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綸 來源:功夫財經
我一位深圳朋友的孩子最近幾天查高考成績(理綜)是651分,這個分數算是高分,上985應該沒問題。孩子和父母達成一致,就在廣東就讀,因此大概率就是去廣州報考中山大學或者華南理工。
就城市選擇來說,他的選擇無疑是不錯的。
現在很多家庭都陷入了填志願的糾結中,先說我的看法:選城市最重要,選專業第二重要。
為什麼?選城市有哪些標準?
其實選城市這個活是個技術活,也是個很現實的選擇,這個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孩子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資源空間上限。
1
20座城市構成高校優選盤
首先,我們要把所有的一線城市以及常住人口增加比較快的城市放到候選名單裡。
北上廣深要列入優選名單,這個其實不用說,因為機會多,而且北上廣的高校數量多、質量高,尤其是北上。深圳的高校數量相對偏少一點。
那麼,有哪些城市的人口增加比較快?除了廣深之外,還有如下城市:杭州、寧波、佛山、成都、長沙、重慶、鄭州、西安、廈門、武漢、珠海、青島、合肥、東莞、中山、南京、福州、南昌、蘇州、天津。
這裡面,其實類似佛山、中山、東莞、珠海這樣的城市,要麼本地幾乎沒有高校,或者高校的實力、排名很一般,又或者只有某些大學的分校,對於考分比較高的學生而言,這些城市基本被排除。
因此,進入下一輪篩選的只有北上廣深+16個城市。是的,基本就是這20座城市構成了中國高校的優選盤。
2
應該優先考慮南方城市
選高校也要順應趨勢,現在的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南方城市,包括西南、華南、江南(長三角)的城市越來越強,北方城市的經濟發展普遍在降速。
比如山東是人口大省,濟南也有類似山大這樣的985大學,不過,濟南的人口增長狀況不理想,經濟的結構性發展問題在改善中,沒有達到特別理想的狀況,而且濟南的經濟體量還在青島後面。
所以,如果有同級別的高校可以選擇,要優先選南方城市,比如廣州或者杭州的985學校。
因此,非常殘酷的是,在這一輪我們不得不把典型意義上的除一線之外的北方城市都篩選掉,包括鄭州、西安、青島、合肥、天津。
鄭州處於人口大省河南,河南沒有985,211的資源本來就不夠分,還是留給河南人民自己用比較好。西安有較多的好學校,比如西安交大、西北工業大學,不過,西安的發展還是差強人意,可以備選,不要放在第一梯隊。至於合肥,我當然知道有大名鼎鼎的中國科技大學,不過,如果能上清華的肯定上清華了,中國科大是清華的備胎無疑,服不服?
合肥市政府最近幾年押中了幾個大項目,被熱捧了一陣子,不過,從合肥本身的體量來看,經濟體量的排名是城市排行榜的21名(2019年數據),雖然是安徽第一,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天津有南開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歷史上,天津也曾是學術重鎮,尤其是李鴻章、袁世凱在天津做直隸總督時期,天津的在各類風向上領先全國。
但是,眾所周知,天津這些年一直在擠經濟數據的水分,去年已經掉到城市GDP排行榜的第十名,被南京緊緊追趕,如果不是武漢出了疫情,今年掉出前十名估計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天津的經濟結構調整相對緩慢,當然,天津這些年來也非常重視吸引人才,無奈,本地工作機會有限,所以常住人口的增長不夠多,甚至排在南昌的後面。
選一座城市度過大學四年,託付最美好的青春當然希望這座城市朝氣蓬勃,一路向上,天津需要加油。
剩下的城市裡面,從經濟增長以及城市本身的高校資源來考慮:南昌要出局是無奈的選擇。南昌當然是在華南,從緯度來看,甚至比杭州更靠「南」。不過,南昌和南寧一樣,雖然在華南,但並沒有抓住機會迅即完成產業的順利轉型升級,「沒有存在感」是南昌的重要標籤,現在只要中專學歷就可以入戶南昌,南昌是真的急了。
福州的情況和南昌差不多,作為省會城市,GDP沒有過萬億,落在合肥、佛山的後面,是省內老二,老大是泉州。
福州大學是211,廈門大學是985,所以,怎麼選城市?你懂的。
3
七座城市最終勝出
經過多輪篩選,現在只剩下以下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寧波、成都、長沙、重慶、廈門、武漢、南京、蘇州。
說實話,都是值得投奔的城市,這個時候就要重點考慮學校的資源了。比如蘇州只有一所211,寧波沒有985、211,深圳共有5所本科大學,3所專科大學。深圳大學是深圳本地高校的龍頭,不過,目前沒有進入211的名單,雖然其在各種排行榜上進步神速,而且錄取分數線也比較高,競爭過於激烈。
所以,在這一輪對於有些學生而言,可能只能忍痛割愛深圳了。實際上,深圳大學的錄取分數線超過了部分211院校。
多輪PK後,最後勝出的十座城市要麼本身的經濟體量很大,要麼在本省是經濟龍頭(比如長沙),要麼高校資源非常豐富,性價比超高(成都有兩所985,5所211),是考生在自身分數許可的情況下的較優選擇。
如果一定要我就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未來前景、入戶難度,同時結合個人生活包括未來子女的教育、房價、文化氛圍來做一個進一步篩選的話,我個人認為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廣州、重慶、南京(排名不分先後)是最終的勝出者。
廈門房價高、工作機會少,武漢還在疫情的影響餘波中,長沙房價控制得好,不過,長沙的產業結構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經濟總量排名也不高。
以上的選擇更多是在考慮優秀學生的需求,對於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同學其實完全可以把我們的分析倒推回去。
七大或者十大城市進不去,可以在20城的大名單裡做選擇,也可以撇開城市做次優選擇,即更看重學校本身的影響力,這種選擇屬於備選項。
4
長期動力是不斷努力學習
以上建議難免有遺漏有偏頗,包括有些高校資源很豐富的西部、東北城市可能很委屈,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在整個大環境很複雜的情況下,選擇就讀的高校,必須更多考慮城市發展以及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
考生當然可以考慮去哈爾濱或者蘭州就讀心儀的高校、專業,然後南下就業。不過,在找工作的時候,在陌生的城市人脈會少一些、機會會少一些,而且成本會高不少,對城市的熟悉程度也不及本來就在南方城市就讀的同齡人。
年輕人選擇一個好的城市讀大學,在求學期間就有機會進入城市的對應機構、單位實習,與城市的發展更早實現「同頻共振」,當然會比外省、外市的同學的發展阻力更小。
另外,南方城市的整體社會氛圍更為市場化,學生有較多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普遍比較務實、靈活,而且知識面略寬廣,社會經驗也略多一些,這是城市經濟發展對高校的一種溢出效應。
城市的選擇是助力,對於個人而言,有助力當然是好的。但最終能否在人生的道路上實現個人價值,其實長期的動力還是個人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並積極適應社會的能力。
因此,城市的選擇固然重要,如果一旦未能進入心儀的城市讀大學,相信真正的強者照樣能夠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