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土地裡拔節生長 ——記濉溪鎮蒙村新型職業農民李躍楠

2020-12-23 安徽新聞

  都說年輕人喜歡到城市發展,可是濉溪縣一位90後姑娘卻放棄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穩定工作,選擇回到農村創業。七年來,她克服重重困難,把農業和旅遊相結合,不僅培育一批優質綠色農產品,還拿她的熱心和技術帶動周邊的鄉鄰共同致富。她就是「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濉溪縣周末果蔬種植家庭農場總經理李躍楠。

  初生牛犢  返鄉創業開新篇

  1994年出生的李躍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濉溪姑娘,大學畢業後在縣城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李躍楠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在返鄉創業和留守城市之間猶豫不定。那時,網絡上流行的一款遊戲「QQ農場」啟發了李躍楠,她琢磨:QQ農場這麼火,要是能把網絡上的農場搬到現實中,在本地也建幾個農場,種種菜、收收菜會不會也很火。憑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加上家庭成長環境培養的獨立自主的性格,她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想法一出,便得到父親的全力支持。2013年12月,父女倆在濉溪鎮蒙村流轉了300餘畝土地,成立了濉溪縣周末果蔬種植家庭農場,隨著開挖水槽、建噴灌設施、購買滅蟲設備、選購種子等環節的步步落實,虛擬農場終於變成了現實。

  勇於探索  多種模式創佳績

  農場成立之初,受到了市民的廣泛歡迎,但是,一段時間過去,大家的熱情也很快消退,看著人流量逐漸減少,李躍楠心裡著急起來,她重新整理思路,查找癥結所在,經過充分調研,她決定轉變農場經營模式,把農場由「農耕體驗型」轉變為「農事體驗型」和「採摘觀光型」,以「安全,綠色,營養」為目標,打造集休閒觀光為一體的家庭農場,這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在當時的淮北市算是頭一份。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身的勤勞智慧和不懈努力,2014年,農場成功轉型升級。在克服了2018年的溫比亞颱風、2019年的利奇馬颱風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周末家庭農場逐步走上規模化發展道路。目前,家庭農場已擁有800㎡的辦公室、倉庫和停車場;2000㎡生態餐廳,可同時容納150餘人用餐;建有農耕文化長廊、淮北史話長廊、南瓜廊架、紫藤花廊架等觀光區;建有青少年素質拓展基地、小豬賽跑、趕大鵝、孔雀餵養等休閒體驗區;會議室、培訓室、物聯網服務中心一應俱全,30餘棟大棚裡種植了草莓、酥瓜、葡萄等水果十餘種,桃林下養殖公雞、大鵝等,百果採摘園裡的草莓、葡萄、桃、杏、獼猴桃、李子、海棠、蘋果、紅梨、石榴等一年四季恭候著遊客的到來,2019年周末家庭農場實現銷售收入587.7萬元。

  飲水思源 周邊村民交口贊

  李躍楠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勞智慧和努力之外,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國家惠農政策的幫扶。早在2014年,經縣農業農村部門遴選,李躍楠被推薦參加了「全國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訓班」和「全國巾幗合作社組織負責人培訓班」學習;2016年,被授予「濉溪縣創業典型」和「全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20年又被授予「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淮北好人」榮譽稱號。她不斷加強與農技推广部門的聯繫,建設農技推廣示範點,先後引進羊角脆等甜瓜新品種進行擴繁,向市場提供優質種苗5萬餘株,這種甜瓜口感甜蜜,耐貯存,綜合性狀優良,畝產可達6500斤,比普通甜瓜畝增產1300斤,受到當地果農與市場的普遍歡迎。她還推廣熊蜂授粉、綠色食品種植防蟲等新技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今年開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百姓的生產生活節奏,社區、村莊實行封閉式管理,車輛運輸受阻,市民買菜成了一大難題。面對這種情況,李躍楠帶領農場全體員工上下一心,全力奮戰,每日向市場提供優質果蔬2000餘斤,同時為當地1500餘戶家庭提供配送生活物資服務。作為濉溪縣青年創業者協會副秘書長,她還發動青年企業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向防疫一線捐資捐物價值20萬餘元。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她真正的理想。為了實現村民共同致富,李躍楠毫無保留地與周邊農戶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為返鄉創業青年傳授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知識。回憶起自己的創業之路,李躍楠感慨頗多,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做強做優農業不容易,鄉鄰們遇到了困難和難題,能幫一把是一把。」對來參觀學習的農戶,她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和經驗,並根據農時和農事需要,不計報酬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田管和病蟲害防治。近三年來,周末家庭農場先後接待群眾參觀學習80餘次,帶動周邊農戶94戶,帶動推廣高效種植模式1700多畝,增加了農戶的收入,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做出了突出貢獻。農場也先後榮獲「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市級四星級農家樂」、「市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縣級青年創業示範基地」、「科普惠農先進單位」、「巾幗創業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取得「草莓」、「桃」兩個綠色食品認證,擁有「長留香」、「黑甜美」兩個註冊商標。下一步,李躍楠將遵循「科技興園、產業強園、生態立園」的原則,立足種養殖、食品加工、休閒旅遊、研學培訓、產業創新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一個集瓜果大觀園、CSA農事體驗、鄉村美食、特色民宿、文創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園區。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皖北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孵化基地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基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李躍楠躬身實踐,用「懂農業,愛農民,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理念刷新著公眾對農民這一稱謂的認知,為農民這一職業注入了新生活力,讓青春的火熱澆鑄在平凡崗位上。(王化龍 黃繼寶)

編輯:劉鴻鶴

相關焦點

  • 濉溪縣濉溪鎮蒙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童樂童趣」暑期培訓活動
    安徽省濉溪縣濉溪鎮蒙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童樂童趣」暑期培訓活動連日來,蒙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村婦聯精心組織下開展了有書畫培訓、防溺水安全教育等「童樂童趣」系列活動。活動期間,城關中心學校的專業美術、書法老師手把手的教孩子們學習簡筆畫、國畫花鳥入門、書法正確的執筆姿勢和運筆的基本技能。老師們教的認真,孩子們學的仔細,整個活動都沉浸在歡聲笑語中,所有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笑容。
  • 鄞州農民轉型記: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相關培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個村莊,近兩千畝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種?
  • 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戶有何不同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得到了快速發展。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2017年5月9日,農業部遴選出首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2018年10月26日,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在濟南舉行,並發布了《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培育新型農民的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完善。
  •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本報記者 趙琳娜 本報通訊員 劉守良  「我愛農業」  6月27日下午,夏邑縣劉店集鄉,一輛大客車緩緩停下,來自安徽省阜陽市的參觀團順著一條筆直的柏油路走進
  • 胡琦:做新型高級職業農民
    和丈夫一樣,胡琦也是一名高級職業農民。20多歲回老家當農民,在有些村民眼裡是件稀奇事,但胡琦說:「我驕傲,我是新型高級職業農民。」「茁泰利用遠緣雜交育成,具有早熟、抗花葉病毒等特點。」「那就選擇這個品種。」……記者見到胡琦時,她在田間正忙著為農戶講解種子方面的知識。
  • 高校如何賦能新型職業農民
    「三農」問題的核心在農民,新時代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型職業農民。習近平總書記用「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九個字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徵。賦能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其社會適應力,是對農村生產力要素的改造與升級,可加速鄉村地區生產力的發展,並從量變引起質變,推進生產方式的變革,振興鄉村,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積累——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
  • 2018年度廣東十佳最美新型職業農民
    為大力宣傳推動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樹立新型職業農民先進典型,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2018年廣東省農業廳決定,黃德仙等10人被廣東省農業廳認定為2018年度廣東十佳最美新型職業農民。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去年11月底,江蘇南通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能獲此殊榮,要特別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更好地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倪忠輝說。
  • 鄉野朝陽——職業農民的思考
    鄉野朝陽——職業農民的思考   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涼州田野,看著一望無際的玉米種田,王大偉的臉上洋溢著難得的快意——永豐灘鄉這片由他自主經營的1500畝土地,印證了這個「85後」青年作為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的豐碩成果。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出成效 「新農人」領跑...
    他說,能獲此殊榮,要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積極響應國家和江蘇省委省政府號召,積極培育創新創業型高素質「新農人」,在開展新型農民培育過程中,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融合,堅持產教融合、校企結合,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培養模式,近五年累計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近17萬人次,一大批農民實現了從傳統勞作者向職業農民和農業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的華麗轉變。
  • 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在我市開班
    9月20日,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財務(信息)管理培訓班在我市開班。省農業廳、市政府及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出席開班儀式,全省各市州縣農廣校財務(信息)人員共200多人參加培訓。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325家、家庭農場3102家。  據市農廣校校長陳中建介紹,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我市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項目監管與績效考核,加強培訓組織管理,創新培育模式及內容,切實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認定工作,建立、完善了跟蹤服務機制,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 「十三五」時期末我國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萬人以上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攝  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自2012年以來,相關部門就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當前,一批能創新、敢創業、有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引領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部日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
  • 淮南市鳳臺縣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中安在線訊 據淮南網報導,為切實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發展能力,進一步推動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7月18日,鳳臺縣農科教辦公室在縣農業園區社會化服務培訓中心開展民生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 柴胡店鎮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
    為加快培育一批從事林果種植、生產和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近日,柴胡店鎮婦聯聯合農技站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副鎮長張玉平主持會議,棗莊市自然資源局陳興振局長進行現場授課, 100多名種植戶參加培訓。
  • 濰坊職業學院: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播種希望
    今年開學,濰坊職業技術學院迎來了一名特殊的學生。他就是55歲的王友志,去年剛從部隊退休。原來,他是到這個學校農業經理人學院進行學習的。這是全國首家農業經理人學院迎來的第一批新學員。職業農民學院學員在田間學習。
  • 讓崇德向善的力量拔節生長
    全省各地湧現出的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儘管職業不同,身份各異,但他們對道德價值的崇高追求是高度一致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始終如一。每一次奮不顧身的救援,每一次不計回報的付出,每一次無怨無悔的奉獻,都是對核心價值觀的無聲宣示,都會在他人心中播撒下真善美的種子、激蕩起道德的漣漪。
  • 走向小康生活 他返鄉當職業農民給土地開「託管班」
    彼時的農村,家裡添置了拖拉機,除草、播種等繁重農活都有了好幫手,不再需要彎腰躬背在地裡一忙一天。農民也不再單純指著土地的收入生活了,有些人出去打工賺錢,把地託管給別人來耕種。李猛全突然冒出個想法,可不可以回農村把機械化農業做成產業,開個土地的「拖管班」?他被自己的想法嚇壞了,同樣嚇壞了的還有父母,好不容易在城裡安家落戶,為什麼又要回農村?又要當農民?村裡人會怎麼想?
  • 一場精神拔河,口罩下「好人」拔節生長
    口罩下的中國,「好人精神」拔節生長,融入生活的每個細節,化作人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道德力量……嘉禾縣醫生曾梅卸下護目鏡,滿臉汗珠。黃春濤攝「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沒有見過他們的眼睛。」父親曾驕傲地發朋友圈,「大年初一,兒子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前線」,獲近百點讚。不想一周後,父子天人相隔。從除夕至今,全國有330支醫療隊、超過42000名醫護人員奮戰「疫」場,數千醫護人員感染,20多位英勇殉職。防護服、護目鏡遮得住臉,卻遮不住醫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