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年橫財發展會」(ID:xrich666),作者 | 大海騾 ,36氪經授權轉載。
大家好,今天咱們繼續聊#百潮大戰#。
上回咱們研究過把國潮玩成功了的李寧,不過那只是特例。大部分的老品牌「國潮」營銷真是意義不大,有些甚至非常辣眼。
今天我要開啟吐槽砸掛模式,說說「迷惑國潮」。
先界定討論範圍:只聊老國貨品牌為了出圈所做的潮流化營銷,具體手段以跨界聯名為主。國產潮牌之類的,咱們回頭再說。
現在開始。
能看得下去的老字號跨界,其實是少數。
我對上個月出的一個跨界產品有點意見。就是下面這個瀘州老窖酒心冰棍。
△雪糕名叫「斷片」
老字號想用獵奇產品打進年輕消費者群體,這個我能理解。
不過在雪糕這種食物裡加上52°的白酒,是不是有點過了?雖然部分廣告上註明了「未滿十八歲人群禁止食用」,但小朋友要從超市裡、電商平臺上買冰棍,恐怕很難監管。
更何況這款雪糕不單獨售賣,而是與其他常規口味的成套搭配賣。萬一家長沒整明白,一塊買回家放冰箱裡,保不齊就會被未成年人誤食。
△我不是一個人!!!
瀘州老窖之前還出過白酒味香水,這事你大概也聽說過。
△香水叫「頑味」
據網絡傳言,這款香水的氣味有點像紀梵希,而且突出了一個少女心+白酒味,又甜又辣。
市場反響怎麼樣呢?我從一大堆疑似軟文裡淘出一些真實的用戶評價,基本可以用三個字概括:太廉價。
香水零售價139元一瓶,不過目前在電商平臺已經沒有單獨售賣版了,都是搭著女士酒一起賣的,每套189元。可以腦補這個溢價空間有多大。
大白兔奶糖也出了香水,和白酒找的是同一家香水合作品牌。
我親自去櫃檯聞了聞味兒,奶味很淡,比吃糖還是差點意思。挎包做工挺好,不過很難背上街,掛牆上當裝飾品還行。
從營銷角度看,上邊這些跨界還是有邏輯可循的,起碼是抓住產品的重要特性做文章。
更迷的在後頭。有一類比較尬的,整體共性是愛生拉硬拽。就說下邊這幾個,我看到之後的反應是:行吧……
下面這瓶是讓你肚子裡更有墨水的雞尾酒。Rio以前還跟六神聯名出過花露水味的酒。
△「鋼筆墨水雞尾酒」,藍莓口味
冷酸靈×小龍坎,火鍋味牙膏能練牙口,辣辣辣辣想吃就吃。
用福臨門聯名卸妝油卸妝,素顏經得起煎炒烹炸的考驗(並不)。
對這一路的營銷吧,我其實是比較同情的。這屬於典型的「沒話找話」,品牌方肯定想,別人都跨界國潮了,我們也得搞,不然就落後了!老闆一聲令下,市場部忙成一團,乙方加班加點……
但是這麼整對品牌真的沒意義,無非就是花錢聽響,大家湊個熱鬧罷了。
還有一路品牌強勢插入潮流圈,然鵝衣服本身實在是不太好看。
正向我們走來的是乾媽和正太。
袖子上印著「國民女神」四個憨厚的黑體字,這誰頂得住啊。
△還能來一套(圖源:老乾媽天貓旗艦店)
下面模特戴著的帽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買旺旺大禮包送的贈品。
剛才說的這些跨界起碼給人留下了印象。更多「國潮」連水花都沒有,一發布就被遺忘,畢竟網際網路的記憶只有七秒。
跨界營銷做得不怎麼樣,原因在於企業只把貨當成了營銷宣傳載體,沒老老實實打磨產品,形式大於內容也是必然的。
買單的消費者也就圖個新鮮,嘛質量不質量的,樂呵樂呵得了。當然,他們不會為次等貨二次傳播,也不會重複購買。對品牌的好感度更談不上有什麼提升。
這麼一來,許多「跨界」也都成了作秀。
傳統品牌搞潮流化營銷,是因為捉急。不管做聯名還是走潮流路線,都是為了搶年輕客群,促進營收。
畢竟年輕人兜裡揣著的是未來的錢,還有能夠繼續增長的消費力。
那想幹的都幹了,咱看看業績怎麼樣吧。
先說老乾媽。最近Euromonitor發布了數據,顯示老乾媽的市佔率在行業內只排第三。
△老乾媽市佔率低於海天、李錦記(圖源:界面新聞)
電商銷量方面,老乾媽在京東賣得還不錯,但在天貓,2019年9月辣椒醬品類銷量TOP 10裡都沒有他們的產品。
品牌老化,產品缺乏升級、不夠吸引新消費者,是營收下滑的老國貨們的核心難題。不是走走秀就能解決的。
至於瀘州老窖之類,其實並不愁賣。你可能覺得年輕人不愛喝白酒,這塊市場好像沒那麼熱。
事實上,由於行業發展時間長、積澱深厚,中國酒類流通市場在2018年已經突破了1.5萬億元大關,未來幾年內預計能突破2萬億元,並成為全球最大酒水消費市場。
具體到瀘州老窖這一家,今年上半年營收超過了80億元人民幣。
那它幹嘛也搞國潮呢?也是為了抓住年輕人,不過是從長遠考慮的,不圖短期拉營收,但求在年輕群體裡混個臉熟。
但說實話,瀘州老窖這幾次獵奇聯名更像湊熱鬧,沒有形成聲勢。同樣是白酒搞營銷,跟江小白的成套策略相比,就像手榴彈和火箭炮的區別。
△江小白已經把YOLO音樂節做成了品牌,橫發會也介紹過江小白,你可以去歷史信息裡看看
江小白有一以貫之的年輕化邏輯,從品牌創立到今天一直沿用執行。但老字號要想半道岔到年輕人的軌跡上,就沒法照葫蘆畫瓢了。
老國貨「尬潮」到底尬在哪兒了?
大致一看,它們搞跨界,基本瞄準了年輕人最愛的幾種消費品類——化妝品、食品飲料和服裝。但親愛的老國貨啊,並不是年輕人喜歡這些,就會接受你出的這幾樣東西。
就算是不求賣貨、只想混臉熟,這一套操作又對品牌力能有多大好處呢?
比如皮炎平和馬應龍都出過口紅,虎撲直男卻只想把它們送給前女友。
太平鳥和寶潔出過聯名款衛衣,被吐槽像超市工作服。
△生無可戀的眼神
這些跨界營銷動作錯在邏輯不合理,忽視了受眾長期以來對品牌積累的感受。再加上產品本身不夠硬,最壞的結果可能是敗光品牌原本攢下的好感度,成為不倫不類的笑話。
既然聊的是品牌營銷,咱們有必要回歸一下營銷的本質。這裡就要介紹一位👨🏻,「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菲利普·科特勒
科大爺重新闡釋了營銷 Marketing:
市場營銷是個人或群體通過創造、提供並同他人交換有價值的產品,以滿足各自的需要和欲望的一種社會活動和管理過程。
他老人家還有句名言:優秀的企業滿足需求,傑出的企業創造市場。
在科大爺的理論走紅之前,商界普遍把營銷當作企業的一種邊緣活動。舉個慄子,很多企業家到現在也還把營銷和傳播畫等號,認為「讓消費者知道我在賣什麼就是營銷」。
但科大爺覺得這不夠。他推崇羅姆·麥卡錫在1960年提出的4P理論(產品 Product、價格 Price、渠道 Place、促銷 Promotion),並在麥卡錫的基礎上給這套理論升級了兩次。
具體的就不展開說了。簡言之,科大爺認為營銷是企業戰略級別的事,是企業組織運營的核心。產品生產、定價、渠道建設、推廣銷售,都是營銷的組成部分,而且應該是一套完整動作,不能單拎出某個環節孤立地搞。
拿老國貨的品牌營銷操作來說,既然要搞個潮的、跨界破圈的,就得想好這個動作對品牌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如果覺得能行,則必須從產品、定價等等各個方面協同著做。
而不是顧頭不顧尾地出個獵奇產品、發發宣傳片就完事兒了。貨的質量不好或者定價過高,消費者不僅不買帳,還要罵你呢。營銷賣點沒抓對,也會被人認為是鐵憨憨,日常銷量照樣不會好,品牌該老化還是老化。
如果想擁抱年輕人,真不能只看表面。年輕的精神,其實是堅持自我,是不隨波逐流。跟「討好」恰恰完全相反。
老國貨如果能找準自己真正的品牌精神,堅持下去,反而會收穫更多來自年輕群體的respect。
老黃瓜身上的綠漆是刷出來的,漆掉光了就會原形畢露。
要想結出人見人愛的新鮮果實,還是要從根上想辦法。
封面圖來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