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9時,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的細胞採集室格外溫暖,分離機正有條不紊地提取捐獻者梁靖的造血幹細胞。時間一分一秒緩緩流淌,三小時後,200ml造血幹細胞成功提取,患者與死神之間的距離,逐漸被拉遠。
昔日無意之舉 今朝生命接力
梁靖是東莞市水霖實驗學校的一名英語老師,出生於1996年的他,「獻血史」可追溯至五年前。「當時我還是大學生,2014年6月首次獻血,覺得非常有意義。」梁靖說,當時,身邊許多同學紛紛走進無償獻血車,用健康血液傳遞生命力量。2015年,學校發布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以下稱「中華骨髓庫」)徵集信息,充滿愛心的梁靖當即決定加入,不久後,梁靖合格的血樣被成功納入中華骨髓庫。
沒想到,他的一次無意之舉,讓四年後一名白血病患者重燃生命希望。「梁靖,您好!您的白細胞抗原與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2018年10月16日,梁靖收到來自中華骨髓庫重慶分庫傳來的一封郵件。「我可能和一名患者匹配上了。」梁靖將收到的信息告訴身邊同樣獻過血的朋友。對於即將幫助的患者信息,他知之甚少。「23歲,男性。」梁靖目光如炬,「作為一名教師,能幫助同齡人渡過難關,是一件幸福的事。」
2月20日下午,梁靖坐上了前往廣州的大巴。2月21日上午9時28分,體檢後的梁靖注射了第一針動員劑。起初,他還擔心會有強烈的不適感。事實上,疼痛反應不算太大。梁靖告訴記者,只有輕微的酸脹感,從腰部到背部,慢走一段時間後明顯緩解。
言傳又身教 95後教師傳大愛
第一針動員劑的成功注射為梁靖增強了信心。次日,他再次注射了兩針動員劑。2月25日捐獻之前,醫院每天都會為他進行體檢和動員劑注射。25日,梁靖在醫生的指導下進入採集室,上午9時20分許,分離機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3小時後,200ml的造血幹細胞被成功採集。負責造血幹細胞採集的醫生說,採集過程非常方便,只需要用到外周血,不需要採集骨髓。
「整個採集流程十分順利,沒太大感覺。」梁靖笑著說,此前,他有上網了解過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注意事項和風險,也有朋友勸他不要冒險。但了解清楚後才明白,造血幹細胞具有可再生性,在合理的範圍內,一兩周就能回復至原來的水平。此次他捐獻了200ml的造血幹細胞,屬正常範圍。
「無情的病魔把我推向了恐怖無盡的深淵,當我的親人們與我配型都不符合的時候,我一度覺得沒有了希望……」在患者的感謝信中,梁靖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都需要別人的幫忙,於我而言,這是很小的事情,但對他人,則是救命的希望。」梁靖說。
梁靖是全國第8040例、廣東省第680例、東莞市第46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東莞首名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教師。從第一次獻血開始,到如今捐獻造血幹細胞,梁靖都沒和家人說過。「主要怕他們擔心,過段時間我會告訴家人。」如果不是因為去廣州捐獻需請假,他身邊同事也未必知曉這件事。2月26日上午,梁靖踏上了東莞返程車,回到學校後,馬上投入緊張的教學當中,這個95後教師言傳身教,用行動書寫大愛。(記者 張理萌)
(張理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