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中國根據一月零度等溫線,粗暴地將秦嶺-淮河線以北華為集中供暖區,從此南方人只能在沒有任何系統供暖設施的基礎上渡過今天。
集中供暖本質就是燒開水,熱電廠或鍋爐房把冷水加熱通過一級管網輸送至社區附近的熱力站;在熱力站內利用換熱器把二級管網裡的水加熱最後流入個家的暖氣片中。熱電廠可以利用發電設備的餘熱供暖,主要供暖區域是熱電廠;未能覆蓋的區域則要靠鍋爐房,鍋爐房裡的熱水鍋爐可以在1.25mpa的高壓下燒出130度的熱開水。
一臺14兆瓦的熱水鍋爐可以供暖2500戶;現在很多小區設有獨立的鍋爐房不加入集中供暖管網這些熱水會從熱電廠和鍋爐房流入一級管網。熱水經過一級管網流到小區附近的熱力站,通過板式換熱器加熱二級管網中的水。
一級管網的熱水和二級管網的冷水間隔著流經各個金屬板片不會直接混合,前者只通過金屬板片加熱後者兩級管網通常各自獨立循環一級管網由熱電廠或區域鍋房送出130度的熱水,經熱力站換熱後降至70度再回來重新加熱。
二級管網經熱力站加熱至60度後送入各家各戶,將至50度後再回熱力站重新加熱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節能一級管網長距離輸送高溫水可以用更少的水攜帶更多的熱量,節省水泵用電而且這樣能用直徑更小的管道,縮小表面的散熱面積進一步降低熱損耗。此外也方便熱力站管理,有的熱力公司為了杜絕用戶私自開啟暖氣片偷放熱水會在二級管網中加入色素、大蒜素乃至尿液。
通過獨立循環可以避免影響一級管網,二級管網接入用戶家的暖氣片通常採用容易導熱的鋼、鑄鐵或銅鋁複合。熱氣上升、冷氣下沉的對流會提高房間溫度。一戶100平米的房子每小時會流過約300L熱水。按照北京的標準當室外溫度不低於-7度時室內至少要有18度;如果低於規定溫度居民可以打電話向熱力公司報修。
起步於計劃經濟時代的集中供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都是政府福利,直到2003年建設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才開始商業化,不過供暖價格仍受政府控制。
南方地區由於缺乏配套設施以及供暖季短暫,開展集中供暖必然會讓相關企業虧損,所以南方未來依然沒有系統供暖,只能取決於空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