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歸有光的曾孫,這首絕句毫無雕琢,卻寓意深遠

2020-12-16 品詩賞詞

古人云,「眼用虛字,方得空靈。」詩眼,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或者是非常精煉的某個字,或者是全篇中關鍵的句子。詩眼描寫生動,可以使被描寫對象神情飛動,意味深長。

蘇軾就非常注意鍊字,他還曾說,「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比如他的《贈劉景文》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個「擎」字,真是拿捏得當,曲盡其意。

杜甫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再如他的《望嶽》中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個「割」字,就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下面介紹的詩人是歸有光的曾孫,這首絕句毫無雕琢,卻寓意深遠。

詠柳

明代:歸莊

隋堤 一向弄春風,忽蔓根株繞永豐。

若使 長條無恙在,須教眠起上林中。

歸莊,明末清初書畫家、文學家,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孫,與顧炎武相友善,有「歸奇顧怪」之稱,順治二年在崑山起兵抗清,失敗後僧裝亡命,南渡錢塘,北涉江淮,窮愁以終。他的詩作多傷時念往,沉鬱悲愴,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這是一首借物寓意,感時傷世之作,隋煬帝開通廣濟渠,沿渠兩岸築堤,後世稱為隋堤。首句「隋堤一向弄春風」,因堤上多植柳,故這句實際上是說,隋堤上的柳樹一向舞弄於春風之中。

一個「弄」字,形象地描繪了柳樹的輕柔,猶如宋代才子張炎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有此一字,不假雕琢,自然而然地寫出了柳條的婀娜、鮮嫩的綠葉,一絲絲、一縷縷,在春風中輕輕搖動的神韻。

作者極贊隋堤柳的美姿雅態,「一向」二字,又表示出其時間之長,並非一朝一夕眩人眼目,從而加重了對柳的讚美。

可是次句一出,景況大為改觀,「忽蔓根株繞永豐」。永豐,在今陝西華陰縣渭水南岸廣濟渠口。如此美好舞於春風之中的隋堤柳,忽然把它的根株延伸到異地。一個「忽」字,表明此事突然,似乎在一般人的意料之外。

後二句就「永豐柳」的故實,而賦予新的寓意。白居易有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問阿誰。」尤袤《全唐詩話》稱,「宣宗朝,國樂唱是詞,帝問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遂因命取永豐柳兩枝,植于禁中。」

第三句「若使長條無恙在」,承上句的永豐柳,為了保證自己安然無恙,不受傷害,就需要像宣宗移永豐柳于禁中那樣,「須教眠起上林中」,應該讓它們緊依上林宮,或眠或起。上林,上林苑,古代宮苑名,秦置於陝西,漢置於洛陽,此處以古代禁苑,代指清王朝。

這首詩通過借詠柳以寄意,對那些或自願、或被迫投清事敵的士大夫,發出欲露不露的嘲諷。昔日悠然自在「弄春風」之流,必得進入宮苑,方可無恙。但如此一來,曾經的美姿雅態也都要喪失淨盡。

歸莊論詩,主張感時起興。他非常推尊杜甫的《秋興》,只不過用「玉露、寒衣」數言,宮闕山河之感、衣冠人物之悲,百年世變、一生行藏,皆在焉。清兵南下、國破家亡之際,他積極參加抗清鬥爭,失敗後僧裝亡命,後回崑山隱居鄉野,始終堅持民族氣節。

這首絕句也具有這種風格,含蓄而深刻,是一首頗耐咀嚼的寓言詩。作者以「繞永豐」,暗暗嘲諷那些一改常態、投清媚敵之輩,從此它們「根株」盡露土外,再也不會有先前那種「弄春風」的美態了。

相關焦點

  • 李商隱暢遊夢澤,這首絕句寓意深遠,開篇7字就令人悲慨
    歌詠山水田園是古詩詞中的常見題材,唐代的王維和孟浩然都是這方面的高手。古代的洞庭湖又稱夢澤,很多詩人都曾來此遊玩賦詩。比如李白就曾在一年秋天登巴陵望洞庭,留下了一首名作。後來杜甫也在歲末泊舟洞庭湖畔,深情地抒寫了一首《歲晏行》。
  • 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聞名,人稱其為七絕聖手。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雖然才華超凡,但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
  • 劉禹錫的一首詠鷺詩,全文只有一個鷺字,卻寓意深遠,令人遐思
    白鷺飛行時從容不迫,姿態優雅挺拔,令很多詩人都非常喜愛。李白有詩讚美其為秋日添彩,「白鷺秋日立,青映暮天飛」;王維也喜歡白鷺為輞川的美景增色,「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下面這首詩雖然也描寫白鷺,卻很特別,先一起欣賞! 白鷺唐代:劉禹錫白鷺兒,最高格。
  • 他是大曆才子錢起的曾孫,這首詩短短28字,卻妙筆生花
    比如杜甫的絕句,「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就將柳絮和桃花賦予人的性格。再如,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更是精彩不斷。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面鮮綠、花色嬌妍,很受詩人們的垂青。李煜曾借其抒情,「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黃庭堅也愛憐不已,「古屋清寒雪未消,小窗晴日展芭蕉。」
  • 杜甫最精彩的絕句,好多人都會背,卻沒入選唐詩三百首
    要是說起唐朝的詩人我首先想起來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他們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李白的詩歌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但是杜甫則不一樣,杜甫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活著的時候是不怎麼受到重視的,直到死後才開始被承認。你要是問我唐朝最偉大的詩人,那杜甫一定是其中之一。
  • 絕句五首,這五首絕句,特別是最後一首堪稱絕句中的樣板
    同樣是絕句為何他的絕句就這麼絕,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能寫出這麼絕的詩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欣賞欣賞:1、絕句矯健英姿如旭日,三軍列隊貫長虹。5、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 歸有光之狷
    歸有光收入《吳山圖記》《滄浪亭記》兩篇,他是明代獨具一格的散文家。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蘇州崑山人,出生在一個衰落的望族之家,至其父長大,家境日益窮困。歸有光8歲時,其母與世長辭,這讓他從小體味了世態炎涼。他自幼好讀書,9歲能作文,10歲寫出了洋洋千言的《乞醯論》,後應童子試考了頭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一時譽為才俊。
  • 【詩詞學堂】絕句作法:層遞法
    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王勃《山中》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 張籍信手拈來的一首名作,看似輕鬆調侃,卻寓意深遠
    詩人既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同時又能被環境中的人事所感動,從而在平凡的場景中提煉有用的素材,再用精煉的語言捶打成耐人尋味的詩篇。下面分享的是張籍信手拈來的一首名作,看似輕鬆調侃,卻寓意深遠。這首牧童詞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境背景,以及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看似意趣盎然。然而直到最後,讀者才發現詩的真正主旨卻是針砭時弊,從而寓尖銳的諷刺於輕鬆調侃之中,用意明快而深邃。前兩句倒裝,因為村子周圍禾苗長勢良好,為了避免牛群禍害莊稼,牧童只好到遠處放牛。
  • 杜甫一口氣寫下六首絕句,嬉笑怒罵整個詩壇
    杜甫的七律是十分工整的,並且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語句都很自然,絲毫不影響情感的抒發。所以,很多學習寫律詩的人都以杜詩為樣本。其實,杜甫還有一個很大的貢獻,那就是擴展了絕句表現的內容,不論什麼題材,他都可以寫成絕句。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2020-10-16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條路》這首經典歌曲寓意深遠,很好聽
    首先說這首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一個音樂製作人陳彼得,是好有範兒的一個老頭,一邊進行音樂創作,一邊唱歌, 是一個出色的音樂人,隨行、率真、文藝範兒,讓人看到了一個音樂人的魅力,他的作品絕對比人出名。音樂人與歌手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側重於「作」、一個偏向於「唱」,雖然音樂人同時也可能是歌手,但一個純粹的歌手,肯定是當不起「音樂人」這一稱謂的。陳彼得歷年來累計創作的歌曲成百上千,上世紀的他「一首歌捧紅一個人」是常有的事。
  • 蘇軾望遠思歸,這兩首七絕描寫傳神,寄託深遠
    下面就分享蘇軾望遠思歸,這兩首七絕描寫傳神,寄託深遠。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一)宋代:蘇軾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詩人說「倦客愁聞歸路遙」, 蘇軾被貶海南,山川迢迢,無路可歸。「愁聞」兩字是深入一層的寫法,連聽起來也發愁。「倦客」指詩人自己,寄居異鄉,心力交疲。詩人登上通潮閣,舉目北望家鄉,「眼明飛閣俯長橋。」這一句描寫閣上所見情景, 飛閣就是通潮閣,一個「飛」字,形容其高聳在空中。閣下有長橋,橋通北方的道路,這就是歸路。
  • 兩首描寫翠色的絕句,詩情畫意,令人心醉
    但詩人們卻獨具眼光,可以從平淡中感覺深遠,於古樸中挖掘新意。比如北宋的蘇軾、南宋的楊萬裡等人,都很喜歡深入大自然,更能在其中創作出驚豔千古的詩句。下面介紹的是兩首描寫翠色的絕句,詩情畫意,令人心醉。這首詩是王維就眼前事物,抒寫自己頃刻間的感受。濛濛細雨剛剛停止,天色轉為輕陰。詩人緩步走向深院,卻沒有急於推開院門。「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一個「閣」字,即阻隔的意思,表達出詩人的感受,似乎是輕陰迫使小雨停止,表現出詩人喜靜懶動的個性,更突出了一種幽靜的氛圍。
  • 《唐詩三百首》中最著名的八首絕句,你最欣賞哪個
    這首詩可以稱得上古詩啟蒙必背之作,有多少人會背的第一首唐詩就是這首呢?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的想像,更沒有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 杜甫《絕句二首·其二》的譯文、賞析
    這首詩《絕句二首》中的第二首,寫於公元764年暮春,當時詩人杜甫正漂泊西南,住在其在成都的草堂。全詩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於紙面,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絕句二首·其二》的原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 王勃絕句律詩8首,首首精彩,千古傳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經典五言律詩。《詠風》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五言律詩。這不僅是王勃詠物詩的代表作,也是歷代詠風詩中的佳作。此詩採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以風喻人,借風詠懷,讚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抒寫了詩人普濟天下蒼生的情懷。
  • 李清照不滿丈夫忙於應酬,這首詩妙句偶得,頸聯更是寓意深遠
    這首詩是李清照在宣和三年赴萊州探望趙明誠時所作,當時38歲的李清照在詩中流落出對趙明誠的不滿。原來他出任郡守不久,就一直忙於應酬,未能擺撥常務,反為「青州從事孔方兄」所累,李清照便有備受冷落之感。詩人在家獨坐,無聊之時發現案頭上有本《禮韻》,偶爾翻到「子」字,就以此為韻,寫了一首感懷詩。
  • 滿腹心事無從寄,面對初夏田園風景,陸遊寫了一首格調清新的絕句
    這是一個夏日,告別了奼紫嫣紅的春天,詩人陸遊漫步在鄉間小道上,滿眼的田園風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盡收眼底。夏日景色熱愛生活、善於從生活場景中發現素材的陸遊有感而發,吟誦出了一首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