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阿砌,今天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促進了白話修辭學的發展。
《人民日報》為了實現上述社論提出的「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的艱巨任務,從同一天開始連載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共刊出46次,截止12月15日結束。次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此書問世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又向所屬機構和全國出版工作者發出號召,要求廣大幹部把此書作為經常性的業務學習資料,因此影響很大。此書有以下特點:
(一)強調「實用的目的」
作者在序言中明確宣告該書的目的是「匡謬正俗」,「側重在應用方面」,即想「用這個講話來幫助學習寫文章的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哪些格式是正確的,哪些格式是不正確的,某一格式怎樣用是好的,怎樣用是不好的。」因此索引的例子,錯誤的或有問題的句子,要比正確的句子多得多。通過對病句的分析,讓讀者了解這些病句的「病」在哪兒,從而知道避免。
(二)全用白話文寫作
不論是正文還是例句,用的全是白話文。典範的例子大多引自魯迅和毛澤東的著作,錯誤的例子大多引自現代一般書籍和教科書、期刊、文件、學生習作等。與解放前全部用文言文的修辭書有別,對修辭學的革新起了很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白話修辭學的發展。
(三)開闢了修辭和語法結合的新路子
作者在序言中談了此書的寫作過程:「最初打算只講語法。後來感覺目前寫作中的許多問題都是修辭上的問題,決定在語法之後附帶講點修辭。等到安排材料的時候,又發現這樣一個次序,先後難易之間不很妥當,才決定把這兩部分參合起來,定為六講」。
六講的標題是:(1)語法的基本知識,(2)詞彙,(3)虛字,(4)結構,(5)表達,(6)標點。除第一講外,其餘五講都是既有語法,又有修辭方面的內容,是把兩者結合起來講的。這五講,因為著重講應用,在某些方面,修辭的內容更多些。建國以後有關語法修辭結合論的論述,可說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此書的影響。
該書在《人民日報》連載後,即發行幾十萬冊,「十年動亂」後,又再版幾十萬冊,對普及修辭和語法知識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創了白話修辭學的新局面。
張壽康稱它為「億萬人民的語言教科書」,評價公允。
但此書由於體例的限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在1979年再版的《再版前言》中回顧說,此書「不及」之處有二:「一、只講用詞和造句,篇章段落完全沒有觸及,二、只從消極方面講,如何如何不好,投有從積極方面講,如何如何才好。」同時,該書還存在沒有建立修辭學體系、修辭問題論述得比較零碎和分散等不足。但在當時急於很快地普及修辭和語法知識的歷史條件下,存在著不足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