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眼用虛字,方得空靈。」詩眼,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或者是非常精煉的某個字,或者是全篇中關鍵的句子。詩眼描寫生動,可以使被描寫對象神情飛動,意味深長。
蘇軾就非常注意鍊字,他還曾說,「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比如他的《贈劉景文》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個「擎」字,真是拿捏得當,曲盡其意。
杜甫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再如他的《望嶽》中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個「割」字,就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下面介紹的詩人是歸有光的曾孫,這首絕句毫無雕琢,卻寓意深遠。
詠柳
明代:歸莊
隋堤 一向弄春風,忽蔓根株繞永豐。
若使 長條無恙在,須教眠起上林中。
歸莊,明末清初書畫家、文學家,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孫,與顧炎武相友善,有「歸奇顧怪」之稱,順治二年在崑山起兵抗清,失敗後僧裝亡命,南渡錢塘,北涉江淮,窮愁以終。他的詩作多傷時念往,沉鬱悲愴,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這是一首借物寓意,感時傷世之作,隋煬帝開通廣濟渠,沿渠兩岸築堤,後世稱為隋堤。首句「隋堤一向弄春風」,因堤上多植柳,故這句實際上是說,隋堤上的柳樹一向舞弄於春風之中。
一個「弄」字,形象地描繪了柳樹的輕柔,猶如宋代才子張炎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有此一字,不假雕琢,自然而然地寫出了柳條的婀娜、鮮嫩的綠葉,一絲絲、一縷縷,在春風中輕輕搖動的神韻。
作者極贊隋堤柳的美姿雅態,「一向」二字,又表示出其時間之長,並非一朝一夕眩人眼目,從而加重了對柳的讚美。
可是次句一出,景況大為改觀,「忽蔓根株繞永豐」。永豐,在今陝西華陰縣渭水南岸廣濟渠口。如此美好舞於春風之中的隋堤柳,忽然把它的根株延伸到異地。一個「忽」字,表明此事突然,似乎在一般人的意料之外。
後二句就「永豐柳」的故實,而賦予新的寓意。白居易有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問阿誰。」尤袤《全唐詩話》稱,「宣宗朝,國樂唱是詞,帝問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遂因命取永豐柳兩枝,植于禁中。」
第三句「若使長條無恙在」,承上句的永豐柳,為了保證自己安然無恙,不受傷害,就需要像宣宗移永豐柳于禁中那樣,「須教眠起上林中」,應該讓它們緊依上林宮,或眠或起。上林,上林苑,古代宮苑名,秦置於陝西,漢置於洛陽,此處以古代禁苑,代指清王朝。
這首詩通過借詠柳以寄意,對那些或自願、或被迫投清事敵的士大夫,發出欲露不露的嘲諷。昔日悠然自在「弄春風」之流,必得進入宮苑,方可無恙。但如此一來,曾經的美姿雅態也都要喪失淨盡。
歸莊論詩,主張感時起興。他非常推尊杜甫的《秋興》,只不過用「玉露、寒衣」數言,宮闕山河之感、衣冠人物之悲,百年世變、一生行藏,皆在焉。清兵南下、國破家亡之際,他積極參加抗清鬥爭,失敗後僧裝亡命,後回崑山隱居鄉野,始終堅持民族氣節。
這首絕句也具有這種風格,含蓄而深刻,是一首頗耐咀嚼的寓言詩。作者以「繞永豐」,暗暗嘲諷那些一改常態、投清媚敵之輩,從此它們「根株」盡露土外,再也不會有先前那種「弄春風」的美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