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流亡洛陽,洛陽人勒緊褲腰帶,助河大升格為國立大學
河南大學是一所百年名校,現在的河南農業大學、鄭大醫學院、武漢大學水利系、中南財經大學、湖南大學土木系等名校,基本上都是從河南大學校史找到源頭。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某種程度上河南大學在抗戰時期的流亡史,足以與西南聯大相媲美。特別是在洛陽四年間,更是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國立河南大學。那麼,洛陽是如何成就「國立河南大學」?
抗戰爆發,不屈河大
1912年,民國教育大家林伯襄在開封國家貢院舊址之上創建的,後經馮玉祥擴建為中州大學,有了一定的規模。1927年,民國政府將中州大學改建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30年,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正式改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
河南大學作為當時河南唯一一所高等院校,省政府決定優先考慮遷移。同年12月,河南大學開始了悲壯的「南渡」,遷到了豫南雞公山和鎮平縣。1938年春,河南省會開封淪陷,日軍兵鋒逼至豫南,河南大學處境極為艱難。值此危難之際,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先生(編按:洛陽新安縣人),前往豫西地區為河南大學再選校址。
洛陽深山,河大新家
王廣慶在嵩縣遇到了洛陽高中同學馬振堂,河大校址有了著落。王馬二人一番寒暄之後,決意將河大搬遷至洛陽伏牛山潭頭鎮。潭頭鎮地形險要,三面臨山一面緊靠伊水,是伏牛山難得的一塊小盆地,景色極為優美,便於河大師生安心求學。最為關鍵的是,潭頭鎮村民民風淳樸,在兵荒馬亂中極為難得。
1939年5月下旬,王廣慶率領一千多名河大師生,輾轉1000多裡,進入到了潭頭鎮。當年的洛陽光景也不容易,成為了抗戰的橋頭堡。自從1938年1月,洛陽就開始遭受日軍飛機狂轟濫炸。1939年3月,日機重點轟炸千年古都的民用目標,享有盛名的河洛圖書館被炸。饒是如此,洛陽依舊不屈的戰鬥著,更是第一戰區司令員衛立煌的駐地。
洛陽勒緊褲腰帶,全力以赴助河大
儘管洛陽自身條件並不寬裕,可是在伏牛上身處,潭頭鎮上下全力以赴的支持河南大學的工作。潭頭鄉紳頗具古君子之風,將自家大房子悉數騰出。河大沒有桌子、凳子,潭頭鎮就為河大師生修建泥桌、泥凳,並且還紛紛捐獻生活用具,甚至是極為緊缺的米、面、雞蛋、青菜、水果、柴火等物資。河大師生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裡,算是有了一塊能夠安心求學的地方。
我們無法想像洛陽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如何全力以赴的支持河大。但河大也沒有辜負千年古都的殷殷期盼,在民國政府組織的1941年度的辦學考績中,河南大學開課時位列全國第一,綜合成績更是全國第二。1942年3月,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河南大學。為此,河南大學在潭頭進行了極為隆重的掛牌儀式。
古都淪陷,河大離洛
1944年4月,洛陽保衛戰打響。5月13日,日軍攻佔周公廟,洛陽淪陷已成定局。14日,河南大學師生得知日軍已抵達嵩縣。於是,河南大學開始有序離洛,繼續往西流亡。15日,日軍便找到了河南大學所在地,尚有十餘名河大師生未能離開。隨後,日軍便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潭頭慘案」,這是河大校史上的一大悲劇。
河南大學在洛陽辦學四年,為我國輸送了大批人才,奠定了在民國高校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國立河南大學的殊榮,還是在洛陽時期獲得了。河南大學能在抗戰中有如此驕人的成績,與洛陽人勒緊褲腰帶全力以赴幫助河大有關係。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洛陽人感嘆要是河南大學能在洛陽該多好啊!想想也是,洛陽與河南大學的羈絆確實是令人淚目。
(本文由神都網原創,謝絕轉載。圖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