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記者報料稱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需2元錢便可以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人臉照片在經過換臉軟體的學習後便可輕易通過人臉識別平臺核驗,進而欺詐他人錢財。
而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查報告2020》稱,有九成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六成認為人臉識別有濫用趨勢,三成表示個人隱私或財產安全已經因此遭遇損失。
在如此緊急的事態下,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目前市場上商用程度最高的生物識別技術,已經飽受質疑。
換臉視頻全面入侵,人臉識別扛得住嗎?
對於換臉視頻,支付寶安全中心曾在2019年對此作出回應,支付寶方面稱,由於目前金融識別採用的多是三維人臉識別,即通過現實人物的動作來多點面的採集識別信息,因此基本不可能被換臉視頻突破。
阿里安全還表示,阿里的人臉識別活體檢測技術能夠達到毫秒級識別,成功率高達99.9%,作為金融級別的人臉識別,對於AI換臉的防控技術還是有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演,AI換臉技術也迎來的新的進步,在這種技術加持下即便是金融級別的人臉識別,也很有可能失手。
今年年初,浙江衢州抓獲一行人運用技術手段騙過某平臺人臉識別認證,並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註冊某平臺帳戶非法獲利數萬元。值得注意的是,該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技術正是利用AI換臉技術欺騙了人臉識別系統。
長時間的深度學習可以達到幾乎完美的還原
從技術原理上來講,人臉識別採集的是臉上密集的識別點,像阿里類的金融類採集一般都在128個點以上,而對於次一級的人臉識別平臺來說,很可能就因為採集的點數不夠而遭到換臉視頻的欺騙。
即便是支付寶,在涉及到大額交易或轉帳時,依舊會反覆要求使用者輸入支付密碼,不會僅依靠人臉識別就允許交易。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網際網路企業對人臉識別的擔憂。
而近兩年來,依靠換臉技術達成的隱私洩露或犯罪事件越來越多,包括在美國總統大選、國際大牌亞馬遜Ring家用攝像頭等設備使用等場景中都出現了數據隱私洩露、AI換臉造假等事件。作為商用程度最廣的生物識別技術,其安全性本身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和考驗。
門檻不高,收入豐厚,AI黑產產業鏈正日趨成熟
早在2019年7月,智東西也對AI換臉黑產進行了走訪調查。100元打包200部換臉情色片,囊括國內一二線女明星,5張照片就可以幫你定製換臉視頻,400元就可以購買換臉軟體及教程並包教包會……令人咋舌的交易之下,AI換臉黑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基於一套簡單的深度學習算法,只需要照片或是視頻,通過這套算法就可以把其中的人臉替換成你想要替換的人臉,操作相對簡單,替換之後的視頻或照片的逼真效果令人觸目驚心。
正如傳統的黑色產業鏈一樣,如今的AI換臉已經形成了倒賣隱私素材——軟體使用教學——AI換臉——破解識別軟體牟取非法利益這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條,而其中每一個步驟都蘊藏著大量的利益。
舉例來說,上遊的隱私素材倒賣者就以每單80-100元進行倒賣,如果你買到素材不會用,還會有專人教你如何使用換臉軟體破解金融軟體,而這其中包含了800元以上的學費,甚至有人靠傳授人臉認證技術成立工作室,破解接單月賺3萬。
教育行業在哪都能賺錢
如今,這條產業鏈已經包括了實名帳戶倒賣者、代認證機構、人臉照片提供商等多層利益鏈條,實現了層層剝削。
專家:市場迫切需要法規監管
在人臉識別頻頻出事的今天,生物識別的數據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專家表示在技術提供方的中心資料庫中,數據是否脫敏、防火等級是否夠高,哪些數據會被合作方分享,這些數據一概不知。近日李開復就曾「口誤」稱曠視與支付寶共同分享人臉識別數據也加劇了人們懷疑。
為了封堵漏洞,專家提出了分層授權、分布式存儲的數字脫敏和加密方式。同時,人臉識別應用行業還需要建立嚴格的行業規範來應對風險。各運營方、技術開發方不能成為一個個孤島,只求技術更迭,不注重隱私風險,需要更嚴格行業規範和法律監管。
目前,我國正在社會上徵集多個有關生物識別信息保護的相關意見,相關法案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當中。而在歐洲,對於人臉識別的隱憂已經促使他們付諸行動。在2019年12月歐盟《人工智慧白皮書(草案)》中,歐盟委員會表示考慮實施史上最嚴的人工智慧監管措施,對公共或私人機構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可能被禁止3至5年的時間。但2020年歐盟最終發布的《人工智慧白皮書》卻刪除了禁止人臉識別技術的措施。
這主要還是考慮到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趨勢,以及過於嚴苛的限制可能會導致歐盟經濟技術的發展大幅受損。但是,為了加強個人隱私保護,歐盟在《人工智慧白皮書》提出人工智慧企業必須通過相關部門的安全測試和資質審核才能進入歐盟市場,並對人臉識別等遠程生物識別系統提出嚴格要求,即此類技術的應用只能基於正當和相稱的目的,並具備足夠的安全保障。預計歐盟將在2020年底出臺《歐盟數據服務法》,對相關提議正式法律化。
美國方面,雖然聯邦政府沒有出臺一部統一的生物信息收集法律,但在地方政府層面很多州都有立法保護公民的生物信息,比如伊利諾州和加州都頒布了《生物信息隱私法案》。
這些法案原則上均要求企業進行人臉識別要獲得預先知情同意,並不得將數據出售給第三方,同時對相關生物信息數據有明確存儲期限限制,州政府可以對此予以監督檢查。而美國舊金山、麻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和加州的奧克蘭等地相繼出臺禁止政府機構使用人臉識別的禁令。
如今,我國作為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技術商用最廣泛的國家,對於生物識別安全的重視還遠遠不夠,在識別技術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我們也要發現,其背後隱藏的危險也在漸漸逼近。
部分參考來源:億歐、央視、搜狐網,圖片來源網絡
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