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高莉芬:寒食節傳說的歷史淵源

2020-12-17 中國網

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高莉芬女士

 高莉芬: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嘉賓大家午安,我是來自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的高莉芬,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參加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以及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節)文化節。這兩天在這裡,包括昨天的會議演講,以及今天早上的參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收穫非常豐富,我更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以及山西介休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精神文明,讓人非常感動,在這裡特別向主辦單位表示我的敬意和謝意。

我跟各位報告的專題是《寒食節傳說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記憶》。節日的歷史和記憶,節日蘊藏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審查和時間的體驗,是群體社會共同歷史的積澱。我們發現節日大部分都是洋溢著歡樂、狂歡的情緒,但在古代中國的節日當中,寒食是非常特殊的節日,在唐代以前,不像其他的節日一樣是充滿歡樂情緒,而是禁火、冷食的寒苦,標誌著這個節日的特殊性。因為在隆冬春寒之季,是不符合生存的本能和自然的生理屬性,所以看到很多官方的禁止,現在學者因為這個節日特殊性,所以常常投入比較多的關注。寒食節在中國這麼多節日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論題。

歷代學者對寒食的研究大部分分三種,子推說、周代禁火、還有改火說。子推說一直都是寒食節重要的依據。如果我們從學科來說,歷史學者、民俗學者大部分都是指子推說。人類學家強調改火說,李毅元先生就討論認為介子推傳說有結構的成份,就是熄火和點火的對比,煮熟和生冷的對比,被選來作為支持寒食的儀式。究竟寒食節起源傳說的故事到底哪個是歷史的真相,歷史和傳說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我比較喜歡用後現代歷史敘事的說法,真實事件的虛構化不一定比較不真實。因而面對史書典籍、地方文本、官方文本、史家敘事、書面文本、口傳文本,很多不同的文本形態,我們要確立文本唯一的真實性,恐怕會失落。史書記載滲透書寫者對事件的剪裁、組織和編排。傳說在集體傳說有情節的伸張,但是長時間也有不變的主體和結構。所以歷史不一定比傳說更真實,我這邊討論的不是介子推相關文本哪一些才是歷史,哪一部分是傳說,以及歷史傳說的流動變化,而是從這些文本中,不同的敘事形態,不同的講述當中,我們要探討這些敘事背後,如何再現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民俗活動背後所蘊含深刻的集體情感和文化記憶。

第二部分是歷史人物與歷史敘事。我們看上中古的歷史文獻,《左傳》、《莊子》《史記》等文獻當中可以看到,介子推割股奉君,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在這些情節敘事中跟日後寒食習俗最有關係的情節是介子推焚死。在官方的說明中並沒有這兩個情節,我們要注意的是被焚死的情節是重要的情節,這成為和寒食起源的密切關係,所以從敘事學的角度重新解釋這些文本。

第三部分是歷史人物、事件與節日敘事。有關介子推和寒食的相關記載,後漢書的周舉傳等文獻,可以很清楚看到一個表,主要是空間很難確定,以太原居民為主,民俗活動很清楚,就是不能舉火,必須斷火寒食,在這些文獻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起因非常清楚,為介子推。或云為介子推,或介子推焚骸的敘事。這個和剛剛看到的敘事不一樣的,是有差異性的。

第四部分,剛提到焚火是很重要的情節,與忠臣忌日與節日的禁忌。在介子推和寒食傳說最重要的是焚死情節,其中引發了國人哀之,百姓哀之,這樣的哀悼來自什麼?出了悲鳴英雄死亡之外,還有世人盛祭。大部分注意到哀,但是沒有注意到祭,世人的恐懼和不安來自介子推焚死的死亡形態。他的死亡形態是屬於非正常以及非自然的死亡形態,是不符合天人之道,自然引發國人之哀,這的哀痛有悲鳴的情感。是由火而起,於是以熄火、斷火,冷食紀念介子推,焚死在節日的敘事裡面不是歷史敘事,說明揭示了火的禁忌,冷食的內容,以及對英雄冤死的緬懷。可以轉化為介子推非正常死亡的鬼神的模糊性,讓冤死焚死的介子推和神的雙重模糊性格中,今有冷食的活動,類似的祭祀,轉化為冤魂本質,這樣成為祭祀信仰的對象,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

最後是我的結論,焚死哀和樂的雙重論調,無論是祖先英雄之死還是火之死,我們都不開火要斷火,在節日敘事中充滿了宗教的情懷,還有民俗的追思,也有了禁忌。隨著節日的時空,寒食節擴大為普遍的節日活動,發展到唐朝是寒食節很重要的轉換,原來有祭祀性紀念性,後來與和清明節結合,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參與的節慶活動。

因此寒食節的斷火和哀悼性,一方面保持了寒食節食寒又保持了清明的掃墓這是非常特別的。這有一首詩,唐人所寫的:禁火初從太原起,烽火流傳幾千次。這裡面有春遊之樂,還有鬥雞等快樂的節日氣氛。冬去春來的季節轉換,對它界英雄的追暮,這在唐代兩種情感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他們會有極樂的遊戲活動,後面有出遊的活動。今天我的報導非常不成熟,謝謝各位專家的指導,我先報導到這裡。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日專題】北京大學與臺灣大學的歷史淵源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訪問北大,為此後幾年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在北大的講臺上,連戰回憶起了自己就讀過的臺灣大學與北大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1949年之後北大很多老師和學生,跨洋過海到了臺灣,尤其到了臺灣大學,把自由的種子帶到那裡,並在那裡開花結果。包括傅斯年、毛子水等等師生後來都是在臺大當教授,受到大家的歡迎。
  • [臺島聚集]為什麼臺灣高校紛紛成立「臺灣文學系」(2003.8)
    他們還強調「臺灣文學系的設立,不僅不會也不能排斥中國文學的研究與教學,同時更可以實事求是,包容來自歷史因素的日本新文學、來自臺灣本土的文學」。如果說以前是中國文學包容臺灣文學,那現在是臺灣文學收編中國文學,這是真正的歷史顛倒。  在大學要辦好一個系,系主任人選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石靜遠教授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石靜遠教授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教授    電郵: jing.tsu@yale.edu    網站: http://eall.yale.edu/people/jing-tsu    石靜遠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
  • 她是臺灣高雄人 更是愛國的優秀共產黨員 感動中國的復旦教授
    2018年3月1日,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麗安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盧麗安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997年國家人事部引進至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任教,從講師做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目前還是外文學院的副院長。
  •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8日晨去世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去世(圖為資料片)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2月8日報導:復旦大學有關方面證實,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今晨去世。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52年後,歷任復旦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於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理論批評,尤長於六朝、唐代文學和《文心雕龍》的研究。著有《六朝樂府與民歌》、《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文心雕龍探索》,主編有《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等。
  •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8日晨去世-搜狐文化頻道
    文匯報官方微博發布王運熙教授去世消息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去世圖為資料片  據復旦大學有關方面證實,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今晨去世。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52年後,歷任復旦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於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理論批評,尤長於六朝、唐代文學和《文心雕龍》的研究。著有《六朝樂府與民歌》、《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文心雕龍探索》,主編有《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等。
  • 臺灣教授談「臺獨教育如何扭曲中國認同?」
    潘朝陽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數月前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潘朝陽,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教授與會。座談會由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主持,與會者就臺灣教科書已經而且會進一步導致的兩岸認同危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各自發表了深刻的見解。
  • 臺灣政治大學周惠民教授做客「人大史學講堂」
    5月8日下午,適逢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政治大學日」之機,來自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的周惠民教授應邀在歷史學院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題為「飲食文化史:研究課題與方法」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是「人大史學講堂」系列講座的第七十二講。歷史學院歷史系系主任王大慶主持講座,歷史學院教師周施廷、杜宣瑩,以及世界史專業的多位碩士生和博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 靜宜大學 - 中國臺灣網
    >研究所 1,179人   靜宜大學是一所天主教修女設立的私立大學,現址位於臺灣臺中縣沙鹿鎮大度山麓,佔地廣達30公頃,是一所花園式校園。  靜宜大學為美籍主顧修女會修女蓋夏姆姆(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1885年-1964年)所創辦,「靜宜」二字取自其中文名字「陸靜宜」。學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她在河南開封創辦的靜宜女中。
  • 弘揚傳統,展望未來——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向老教授代表獻花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中文系教授唐作藩作為老教授代表致辭。唐作藩追憶了自己在中文系工作的經歷,向在場師生展現了老一輩中文人治學的生動畫面。陳曉明致辭教師代表、中國語言文學系陳平原教授從中文系建系100周年談起,回顧了中文系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努力探索和豐富實踐。
  • 臺灣政治大學代表團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4月22日,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教授訪問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大學教務長於乃明、學務長高莉芬、研髮長劉幼琍、大陸事務組專員劉映晨等陪同來訪。兩校舉行交流座談會,靳諾書記參加並講話。靳諾書記首先對周行一校長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
  • 中國五所頂尖交通大學的歷史淵源
    中國著名的交通大學有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加上臺灣的新竹交通大學無所學校,位列與我國交通大學第一方陣。那麼,這五所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呢?上海jiao'tong'da'xue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誕生於1896年,與同為盛宣懷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大學
  • 臺灣政治大學竺家寧教授趣談漢語音韻學
    4月8日至15日,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的邀請,著名語言學家、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竺家寧為人民大學師生作了五場漢語音韻學學科國際前沿教師培訓講座。系列講座由人民大學文學院趙彤副教授主持,鄭林嘯、龍國富、熊燕等教師參加講座。
  • 福州馬尾與臺灣之間的歷史淵源,加強了現在兩地之間的合作
    馬尾是中國近代工業和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海軍的搖籃。如今馬尾區是對臺工作的前沿陣地,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多區疊加」區域,國家賦予馬尾區「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加快馬尾區與臺灣之間的合作。歷史淵源淵源(一)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是福建省歷史上軍事與海關口岸重鎮,被喻為「省城第一門戶」。1657年,鄭成功與清軍對峙於閩江下遊,閩安古鎮就是當年鄭成功的指揮中樞,後來鄭成功兵敗,率領的這支敗軍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今天的臺灣。
  • 翟新明:《員輻》與湖南大學中國文學系
    其一,《員輻》並不是純粹的常規性學術期刊,而是兩次湖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課中講習課後論述的文章彙輯,事實上,如駱鴻凱的文章已先發表在《制言》等刊物上。其二,《員輻》是由李昌瑛等學生彙輯本系教師文章而成。那麼,李昌瑛又是何許人也?
  • 北京大學代表團訪臺 臺灣大學「北京大學日」舉行
    2016年3月21日至25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率領學校師生代表團赴臺灣進行工作訪問。訪問期間,代表團前往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和「中研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交流訪問,拜會在臺友人和「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等有關機構,看望在臺校友,並於3月24日在臺灣大學舉辦了「北京大學日」等系列交流活動。
  • 臺灣政治大學臧國仁教授:學術即人生
    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臧國仁任教滿28年,達到臺灣學術制度榮退教齡的基準線。
  • 東亞大學本科各專業介紹-人文科學學院-韓語文學系
    查詢韓國大學信息盡在韓國大學聯盟微信公眾號,輸入大學名稱即可自動獲得回復
  • 傳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張金鶚將接任臺北市副市長
    傳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張金鶚將接任臺北市副市長 2013年03月19日 10:0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時期形成的眾多傳統節日,不僅充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秘意韻,同時也體現出了不同社會思想契機下的獨特人文關懷。清明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冬至節等,也都具有非常濃鬱的中國民俗特徵。筆者認為不同朝代或時期衍生出來的傳統節日,其實就是當時社會思潮與風俗的重要體現。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古代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蘊含多民族特色的習俗史。因為從古代淵源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中,既有獨具漢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日,同時也有少數民族發明並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