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馮贛勇、通訊員王鴻)新疆是記者一行西部之旅的第二大站。7月26日下午,在結束了敦煌莫高窟的瞻仰,記者驅車前往距敦煌130多公裡的柳園火車站。這個於1958年落成的火車站,因為敦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曾一度更名為敦煌火車站,一直為前往敦煌的乘客服役了近50年,直至2006年1月1日起,由於新敦煌火車站的落成才恢復了原名。當晚,記者一行從柳園乘火車經過一夜的旅程,於翌日上午順利抵達吐魯番火車站。
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建築的吐魯番遊客服務中心
從車站出來上了旅遊大巴,接站的導遊介紹說,由於吐魯番是盆地,火車站建在了盆地的邊緣,所以車站距吐魯番市區還有120公裡之遙,行車得一個多小時。記者雖然第三次來此,但前兩次都是從烏魯木齊乘汽車來的,所以火車站離市區如此遙遠的情況還是頭次知曉。但令記者更想不到的是,當大巴車到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建築的吐魯番遊客服務中心時,記者感嘆,11年後來此發現,如今的吐魯番旅遊業已經做得相當規範了。
記者在吐魯番下榻的火洲大酒店夜景
雖然在記者的印象中的一些觀光景點也有了不小的變化,但是酷暑難耐的天氣好像依然十分熱情地歡迎著遊客。在麥西萊甫風情園用早餐時,記者第一次見到了「天下大饢坑」,在坑旁還有一個碩大的「天下第一饢」。這可是幾次來吐魯番都沒見過的。接下來,記者一行先後觀光遊覽了蘇公塔、坎兒井、葡萄溝、高昌故城、火焰山等景觀。
吐魯番的「天下大饢坑」
雖然這幾個地方已經是三次光臨,但每次來記者都有不同的感受。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園裡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扎」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鬱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為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蘇公塔前的合影
首先參觀的吐魯番蘇公塔,亦稱額敏塔,位於吐魯番市東郊2公裡的木納村,它是清朝名將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為了恭報清王朝的恩遇,表達自己對真主的虔誠,並使自己一生的業績流芳後世,而自出白銀7000兩建造,額敏和卓死後次年,其次子蘇來曼建成於177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造型新穎別致的伊斯蘭教古塔,它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全部用青灰色磚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徑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園錐形。塔內有螺旋形臺階72級通往頂部。塔身周圍不同方向和高度,設有14個窗口。塔的表面分層砌出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5種幾何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築風格。
坎兒井葡萄架上掛滿葡萄的觀光大道
從蘇公塔來到坎兒井,景區建設已今非昔比,記得原來這裡規模設施很簡易,但是現在漂亮的民族特色大門,進入景區後就是一條漂亮葡萄架上掛滿葡萄的觀光大道。走過大道在葡萄園四周還有當年開掘坎兒井時的雕像,之後進入坎兒井博物館參觀,接著可從館內順著樓梯來到地下,與坎兒井近距離接觸,品嘗流動中的甘甜井水。
成串的鮮葡萄
新疆獨具特色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尤為突出,有1100條之多,總長5000多公裡。這是一種極特殊的灌溉系統。為減少蒸發量,當地人採用了這種地下引水方式,鑽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緩緩而行。據說,最長的坎兒井有8公裡,出土通風用的直井多達三百眼,是相當艱巨的工程。所以說,坎兒井是吐魯番,其實也是新疆的生命。
走進風景秀麗的葡萄溝民俗村
離開坎兒井來到風景秀麗的葡萄溝民俗村,這裡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溝裡四處都有令人嚮往的地方。一是葡萄溝接侍站。這是為中外賓客開闢的遊覽場所,依山旁水,安靜、幽雅,偶物天成,婁蘭葡萄長廊深邃,幽靜,遊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盡情觀賞珍珠般的葡萄,長廊盡頭碑石上「葡萄溝」三個鮮紅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進入景區中遊人還能參觀古縣長衙門、阿凡提故居、巴依老爺豪宅等眾多具有維族特色的景點。最後來到葡萄溝中的吐魯番民族民俗星級家訪點,遊客們在維族鄉民的家中盡情品嘗西瓜、葡萄美味的同時還能一睹維族兄妹的歌舞表演,好不愜意。
葡萄溝中的巴依老爺豪宅
記者乘著驢車進入高昌故城好像還是第一次,記得前兩次來都是坐汽車來的。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故城還是那樣的滄桑。故城位於吐魯番市東27公裡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漢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
乘著驢車進入高昌故城
故城呈長方形,周長5.4公裡,登高眺望,全程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份。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築成。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高昌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目前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規則的方形小城堡,當地人稱「可汗堡」。
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築特徵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案分析,其建築年代約在公元六世紀。寺院附近還殘存一些「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者的作坊和商業市場。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支提窟),是城內唯一保存有較好壁畫的地方。從壁畫的風格和塔的造型分析,為回鶻高昌後期(公元12-13世紀)的建築。
高昌故城中的斷壁殘垣
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後大都葬在這裡。整個墓群從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五公裡,南北寬兩公裡,佔地十平方公裡左右。本世紀初以來,在這裡發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書、絲毛棉麻織物、墓誌、錢幣、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繪畫、農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種歷史文物,數以萬計。
吐魯番火焰山
火焰山是記者一行在吐魯番觀光的最後一個地方。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中部,東西長98公裡,南北寬9公裡,最高處海拔851米,主峰位於鄯善縣連木沁鎮西面12公裡處。維吾爾語稱火焰山為「克孜勒塔格」,就是「紅山」的意思。
西天取經的雕塑
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讓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與吐魯番結緣並享譽海內外,這裡原是路邊的一個普通景點,如今已經規劃為一個正規的旅遊風景區。記者還看到了景區中有一座巨型溫度劑和一尊《西遊記》中西天取經的雕塑。這是前兩次來此都沒有的,當天溫度劑上顯示的氣溫為50度。
當天溫度劑上顯示的氣溫為50度
火焰山形成於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它的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山雪峰一年四季白雪皚皚。山南盆地中的艾丁湖則低於海平面155米。夏天,盆地內吸收的太陽能久聚不散,加上乾燥少雨,氣溫居高不下,真是名副其實的火焰山。火焰山的氣溫在45度以上,地表溫度更是達到80度以上。這裡號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
從吐魯番前往南山牧場途中景色
結束了吐魯番的行程,7月28日一早,記者一行乘大巴驅車啟程前往南山牧場。行進在從吐魯番至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上,沿途景色不僅僅是漫無邊際的戈壁灘,時而還會發現一片片綠茵茵的草場,它們的背後是連綿起伏的雪山。
達坂城的風力發電大風車群
在抵達絲路重鎮達坂城的路兩旁,突然一幅壯闊的景象撞入人們的眼帘。只見上百颱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飛旋,與藍天、白雲相襯,在博格達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廣袤的曠野之上,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大世界。這就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風能基地——新疆達坂城風力發電廠。1985年,新疆開始了風力發電的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1986年,從丹麥引進區第一颱風力發電機,在柴窩堡湖邊高高豎起,試運行成功,為新疆風能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基礎。1988年,利用丹麥政府贈款,新疆完成了達坂城風力發電場第一期工程。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早的風力發電廠,也是全國規模開發風能最早的實驗場。由於風能是可再生,無汙染的能源,國家大力支持。加上西北電網和內地電網的合併、聯網。為風能發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南山牧場景色
大巴車終於抵達了位於北天山支脈喀拉烏成山北麓山區的南山牧場。只見蒼翠的雲杉遍布山麓,林區之間是隨山勢綿延的嫩綠色翠草覆蓋在群山深處的每一寸土地,也許是因為少雨的緣故。蒼松翠柏成片成片的散落在山的遠處,藍天白雲高掛空中與地面景致相映成輝,構成了一幅壯麗的大自然美景。每值夏令,南山牧場綠茵遍野猶如綿緞,雲杉茂密,山花遍地。清澈的溪澗迂迴在高山峻岭之中。
南山牧場上茂盛的草海
站在高處向山下遠眺,在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是一片片被綠茵茵叢林環抱著的五顏六色的房舍屋頂。在南山,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騎上當地哈薩克牧民的駿馬,揚鞭馳騁於寬闊的草坪上,別有一番情趣。
從南山牧場向山下遠眺
告別南山驅車繼續前行,終於來到了位於天山山脈東部最高峰博格達峰腳下的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每次來天池都會給記者強烈的震撼。天池,那是怎樣的顏色啊,湛藍的色彩人間少見,那應該就是神仙的傑作,它是那樣的成熟穩重,那樣的優雅高貴,它還更像是一顆碧藍的明珠,不知為什麼被王母娘娘遺留在了人間,從此儀態萬千,風姿綽約。
新疆阜康天池全景區
再看遠處偶露崢嶸的雪山,皚皚的泛著銀光,煞是耀眼,靜靜的守護著這片神奇的土地,並且無意中與澄碧的湖水,蒼翠的青山,相映成輝,清純怡人,構成了一幅俊美的畫卷,迷倒眾生。天池,真的是神來之筆,令人驚奇、驚訝,更令人感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的美景在等著我們去欣賞,去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