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注重精神實質。
我想,現在的一些槓精大概就具有這樣的咬文嚼字精神。
在吐槽國產劇臺詞無釐頭、毀三觀的時候,有一些人就注重臺詞的字眼而忽略了其精神實質。
例如,「謝三哥,我這輩子沒說過一個謝字。」
有網友就此吐槽,當我們不識數嗎?你已經說過一個「謝」字了。
如果說,這種吐槽是出於一種開玩笑的態度,當然是可以的。
不過,當以認真的態度吐槽甚至批評這句臺詞,我想,導演與編劇未免覺得有些委屈了。
原臺詞中,「我這輩子沒說過一個謝字」,我們可以看出說話者是想對「謝三哥」表示感謝,同時表明自己之前沒有對別人說過感謝之類的話,更顯現對「謝三哥」的感激之情。
如果說,把「謝三哥」改成「李三哥」、「王三哥」,可能這句臺詞就不會被吐槽。
可是,此謝非彼謝,一個是姓氏,一個是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臺詞中並不衝突。
所以,原臺詞「謝三哥,我這輩子沒說過一個謝字」,考慮說話者想表達的情感,就沒毛病。
同樣被吐槽的還有《半妖傾城》裡的一段臺詞。
網友的吐槽點是,你叫我出現,又叫我走,是不是傻?
看完這一段臺詞,仔細想想,也沒什麼問題呀。
第一,傾城急著把幽瞳叫出來是為了告訴他有危險。
第二,時間緊迫,多耽擱一些就多一分危險。傾城在看到幽瞳出現後就讓他走,也在這個緊張的時間段向幽瞳傳遞了危險的信息,讓幽瞳以後不要出現。
如此看來,這一段臺詞不能算得上是無釐頭。
其實,電視劇中有些臺詞的確是不和邏輯,如果想專業些對這些臺詞評價一番,不如看看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
這裡值得聲明一下,這篇《咬文嚼字》並非是死摳字眼,相反,在斟酌字句的同時也注重句子的精神實質。
其中有一段寫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
而朱光潛先生卻不這樣認為,他在文章中寫到,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
看了朱光潛先生的解釋,才發覺「推」字更比「敲」字好。
如果僅注重「敲」字更有禮貌,而將「推」字改成「敲」字,就沒了那種意境。
在當今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句話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動,都需要我們仔細思考,在吐槽人和事物之前,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