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從村裡通往楊梅山的水泥路,在山腳處止了,再往上只有一條能供一人走路通過的泥土山路。
土路邊零零散散地放著幾個空的大竹籃,等著被填滿。已經採摘完一天量的果農,扁擔兩頭裝著沉甸甸的兩個大籃子,一腳一腳地擔下山去。大家互相打著招呼,討論著今年的楊梅質量。
這是6月12日凌晨4點半,浙江省仙居縣的肖垟村楊梅山上的一幕。
此刻,太陽還沒有升起,站在山腳放眼往山上望去,全是鬱鬱蔥蔥的楊梅樹。
為什麼採楊梅要戴礦燈
楊梅農王叔家裡有一小片自己的楊梅林。楊梅剛上市,成熟的果子還不算多,市場需求量也未到頂峰,王叔每隔一天,在凌晨三四點起床去摘楊梅。
「但是等到東魁楊梅成熟的季節,幾乎各家楊梅農都會在午夜12點左右,就頭戴著礦燈上山去摘楊梅了。」王叔說。
為什麼摘楊梅要起那麼早?
「太陽升起後,暖色的陽光照在楊梅果上,極難分辨出這到底是黑色的——成熟了的果子,還是紅色的——不夠成熟的果子。」王叔說,太陽光下,不論熟的、未熟的楊梅,看起來都是紅彤彤的。
「晚上戴著礦燈上山去摘,礦燈的燈光是白光。在白光的照射下,我們就能輕易分辨出楊梅本身的顏色,到底是紅還是黑。」
王叔踩在一棵楊梅樹上,抬頭在樹間摸索著成熟了的楊梅,那樣的楊梅看起來黑得像炭。
準確的採摘,直接影響著吃貨們的口感,仙居人「張熊貓」說,成熟的楊梅,入口以後,甜味會蓋過酸味,「酸味只留在齒間,口腔裡是甜的。所以我們家那邊還有個說法是楊梅吃酸了,都咬不下豆腐。紅色的不夠成熟的楊梅,是酸澀的,入口酸味大於甜味。」
為什麼樹上的楊梅要打下一大片
仙居有句俗語叫「頭頂楊梅,足下桃」,意思是楊梅總是從樹頂開始成熟,樹頂上的楊梅好;而桃子則總是樹底下的好。
一到楊梅採摘季,楊梅山上,都是大家搭的高梯,都是為了摘樹頂的楊梅。
一低頭,樹底下竟也是一片「狼藉」:地上鋪滿了綠的、紅的、未成熟的楊梅。這些都是被「擇果」時,淘汰掉的楊梅。
楊梅農王叔說,「擇果」就是把樹椏上,長成多個一連串的那些楊梅打掉幾個,留下獨個果,它就能長得更大更甜。
楊梅的收成也是有大小年的,「大年之後,楊梅樹像人一樣,『失去了勁頭』。」所以常常會緊接著來一個小年。
「去年的楊梅逢著大年,楊梅樹特別能長果,擇果時打下來的楊梅在地上鋪去一層。」王叔說,今年是楊梅小年,擇果時省了些氣力,有時多長了幾個,也捨不得打掉了。
留不住的這些楊梅,是什麼命運?
王叔說,落地梅「會有灰塵,不能做酒和飲料」。
它們中的很多楊梅,都被製成了話梅。
直到如今,各種「話梅」原材料裡,楊梅依然佔有一席之地。傳統的話梅製作工藝裡頭,楊梅先用鹽醃製,脫水皺縮之後,清洗曬乾,再與加了調味劑的甘草汁共同入缸浸泡,浸漬到入味,撈出曝曬,才算完成。所以從前用楊梅製作的話梅,都有淡淡的甘草味,鹹甜混合,反而沒什麼楊梅味道了。
想知道你吃的話梅是用杏做的還是楊梅做的?好辦!看核就能知道。楊梅核其實是它的內果皮,質地堅硬,上面有濃密的纖維質短毛。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愛楊梅
愛吃楊梅的人,每年吃楊梅的同時,也一定補充了不少蛋白質。
買了楊梅回家,常常會遇到果子裡鑽出來的細小白肉蟲子,各個楊梅品種,無一例外。
科學家會建議,這件事情大可眼不見心不煩,閉眼吃,順帶著吞咽下去一些動物蛋白,對身體並沒有什麼損傷。
如果願意深入了解一下這些「肉蟲子」的身世,人類當是懷著尊敬的心情,和它們一起分享楊梅的美味。「這些肉蟲子,是果蠅的幼蟲。」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方說,果蠅,學名就叫fruit flies,它們只吃水果。
郭方的課題組去年曾在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上發表睡眠相關課題的論文,他們的研究對象就是果蠅。
郭方的導師,布蘭迪斯大學的Michael Rosbash教授,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與Jeffrey Hall和Michael Young兩位教授共同獲得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醫學獎。他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果蠅。
果蠅是地球上拿過諾獎最多的家族:至今為止,世界上已經有五個諾貝爾生物醫學獎,頒發給了以果蠅為對象的研究。
講回來——見慣大世面的果蠅,為什麼這麼喜歡吃楊梅?
「果蠅會被酸味吸引。」郭方告訴我果蠅還有個別名叫做vinegar flies(這個名字蠻有趣的,該翻譯成「醋蠅」,或「愛吃醋的蠅」?),「所以他們會在酸甜的楊梅中產卵。」
但是酸酸甜甜的水果很多,為什麼果蠅不爭食兒了?
「可能因為其它的果實有比較厚的皮,外表也比較光滑,果蠅沒法把卵產進去。」
楊梅之中最常見的幾種果蠅,包括黑腹果蠅、擬果蠅、高橋氏果蠅、伊米果蠅、斑翅果蠅等,採摘下來的第一天,果蠅的成蟲們就會在果實上產卵,到第四天,幼蟲就會羽化為成蟲了。所以如果從摘下開始算起,第二天或者第三天買來吃,正是果蠅的幼蟲在果子裡快樂成長的時候。
但反正想吃楊梅,就要面臨和果蠅分享的窘境。那就,剛下樹(或者剛出冷櫃)就買,買了趕快吃,趁果蠅到來之前,趁果蠅卵變成幼蟲之前。
為什麼楊梅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浙江農林大學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沈利芬等研究者,曾在論文《楊梅開花生物學特性》中闡釋過楊梅樹雌雄的話題。
楊梅是雌雄異株的植物,可以從開花的形態上,來區分雌雄植株。
雄株的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於葉腋,呈圓柱形穗狀,暗紅色。雌花的花序通常單生於葉腋,短而細瘦,會伸出鮮紅色的細長柱頭。
果殼網友、植物學研究者「天冬」說:「雌雄異株的植物,經常一不留神就被性別歧視了。」
但是各有各不同。比如楊柳,雌株因為會飛絮,被拒絕栽種,或者掛吊瓶打不孕不育藥水。楊梅正好相反,雌株大受歡迎,雄株被人冷落。
楊梅林,像是一個母系社會。
「在果園裡,只需要1%-2%的雄株,就足夠用來授粉了,所以育苗基地,楊梅的雌株供不應求,雄株總是剩下。」天冬在科普文章中這樣寫道。
楊梅先生們怎麼辦呢?有時可用於園林綠化,畢竟枝葉濃密,樹型團聚,還算好看。但這也有問題,園林之中栽種楊梅,講究的就是果實掛在枝頭的景象,所以雄株終歸都還是不太受歡迎的。
天冬寫這個科普文章的時候,給予了人類巨大的希望——「想想這個比例啊,2:98。大齡男青年們,請不要灰心喪氣,要感謝上蒼沒有把你投胎成一棵楊梅樹。」(本報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張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