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 | 李佳霖 (完形高級班學員)
編輯 | 巧克力
自從關注家庭教育以來,開始對家庭故事片很感興趣。
看到《銀河補習班》,開始納悶為什麼叫補習班?難道還天天補習嗎?這麼費力地學習孩子還能愛學習嗎?
最終,帶著頭腦裡各種揣測走進影院。
影片講述了一位在建築界鼎鼎有名的父親(馬皓文),因一次意外鋃鐺入獄,被離婚,錯失孩子珍貴的童年陪伴時光。
在孩子上初一時釋放歸來,用自身面對困難、低谷和嘲諷時堅定不移的信念及不怕輸的精神,以身作則,影響同時被夥伴譏諷、毆打,被教導主任視之為「煤球」、「墊底生」、被母親認定為「最蠢的人」,經歷著自己人生最不堪、低迷時期的兒子(馬飛),從「學渣」逆襲「學霸」,成就非凡人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影片裡有很多挑戰傳統家庭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觀點,也反映了當代家庭教育和應試教育面臨的困惑和危機。
01.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良藥
父子兩人七年後相見,是在馬飛被教導處閻主任揪上臺「批鬥」時。
閻主任各種難聽、不堪入耳的話在眾師生和馬飛家長面前羞辱馬飛,被馬飛毫不在乎的態度激怒,一氣之下要開除其學籍。
閻主任以為的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可以讓孩子受些挫折,從而改變,結果並沒有如他的意,倒是把自己給氣壞了。
父親馬皓文並不認可閻主任給孩子貼的標籤「差等生」、「沒救了」。
他公然向閻主任挑戰:如果他期末能進年級前十,就留在學校。
那一刻,我被感動了,妥妥的向上的力量。
有什麼比「我相信你可以」這顆種子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愛?
馬皓文說,「每個孩子身上都長著一個神奇的感受器,他們就是能感覺到,大人對他們的感情,是不是愛。」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是不是愛,只有孩子最清楚。
馨予,馬飛的媽媽。一個只知道拼命賺錢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學最好的補習班,在她看來那是她對孩子的愛,孩子感受到了嗎?
最好的愛,並不是你給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是讓對方有了什麼好的感受體驗。
這像不像現代很多父母說的「我都是為你好!」是道德綁架還是自我療慰?
馬飛從父親和母親那裡得到的信念價值有著天壤之別。
馬皓文得知馬飛要被開除,第一個站隊馬飛,支持馬飛。
馬飛從馬皓文那裡得到的信念價值是:「我是可以的」、「我是重要的」、「我很可愛」。
母親則是第一時間討好主任,認為只有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才能管好孩子。
馬飛從母親那裡得到的信念價值是:「我是最蠢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是不值得信任的」。
而馬皓文徹底把兒子馬飛從母親那裡得到的信念系統打碎重塑,協助Ta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理想,讓馬飛相信自己是可以。
馬皓文一直在給兒子馬飛傳遞的是:無論你事情做得怎麼樣,你都是我的好兒子。
所以不做作業還玩電腦,考了倒數第五名,在馬皓文眼裡都不是問題。
孩子需要慢慢適應,只要他一直陪伴和相信,其他都交給時間。
馬皓文用愛和信任建構了馬飛的信念價值觀:只要腦子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
《吸引力法則》一書中曾說過:「要相信,讓宇宙產生影響和運轉的是信念。信念不是盲目的,它是可以想像的。信念就是相信宇宙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並且宇宙知道怎樣讓我們的願望實現。」
我們越是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02.關係大於教育:先有關係,後有教育
在馬皓文的堅持下,馬飛辦了走讀,不需要寄宿,從此父子相互陪伴。
馬飛從父親馬皓文身上看到了堅定帶來的希望,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父親義無反顧全然支持他。
和父親缺失七年的空白,瞬間拉進距離,關係更近一步。
馬飛出於對父親的信任,感覺要在期中考試擠進班級前十,壓力山大,把這種感覺告訴馬皓文。
因為馬飛知道即使他向父親表達做不到,父親不會責怪他,反而會理解他,也只是想尋求一些幫助。
馬皓文並沒有把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強行壓制給馬飛,一句「那都是說給他們聽的,不用放心上。」輕鬆化解。
帶著壓力學習和輕鬆學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馬皓文說:「學習要從興趣開始。」
馬皓文並沒有站在父母的高度,用權威強迫孩子要聽父母的,而是用一個平等的角度感同身受。
接著馬皓文把書包裡的書堆一個高度,加起來就十來釐米,平均分配每天一釐米的成效是可以做到的。
用視覺效果讓馬飛相信自己是可以完成的。
馬飛心甘情願說道:「接下來你給我補習吧!」
「我已經給你補了一天,接下來要靠你自己。」出乎意料,馬皓文會這麼跟兒子說。
區分自己的責任,對方的責任和雙方共同的責任。
學習是學生的責任,父親的責任是協助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卻不能替代Ta。
所以馬皓文把馬飛的責任權交給他自己,而不是像現在很多家長一樣,坐在旁邊盯著、看著。
當我們和孩子關係變好後,孩子會更願意聽我們講。
有篇文章裡記載了那麼一段話:
「孩子遇到的任何問題、任何焦慮,永遠都不是你替他做什麼、你給他什麼建議、你給他講什麼道理。
而是你穩定地存在、情緒成熟地承載,你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而不是你比他還要慌。」
馬皓文表現的正是讓孩子看到他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孩子一有偏差行為,我們往往就是急於去糾正,忘了給孩子先保存良好的感受感覺,再去糾偏,所以親子關係很緊張。
幸福金三角:關係和良好的體驗是基礎,打好基礎,拿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就輕而易舉了。
記得有一次馬皓文從求申訴裡遭到挫敗,沒有人願意給他申訴的翻身機會,還一併把他趕出來。
在他沮喪的時候,看到馬飛興奮地跟他分享自己的熱衷時,馬皓文勃然大怒吼起馬飛:「你能不能給我掙點兒氣!?考試考好一點兒?!」
馬飛突然怔住了,丟了句:「我討厭你!」就跑開了。
沒有關係,斷開連接,那是馬飛感受了痛苦的體驗,所以選擇逃避,什麼都不願意聽。
當我們情緒不穩定,互動時傳遞的都是「你不好」、「都是因為你」、「你是罪」。
生命就是關係,完形教育創始人大楊老師說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非常好,而孩子的教育出問題的。」
如果和孩子關係很糟糕,要麼是父母很焦慮,要麼是父母自以為是。
03.做好自己影響孩子:不是孩子幸福了你才幸福,而是你幸福了孩子才幸福
當我們清晰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才能協助孩子過他想要的人生。
不在一個點糾結,成績差怎麼辦?不愛學習怎麼辦?沒有好工作怎麼辦?而是站在一個更大的格局出發,看整個人生。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而人生那麼長,上了好學校就能決定有個好人生嗎?
就像馬皓文對馬飛實習班主任說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應該是均勻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此時此刻此地,我是誰?我在哪裡?我需要做什麼?我在做著什麼?
教育最終目的是:明心明志。
人生就像射箭,而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那每天的拉弓就毫無意義。
在馬飛區分不了自己的夢想和母親的期待時,馬皓文及時協助馬飛說了上面那段話,啟發了馬飛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才有後來的太空人夢想。
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夢想種在孩子的心底,讓夢想開花是教育的最高境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大眾標準就是我們的夢想,如果不跟隨自己內心去追根溯源,很難被挖掘自己的鐘愛。
遵從自己的內心,聆聽內在的呼喚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在最關鍵時刻總能幫助我們走出迷茫,超越自我。
正如98年洪水那次父子失散,馬飛憑藉自己的信念和力量突破圍困,自救成功。
再如,即使飛到外太空和地面失聯,也能像變魔術般的安全回國。
馬飛一切的成就不都源於他看到父親是如何活他的人生?
在馬皓文找工作被羞辱、遇到前同事為難、遭遇鄰居圍攻咒罵等等,馬皓文都堅定地告訴馬飛,不認輸!
馬皓文一直在用行動影響著馬飛,在一天早晨馬皓文洗臉時發現了一張馬飛寫給自己的紙條兒:「爸爸,像你一樣,不認輸!
突然間,馬皓文被感動到淚水噴薄而出,想哭又哭不得地在顫抖,看到這裡我的心都被揪了起來。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男人也有哭的權利。
父親的愛和陪伴,就像是馬飛黑暗寄宿時期的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整個世界,並引領著他逐步走向光明。
教育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生命呼喚生命。
我們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決定了孩子能否過上Ta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04.放下期待,靜待花開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自己對他人有所期待,關鍵是如何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期待?什麼是孩子的期待?
如果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背負自己未完成的願望,也許它也會實現,孩子終究會感到不快樂,因為Ta活成了我們期待的樣子,而不是Ta自己。
當馬飛說要去看一看夢想的航天展,馬皓文二話不說無條件答應了!
如果孩子向我們提要求,我們是不是要求孩子先完成某個事情作為交換的條件?做到了,我就給,沒做到,沒資格要!
就算是臨近期末考,承諾過要考進年級前十,馬皓文也要想辦法從寄宿學校帶走馬飛去看航天展。
在父親無限的愛的滋養下,這顆「全世界最聰明」的種子,長成了他自己的樣子!
期末考進入全年級前十,成功留校;還沒高考就拿到了錄取通知書……
「人生的難題不會只有ABCD四個答案,只有能從A想到XYZ,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馬皓文告訴大家,生活和人生沒有標準,只有想像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看完《銀河補習班》,突然明白,明明沒有補習,為什麼還叫「補習班」?「補」的不是ABCD,而是愛、是鼓勵、是信任。
看完電影,我的紙巾也用掉了三分之二,總會不斷地莫名感動。每每看到父愛之光時,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父親給孩子傳遞的是力量、是陽光、是堅不可摧的信念。即使是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成長,才能跟上孩子長大的步伐。
沒有需要管教的孩子,只有需要成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