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6月13日訊(YMG記者 宮銘源)2011年的高考大幕已經落下,考前火熱的「高考房」還沒走多遠,考後的「謝師宴」又舉著大旗紛至沓來。昨天記者走訪發現,港城一些酒店已經推出了謝師宴預訂服務。相比以往,今年的謝師宴推出時間較早,價格稍有上漲。對於逐漸升溫的謝師宴,老師們表示,「謝師」不在於「形式」。
酒店:提前推出謝師宴,持準考證還優惠
「老師們辛苦教了孩子三年,不管孩子考的怎麼樣,還是得謝謝老師。」高考雖然結束了,但考生的家長們依舊不得閒,又開始忙活著準備謝師宴。港城的一些酒店也提前推出了不同價位的謝師宴套餐菜譜。
「本月酒店推出謝師宴,敬請光臨。」記者看到,南大街的一家酒店已經提前出牌,提供謝師宴的預訂服務。據工作人員介紹,謝師宴套餐的價格從198元到1980元不等,「不同謝師宴套餐的菜譜都是我們為顧客配好的,每個套餐10到20道菜不等,檔次也會根據價格不同,每桌是10位顧客,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菜。」
為了吸引顧客,酒店還推出優惠,訂餐人持學生證或錄取通知書可以享受折扣。記者在上夼西路的一家酒店看到,10人桌的謝師宴可以享受8折優惠,20人則可以享受7者優惠。勝利路上一家酒店還推出了「持準考證預訂謝師宴可贈送酒水」的優惠活動。
家長:謝還是不謝,這事兒挺糾結
「別人都請了,咱不請不太好吧。」在採訪中,許多考生的家長都有類似的心理。女兒剛參加完高考的曲女士說,「雖然成績出來還得幾天,但女兒感覺自己發揮不錯。老師這三年也挺辛苦的,確實想通過一些方式表示感謝,再說別的家長也都會請,自己不請有點說不過去。」
「請老師吃個飯是應該的,可怎麼請就是個問題。」李先生家在海陽,兒子在市區的一家中學讀書。「從海陽到市區一趟得將近兩個小時,我平時上班也沒太有時間,而且我對市區也不太熟悉,不知道請什麼樣的標準才合適。」
市民高先生同樣為「怎麼請」而煩惱,「光請班主任吧,別的老師也挺辛苦的,所有老師都請一遍吧,開銷又太大,確實有點為難。」
不過,也有部分家長並不支持「謝師宴」。家住幸福街道的宋女士就表示,表達對老師感謝的方式有很多種,沒必要跟風非要請老師「搓」一頓。
考生:組團吃自助,既實惠又熱鬧
「其實我們真的很想謝謝老師們。」剛參加完高考的小唐告訴記者,他習慣了在課堂上的環境,一想到要跟老師們一個桌子上喝酒吃飯,「感覺怪彆扭的。」
另外有點同學還擔心,謝師宴會變成同學之間的攀比。「同樣是老師的學生,如果你請的是200元的標準,而我請的是150元的,那我豈不是沒面子。」煙臺二中的同學小劉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相比於跟著家長宴請老師,更多的同學還是喜歡以聚餐的形式,跟自己的同學們一起宴請老師。
煙臺二中畢業生孫卓林和他的同學就打算請老師去吃自助餐,「平均每個人50元左右,大傢伙兒湊一湊,把老師的那一份攤一攤,同學們也都熟悉,放得開,不會像正式的謝師宴那麼嚴肅。」
已經畢業的王俊華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班上的10幾個男生在高考後,邀請班主任老師去巴西烤肉吃了一頓,「吃的特別飽,還不是很貴,自助餐大家在一起也十分熱鬧。」
老師:「謝師」沒必要在乎「形式」
面對謝師宴,被宴請的老師們有如何看待呢?
煙臺二中的徐老師常年帶畢業班,說起謝師宴,徐老師也有自己的煩惱。徐老師告訴記者,每年高考結束後,他最頭疼的就是謝師宴,「我本來酒量就不行,尤其是出成績之後那幾天,基本都排滿了,甚至有的時候中午、晚上都有。」徐老師說,如果不去,有些家長便認為「不給面子」,令人左右為難。去了一家後,下次又不好拒絕另一家,如此接二連三的「謝師宴」,他十分頭大。
其實在老師們看來,「謝師」不在於「形式」。煙臺一中的孫老師說,「我們做老師的,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學生考出好成績,『謝師』沒必要糾結『形式』。一張賀卡、一個電話、一條簡訊,都可以表達『謝師』之情。」
特約評論:
「謝師」不要變味
YMG記者 賴皓陽
謝師宴,說到底在一個「宴」上。在中國,「吃飯」被賦予了特殊意義,它成為人與人交往的一種手段,人們往往喜歡用吃飯的形式來傳達美意、聯絡交流、增進感情,仿佛只有在飯桌上推杯換盞之時方顯真情流露。十年寒窗苦讀,一朝修成正果,高考過後,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瞬間從「高壓艙」中釋放出來,隨後便開始迎接「後高考時代」,這期間「你們不請孩子的老師吃個飯?」之類的話語開始不絕入耳。
尊師重教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有子貢敬師、程門立雪,被譽為典故流傳千古,毛主席敬師酒、魯迅異國不忘師也被常常用作議論文論據。就在早些年,學生為老師送束鮮花,自製手工藝品獻老師皆為佳話,尊師敬師乃真情實感流露,此愛無聲勝有聲。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尊師被搬上「臺面」,開始大張旗鼓宣傳,900多名學生集體跪拜謝師,本為感謝師恩的溫情畫面,卻為何讓人看出厭惡反感之情?本為純真唯美之恩為何淪為譁眾取寵之秀?如今,堂而皇之的「謝師宴」明碼標價,考生和家長大有趨之若鶩之勢,是真的到了這份上?還是套用一句流行詞語「被謝師」?
記得一位老師曾回憶道,當初她考試後同學之間湊份子錢,全班同學給老師買了個紀念禮物。上了大學後,每年都會舉辦同學會,邀請當初的老師來參加,一直這麼多年每次路過母校她還會駐足觀望,想想自己的班主任是不是還在上課。但今天,當她看到大張旗鼓的「謝師宴」時,她卻是那麼無奈,這頓「宴請」過後,恐怕有很多師生今生不會再相見。
從同學間湊份子錢買禮物,到許多家庭裡迴蕩的那句「人家都請咱孩子能不請麼?」不難看出,如今的「謝師宴」已經不純是感激師恩的不禁之舉,而是無奈跟風的一種被動舉措。就是真有一紙清華北大通知書飛來,家長狂喜之餘念起了師恩,冷靜下來卻發現除了吃飯還能怎樣表達?
謝師用「宴」,用明碼標價的「宴」,總讓人感到庸俗的物質欲破壞了美好的師生情。其實問題不是出在「謝師」上,而是出在「宴」上,再退一步說,就算是「宴」也不要緊,但不能是盲目攀比的「宴」,不能是隨錢撈錢的「宴」。當今社會,星星之火不炒作無以燎原,許多美好事物在刻意渲染中變了味,只願我們千古流傳的美好品德不要變成商家炒作的資本,堅持原則,保留一份記憶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