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央視報導空氣炸鍋會產生致癌物。
空氣炸鍋究竟是會讓食物好吃又健康,還是增加了致癌風險?
我們買了三款市面上常見的空氣炸鍋,還「斥巨資」把路邊炸雞排的機器「收購」回公司,通過處理同樣的食物來進行比較,尋找答案。
三款樣品:1號利REN,2號飛L浦,3號J陽
空氣炸鍋,簡單說就是用空氣代替油來對食物進行炸制。
原理是把頂部的空氣加熱,用超大功率的風扇把熱空氣吹到鍋裡,形成急速循環的熱流。
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吹風機?沒錯,它就是一個大號的熱吹風機,只不過吹的是食物,不是腦袋。
動圖來源於soogif
熱風在封閉的鍋內不斷進行熱流循環,帶走食物表層的水分,酥脆的口感就是這麼來的。
實際上空氣炸鍋並不是完全無油的,在製作很多脂肪含量不高的食物時(比如土豆),表面要塗一層油。
這種方式和在油鍋裡翻滾油炸相比,看著確實更「低脂」。實際情況如何呢?
我們使用新鮮購買的原食材,製作了薯條和雞翅,來看第一輪的脂肪含量情況:
空氣炸鍋做出的薯條和雞翅脂肪含量,確實都比油炸鍋低。
再來看看它們的熱量對比: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用空氣炸鍋製作食物的熱量不全是降低的:
1 號和 2 號空氣炸鍋自製薯條的熱量比油炸鍋要高一些。
這是啥子情況?
其實是因為熱量不止來自於脂肪,還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
這兩個薯條的水分太低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總含量雖然沒有變,但是相同重量下的密度變大了。說通俗點就是你一口咬下去,是更結實的一口,熱量也就更高了。
我們又從超市買了半成品薯條和雞翅,派 1 號空氣炸鍋作為代表來實驗 :
可以看出,
不過從數值上看,半成品本身脂肪和熱量就要比自製的高一些,能自制還是自製吧。
我們邀請了小夥伴們來實際體驗,包括了操作體驗和試吃體驗。
我們一直強調,大家在使用各種東西時,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於是小姐姐打開說明書,開始製作。
隨後開啟了吐槽模式:
「 1 號鍋開蓋就像在跳舞」
「 2 號鍋的旋鈕真是遠古設計」
「 3 號鍋的網格太容易掉了」……
2 號的食譜說明書上寫著,薯條要炸 30 分鐘,這麼久?實誠如我們,真的照做了。
果然第一次炸黑了,噗……一定是我們廚藝的問題,一定是。
試用小姐姐的忠告是:大家看說明書歸看說明書,菜譜這種事,還是自己研究研究為好。
再來盲測一波口感,我們蒙上了幾位小夥伴的眼睛,每輪隨機吃一種炸薯條,判斷吃的是空氣炸鍋還是油炸鍋做的。
結果有 78% 的志願者選對了,有 2/3 的人認為在口感上有明顯區別,說明差別還是挺大的。
其中有覺得不好吃的試吃官認為,「空氣炸鍋炸的有點硬邦邦」。
所謂的空氣炸鍋產生的致癌物,就是當年星巴克致癌的主角——丙烯醯胺,它是一種 2A 類致癌物。但丙烯醯胺普遍存在於食物中, 120 度以上就可以產生,難以完全避免。
去年央視報導的測試是用 200 度來炸的,測出了很多丙烯醯胺。
一般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容易產生丙烯醯胺,所以我們主要檢測炸薯條,暫時對它設定一個可以接受的含量,以歐盟對炸薯條設定的基準水平,是低於 500μg/kg 。
檢測結果如下:
1 號和 2 號的自製薯條檢測出超過了這個限定值。
分析原因:從我們最開始的檢測中可以得知,這兩款空氣炸鍋按說明書操作炸出來的薯條比較幹,也更焦一些。
溫度越高、時間越久、食物越幹,丙烯醯胺產生得越多。
3 號按說明書中的 15 分鐘時間操作,炸出來的薯條幾乎沒有焦,丙烯醯胺也很低,比油炸鍋還低。
於是我們又做了兩個對比,一個是將 1 號炸自製薯條的時間縮短進行檢測,一個是用半成品再炸了一次做對比。
縮短時間後,丙烯醯胺含量大幅下降,這是因為縮短時間後薯條沒有那麼焦了,說明 1 號空氣炸鍋說明書中標註的時間過長。
而半成本對比中,丙烯醯胺的含量相差不大,沒有超過限定值。
這是因為冷凍的半成品薯條用了不少油和保水劑,不容易炸幹、炸焦。
空氣炸鍋本身的賣點就是用更少的油,甚至不用油來做出油炸食品的口感。
這看似有些矛盾,需要做些取捨。
建議大家,可以使用空氣炸鍋多炸肉類,少炸澱粉含量高的土豆、紅薯等,注意控制溫度和時間。
最後給大家做個總結:
空氣炸鍋本身並不是致癌的原因。
錯誤的製作方式,以及商家沒有進行足夠的說明,都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太好的結果。
新型技術的出現是好事,希望商家在大力宣傳誘人賣點的同時,也能對產品本身負責,給消費者一個保障。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是要理性看待一些「黑科技」「新技術」,巧用科技,才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