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帶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才是做最好自己的開始,才能正確認識整個世界。
表姐家孩子小雅從小就乖巧聽話,很懂禮貌,很少讓父母操心。哪成想,剛進幼兒園兩天,孩子就不同意去上學了。表姐詢問下才知道,原來孩子覺得自己太笨了,產生了自卑心理。
同學們都各有特長,會唱歌會跳舞。特別是小雅的新朋友麗麗,對於老師的提問對答如流,而自己支支吾吾卻回答不出來。這讓小雅覺得自己毫無優點,學習能力也不行。自信心受到打擊的小雅就不願再去幼兒園。
顯而易見,小雅過分放大了自己的缺點,沒有正確的認識自我,才形成了自卑心理。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重視對孩子各方面的培養,例如智商、情商、逆商等等。卻往往忽視了根本,讓孩子全面的正視自己,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帶孩子認識自己,家長應該做到了解自我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
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簡言之,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1、生理自我
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表現為生理自我。兒童在1歲末便有了動作的認知,在日常人際交往環境中,對自身身體特徵和活動能力作出一定的自我評價。在3歲前後,生理自我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
孩子在3歲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孩子從輕信他人的評價逐漸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但他們的自我評價通常不涉及個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徵。直至少年期,社會自我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階段形成並發展。孩子自主根據目標和標準對自身品質和能力進行評價,形成更加客觀和全面性的自我評價。基於此形成自我理想,塑造具有自我認識性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自我意識發展有偏差的孩子,就存在著錯誤的自我認識,很有可能出現以下的問題:
1、缺乏獨立的自我評價
在孩童時期,孩子都是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父母作為孩子最依賴、最信賴的存在,往往是初期孩子認識自己的標準。
當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不夠完全,沒有形成自己獨自的自我認識。過分在意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看法,容易妄自菲薄,逐漸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2、自我認識不夠客觀、全面
無法做到客觀、公正、準確的認識自己。造成有的孩子對自己迷之自信,常常過於以自我為中心,高估自我能力,卻往往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措手不及。久而久之,為了維持自己不會失敗的形象,就逃避困難,自欺欺人。
有的孩子不能做到接納自己,一味放大自己缺點。總陷入自責、自卑的情緒中,拒絕過多的人際交往,性格變得內向懦弱。
3、缺乏自律能力
自我控制力不足,往往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想一出是一出,欠缺妥當的思考。缺乏自律,以至於很難堅持的完成一件事,所以很難有很大的成就。
當孩子無法做到認識正確認識自己,就很難依靠自己的眼光映間這個世界。所以,讓孩子學會認識自我至關重要,家長可以借鑑以下三點。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所說,&34;
1、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家長帶孩子認識自己的外表、性格、能力,由淺入深的讓孩子認識到現階段的自己。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且只有一個&34;,形成&34;是獨立的個體的思維,要對&34;有具體形象的認知。
可以通過在鏡子前,讓孩子認真觀察自己的外表,通過和父母的外表對比,讓孩子對自己的外表有既定認識和差異化的辨別。
家長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更準確的認識自己,&34;也可以深入問道:&34;。通過這一系列互動,讓孩子感知自我,認識自我。
2、進行全面、客觀的自我評價
當孩子產生自我認識後,隨之就會產生自我評價。家長要引導孩子認識全面的&34;,正視自己的優缺點。
對於孩子的優點要多鼓勵多讚美,讓孩子更有信心保持和發揮優勢。同時也要注意告誡孩子&34;,不可以因為這些優點、能力而過分自大。
當對於孩子的缺點、錯誤要建議性的指正。注意孩子的心理情緒,多加鼓勵,不要讓孩子被自卑心理籠罩。告訴孩子&34;
3、給孩子多一些實踐體驗
一成不變的生活環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或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用武之地兩極分化的自我認識。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多元化的環境,適當的創造一些挑戰。讓孩子獨立的去克服困難。當他們進行不同挑戰,就是在不斷的刷新自我認識,並且會取得一定的實踐經歷和心得體會。
在此過程中,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長處,同時收穫了更多自信。
孩子成長無小事,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大事,這樣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逐漸進步。
在孩子的成長旅途中,總是迫切的想要去認識、探索世界上新奇的、美好的事物。與此同時,同樣要做到的是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不負世間美好。
(這裡是@曉歡談育兒,在這有最溫暖的育兒知識,請想多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多關注、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