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件事挺有意思的,我想跟大家說一說。前一段時間體制內又集中招了一大批人,有公務員有事業編有老師。然後我一個極其討厭體制內工作的髮小也考上了老師,我趕緊打了個電話祝賀她,問她什麼時候想開了。
她說以前還是太年輕了,現在二十六七了,漂來漂去也沒個結果,還是早點回來考個編制還有自己的位置,別回來晚了連位置都沒了。
上周末我在家吃飯的時候我媽跟我說,我們小區好幾個跟我差不多大的人都在考試,可惜沒考上,其中還不乏英國留學回國的和研究生畢業的。
再然後是看了一個新聞,說杭州一個街道辦招工作人員,招來的全是清華北大的,不少還是博士。很多人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就知道追求穩定,說什麼浪費教育資源等等。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本人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我老婆是公立學校有編制的教師,我們倆都是去年正兒八經憑本事考上的,都是在老家(一個中部三線城市)這邊。
我把三件事放在一起,再加上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說年輕人追求穩定的體制內是對是錯。
前排提醒,本文可能過於殘忍和真實,請謹慎閱讀。
很多營銷號或者不明所以的個人去抨擊說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去搶居委會大媽的活,真是差點要把我笑死麻煩那些人把事情了解清楚了再發言。這是典型的不了解我國的組織架構,把街道辦和居委會搞混了。
街道辦和鄉鎮政府是平級的,也就是說街道辦是我國三級行政最後那一級,街道對標的是鄉和鎮,而不是村,村對應的是社區。也就是說街道辦主任和鄉鎮的書記都是有行政級別的,就是所謂的鄉科級,和區直,縣級行政單位的領導級別也是一樣的。換言之,街道辦主任、鄉鎮書記、區某某局局長級別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說,這些高材生幹的活和居委會大媽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是基層政府公務人員,千萬不要搞混淆了。
我們再回到這個街道本身,這個街道在杭州餘杭區。說這個地方你可能不知道,阿里巴巴聽說過嗎?就在這裡。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地方,千萬不要用一個小街道來審視這些地方。可能這個街道的企業一年納的稅比某些地級市一年的稅收都多。
高端企業的所在地,需要一批優秀的基層工作者為他們服務。你別說清華北大的博士了,就是牛津劍橋的博士來這個街道工作我都不覺得是大材小用。為人民服務的事是比天大的事情,難道這麼一個大城市的頂級街道配不上頂級人才嗎?
再一個,待遇是真的不差。看了通知和薪資待遇之後我就發現,這其實不是公務員考試,而是對清華北大的定向人才引進。不是清華北大的人才扎堆去,而是只能他們去,別的學校的學生連去的機會都沒有。
看一眼他們的待遇,30萬左右一年,崗位之間有差異。我就問你,這待遇,頭條幾個人達到了?碩士享受的是事業單位正科級待遇,博士畢業享受的是事業單位副處級待遇。就這個待遇反正我是酸了,而且還有一條最關鍵的聘為中層正職期間,根據工作需要且符合任用條件的,可擇優提拔為黨政機關副處級領導幹部,並按規定程序進行公務員登記。
什麼意思呢?我給你解讀一下,來了,你就是中層幹部,待遇好工資高。只要你好好幹,事業編制給你轉公務員,到黨政機關任副處級幹部。副處級什麼級別不用我多說了吧,一個普通人的天花板,副縣長副區長就是這個級別,人家可能四十來歲就能達到哦。
那有人說了,體制內就是每天喝茶看報。這就是純扯淡了,典型的不了解基層。我不是說每個機關,每個人都忙,也有不忙的,但是不忙是少數,忙是大多數。而且基層是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可以說你能享受幸福平安的生活離不開忙碌的基層工作者。這種工作的意義難道比去企業給資本家打工修福報要低嗎?我看不見得吧。
還有人說讀那麼多書怎麼不去搞科研?我感覺在他們嘴裡搞科研很簡單,恨不得什麼人都讓他去搞科研。搞什麼類型的科研,在哪搞科研,搞科研需要什麼條件,什麼樣的人適合搞科研,他們一概不知。他們只知道要這些年輕人去搞科研,自己只需要一把鍵盤天天敲就行。
一個高學歷人才不去做科研有各方面因素,可能是他不願意做科研,也可能是他能力不夠研究不出什麼東西就放棄了,也有可能是待遇差了點,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活,也有可能這一方面的研究人才已經飽和了,不需要自己。這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
退一萬步說,您怎麼不去搞科研,喊別人去就喊得那麼勤。你要說你沒讀那麼多書能力不行,現在開始學嘛,舍小家為大家嘛。就算是學不會,你可以找個科研單位,給他們掃掃地做做飯,用自己的餘溫給科研事業添磚加瓦嘛。
人人都喜歡雷鋒,但是沒幾個人想當雷鋒。
人人都喜歡搞科研,但沒幾個人想去搞科研。
再退一萬步,在基層為人民服務不光榮嗎?反正以我的價值觀,在基層為人民服務非常光榮。
認清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好像很多人活了二三十年依然無法接受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一樣,只有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才能幫你過好這一生。如果你父母,你爺爺奶奶,你的另一半,你另一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不是資本家的話,你不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富N代,這輩子想努力成資本家真的樂意不用想了。以現在的階級固化程度來說,千分之一的概率都是誇大了。
既然你沒有中投胎的彩票,那麼你這輩子大概率是需要通過打工來掙錢養家餬口,除非你家拆遷了。打工掙錢基本上你的財富是線性增加的,是完成一份工作獲得一份報酬,而不是做乘法,一輩子是發不了財的。
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有能力,是天選之子,能夠通過自己努力掙大錢,住豪宅,開超跑。夢想是好的,但是也要認清自己。你說你有能力,麻煩你把你的能力列出來,並且把佐證材料拿出來我看看,你把簡歷發去騰訊阿里華為,看他們認不認可你。
優秀的人在社會中是按比例劃分的,我們按照一個比較寬泛的標準2:8。你能成為前百分之二十就算是優秀的,大家會想一下自己讀書的時候能不能考進班級前十名?
有些人說不對呀,不是說中國有本科學歷的人只有3%嗎?那豈不是本科學歷以上就是擊敗了全國97%的人?
你要是這麼想就是天真了,千萬別以為你是在跟全國的人一起競爭,實際上不僅僅要排除掉老人小孩殘疾人。你的主要競爭對手來自於你所在的城市和你所從事的行業。
打個比方,你剛畢業想在上海的金融行業。那麼你需要對比的是,在上海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裡的人都是什麼學歷,你屬於哪個位置。縱向比的是,這個行業裡中高層和頂級機構的人都是什麼學歷和能力。
你一看,哎喲不得了。清北復交的人成群結隊,哈佛耶魯的也不在少數,他們不僅學歷高,家裡有錢有資源,張口英語說得比你英語老師都標準。然後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有點落後了?
這還是調高了優秀人才的比例,實際上更多的人認為,只有前2%才算是優秀的人才,剩下的是普通和平庸。
你再看看高聳入雲的房價,發現自己一個月的工資可能連一平米都買不起的時候,你就知道,其實你跟大城市跟北上廣深沒有什麼緣分,留在那裡只能當分母,當別人的墊腳石。
有些人嫌棄體制內的工作,但實際上體制內的工作還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現在基本上逢編必考,如果只招一個人的話不考第一幾乎是沒什麼希望。很多人都是屢敗屢戰,到了第七次第八次才考上,我本人考了六次才考上,我老婆考了五次才考上。
追求穩定往往是最難的,穩定的工作,找起來也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體制內要經過殘酷的考試,體制外的大公司要經過重重面試。穩定並不等於平庸,也不等於可以隨時向下兼容。很多人覺得大城市混不下去了,隨便在老家考個編制就完了。等你到那個時候,你會發現這個編制有多難考。
如果你留心身邊的親戚朋友會發現,35歲以後還過的比較滋潤的往往是體制內的。而私企很多人到了這個年齡要面對極大的失業風險,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還背著房貸,中年危機這種事情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真的發生的時候是哭都來不及。
我為何如此執著於體制內的工作,因為我看到了我老爸在中年後的辛苦讓我很焦慮。我老爸年輕時是國內某外企中層幹部,工資不錯,能力也很強,但是到了中年也有中年危機,出來創業又失敗了,現在到處奔波勞碌賺錢養家。再看看一些體制內的親戚,到了中年,不僅待遇穩步提高,工作也逐漸清閒下來,有了更多時間享受生活了。所以我對於中年危機的恐懼實在是太深了,尤其是現在各種35歲被裁員而不得不送外賣的事情,讓很多年輕人非常焦慮。
很多人說被裁員是能力不行。這就真的是太看得起自己了,還是那句話,你又怎麼知道自己行呢?看一眼自己公司的中層高層多少人,再看一眼底層的年輕化,問一問那些中年人去哪了?問一問自己真的有能力趕在35歲被裁之前坐上中層領導嗎?而且現在某些公司連中層都要優化一下,想不被優化真的太難了。
我以前當銷售的時候業績是公司同一屆新人裡最好的,但是我知道這很難持續,我經常問自己40歲50歲的時候,還能像年輕時候那樣拼命跑業務嗎?我當編輯的時候公眾號閱讀量是公司最高的,但是我也經常問自己等我到了中年的時候還能這麼拼命加班寫文剪視頻嗎?我的答案都是不能。
成年人做選擇需要自己問自己能不能接受。
很多網友說,年輕不能貪圖穩定,要去闖,去拼搏。你別信,他們不是你,沒辦法為你的人生負責。你創業失敗欠了一屁股債你是找不到他們幫你還的。
你應該問一下自己,我去拼去闖,未來的不確定性自己能不能扛得起。如果你覺得創業失敗了上了失信名單大不了再拼一次無所謂。被裁員了我送外賣,跑滴滴,我照樣能努力收入過萬,最無法接受的就是平淡的人生,那麼沒問題,你去闖去拼搏真的可以。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法接受這些失敗的後果,你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好好過點小日子差不多了,追求穩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成年人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你能不能接受他帶來的後果,只要你後悔了別叫爸媽,怎麼選都是對的。
但是我們不能批評那些年輕人追求穩定的體制內工作,因為你的鍵盤不能對別人的人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