,出現了教師不敢管學生、更不敢批評學生的怪象。中小學教師面臨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 「升學壓力」是學業負擔的根源,教育結構失衡是基本因素
    減負減什麼?應該減的是學業負擔。學業負擔的壓力從哪裡來?應該是升學壓力。升學為什麼有壓力?追究原因則是教育結構失衡。很明顯,升學壓力和學業負擔是有著內在的因果聯繫的。重點中小學校的建設增加升學壓力,學業負擔反升不減自1959年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6所高校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這樣做的目的也是提高教育質量。
  • 《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父母焦慮與升學壓力是主因
    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由來已久,自1985年以來,中央層面下達的「減負令」高達49次。然而「一山放過一山攔」,在「減負」路上,各種問題總是層出不窮。38%的學生沒有報輔導班,其餘62%的學生都報了輔導班,學生的課餘時間進一步被壓縮,學業壓力不斷增大。
  • 教育藍皮書:半數家長未明顯感到減負效果 擇校競爭和升學壓力系主因
    2018年,國家出臺多個文件大力減負,但為何大部分家長認為學業負擔呈現越減越重的趨勢?  調查發現,80%的家長認為原因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競爭和升學壓力;60%的家長認為校長、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給孩子施壓;49%的家長認為培訓機構推波助瀾;42%的家長認為是家長過分看重孩子考試分數,給孩子施壓,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孩子負擔過重,減負成效不夠明顯。
  • 學校忙減負輔導班卻人氣旺,專家提醒面對升學壓力家長需理性
    有關專家提醒,在周末,學生應以休息為主,對學生偏弱科目或興趣愛好,家長可為其報班補習,但要注意把握好度。秋季開學,家長找輔導班「學校對低年級學生不舉行考試,百分制也取消了,孩子在班上處於什麼水平,家長無從知曉。」
  • 國家給學生減負,補習班不減反增,教育部將採取措施!
    2019年是「減負年」,國家積極改革學生學習制度,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近日聯合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從政府、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四層面提出30條措施,強調「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合理確定學生離校時間
  • 一半學生中考強制進入職高,教育部嚴抓普職比,學生還敢減負嗎?
    想要贏在起跑線上,教育資源很重要,好的「高中」便是關鍵之一,而現如今好高中難上,不僅需要考試成績合格,更需要符合的條件,而今年,教育部又將要嚴抓「普職比」,學生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什麼是「普職比」?將有一半學生上不了「高中」,學生還敢減負嗎?如果將普職比調整到了5:5,那麼在「中考」以後,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的學生,就只能去中職院校就讀,所以學生的壓力也不在僅限於高考,而是從中考開始就要加倍的努力奮鬥。
  • 給學生減負不能畏葸不前
    給學生減負正處在攻堅階段,關鍵是學校、家長和培訓機構等各方都要辦好自己的事,要讓問題始終保持在可治理狀態,久久為功,必有收穫。如果對這兩年的基礎教育進行盤點,「減負」絕對是一個高頻詞。(5月27日《中國青年報》)給學生減負是一個老話題了,去年以來市場更是聞到了一股「火藥味」。去年2月,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等文件;去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
  • 《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出臺,「減負三十條」引發爭議,你怎麼看?
    現在的中小學生為了升學和考試,學業壓力大。教育部等九部門考慮到了這一點,聯合發布重磅文件《中小學生減負措施》,進一步明確並強化政府、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等方面的責任。文件中的"減負三十條"引發爭議,你怎麼看?
  • 家長群變壓力群,減負數十年,這次教育部的減負政策會落實嗎?
    試行了一個學期,結果可想而知,確實是真的減負了,可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高中時期,正是備考的關鍵時刻,也直接影響了學校的升學率,縣重點的地位差點不保。減負了數十年,不僅是學生越來越累了,家長也是越來越累。反而學校確實是真的減負了。
  • 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中小學班主任、教師非教學負擔沉重的問題,早已引起教育部重視,也出臺了給教師減負的具體措施,但減負並未落到實處。根本原因在於對教師的考核、評價由行政部門主導,而非實行專業同行評價。切實給教師減負,必須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建立教師同行評價機制,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 從「教學壓倒一切」來看待「減負」,減負之難原因找到了?!
    為什麼要「減負」?說實在的,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明白,學業確實真的越來越重了。記得以前初一才學英語,學初中三年英語就可以中考,最後還得100以上。現在小學三年級就學英語,學到初三就已經學六年時間,但是還是有很多學生沒能考100分英語,這到底是以前我厲害,還是現在的學生太差?
  • 這份教育廳文件讓成都家長炸了
    這份最新文件到底說了啥?這份文件具體說了啥?先看看團長幫你們劃的重點,團長保證,你們看過以後也會忍不住轉發朋友圈,為這些規定打call!1、關於作業《意見》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分別控制在1小時、1.5小時和2小時以內。
  • 減負減負,越減越重,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減負
    多年來,中小學生減負問題,一直是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率最高的問題,然而,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減負減了20多年,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卻越減越重,學生們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學生體能越來越差。為什麼?本人想就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和大家探討研究。
  • 「課外輔導班」遍地開花,而教育部明令中小學減負,怎麼看
    一邊是教育部命令中小學減負,孩子們的課本越來越簡單;一邊是應試教育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教育部減負政策與教師教學的矛盾教師必須執行教育部的減負政策,因為教師工資收入是與其職稱等級密切掛扣的。
  • 家家有本難減負的經:自從陪娃寫作業,我再也不用熬夜了
    好在教育部長說了,減負難,再難也要減。在3月12日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負擔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長,我們的學生會不高興的,學生不高興就是寶寶不高興,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減負難陪娃寫作業是家長們的標配,差別在於,能陪娃熬多久的夜。
  • 中小學減負大學生加壓?有沒有搞錯?問題不是學生有沒有壓力呀
    教育部回應為中小學生減負大學生加壓引發熱論!要是真的想改變這樣的局面我覺得應該從就業局面開始改變!一直以來我們總是認真對待中考和高考,而疏忽了大學教育的重要性!這給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那就是「大學就是終點」。其實不然,大學才是人生的起點,因為大學畢業以後,要面臨就業壓力,所以,如果虛度大學時光,以後的路非常難走。所以,中小學適當減負,讓學生全面發展;而大學重點培養大學生的技能,有了一技之長,才能快速融入社會!
  • 減負為什麼成為一紙空文,聽我說幾句!
    最近,網課開展的轟轟烈烈,跟著忙忙碌碌之餘,我又想到了減負,當年,為了給中小學生減負,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通知,提出了很多措施,如今,九部委的文件似乎已經被淡忘,也或許成為了一紙空文,我們為之找了很多理由,諸如老師布置作業多,升學壓力等等,但我覺得,這些並不是主要原因,我們只有找到造成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原因所在
  • 走好素質教育與升學壓力的平衡橋
    近日,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自媒體文章引發輿論熱議,直指南京市教育部門的減負政策讓家長的教育焦慮再次「爆棚」。(11月5日《中國商報》)書包越來越沉、時間越來越近,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學習方式一直備受詬病,很多人都盼望著一種寬鬆自由的教育狀態。有過上學經歷的人都想要問這樣的問題:你的美術音樂課曾被語數外學科佔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