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羅振宇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0-12-12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何加鹽」(ID:ihejiayan),作者何加鹽,36氪經授權發布。

羅振宇/圖源:百度百科

2019年10月15日,北京市證監局發布消息稱,「羅輯思維」開始上市輔導,輔導期為9月到12月。

這意味著,明年初,羅輯思維將會正式啟動上市流程。(上市主體為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敘述方便,下面皆用「羅輯思維」來代替)

早在2017年羅輯思維D輪融資時,其創始人羅振宇,身家就已經超過30億元。

而這兩年,隨著旗下 「得到」APP業績的突飛猛進,羅輯思維估值已經大幅提高到300億。按羅振宇直接和間接控股41.66%計算,其身家已超過120億。

2008年離開央視,2012年與人合夥搞自媒體,2014年自立門戶,2015年上線得到,羅振宇一步一步走得非常踏實。

脫離體制以來,他從一個靠走穴謀生,惶惶不可終日的「無業游民」,變成今天身家百億的成功企業家。

有人喜歡羅振宇。他們看「羅輯思維」、用「得到」、聽羅振宇跨年演講,拿出真金白銀,為羅振宇撐起幾百億的知識服務帝國。

也有人討厭羅振宇。他們認為他是騙子,割韭菜,說他是中年人的保健品,諷刺「中年人聽羅振宇和老年人用權健沒什麼區別」。

而羅振宇自己說,我就是個商人,沒有情懷,只為賺錢。

我認為,真正的羅振宇,所圖者大矣,所謀者遠矣。他遠遠被我們低估了。

那麼,羅振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未來將會怎麼樣呢?

讓我們通過他的過往,來一探究竟。

1

1973年,羅振宇出生在安徽小城蕪湖。

他的父親,曾因家庭出身不好,受過一些磨難,好不容易才成為工人。

在羅振宇看來,羅父是底層人民中有大智慧的人。雖然其人生的起步不順利,但後來也當上了幹部,並一步一步爬到廠長的位置。

按理說,在當時的中國,能夠出生在工人家庭,後來又成為幹部子弟,羅振宇的生活,已經遠遠超越了絕大多數同齡人。

但對羅振宇來說,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完全一片黑暗。

在參加許知遠的《十三邀》節目時,羅振宇說,高考之前的人生,就像是在一根漆黑的煙囪裡匍匐前進,所有的目標,就是從煙囪裡爬出去,唯一的途徑,就是高考。

而在《人物》雜誌的採訪中(作者陳墨),羅振宇用了另一個比喻:「上 帝給你扔到一個狗洞裡,你就爬吧,遠方有一個出口,叫做高考,其他地方全是黑暗,爬出去就當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要說羅振宇的童年受過什麼苦,其實也不然。他唯一的壓力來自於父母。

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會指著街上的乞丐對他說:你看,那個人不讀書,現在在做這個。

媽媽則會和他說: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只要你考上大學,逃離這個鬼地方,就算我們母子永不相見都行。

類似的話,其實中國大多數父母,或多或少都和子女說過。但是羅振宇似乎感受尤其強烈。

小時候的羅振宇,太在意父母和老師的期待。

除了父母的這些話讓他卯足了勁好好學習,拼命要考個好大學以外,有兩位老師的話,也影響了他一輩子。

一位是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

那一年的六一兒童節,學校別開生面地為每一位小朋友安排了不同的活動,有的孩子去遊樂場、有的去動物園、有的去電影院。

最後只剩一個最不受小孩歡迎的項目:去市圖書館。沒有哪個小孩願意選擇。

老師看到了羅振宇,就說,你最喜歡閱讀,那就你去圖書館吧。

其實,那時的羅振宇,也就看過幾本畫書而已。老師只是為了把那個項目分派出去,才這樣說了一句。

但羅振宇從此就背上了「愛閱讀」的人物設定。為了滿足這種設定、不辜負大家的期待,羅振宇從此開始大量地閱讀,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對這一件小事,羅振宇日後認為非常「驚險」。

因為他看到那麼多小孩,都拖著鼻涕,對未來一無所知。如果不是因為愛上閱讀,他完全有可能和別的調皮小孩一樣,渾渾噩噩一生。

另一位改變他人生的老師,是一位數學老師。他並不教羅振宇,只是他父親的朋友。

在羅振宇讀初三那年,這位老師來羅家做客,說了一句:這孩子應該去當記者。

羅振宇問:為什麼?

老師說:當記者多好啊,可以背著相機,跑遍全中國。

這句話被羅振宇深深記在心裡。他從此立志要當一名記者。

三年後高考時,羅振宇果真報了新聞系,後來又讀了傳播學的碩士。雖然最終沒有成為記者,但是在傳媒圈摸爬滾打了很多年,完成了人生前半段的積累。

2

1990年,16歲半的羅振宇,終於成功地爬出了「煙囪」和「狗洞」,逃離了他怨恨的「鬼地方」,背起行囊向西而行,來到500公裡以外的武漢,入讀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

這一年,羅振宇讀到一本書——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這是他第一次能夠不為「稻粱謀」,而是純粹為求知而讀書。這本書改變了他的認知,深深影響了他,直到將近30年後,他和許知遠談起來,還神採飛揚。

羅振宇耐著性子,把《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西方文學史》、《中國文學史》這些大部頭的書都看了一遍,這給他的整個知識結構打下了一個系統性的基礎。他還曾經利用暑假不回家的時間,把《史記》手抄了一遍。

整體而言,大學時的羅振宇,就是一個愛讀書的胖子——「胖子」這個詞,從大一就跟著他。

但羅振宇並不死讀書,他不僅善於輸入,還善於輸出。由於他講話常常旁徵博引、風趣幽默,同學都愛和他聊天,甚至有些同學,晚上吃完飯,連碗都等不及刷,就要來聽羅振宇胡侃。

羅振宇曾經參加過學生會競選,雄辯的口才讓他很容易就當上主席,不過,很快他就發現自己不喜歡這個職位,二話不說就辭掉了。

第三位影響羅振宇一生的老師,也在大學出現了。

北京廣播學院(現為中國傳媒大學)的胡智鋒老師,到華中理工交流,認識了羅振宇,對他讚不絕口,於是就極力勸他讀北廣的研究生。

羅振宇動心了。

大四那年,羅振宇一邊找工作,一邊考研。

結果,由於一心二用,羅振宇的考研並不順利。雖然他專業成績非常好,總分也足夠,但是政治卻差兩分——而考研的成績,不僅看總分,單科也必須達標才行。

羅振宇的考研夢碎。

好在找工作有了眉目,廣州一所師範學院願意錄取他當老師。羅振宇也準備接受offer南下了。

不過,愛惜人才的胡智鋒並沒有放棄,他以羅振宇的專業成績突出為由,積極爭取,為羅振宇搞到了破格參加複試的資格。

對於能言善辯的羅振宇來說,複試自然是小菜一碟。於是,他順利進入了北京廣播學院。

1994年夏末秋初,羅振宇乘火車北上。

早上五點多,火車抵達北京站。由於太早沒有車,而羅振宇又捨不得打10塊錢的「面的」,就背著重重的行囊,一口氣走到了離北京站7裡遠的朝陽門橋。

筋疲力盡的羅振宇站在橋上,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和周圍的建築物,心情一片灰暗。多年以後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你看著下面的車流,看著旁邊大樓隱隱漏出的燈光,一點一點在點亮,特別絕望。你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龐然大物。將來哪輛車會是你的?你有沒有可能在這個城市擁有哪怕一盞燈?充滿了絕望。」(見《十三邀》,許知遠對話羅振宇)

不過,儘管對未來充滿絕望,但作為一個學生,羅振宇還可以在象牙塔裡面逃避三年。

他的夢想是進入中央電視臺——這也是他們研究生班上,幾乎所有人的夢想。

當聽說拿了「三臺」獎學金的人進央視很容易,羅振宇就拼命寫論文、發論文,希望拿到這個獎。研究生三年,羅振宇整整發了18篇論文,現在在知網上還能查到一些。

但是當時的中央電視臺是何其高大的所在,要進入央視何其之難。羅振宇費勁了心思,最終也沒能成功。

不過他的工作也還算找得不錯,到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任教,成了於丹的同事。

這一年是1997年。24歲的羅振宇,終於有了夢寐以求的鐵飯碗,謀了多年的「稻粱」,已經到手。

3

不過,從進入北師大青年教師公寓的第一晚起,羅振宇就再次陷入絕望。

破敗的宿舍給他留下的印象且不提,當晚讓他深感恐懼的,是樓裡面一位同事,睡覺時耳朵爬進了蟑螂。那位同事悽厲的叫聲,讓他多年以後想起來,仍然不寒而慄。

羅振宇本來以為,拿到體制內的職位,就可以養家餬口了。但第一個月工資下來,就打了他一悶棍。

他的工資,是每月600元。作為一個胖子,即使是每天吃食堂,這些錢也不夠花。

最讓羅振宇難堪的,是他雖然工作了,但是卻沒錢回家看父母。按照600元一月的工資,他不可能在過年回家時,給父母打一個千元的紅包。

這種無力,讓羅振宇有一種辜負了父母的期待、愧對父母教導的負罪感和羞愧感。

不得已,他只好到外面找兼職做。

好在他文筆好,口才好,又會來事,找兼職還是很容易的。

當時中央電視臺正在大力擴張,人才極度缺乏,所以有很多工作機會外包。羅振宇就經常在央視的各個劇組串場,幫人做策劃和撰稿。

這時,在外面兼職的收入,已經比在大學教書要多了。但是羅振宇還沒有下定決心辭職。畢竟,以90年代人們的心理,以及羅振宇的成長曆程來看,他要放棄鐵飯碗,肯定也要經過劇烈掙扎。

兩件事的發生,幫他下定了最後的決心:

一件是與宿舍舍友的矛盾。

當時,羅振宇正好接了央視一個劇組的活,有半年時間住在外面,沒有回學校住。舍友就把老婆接過來,住進了宿舍。

羅振宇結束了劇組的工作,回到宿舍的那天,舍友跟他說:我建議你離開。你也看到了,我老婆現在住在這裡,不管你回來不回來,她是不會走的。你要不介意,那就大家住一起。

羅振宇二話不說,背包就走,去到同學家,在沙發上蹭了兩個月。

第二件事,是他終於等到了央視的招工機會。

羅振宇經常在各個劇組串場,工作廣受好評,其中一個劇組的負責人對他非常欣賞。後來該負責人受命組建一個新的節目,名為《中國房產報導》。他問羅振宇是否願意加入。

這是羅振宇多年夢寐以求的機會,他當然十分願意,但是也有顧慮。

這時,他已在北師大工作三年。而他的同班同學進入央視的,已經在央視工作三年。如果羅振宇此時進入央視,再從頭幹起的話,他就和同學之間有了三年的發展差距。對於心高氣傲的羅振宇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

於是,羅振宇就對那位領導說,我很願意加入央視,但是有一個條件,我要當主編。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要求。因為羅振宇當時進央視,不可能拿到正式編制,只能當臨時工,而央視還沒有過臨時工當主編的先例。

但又是「惜才」兩個字起了作用。領導努力幫他爭取,終於讓羅振宇如願以償,不僅進了央視,還當了主編——他是央視歷史上第一個臨時工編制的主編。

這是2000年,羅振宇27歲。

4

2000年的央視,極度缺乏能寫的年輕人,而羅振宇,恰好很能寫。

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個能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哪裡有需要就往那裡鑽。最高光的時刻,羅振宇連續三年,擔任了央視3.15晚會的總撰稿人。

他在央視站穩了腳跟。此後,又陸續擔任了《商務電視》、《經濟與法》的製片人。

2004年,羅振宇得到了他在央視最重要的一個機會:擔任《對話》欄目的製片人。

《對話》於2000年由王利芬創辦,到2004年,已經成為央視的王牌節目之一。

王利芬離開《對話》後,央視領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製片人,直到半年後,才決定讓羅振宇試一試。

當時,這個欄目已經走到了頂峰,往任何方向走都是下坡路。所以羅振宇也沒有太大的修改,基本上是按照王利芬定下的方式,修舊如舊,只是把現場表現形式做了一些創新。

羅振宇明白,要在這個節目書寫自己的豐碑,基本上不可能。所以,他把擔任製片人當成了自己學習的機會。

由於這個節目要開大量的策劃會,羅振宇有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最頂尖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高級別的官員。

他利用央視的名氣以及公費的便利,以策劃為由,邀請自己喜歡的專家學者到央視給自己上課。多年以後,他向許知遠笑言,這其實是貪汙腐敗。他等於用公費重新上了一次大學,而且是最頂級的大學。

羅振宇的製片方式和一般的製片人也不一樣。他會把自己代入主持人的角色,不僅自己撰寫主持人的開頭語和結束語(這並不是製片人的工作),還常常要求主持人不能有自己的發揮,必須和自己完全一致——他稱之為「靈魂附體」。如果哪個主持人不好好配合,他就會感覺「半身不遂」。

儘管《對話》欄目依然風光,但羅振宇卻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他能夠明顯感覺到電視已經走入了下坡路,而網際網路正在風起雲湧。用他的話說:「船還是這條船,但是底下的水慢慢枯竭了。」

另一方面,羅振宇越來越羨慕主持人,而不甘於留在幕後當製片人。儘管他的名字會在節目最後出現在顯眼位置,但是沒有人會注意到。因為所有的光環,全在主持人身上。

羅振宇悟出一個道理:時代已經變了,組織的力量在弱化,個人品牌在突出。未來將是個人品牌大放異彩的時代。

他有了一個越來越強烈的願望:我一定要想盡辦法,把這張胖臉放到電視上去,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這時,恰好他的頂頭上司郭振璽,把他從《對話》節目拿下,換到另一個名氣更小的節目去當副製片人。

這是一種莫大羞辱。很多年以後,羅振宇都沒想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得罪了郭振璽。而他也對那一段歷史諱莫如深,直到郭振璽貪腐案發被查,才敢光明正大地說出來。

對當時的羅振宇而言,與領導的矛盾還在其次。難受的是,從大節目的製片人到小節目的副製片人,意味著他的人生在倒著走,對於畢生都在追求「成長」、爭強好勝的羅振宇而言,這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於是,他一怒之下,乾脆辭職了事。

這是2008年,羅振宇35歲。

5

羅振宇的父親很擔憂兒子的前途。他憂心忡忡地說,你從央視離開,一個月能賺到一萬塊錢嗎?

羅振宇也不知道,他的內心也非常惶恐。

好在,有多年央視的光環在,他謀生的本領還是有的。

一些機構請羅振宇去講課。為了證明自己每個月能賺得比一萬塊錢還多,羅振宇定了每堂課一萬五的價錢。他的課很受歡迎,很快,賺的錢就遠遠超過了在央視時期。

而這時,也有很多其他機會向他湧過來。最多時,他手裡同時握著8個offer。

在8家機構裡面,有一家在當時並不起眼,但是有一個好處:可以當主持人,能露臉。

這個機構是第一財經,他們邀請羅振宇擔任《中國經營者》欄目的主持人。

儘管這份工作是羅振宇夢寐以求的,但他還是十分顧慮。在央視的經歷,讓他對組織內部的傾軋心有餘悸。

他對第一財經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不轉檔案;不帶團隊;不接受考核;不安排具體任務。

如同加入央視時提的條件一樣,這個條件也十分大膽。通常來說,不會有哪個單位同意。

但還是「惜才」起了作用,第一財經居然接受了。於是,羅振宇成為了《中國經營者》的主持人。

從此,羅振宇這張圓圓的胖臉,終於出現在了鏡頭上。

從幕後轉到臺前,羅振宇沒有任何過渡,沒有任何不適應。因為在《對話》的那些年,他就已經在為這件事做準備。每一次對主持人的「靈魂附體」,都是一次演練。

為了突出自己的個人特質,羅振宇還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普通的主持人。他提出,每次訪談完以後,自己要做一個3分鐘的總結和評論。

這個要求沒有獲得同意,但是他爭取到了1分鐘。

羅振宇沒有放棄。他每次點評,都儘量多說,並且利用自己豐富的行業經驗,精心設計臺詞,讓每句話的邏輯都環環相扣,缺了哪一句都不行,這樣後臺編輯剪輯的時候,就無從下手。

就這樣,羅振宇慢慢地拱,把自由發揮的時間,從1分鐘拱到了3分鐘,然後又拱到5分鐘。後來,臺裡發現羅振宇的點評是節目的亮點,反而比訪談本身更受歡迎,也就不大管了。

由於羅振宇有4大條件防身,平時的時間非常自由,經常到各地去講課。

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收費也越來越高,最高能收到10萬一天,全年的業餘收入,輕鬆就突破了一百萬。

這一狀態,也讓羅振宇形成了一個日後廣為流傳的觀點:「U盤化生存」。

羅振宇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個體會越來越脫離組織而存在。人們應該把自己的狀態,從裝在電腦裡的「硬碟」,變為隨時插拔的「U盤」。他稱之為「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

這個觀點,羅振宇保持了幾年,併到處宣揚,號稱自己既不打工,也不成立公司,就保持U盤狀態。一直到他成立了羅輯思維這家公司,自己打了自己的臉,才不好意思再提。

6

2010年,羅振宇在騰訊的一個活動上認識了申音。

申音原是《創業家》雜誌的主編,後來自己創業,成立了nta創新傳播公司。他運作了一些自媒體項目,引起了羅振宇的興趣。

2012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5D Mark3 這款劃時代的產品。羅振宇發現,用這個產品拍出來的視頻,和電視臺那種昂貴設備拍出來的,差別並不大。原來製作一檔視頻節目需要幾百萬的設備,現在幾萬塊錢就夠了。

而此時,中國兩大視頻網站優酷和土豆合併,形成了國內最大的免費開放平臺。

羅振宇敏銳覺察到,這是自己的機會。他早就意識到:電視將死,視頻永生。能夠製作自己的視頻,並且放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對羅振宇無疑具有爆炸性的吸引力。

他和申音談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做一檔自己的視頻節目。申音負責運營,羅振宇負責前臺出境。他們把節目命名為:羅輯思維。

由於羅振宇此時正抱著「U盤化生存」的理念,還是孤家寡人一個,而申音有一個運行良好的公司,所以兩人的關係有點類似藝人和經紀公司的關係。羅振宇把自己定位為「U盤」,申音定位為「媽咪」,前者是依附於後者的。

這從他們為這個項目設立的新公司的股權結構也可以看出來:申音佔股82.45%,羅振宇佔股17.55%。

2012年12月21日,傳說中的「世界末日」,羅輯思維第一期節目上線了。同時,他們還開了一個同名公眾號,每天發送60秒語音。

羅振宇發揮了自己超能侃的特長,在視頻裡扮演了一個淵博的、睿智的、有情懷的讀書人形象。

他還充分發揮死磕精神,要求錄視頻要表達清晰、言語流暢,只要有任何一處引起費解或打磕巴,就要從頭開始再錄一遍。40分鐘的節目,往往要錄6、7個小時才能完成。

而羅輯思維公眾號也體現了羅振宇獨有的特徵。他要求,每條語音要正好錄到60秒,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而且,要在每天早上6點半發送。

羅振宇對外宣稱,這條語音是自己一遍一遍重錄,一直說到剛好60秒為止;每天早上的語音,都是他自己六點多起床親自發的。

對一個已經長期過慣自由日子的胖子來說,每天早上六點鐘準時起床,的確是非常困難。更難的是,這件事情要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

此事究竟是真是假,我們無由得知,畢竟用技術或者用助理,都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必要非用如此痛苦的和高成本的方式。

我傾向於認為,早期的羅振宇確實是自己堅持做下來了,但後來應該是用了技術手段。例如,集中時間錄很多集,把時長不對的用調速器調到60秒,然後由助理設置好每天早上六點半發。

但是即便如此,要每天發一條信息,需要找靈感、找素材、找角度、寫稿、錄製,能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也已經是極度不容易。

有一次,羅振宇熬到凌晨三點,還是不知道第二天該發什麼好,一時之間,連想死的心都有——作為一個靠寫字為生的人,我很了解這種痛苦。

而這麼痛苦的事情,羅振宇承諾要做滿十年。

無論如何,這種死磕的態度,感動了觀眾和聽眾。他的視頻和公眾號,很快就發展起來。短短幾個月,視頻播放量和公眾號粉絲都超過了百萬。

而且,這種以個人形象為基礎打造的「魅力人格體」,對受眾具有宗教般強大的影響力。

起初,羅振宇和申音完全沒有想如何變現的事情,他們就是把節目做好,等著流量起來。羅振宇把這稱為「等包養」。

羅輯思維上線8個月的時候,羅振宇發起了一次號稱「史上最無理」的會員招募計劃。

他事先不透露任何會員權益,並宣稱「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放出5000個定價為200元的普通會員名額,和500個定價為1200元的鐵桿會員名額。

羅振宇認為,三天之內,預定的名額應該可以賣完。

事實是,共計5500個名額,5個多小時就銷售一空。半天時間,羅輯思維進帳160萬。

用戶的狂熱,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而他們的強大購買力,也讓羅振宇意識到,這事成了。

幾個月後,羅振宇又策劃了「事先不告訴你是什麼」的賣書事件。他做了一個圖書包,定價499元,裡面裝的是讀者完全不知道的6本書和3件神秘禮物。8000個圖書包,90分鐘就賣光了。

後來,羅振宇又賣了月餅、茶葉等,每一次都是很快就售罄。

做啥都能成!

這段時間,羅輯思維的發展,可謂是繁花著錦、烈火烹油。

但是,與無數初創公司遇到的問題一樣,兩個合伙人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隨著羅輯思維的迅猛發展,羅振宇和申音之間,很快就出現了裂痕。

羅輯思維,是在申音公司全力支持下做成的,甚至說成是NTA內部孵化的項目都不為過。申音作為佔股82.45%的絕對大股東,理應享有最大的收益。

但是,羅輯思維的個人屬性又極其強烈,它與羅振宇本人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合二為一,羅振宇就是羅輯思維的核心資產。而且,羅振宇為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按照17.55%的股份分配利益,又是極其不公平的。

在以個人IP價值為企業核心資產的任何行業,這樣的情況都屢見不鮮。羅振宇和申音,也沒能避免。

2014年5月5日,羅振宇轉發了網友@李正曦sissi 的微博。該微博稱:

合作夥伴,笨點都沒所謂,人品太重要了。技能可以增長,矛盾可以溝通,人品真沒法改。

羅振宇轉發時,加了一條按語:每個合作受傷的人都這麼哀號。

其指向,再清晰不過。

5月6日,申音也發了一條微博,稱:

要共同做任何一個長期的事情,沒有熱愛是無法持續下去的,但光有熱愛也還不夠,相互信任是基石。而信任的前提是不要高估人性。所謂累覺不愛,其實未必是真。

這個回應,也再清晰不過。

兩個本應體面的文化人,決裂時雖然沒有大出惡聲,但是,由於利益的衝突,互相之間的不信任上升到質疑對方人品(人性)的地步,不得不令人嘆息。

5月18日,羅振宇和申音正式宣布「和平分手」,分手的條件並未公布。

我們只知道,羅振宇攜羅輯思維出走。從此之後,羅輯思維,再與申音無關。

表面看,是羅振宇離開了公司,實際上,卻是羅振宇把申音踢出了羅輯思維。不知道申音後來看著羅輯思維估值不斷攀升,現在又擬上市的消息,心裡是何感想。

7

2014年6月17日,離開申音一個月後,羅振宇和搭檔脫不花等人,聯合成立了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羅輯思維的運營主體。

這一次,羅振宇對公司具有了完全的掌控權,他成為佔股超過40%的唯一大股東。而且,還引進了天使投資人。雷軍的順為資本,作為唯一的機構投資人,向羅輯思維注資數百萬元。

羅輯思維繼續突飛猛進。

僅僅通過與外部機構合作賣書,邏輯思維的營業收入就超過了1個億。喜歡羅振宇的人,對他推薦的書,幾乎照單全收。

2015年10月,羅振宇拿到了B輪投資,估值高達13.2億,成為當之無愧的自媒體第一人。

2015年末,羅振宇又推出了另一個驚人創舉:在水立方舉辦個人跨年演講會。

這場演講名叫《時間的朋友》,全長4個多小時,所有節目內容,就是羅振宇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叨逼叨。

現場4000張門票銷售一空,還有幾百萬人通過視頻直播觀看。

尤其令人目瞪口呆的是,羅振宇宣布,這樣的演講,要連辦20年,並且推出了99張定價4萬元的20年聯票和300張定價3萬6的19年聯票。

而這些票,也被一搶而光。

僅一場演講會,羅振宇就進帳幾千萬。

那些買聯票的人,連羅振宇要講什麼都不知道,能不能堅持下去都不知道,自己未來還會不會感興趣都不知道,就一擲萬金,預定了未來19或20年。這已經不能稱之為用戶,只能說是信眾。

這樣的狂熱,早已超出了「購買產品」的範疇,而已經變成信眾對教主的供養。

有了第一年的成功,羅振宇信心滿滿地做了第二年。

這一次在深圳舉辦,深圳衛視全程直播。

那一晚,正是各大衛視舉辦跨年晚會的時候。與其他衛視明星雲集、節目豐富不同,《時間的朋友》仍然只有羅振宇這一位演員,只有胖子不停叨逼叨這一個節目。

但是,它卻創下了驚人的業績,幫助深圳衛視首次奪得跨年夜收視全國第一的寶座,把強者如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都踩在腳下。

此戰,羅振宇已然封神。

8

2015年底,羅振宇還做了另一件大事,完成了羅輯思維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型。

他推出了得到APP。

起初,這個小小的APP,只是滿足人們一些碎片化閱讀的需求,主要的服務有兩項:一是每天挑選6條不同領域的信息,做成一兩分鐘的語音和相應的圖文;二是挑一些書籍,縮寫成一兩萬字的「乾貨版」,一本賣九毛九。

但後來,得到又陸續推出了李翔、李笑來、薛兆豐、寧向東、萬維鋼、梁寧、武志紅、香帥、劉潤等人的付費課程,一舉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的頭號玩家。

其中,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定價199元,賣了43萬份,銷售額8千多萬。其他千萬以上銷售額的課程,也比比皆是。

2018年,得到的用戶已經超過2500萬,營收也超過2億。

在得到的助力之下,2017年,羅輯思維獲得了D輪投資,估值達到了80億元。羅振宇個人身家,也就此超過30億。

2018年底,得到又推出了「得到大學」。

售價10800和12800元的3個月課程,很快就售罄。按2019年春秋兩個班共計5000人的招生規模計算,僅此一項,就收入五千多萬。

同年,羅振宇還推出了「少年得到」,上線的課程包括西遊記、哈利波特、語文、數學、魯迅、恐龍課等,把知識付費的領域拓寬到中小學生。羅振宇還特別說服了張泉靈擔任少年得到的掌門人。

可以說,得到的推出,對羅振宇和羅輯思維的意義,不亞於阿里推出了淘寶和騰訊推出了微信。

此前,羅輯思維所有的價值,全部依附在羅振宇個人身上,羅振宇不在了,羅輯思維就完蛋了。

而得到卻儘量「去羅振宇化」,即使羅振宇離開,得到也完全可以生存下去。

此前,有多家自媒體公司試圖登陸資本市場,其中包括吳曉波的巴九靈公司,但全部折戟而歸。

在現階段,自媒體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還有太多不確定性,資本市場以及監管部門對其仍然處於觀望階段。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振宇敢於衝刺IPO,關鍵就是得到給他的底氣。

9

作為自媒體致富第一人和知識付費頭號玩家,羅振宇和羅輯思維,從來都伴隨著巨大的爭議。主要的爭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設崩塌

羅振宇從小就深得人設之益。正是愛讀書的人設,讓他日後博覽群書,並得以通過販賣知識謀生。

做了邏輯思維之後,他也在打造人設方面,花了大量的心思。例如,「死磕自己、娛樂大家」、承諾「不接廣告」、倡導「U盤化生存」等等。

這些人設,既給他自己以動力和壓力,也深深打動了大眾。

但後來,它們大多都崩塌了。

他苦心打造每天早起發60秒語音的死磕形象,受到很多質疑,尤其是某次不小心把之前的語音重發了一遍,引起知乎關於「羅胖60秒語音騙局」的討論。

他承諾「不接廣告」,並勸內容創業者千萬不要接廣告,曾經還講述過,某公司願意花200萬在羅輯思維公眾號打廣告,他和脫不花「像江姐一樣」拒絕了。但是後來,他在跨年演講裡插入廣告,非常自然流暢,完全沒有羞愧的感覺。他給P2P公司站臺,吸引了眾多用戶入坑,結果暴雷,坑了無數人。

他倡導「U盤化生存」,說自己既不去打工,也不搞公司,保持自由人狀態。結果扭頭成立了羅輯思維,招了幾百人為他幹活。

此外,他還以自己賣房為例,鼓勵大家把房子賣掉,租房生活。結果過了幾年又得意地說,其實賣房子的錢,被他拿到香港炒了騰訊的股票,比房子賺得還多,後來又把房子買回來了。

據《人物》雜誌陳墨寫道:

在今年年初一羅振宇叮囑「內容不要外傳」的演講中,U盤化生存、社群經濟和內容電商都已經被他總結為自己給業內挖的三個坑,而他如今已經逃離了它們,留下那些被他帶下坑還在掙扎的人。

如此種種,讓羅振宇原本樹立的偉岸身形,蒙上了厚厚一層灰。

也許是知道了人設這把雙刃劍,隨時可能會割傷他人,也割傷自己,羅振宇後來反其道而用之,又故意用另一種人設,去降低大家的期望。

他一改之前「求真啟智」和「死磕自己,娛樂他人」的情懷,極力表現出滿身銅臭味,恨不得告訴所有人,我就是一個商人,就為了賺點錢,我沒有情懷,你們不要對我期望太高。

(2)販賣焦慮

另一個針對羅振宇的集中批評,是說他販賣焦慮。如《羅振宇的騙局》、《羅振宇:「那個販賣焦慮的騙子」》等刷屏文章,都說了這個問題。

羅輯思維的起家,本質上是做知識的二道販子,由羅振宇和他的團隊看一些書,總結出一些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後再傳遞給用戶。

但是,要把知識販賣出去,並非易事。因為人們普遍習慣了知識是免費的。而且人都有惰性,懶得去學習新的知識。

所以很多知識付費的運營者,採用了「恐慌營銷」的方式。羅振宇或多或少也迎合甚至放大這一點。他的演講、視頻和文章中,經常會宣揚社會變化快、生活壓力大,不學習就會被時代無情淘汰的論調。

這被認為是故意製造知識恐慌,為販賣二手知識做營銷。

但我倒認為,從這個角度批評羅振宇的人,高看他了。

人們的焦慮,並不來自於羅振宇,而是來自生活本身。對那些本不焦慮的人,羅振宇也製造不了焦慮。

所以,實際情況應該反過來說:人們先有焦慮,羅振宇迎合這種心理,提供相應的產品;而不是反過來,人們本來不焦慮,被羅振宇忽悠得焦慮了。

(3)收智商稅

從這個角度批評的人認為,羅振宇提供的那些所謂「知識」,其實是變味的雞湯、或成功學的陳詞濫調,並不能對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

而羅振宇賣會員、賣書賣月餅、賣演講門票、賣付費課程,是把用戶當成韭菜,一遍一遍地收割。

他們認為,為羅振宇花錢的人,都是智商有問題。他們付的錢,是因為智商不夠而向羅振宇交的稅。

網上有兩個特別諷刺的評論,是這樣說的:

「羅輯思維既沒有邏輯,也沒有思維」;

「中年人聽羅振宇和老年人買權健本質上一樣。」

羅振宇提供的「知識」,是否有用,確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他的一些文章和視頻,的確只能起到「心理按摩」或娛樂的作用。

但是,我一直認為,羅振宇宣揚的「人要上進,要持續學習,要死磕自己」的理念,對社會和個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他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其中有價值的也不在少數。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次演講,能有一句話對用戶有啟發,就值回票價了,何況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免費。

再者,現在無數的APP都在爭奪大家的使用時長。用戶喜歡看羅輯思維,怎麼也比看抖音強吧?聽跨年演講,至少和聽跨年演唱一樣值得吧?

追求上進,持續學習,不丟人。

對別人追求上進和持續學習冷嘲熱諷,才丟人。

(4)誤導讀者

羅振宇向外界呈現的是「知識代言人」這麼一種形象,任何問題都能侃侃而談,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而事實上,他談的一些東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甚至出現常識性的錯誤。他對一些事物的觀察和預測,也未必符合事實。

但當羅振宇挾「知識代言人」的光環,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出來的時候,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人,是無條件相信的。

這也是為什麼「貝米錢包」的受害人中,有一大幫就是被羅振宇忽悠的。因為羅振宇一揮手,他們就閉著眼睛往前衝。

羅振宇還看好過黃太吉、小黃車、錘子手機、樂視、暴風影音,這些公司後來都出了問題。也因此,羅振宇獲得了「毒舌」的稱號。如果有人因為信任羅振宇,而買了樂視或暴風的股票,無疑會掉進大坑。

此外,羅振宇非常善於採用各種事件來做營銷,甚至是過度營銷。

例如投資Papi醬,就引起過高度關注,後來又原價撤資。雖然羅振宇宣稱是為了專注主業,所以撤出投資,但這一波熱度,顯然給羅輯思維帶來了眾多流量。我們無從得知,事件本身,是否就是營銷的一部分。

他賣「史上最無理」的會員、「不知道裡面有什麼」的圖書包、眾籌月餅、20年演講聯票等,每一次都引起了熱議。同時,也在過度地消耗大眾的注意力,透支用戶對他的耐心和信任。

羅輯思維公眾號還和王路、謝熊貓君等鬧過版權糾紛。羅振宇不和人打招呼,就直接把對方文章往自己公眾號上面搬,雖然被揭穿之後有賠償和道歉,但是之前不問而取,只能謂之「竊」也,無論如何也沒法洗白。

10

儘管有如此多的爭議,但我必須說一句,羅振宇對做產品是認真的,對用戶是負責的。

我這麼說,是因為我用過並還在用他的產品。

作為一個寫公眾號的,我會研究羅輯思維公眾號做得好的地方,會學習羅振宇的死磕精神——儘管也許羅輯思維實際做到的,可能達不到羅振宇所宣揚的水準,但也遠遠超越了我們大多數人。

作為一個讀書人,我對羅振宇推薦的書評價很高。不管是《人類簡史》、《必然》還是《樞紐》、《物演通論》,我都認為很有價值。

我也會在得到聽萬維鋼、梁寧的課,會去了解紅樓夢、量子力學的知識。雖然有一些課程並不能滿足我個人的期望(如李笑來和古典的課),但我也要承認,這些課是花了心思的,是有益於人的。

我認為,不管是之前的羅輯思維視頻、羅輯思維公眾號,還是後來的得到課程,其認真程度遠超同行,產品質量也遠超市場平均水平。

就算如羅振宇所說,他只是一個商人,他也是一個合法經營、把消費者放在心上、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的商人。

拋開商人這個角色,羅振宇本身,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

他會為了吃一口家鄉的小籠湯包,單人驅車從北京開一千多公裡回蕪湖,吃完抹嘴又開回北京。

這不就是王徽之雪夜訪友、張季鷹蓴鱸之思那樣的魏晉風度嗎?

他會在工作極度勞累之時,大聲吟誦《古文觀止》來提神。

他的老婆,是30歲時網絡徵婚徵來的。

他對在得到開課的老師,頗具俠義之風,被劉潤稱為「傻子羅振宇」。

他受盡罵名,卻毫不在意,甚至面對「中年保健品」這麼惡毒的諷刺,都只是發微博自嘲了之。

對《羅振宇的騙局》這樣的尖銳批評,他沒有投訴,更沒有起訴,而是在得到上發了一篇《羅振宇點評<羅振宇的騙局>》,承認對方說的有一定道理。

這個世界,不就是少了這種好玩又有風度的人嗎?

11

但我認為羅振宇被低估,還不是因為這個。

而是因為,我發現了羅振宇的絕大野心。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得到的口號是:「知識就在得到」?

這句話,也許只是一個口號,但也許不只是一個口號。

我原來並沒有太在意,直到某天我在得到的例會上看到一句話,才覺得毛骨悚然:

在那次例會上,羅振宇說:你放心,10年後、20年後,我們一定會積累出最好的中國通識。

羅振宇這是要做狄德羅啊!他想編撰中國版的 「百科全書」。

他在極力網羅各個領域的精英去得到開課。也許目前其號召力還不夠,但是羅輯思維有的是錢,也捨得給錢——上市以後就更有錢了。

古人云:千斤市馬骨。今人云:看不見的的手力量最大。當知識生產者能在得到的平臺上得到最好的發揮,獲得最多的回報,可以預見,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大牛在得到開課。

今天講經濟學的,只是一個薛兆豐,未來,誰能肯定不會是凱恩斯、熊彼特、薩繆爾森、弗裡德曼那一流的人物?

假如今後在得到上講《王安石變法》的、講《量子力學》的,都是中國乃至世界頂級的學者,那麼,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豈非就獲得了知識的定義權和威權通識的評判權?

如果羅振宇成功,未來的中國人,想要獲得最好的、最權威的通識,豈非只能通過得到?

羅振宇說他是商人。但我看來,他絕不僅僅是商人那麼簡單。

如果只為錢,他現在擁有的財富,早已足夠他和家人舒舒服服地過好幾輩子。

羅振宇,骨子裡還是一個讀書人,追求的是張載的「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的理想。

他要的是天下讀書人都讀他的書,要的是知識的定義權和發售權,要的是成為這個世界的「知識教主」!

這才是羅振宇最大的「狼子野心」。

主要參考文獻:

1. 商人羅振宇:隨風而變,陳墨,《人物》雜誌

2. 我說知道的申音與羅振宇,林軍,「左林右狸」公眾號

3. 對話羅振宇,主持人許知遠,騰訊視頻《十三邀》欄目

4. 老牌電視人羅振宇,主持人馬丁,中央電視臺《奮鬥》欄目

相關焦點

  • 推動培育上市企業 餘杭放大招」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杭州日報」,原標題《推動培育上市企業 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大招」》,作者 胡琦暘 王麗娟,36氪經授權轉載。隨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負責人為企業解讀最新政策。 「我們圍繞專題動員、專庫培育、專班推進、專業指導、專項支持全面開展上市培育工作。」餘杭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開發區專門組建了上市工作服務專班,制定企業上市協同服務工作方案,採取「一事一議」等直達式、定製式辦法,協調解決企業股改、輔導、掛牌、上市各階段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 用智慧打造智能能源生態圈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遼氪小結 目前,在「新基建」的浪潮中,數字經濟必將被進一步激活,為製造業的發展注入鮮活動力。以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打造一個集"智能晶片設計、模組生產、大數據整合分析"為一體的能源網際網路產業生態圈。 36氪遼寧——讓遼寧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遼寧。 36氪遼寧專注於發掘優秀遼寧企業,深度挖掘創投底層邏輯,搭建產業對接通道,連結創業者與投資人資本生態平臺。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遼寧的報導,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送至指定郵箱:liaoning@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 鵝組的十年奇幻漂流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鹿鳴財經」(ID:luminglab),作者:陳妍如 周有輝,36氪經授權發布。 豆瓣鵝組就像一個酒館,上演了一出網際網路角落邊上的群像戲——消息靈通的八卦人士,靜靜聆聽的沉默者,大發厥詞的鼓動者,站在桌子上講著瘋話的演說家,隨時準備砸桌子的酒鬼,在一旁品鑑好戲的老主顧,站在門外的信使,看著酒館監控的安保。
  • 量子傳感合作研究的杭州樣本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之江實驗室」,作者 ,原標題《之江實驗室在量子傳感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36氪經授權轉載。 如果你的項目足夠優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報導,參加36氪浙江的「未來獨角獸活動」,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至36氪浙江項目徵集郵箱:zhejiang@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36氪浙江——讓浙江創業者先看到未來!
  • 擁抱不確定,你需要多一些概率思考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開智學堂」(ID:openmindclub),作者 鍾慰,36氪經授權轉載。 概率思維就是一種心智程序,這並不是讓你成為計算機器, 而是會給你多一點的勇氣,踏出現有的認知邊界。 今天聊一聊聰明人的學問:用概率思考。 必須好好學習!
  • 大企業開放式創新的技術策略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Abeam & Kr8 看不夠 如需獲取29頁完整版報告,請關注「36氪創新諮詢」公眾號,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36氪創新諮詢」(ID: Kr8-36Kr-Innovation),在後臺回復「技術創新」。
  • 名嘴出走央視:象牙塔外,多少沉浮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1973年初出生於安徽桐城的羅振宇,2008年就從中央電視臺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這或許與其經歷有關——和央視體育一眾名嘴相似,儘管曾是央視《經濟與法》、《對話》等欄目製片人,但羅振宇始終沒有正式編制。 但這反而使得羅振宇身上沒有歷史包袱。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he Great Filter」(ID:TheGreatFilter),作者:Zoe*π,36氪經授權發布。 世界上至少有兩種遊戲。一種可稱為有限遊戲,另一種稱為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James P.
  • 陸家嘴「黑洞」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證券市場紅周刊(ID:hkcj2016),36氪經授權發布。 作為上海浦東最有影響的國企,陸家嘴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開發建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然而陸家嘴在近兩年展開的資本運作中,涉嫌關聯交易、信披違規、財務造假、國有資產流失等開始引起市場關注。
  • 盤點2019:那些被調查的CEO們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言財經」(ID:sycaijing),作者 糖豆,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是繼《2019網際網路公司死亡名單》、《盤點2019之:科技網際網路20大事件》、《回望2019:吳曉波羅振宇的預言都實現了嗎?》、《2019網紅帶貨進化史》之後,三言財經《盤點2019系列》的第五篇。
  • 氪記2018 | 教育,黃金賽道巨變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很多投資人開始休假了」,一位教育行業的資深FA告訴36氪,「即使在教育領域也沒有項目可投,沒有項目敢投。之前動輒天使、Pre-A就幾千萬的融資,下半年除了頭部公司之外,公開宣布出來的項目金額,大多回到了數百萬到千萬區間內。」
  • 2018年度商業好書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盒飯財經」(ID:daxiongfan),作者:今今樂道讀書會研究院&盒飯財經研究院;36氪經授權轉載。 今年大環境急劇變化,即便是龐大的公司,也能感受到凜冬的肅殺。泡沫破裂、架構調整、To C轉向To B,商業環境變化的種種跡象時刻提醒著,危險就在身邊,而機遇就隱藏其中。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 大娛樂家,36氪經授權發布。 從Spotify最新一季的財報來看,其訂閱用戶數量與各項收入也依然在保持高增長,但由於音樂流媒體平臺難以降低的版權成本問題(之前在關於騰訊音樂的文章已經有過詳細分析),Spotify事實上依然亟待解決如何盈利的問題。而由於市場環境不同,無法像騰訊音樂般靠直播業務掙錢,因此Spotify在音樂之外幾乎是傾盡全力押注了同樣是在快速增長的播客市場。
  • 36氪深度 | 這個程式設計師,9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們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章,詳細描述了自己對編程教育的認知和規劃,一開始預期是能夠邀請一百個孩子來學習。結果這篇文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稿轉發,最後有一萬多人閱讀,「好幾百個人來報名學員。」 為了讓小孩學編程,編程貓的創始團隊想了種種方法。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他們稱自己為「貓老祖」。在設定中,所有的老師都是貓,貓老祖是其中的領袖。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轉載。 上個月底,有媒體報導稱,光線傳媒突擊融資70億擬併購下遊院線資產,潛在交易對象為港股上市的星美控股影院業務。 這一傳聞隨後被雙方公告闢謠。但關於星美影院的出售卻不是空穴來風。 星美院線的擴張步伐兇猛。2017年底,星美旗下的影院就達到了365家,今年還會推動「一縣一院」的策略,年底影院總數要達到450家,目標直指行業老大萬達院線。
  • 預付費最後的瘋狂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燃財經」(ID:rancaijing),36氪經授權發布。 多名投資人對燃財經表示,在教育行業,預付費加劇了群體性暴雷事件的風險,但出於行業存在課程周期的屬性,短周期的預付費依然需要。而對於傳統健身房來說,按照財務口徑核算,可能只有5%的從業者能盈利,「跑路」的是絕大多數,這也在傳統健身行業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如果嚴格執行新規,超過八成機構會立刻停業。因此,在執行過程中應該會有中間地帶。
  • 盲盒的本質不是割韭菜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與運氣競爭」(ID:ShinengResearch),作者立濤,36氪經授權發布。 作為一個不想追熱點的作者,原本不想討論這個已經被談爛的話題,但看到一堆影響力很大的自媒體都跳出來說盲盒是「割韭菜」,實在是忍不住想動筆寫點什麼。 確實,有人靠倒賣稀缺款盲盒賺了錢,確實,稀缺款盲盒有很高的溢價,但當定義一種商品是不是割韭菜的時候,還是得去看驅動市場增長的主流購買行為是什麼樣的。
  • 初音有未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1996 年,蔡明和郭達連著第三年在春晚演小品。 在前一年某個活動現場,蔡明跟人聊天時隨口說了句,「如果一個人能有個機器人做老婆,輸入程序想幹嘛就幹嘛。」 站在一旁的馮小剛覺得有意思極了,又順著接了一句,「從一開始箱子運到家,打開包裝來一句『我訂的毛阿敏,怎麼來的蔡明啊』。」
  • 一文解讀谷歌三起反壟斷訴訟案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新浪科技,36氪經授權發布。 鑑於這些大科技公司在今天的生活中所扮演的巨大角色,這些訴訟案件的規模將更大,同時也更複雜。 目前,搜索巨頭谷歌正面臨著幾起來自美國州和聯邦層面的反壟斷訴訟。
  • 黃崢四十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何加鹽」(ID:ihejiayan),作者:何加鹽,36氪經授權發布。 黃崢可能沒有想到,40歲這年,他會以這樣的面貌出現在媒體上。 年中,由於拼多多股價暴漲,黃崢的帳面資產一度超過馬雲,成為僅次於馬化騰的中國第二富豪。 這引起了巨大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