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初心」(第一輯共20冊)
杭州網訊它是,一件為新中國七十年華誕的真摯獻禮;一份普及社會的愛國主義教材;一堂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課。
11月25日,中國美術學院在南山校區南苑隆重舉辦「畫說初心」圖片文獻展開幕儀式暨「畫說初心」叢書新書發布會。
「畫說初心」叢書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主編,繪畫作品的創作者為著名藝術家全山石、肖峰、劉開渠、莫樸、蔡亮、許江等,文字作者為劉一丁、丁紅旗、孔令偉等多位專家學者。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出版的獻禮圖書。該叢書入選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南昌起義》 黎冰鴻 布面油畫 200cm×259cm 1960年 中國人民軍事革命博物館藏
《入黨宣誓》 莫樸 布面油畫 118cmx170cm 1950年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畫說初心」叢書第一輯由《紅船啟航》《入黨宣誓》《南昌起義》《遵義曙光》《井岡山上》《延安火炬》《英雄讚歌》《不忘初心》8個分冊組成,本系列叢書以中國美術學院自1928年創建以來的相關主題創作和近期承擔的由國家相關機構委託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主體,遴選其中能夠反映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堅持「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風雨歷程的精彩畫面,以每幅主題創作為一個分冊,既講述畫面的主體內容和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也由繪畫的作者來講述該畫的創作緣起,講述對繪畫內容的選擇理由,創作的過程、材料收集等畫面背後的系列精彩故事,以求使得讀者能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黨的十九大提出來「不忘初心,方知使命,方能擔當,方得始終」主題精神。
《拂曉》 肖峰 宋韌 布面油畫 180cmx350cm 197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採訪中,分冊創作者之一何紅舟表示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工程,讓藝術家開始思考藝術本體不再是簡單的獨立於社會現實之外的,而是要與社會大事件,現實生活發生關聯。藝術家一定要投身到變革的時代裡,與群眾站在一起,會獲得更多體驗,這種經驗對繪畫創作十分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前正值全國上下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畫說初心」系列叢書出版非常及時,生動詮釋了美院人堅持用藝術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時代的藝術教育與創作精神,是廣大黨員及人民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讀本。正如叢書主編許江院長在序言中所講:「以藝報國、注懷時代的初心為美院代代名師所共有。」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始終堅持「高揚時代藝術精神,提升視覺心靈閱讀」的理念,在藝術教育和人文學術等出版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尤其是進入「十三五」以來,出版社在國家級的規劃項目和基金評選上屢屢登榜,精品出版建設取得了多項歷史性突破。「畫說初心」叢書讀者定位為最廣大的基層群眾,圍繞「不忘初心」的主題,採用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具有充沛藝術感染力的「畫說」形式,把深刻的政治內涵、高雅的藝術趣味和活潑的寫作演繹相融合,生動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領導人民在各個領域砥礪前行、艱苦奮鬥的中國故事。在這裡,「有深度」的理論得到「有溫度」的闡釋,「有意義」的思想得以「有意思」的表達。
「畫說初心」圖片文獻展展示了「畫說初心」叢書相關的國家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的延伸閱讀和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以8個畫箱來承載歷史史料和藝術家的創作素材,展覽形式富於創意,有別於一般的主題性展覽。打開藝術家的歷史畫箱,我們不僅能看到他們的藝術旅程,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創作者的初心之路。歷史託舉著藝術的創作,使中國藝術精神之風山高水長。
附主編許江序
初心畫說
1949年9月30日傍晚,北京天安門廣場,霧靄濃厚,雲氣肅穆,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此隆重奠基。翌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三年半後,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來到北京,主持紀念碑大型浮雕工程。整整六年,他和幾位著名雕塑家一道,篳路藍縷,一心創作,完成了這件共和國的「立國」之作。紀念碑立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立在一代代中國人民的心中。三年解放戰爭、三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百多年近代中國滄桑歷史中的無數英烈,化為浮雕上前僕後繼的身影,匯聚成氣壯山河的力量。苦難奮鬥的歷史是它的骨骼,無數英烈的英魂是它的生命。濃煉人民氣象,凝鑄英雄風採,紀念碑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莊嚴和世代的紀念刻在身上。
作為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劉開渠先生的藝途始於西湖,亦成於西湖。1928年國立藝術院在杭州初創,劉開渠先生即為雕塑專業助教,之後被派往巴黎留學。1932年他學成歸國,偶遇魯迅先生,聆受「不塑死人塑活人」的教誨,踔厲風發,發願鑄藝。抗戰艱難之際,其猶在後院建鐵爐,熔銅塑像,為前線將士鍛鑄形象風採。正因為有如此的大義擔當,創造激情,鑄煉以藝報國、頌揚時代的初心,劉開渠先生義無反顧,肩挑重任,赴京參與這項偉大的工程,並將自己的生命化入紀念碑,化入民族大業。
這種以藝報國、注懷時代的初心為美院代代名師所共有。林風眠先生早年即以表現的筆法,創作《人道》《痛苦》等皇皇巨製,一邊將古今中外聖賢聚於一圖之中,鑄寫人性智慧的光大氣象;另一邊刻畫普通大眾的悲愴與苦難,充分表現熱血藝者的大義與擔當。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中,杭州藝專青年社團是最活躍的一支力量。收入本輯《民族之魂》的百件木刻拼綴而成的《魯迅的面容》,既是今日藝術青年對「新文化旗手」的深深敬意,又是相隔幾十年的初心對話。紙上斑駁,刀刀有情。以藝報國、以藝為民的初心,浸滋了幾代人,也磨礪成獨特的辭章絢爛、關懷鋒銳的「國美之路」。
歲月不居,精神永駐。「畫說初心」首輯二十冊的藝作,最早從1950年莫樸先生的《入黨宣誓》算起,跨度近七十年。以藝報國的初心未變,重視語言研究的特色亦不改。黎冰鴻先生的《南昌起義》以濃重、明亮的色彩,再現革命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時刻,那個場面也被廣泛地認同為歷史的現場,留在國家博物館與人們記憶中。全山石先生的《井岡山上》以中國山水的煙雲之法,表現井岡蒼茫、隊伍激昂的景象;《英雄讚歌》用紅色天空塑造國歌召喚下的人民英雄群像。何紅舟、黃髮祥的《啟航》在那窄窄的船頭上,戲劇性地刻畫了一個意味雋遠的歷史現場。井士劍的《鐵索英魂》,突出濃烈的色彩,以誇張的用筆,再現這場血與火的戰鬥。這些畫卷因幾代創作者的年歲不同,與戰火往跡的距離不同,其語言特色亦有不同,但始終有一種極具表現力量的繪畫意涵貫穿其中。這種意涵面向動人往跡,總有一份特殊的豐盈。敢令凡常事物,盡變灑紅的牲物;敢令日常景象,盡變荊花乍放、棣萼生光的難忘現場。這種語言的根性源於古典藝術的宏博蒼茫,又深深地根植於時代的生機活力之中。這些藝者用真誠來再現歷史,又用澎湃的激情呈現一種藝術的啟蒙力量。
這種重語言的傳統延續已久。其中總包含一種詩性的幽微與人性的廣大。在《延安火炬》中,蔡亮、張自先生以星夜裡的火龍塑造人民的勝利;肖峰、宋韌的《拂曉》,真正的主人公是前排的老戰士和小兵,他們互相依偎的身姿,既敘人情,又樹鐵律;楊參軍、孫景剛等的《民族脊梁》,把歷代的英模刻畫成可愛可敬的中國人的代表……所有這些人物的鐫刻中都流淌著一種人世間的情懷。這份藝者的清明和適度,成就那種蓄涵氣韻的藝格,織築成一個學院的詩性之跡。
行文至此,我們應當向這支初心踔厲的藝術脈絡致以特殊的關注,並對他們所葆有的語言激情、詩性幽微的特點予以珍愛。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大慶,我們將這些作品輯成「畫說初心」,通覽圖像全貌,透視創作背景,述說初心故事,以此向祖國獻禮,向偉大的人民精神、英雄氣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