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家品牌計劃 廣告精準扶貧」項目——「米脂小米」開拍了!
開拍了!
是央視廣告哦!
而且拍的是米脂小米!
什麼?央視來米脂
拍「米脂小米」宣傳廣告了?
趕緊跟著小編
去拍攝現場看看吧
這麼專業的隊伍?
這麼先進的設備?
好給力哦
2018年央視「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確定了米脂小米、白水蘋果、柞水木耳、紫陽富硒茶、延川紅棗和周至獼猴桃等多個農產品為陝西省的央視廣告精準扶貧推廣產品。
屆時,廣告將分為15秒、30秒、60秒三類,在央視8個頻道滾動播出1個月,對米脂小米品牌進行全國推介和宣傳,進一步提高米脂小米知名度,從而促進我縣貧困人口增收。
看過
顆粒飽滿的大穗穀子
甜美溫柔的米脂婆姨
粗獷豪放的陝北漢子
你是不是想詳細了解一下米脂呢?
米 脂
米脂縣位於榆林市南部,無定河中遊,總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裡,轄8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206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2.3萬,其中農業人口16.8萬人。
米脂是陝北地區唯一榮獲「中國千年古縣」稱號的縣份,古稱「銀州」,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素有「文化縣、英雄縣、美人縣」之美譽,曾湧現出西夏國奠基者李繼遷、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開明紳士李鼎銘、民主鬥士杜斌丞、抗日名將杜聿明、布衣作家李健侯、秦腔泰鬥馬健翎等傑出人物。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期間,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楊家溝戰鬥生活了四個多月,沙家店戰役的勝利使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全面反攻。米脂是陝西省文物重點縣,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溝革命舊址、李自成行宮、姜氏莊園,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米脂窯洞古城老街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楊家溝村。米脂嗩吶是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米脂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陝西省衛生縣城、園林縣城和環保模範縣城,全縣農業生產特色鮮明,是中國綠色生態小米之鄉、陝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巖鹽、天然氣、煤,特別是巖鹽資源處於陝北奧陶紀鹽田的核心地帶,總儲量達1.3-1.8萬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17%,是榆林市鹽化工基地。
一、 小米起源
穀子又稱粟,屬禾本科類作物,春谷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其具有喜溫、耐旱、耐瘠性,短日照及高光效等特點,要通過一系列的抗旱耕作、抗旱播種技術,才能保證出全苗,在生產實際中往往採用的技術措施較多。穀子是起源於中國的古老農作物,栽培歷史約8700年。目前,全國穀子播種面積約為1000萬畝。穀子脫殼之後,即為小米。小米經歷商彝周鼎,一直持續至今。它養育了華夏民族,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性耐旱,適合在西北地區生長。最為有名和最好的小米應屬陝北一帶,尤以我們米脂小米為佳。
二、 米脂小米的種植歷史
米脂古稱銀州,據康熙縣誌記載:「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歷來有「小米之鄉」的美譽。追溯米脂種植穀子的歷史,以米脂縣城北郭興莊麻土坪出土的「碳化粟粒」為證,距今已有4000至5000年的栽培歷史,「沃壤宜粟」是古人用文字對米脂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四、五千年種植歷史精準而生動的表述。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米脂小米就被列入貢米。
三、 米脂小米的發展現狀
米脂總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裡,總耕地69.68萬畝。2004年米脂小米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楊凌農博會后稷獎」。2007年米脂小米獲「第十四屆中國楊凌農博會后稷金像獎」。2008年米脂小米獲得首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全縣境內)登記證書。2013年,在「第二屆中國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論壇」會上、米脂縣榮獲「中國綠色生態小米之鄉」榮譽稱號。2015年,米脂小米入選全國「一縣一味」老物種。2017年2月米脂小米獲得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證書。2017年8月米脂縣楊家溝鎮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米脂小米)。2017年12月米脂縣、「米脂小米」入圍國家第一批「一縣一品」品牌扶貧合作單位和品牌扶貧農產品。如今的米脂小米產品已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十多個省市,深受廣大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青睞。
近年來米脂縣發揮小米生產的區位優勢,突出小米全產業鏈條發展。一直把抓好小米產業作為精準脫貧的抓手和突破口,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全力促進政技物、農機農藝有效融合,建立的百、千、萬畝穀子示範片共創出6項全國高產記錄,併集成了優良品種、種子包衣、合理密植、測土配方、地膜覆蓋、機械穴播、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整套從種到收的高產栽培技術,有效增加了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建成集穀子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加工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38家。認證無公害小米生產種植地39750畝,認證小米綠色食品產地1個,註冊了「米脂小米」、「米脂婆姨貢米」、「米益康」、「桃花峁小米」為主的小米品牌12個。
形成了生產基地、小米加工、精裝出售等成熟產業鏈條。小米加工企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運營模式,每年與2萬多農戶籤訂購銷訂單合同,年加工能力突破6.0萬噸,年創匯7.2億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等10多個省市,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
2017年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46.8萬畝,其中穀子種植10萬畝、總產2.6萬噸,輻射帶動周邊縣種植穀子40萬畝。實現全縣農民人均種植小米收入達1500元以上,在推動產業扶貧、精準脫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 米脂小米為什麼好
一是米脂特殊的地理位置
米脂地處東經109°49′-110°29′,北緯37°39′-38°5′,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無定河之濱。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5℃,年降水量450毫米~ 500毫米,多集中在秋季。無霜期165天左右,晝夜溫差較大,適宜於旱作農業的種植。米脂的耕地土壤,多為黃綿土,耕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0.5至1.2%之間,鉀豐富,並含有多種無機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易耕作,易熟化,疏鬆綿軟,透氣透水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所謂「只有青山乾死樹,未見地裡旱死谷」。
米脂縣的地形峁梁交錯,溝壑縱橫。米脂小米就是這樣特殊的地形、土壤、水質與氣溫相結合的優良產物。可以說,米脂確屬種植穀子的最佳地方,也就有了大規模發展的無公害、綠色食品——米脂小米。2007年,米脂被「首屆中國榆林國際蕎麥節」認定為穀子優勢生長區。
二是獨特的栽培管理技術
悠久的種植歷史加上技術部門的指導,讓米脂農民在種植穀子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即「三抗一輪作,兩增一防控」的旱地穀子優質豐產栽培技術。「三抗」是抗旱優良品種(抗旱節水)、抗旱播種技術(鎮壓提墒)和抗旱耕作技術(蓄水保墒);「一輪作」是採用合理輪作技術;「兩增」是合理增加密度,合理增施有機肥料;「一防控」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他們將這些生產環節總結成好多農諺:如「重茬谷,坐著哭」①,「秋翻頂上糞,防蟲又防病」 ②,「有機肥引路,無機肥起步」 ③,「莊稼要高產,把好播種關」 ④,「頭鋤淺,二鋤深,三鋤不傷根」⑤,「穀子怕三旱(苗期旱、卡脖旱、老來旱),⑥,適時降雨吃飽飯」 等等。
三是推廣優良品種
除了土壤、氣候等特定的優勢和栽培技術外,穀子的品種選擇也很關鍵。目前,米脂境內穀子的主栽品種,在技術部門的引種試驗、示範、推廣下,淘汰了過去的大寨谷、汾引1號、秦谷4號等劣質品種,全部更換為以品質優先的優良品種,保證了消費者的米質要求。
五、 米脂小米營養介紹
米脂小米顆粒細小、色澤金黃、營養豐富。抓一把米脂小米加水熬粥,能熬出三層的米油來,其湯汁鮮黃,熟米粒戀湯,口感黏糊,細膩適口,味道香醇。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檢測報告,蛋白質含量11.24%。脂肪含量3.46%,比外地小米高出1%—1.2%。所含蛋白質、脂肪、鐵均高於大米、麵粉。同時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而且粗纖維含量又是其他主要糧食作物中最低的,沒有飲食禁忌,冬能暖身,夏能去暑,是產婦、幼兒及老人的滋補佳品。
米脂小米除了食用價值外,其良好的藥理功效也一直被歷代醫家所推崇。它養腎氣,健脾胃,滋陰、優生。《本草綱目》說它:「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健康與養生》:「小米中含有類雌激素物質,有保護皮膚、延緩衰老的作用。」而米脂小米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富硒,硒含量高達每公斤213微克,超過國家規定的富硒農產品標準。而硒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抗氧化、延緩衰老等諸多功能,被國內外醫藥界和營養學界尊稱為「生命的火種」,享有「長壽元素」「防癌之王」「心臟守護神」「天然解毒劑」等美譽。
米脂因小米而冠名,小米也因米脂而馳名天下。千百年來,在米脂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用汗水與智慧培育了穀子,其汁「淅之如脂」,讓米脂男兒健壯英武、豁達明理,女子俊俏雅致、聰慧幹練。養育了一大批如李繼遷、李自成、李鼎銘、杜斌丞、劉瀾濤以及巾幗不讓鬚眉的杜煥卿、杜嵐等米脂英雄兒女。
米脂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是:小米養人。民間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充分證明了米脂婦女的美貌與智慧。李自成在北京登基之後,面對皇家膳食,依舊想念家鄉的小米。偉大領袖毛澤東轉戰陝北最後一站在米脂,他曾說過:「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歷史最後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據《米脂縣誌》載,1938年至1941年,米脂縣群眾共募捐軍糧(小米)9613石(5.55石為一噸)。1946年,解放鎮川、橫山時,僅9月至10月兩個月,米脂群眾就支援前線小米1220石。所以,紅軍轉戰陝北勝利也有米脂人民和小米的一份功勞。米脂小米也因此被載入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冊。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正此謂也。
播出時間
預計在 2018年12月1日——31日,
CCTV——1、2、3、4、7、8、9、13套等八個頻道將持續播出「米脂小米」廣告,每天總播出次數將達到20次,播出版本分別為15秒、30秒、60秒。
編輯: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