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曝光了一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這是2020年高考閱卷完成後公布的首篇滿分作文,沒想到引起了這麼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這篇文章語言晦澀,生僻詞彙較多,究竟該不該得「滿分」?
這些質疑者們質疑的最大理由就是「讀不懂這篇文章」,然而真正仔細考察這篇作文,除開確實在語言上使用了不少生僻詞外,還在句式上採用了「歐化語態」的表達,在思想內容多以「西方哲學」為背景。
我支持這篇作文獲得滿分:從創作時間來看,在短短的四五十分鐘內,就寫出一篇如此高質量、深內涵的作文,實屬了得;從寫作對象來看,一個僅僅只有十六七歲的高中生,便以如此深厚的哲學功底寫作文章,實屬不易。
①哲學功底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對其中的語言表達,一點都不理解;對引用名人,一個都不認識。乾脆否定這篇作文。
②出於「嫉妒心理」,別人的優秀「都不咋樣」。就像重慶市今年的高考狀元一樣,謝欣穎同學考了726分的好成績,卻有人質疑她「是書呆子」。
③廉價的批判,每個人都可以指手畫腳。就像高中領導聽課一樣,他們最喜歡聽的課就是語文課,因為他們「聽得懂」,還可以指手畫腳,隨意點評;而英語課就不一樣了,領導們都不喜歡聽了,即便是聽了課之後也不敢發表什麼看法。因為他們無從下手。
然而,就因為運用了大量西方哲學知識和歐化語態的表達,我們就要否定《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嗎?難道「看不懂」的就應該遭到質疑和批判嗎?高考的數學題請問有多少人能看懂?程式設計師的「編程字符」請問有幾個人能看懂?但是我們能否定它們的價值嗎?
高考作文之所以每年都是「熱點」,因為大部分人都可以「看懂」,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對其指手畫腳;而那些更有難度的數學題,卻沒有幾個人在網上發出批判和質疑,因為他們根本就「看不懂」。
2020年突然出現了一篇讓人「看不懂」的作文,實在是打擊了大部分「吃瓜群眾」的自尊;這和往年那種可以隨便討論的作文相比,實在是無從下手。既然都「看不懂」,乾脆就批判作者,為什麼寫這樣的作文不讓「大眾消費」?
作者的深厚功底不容否定。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社會確實也需要這樣的人才,能夠從容淡定、深刻準確地用西方哲學來解讀現實生活,確實表現不俗。這樣的人才適合做學術研究,適合去探討和研究人文、社科領域的尖端難題!
有的人用「外貌」徵服別人,有的人用「口才」徵服別人,有的人則用「文字」徵服別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同的人才可以用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你不能因為李白不懂做官而否定他是文學奇才,你也不能看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否定他是物理天才吧?
作文中提到的德國著名哲學家的《存在與時間》,又有幾人能讀懂?僅僅是「此在」「此在的空間性」「此在的準備性」「因緣與意蘊」等概念就令人看不懂,其思想尖深、語言晦澀程度遠遠超過這篇高考作文,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它被評為「二十世紀西方最重要的經典哲學著作」。
很顯然,浙江這位考生受到了海德格爾和《存在與時間》的極大影響,其思想深邃,句式表達竟出奇地相似。凡是看過《存在與時間》的人,再來讀這篇高考作文,就不再感到晦澀難懂了!
人們對奇文《生活在樹上》的批判,不但顯示了「批判的廉價」,而且也體現了「知識的廉價」。當然,「知識的廉價」最終體現的是「教育的廉價」,任何人都可以對教育指手畫腳,真是教育的一大不幸!
【特別聲明】:本平臺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謝絕其他平臺轉載和一切抄襲、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