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季來臨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喜歡「她」?

2020-12-20 央視網

楊梅季來臨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喜歡「她」?

原標題:

  從村裡通往楊梅山的水泥路,在山腳處止了,再往上只有一條能供一人走路通過的泥土山路。

  土路邊零零散散地放著幾個空的大竹籃,等著被填滿。已經採摘完一天量的果農,扁擔兩頭裝著沉甸甸的兩個大籃子,一腳一腳地擔下山去。大家互相打著招呼,討論著今年的楊梅質量。

  這是6月12日凌晨4點半,浙江省仙居縣的肖垟村楊梅山上的一幕。

  此刻,太陽還沒有升起,站在山腳放眼往山上望去,全是鬱鬱蔥蔥的楊梅樹。

  為什麼採楊梅要戴礦燈

  楊梅農王叔家裡有一小片自己的楊梅林。楊梅剛上市,成熟的果子還不算多,市場需求量也未到頂峰,王叔每隔一天,在凌晨三四點起床去摘楊梅。

  「但是等到東魁楊梅成熟的季節,幾乎各家楊梅農都會在午夜12點左右,就頭戴著礦燈上山去摘楊梅了。」王叔說。

  為什麼摘楊梅要起那麼早?

  「太陽升起後,暖色的陽光照在楊梅果上,極難分辨出這到底是黑色的——成熟了的果子,還是紅色的——不夠成熟的果子。」王叔說,太陽光下,不論熟的、未熟的楊梅,看起來都是紅彤彤的。

  「晚上戴著礦燈上山去摘,礦燈的燈光是白光。在白光的照射下,我們就能輕易分辨出楊梅本身的顏色,到底是紅還是黑。」

  王叔踩在一棵楊梅樹上,抬頭在樹間摸索著成熟了的楊梅,那樣的楊梅看起來黑得像炭。

  準確的採摘,直接影響著吃貨們的口感,仙居人「張熊貓」說,成熟的楊梅,入口以後,甜味會蓋過酸味,「酸味只留在齒間,口腔裡是甜的。所以我們家那邊還有個說法是楊梅吃酸了,都咬不下豆腐。紅色的不夠成熟的楊梅,是酸澀的,入口酸味大於甜味。」

  為什麼樹上的楊梅要打下一大片

  仙居有句俗語叫「頭頂楊梅,足下桃」,意思是楊梅總是從樹頂開始成熟,樹頂上的楊梅好;而桃子則總是樹底下的好。

  一到楊梅採摘季,楊梅山上,都是大家搭的高梯,都是為了摘樹頂的楊梅。

  一低頭,樹底下竟也是一片「狼藉」:地上鋪滿了綠的、紅的、未成熟的楊梅。這些都是被「擇果」時,淘汰掉的楊梅。

  楊梅農王叔說,「擇果」就是把樹椏上,長成多個一連串的那些楊梅打掉幾個,留下獨個果,它就能長得更大更甜。

  楊梅的收成也是有大小年的,「大年之後,楊梅樹像人一樣,『失去了勁頭』。」所以常常會緊接著來一個小年。

  「去年的楊梅逢著大年,楊梅樹特別能長果,擇果時打下來的楊梅在地上鋪去一層。」王叔說,今年是楊梅小年,擇果時省了些氣力,有時多長了幾個,也捨不得打掉了。

  留不住的這些楊梅,是什麼命運?

  王叔說,落地梅「會有灰塵,不能做酒和飲料」。

  它們中的很多楊梅,都被製成了話梅。

  直到如今,各種「話梅」原材料裡,楊梅依然佔有一席之地。傳統的話梅製作工藝裡頭,楊梅先用鹽醃製,脫水皺縮之後,清洗曬乾,再與加了調味劑的甘草汁共同入缸浸泡,浸漬到入味,撈出曝曬,才算完成。所以從前用楊梅製作的話梅,都有淡淡的甘草味,鹹甜混合,反而沒什麼楊梅味道了。

  想知道你吃的話梅是用杏做的還是楊梅做的?好辦!看核就能知道。楊梅核其實是它的內果皮,質地堅硬,上面有濃密的纖維質短毛。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愛楊梅

  愛吃楊梅的人,每年吃楊梅的同時,也一定補充了不少蛋白質。

  買了楊梅回家,常常會遇到果子裡鑽出來的細小白肉蟲子,各個楊梅品種,無一例外。

  科學家會建議,這件事情大可眼不見心不煩,閉眼吃,順帶著吞咽下去一些動物蛋白,對身體並沒有什麼損傷。

  如果願意深入了解一下這些「肉蟲子」的身世,人類當是懷著尊敬的心情,和它們一起分享楊梅的美味。「這些肉蟲子,是果蠅的幼蟲。」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方說,果蠅,學名就叫fruit flies,它們只吃水果。

  郭方的課題組去年曾在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上發表睡眠相關課題的論文,他們的研究對象就是果蠅。

  郭方的導師,布蘭迪斯大學的Michael Rosbash教授,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與Jeffrey Hall和Michael Young兩位教授共同獲得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醫學獎。他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果蠅。

  果蠅是地球上拿過諾獎最多的家族:至今為止,世界上已經有五個諾貝爾生物醫學獎,頒發給了以果蠅為對象的研究。

  講回來——見慣大世面的果蠅,為什麼這麼喜歡吃楊梅?

  「果蠅會被酸味吸引。」郭方告訴我果蠅還有個別名叫做vinegar flies(這個名字蠻有趣的,該翻譯成「醋蠅」,或「愛吃醋的蠅」?),「所以他們會在酸甜的楊梅中產卵。」

  但是酸酸甜甜的水果很多,為什麼果蠅不爭食兒了?

  「可能因為其它的果實有比較厚的皮,外表也比較光滑,果蠅沒法把卵產進去。」

  楊梅之中最常見的幾種果蠅,包括黑腹果蠅、擬果蠅、高橋氏果蠅、伊米果蠅、斑翅果蠅等,採摘下來的第一天,果蠅的成蟲們就會在果實上產卵,到第四天,幼蟲就會羽化為成蟲了。所以如果從摘下開始算起,第二天或者第三天買來吃,正是果蠅的幼蟲在果子裡快樂成長的時候。

  但反正想吃楊梅,就要面臨和果蠅分享的窘境。那就,剛下樹(或者剛出冷櫃)就買,買了趕快吃,趁果蠅到來之前,趁果蠅卵變成幼蟲之前。

  為什麼楊梅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浙江農林大學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沈利芬等研究者,曾在論文《楊梅開花生物學特性》中闡釋過楊梅樹雌雄的話題。

  楊梅是雌雄異株的植物,可以從開花的形態上,來區分雌雄植株。

  雄株的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於葉腋,呈圓柱形穗狀,暗紅色。雌花的花序通常單生於葉腋,短而細瘦,會伸出鮮紅色的細長柱頭。

  果殼網友、植物學研究者「天冬」說:「雌雄異株的植物,經常一不留神就被性別歧視了。」

  但是各有各不同。比如楊柳,雌株因為會飛絮,被拒絕栽種,或者掛吊瓶打不孕不育藥水。楊梅正好相反,雌株大受歡迎,雄株被人冷落。

  楊梅林,像是一個母系社會。

  「在果園裡,只需要1%-2%的雄株,就足夠用來授粉了,所以育苗基地,楊梅的雌株供不應求,雄株總是剩下。」天冬在科普文章中這樣寫道。

  楊梅先生們怎麼辦呢?有時可用於園林綠化,畢竟枝葉濃密,樹型團聚,還算好看。但這也有問題,園林之中栽種楊梅,講究的就是果實掛在枝頭的景象,所以雄株終歸都還是不太受歡迎的。

  天冬寫這個科普文章的時候,給予了人類巨大的希望——「想想這個比例啊,2:98。大齡男青年們,請不要灰心喪氣,要感謝上蒼沒有把你投胎成一棵楊梅樹。」(本報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張旻璐)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在果蠅早期飛行能力發育過程中,dStim對其神經系統是必不可少的。Richhariya et al. 鈣是一種重要的信號物質,對多種細胞活動起到調控作用。
  • 諾獎揭曉,果蠅助攻,2萬字長文帶你解讀生物鐘機制
    擬南芥的研究也觀察到,周期縮短或延長的擬南芥,其固碳量、生長、存活都是與環境設定晝夜周期相吻合的擬南芥最適合,即:短周期突變株在20小時晝夜環境下生活得更好;而長周期突變株在28小時的模擬環境下更好(Dodd et al., 2005)。這些觀察,反映了只有當內外源周期保持一致時才最有利於植物生長。觀察到周期正常有利於植物,不等於能夠解釋為什麼,所以我們仍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得諾獎 北大德語教師:她是冷門
    此前,歐洲賭博公司曾列出今年諾獎熱門作家,赫塔·穆勒以一賠五十排名靠後,和她賠率一樣的還有中國詩人北島,因此赫塔·穆勒的獲獎繼續了諾貝爾文學獎近年「冷門」的傳統。全球賭客因為這個冷門都紛紛賠了不少錢。但當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在其網站發布赫塔·穆勒獲得今年文學獎的消息之後,國內喜歡閱讀外國文學的讀者都懵了,因為他們基本上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完全不熟悉的人,名字也譯得亂七八糟不統一。各大出版社也找不著北了吧?也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那幫大爺,這會兒正端著咖啡,躲在一邊偷著樂呢。」接力出版社副總編黃集偉也對赫塔·穆勒的名字感到陌生,「我還沒有看過她的作品,她的作品應該還沒有引進吧。」
  • 楊梅裡為什麼會有蟲子? 果蠅幼蟲為什麼喜歡鑽進楊梅?
    楊梅裡為什麼會有蟲子? 果蠅幼蟲為什麼喜歡鑽進楊梅?時間:2016-06-24 12:59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楊梅裡為什麼會有蟲子? 果蠅幼蟲為什麼喜歡鑽進楊梅? 楊梅的食用部分其實是它外果皮的衍生物外果皮外層細胞柱狀凸起形成的紅褐色多汁組織。
  • 拯救人類睡眠的密碼藏在果蠅的身體裡
    而果蠅的睡眠特點和體內的一些最關鍵基因,和人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基於果蠅的這項研究,將對改善人類睡眠有新的啟發。  得過五次諾獎的果蠅家族  郭方的研究是從果蠅開始的。他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果蠅。  Rosbash教授獲獎後,郭方和課題組的同仁為老闆準備了一個蛋糕,奶油頂上趴著一隻果蠅,人類寫著賀詞:這是果蠅的大日子!  這樣的大日子,果蠅見怪不怪了,它們是地球上拿過諾獎最多的家族:至今為止,世界上已經有五個諾貝爾生物醫學獎,頒發給了以果蠅為對象的研究。  對普通人來講,果蠅也很常見。
  • CRISPR剪得諾獎!張鋒失之交臂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SPR的專利歸屬權,Doudna和Charpentier曾與華裔科學家張鋒對簿公堂。但本次張鋒卻與諾獎失之交臂,令人唏噓。在這次諾獎的背後,到底又有哪些故事與八卦呢?請看知社為您獨家整理的深度好文。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莫言坦露獲獎心聲: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
    得知消息,幾小時後才平靜   為什麼驚奇呢?就是因為全世界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家,怎麼會輪到我頭上呢?……我配得這個榮譽嗎?我就很惶恐。   記者:祝賀你獲獎,能再談談獲獎之後的感受嗎?   莫言:當時瑞典學院的常務秘書給我打電話時我就說,我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很驚奇。為什麼驚奇呢?就是因為全世界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家,怎麼會輪到我頭上呢?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與諾獎擦肩而過?她說:這樣也挺好
    她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師,曾經參與設計了北愛爾蘭阿爾瑪格的天文館。當她在天文館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就鼓勵她去研究天文學[1]。兒時的貝爾也確實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她幾乎讀過父親買回來的所有書,但只有天文學的書真正引起了她的注意[2]。
  • CRISPR剪得諾獎!張鋒失之交臂|知社深度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SPR的專利歸屬權,Doudna和Charpentier曾與華裔科學家張鋒對簿公堂。但本次張鋒卻與諾獎失之交臂,令人唏噓。在這次諾獎的背後,到底又有哪些故事與八卦呢?請看知社為您獨家整理的深度好文。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理綜獎」為什麼又雙叕頒給了生物領域?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如何?頻頻被 cue 的張鋒,是否真的錯失諾獎?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看法。高寧:張鋒沒拿獎挺可惜,但也說得過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真快啊!基因編輯技術從 2012 年發展至今,短短幾年就拿到了諾獎,速度非常快。但這也不意外,這一直都是諾獎預測裡的熱門。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原標題: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圖: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左起:麥可 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 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 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
  • 果蠅的答案:碰到好吃的,人為什麼會停不住嘴
    大熊貓不識「肉」味  科學家為什麼要關心果蠅的味覺,原因之一是:味覺是我們理解大腦的一把鑰匙。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腦科學家謝伯讓寫過一本《大腦簡史》,他在書中說,大自然的生物在覓食、逃命、繁衍的過程中,味覺是化學偵測能力的重要方面。
  • 諾獎標準一直在變,中國作家只要提高思想性就好
    就在去年,他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瑞典文學翻譯獎」的中文翻譯家。在此之前,中國只有李之義和高子英分享過1984年的瑞典文學翻譯獎。 而陳邁平的夫人陳安娜,被一些人稱為「莫言得諾獎背後最重要的外國女人」。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翻譯過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餘華的《活著》等近50部中文作品。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邱華棟還曾寫過一篇《誰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種子選手》文章,從文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他認為誰有可能獲諾獎。在他提到的30多位作家名單上,已經有12位獲獎。其中彼得·漢德克就是邱華棟最看好的作家之一。
  • 為什麼說日本屢次拿下諾獎和所謂工匠精神壓根兒沒關係?
    在他們的觀念裡,日本人能夠獲得諾獎主要是民族性格中的踏實勤勉,言下之意當然就是中國人浮躁功利,註定無法誕生諾獎成就。然而,我在日本頂尖學府六年的求學以及工作經歷告訴我,日本人獲得這麼多的科學類諾獎跟他們的民族性格關係極小,甚至可以說,日本的民族性格對日本的科學研究乃至技術開發,可能還有極大的制約作用。
  • 書評人談昆德拉得不到諾獎原因:他拒當公眾人物
    至于吉卜林寫過點什麼,你就不用操心了,這是個夢想給英帝國主義還魂的作家,你只需把這一點抬出來,別人就不方便多問。  那麼最年長的作家又是誰呢?2007年的多麗絲·萊辛,獲獎時88歲,應該可以了吧?不,你得牢牢記住E.A.卡爾費爾德的名字。此人寫詩,在1931年,已經平躺在墳墓裡的情況下,被「追授」為諾獎得主,後來再無此類案例。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當時諾獎的報導一出,整個日本的媒體都陷入了「尋找田中耕一」的模式。似乎沒有什麼人聽說過「田中耕一」的名字,所有的資料庫裡也未曾錄入過與他相關的信息。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他只不過是一家企業裡的無名小卒。
  • 碰到好吃的為什麼會停不住嘴 果蠅身上有答案
    原標題:碰到好吃的,為什麼會停不住嘴   有句廣告語說:「好吃你就多吃點。」   這句話,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遇到好吃的,自己喜歡吃的,總是忍不住食指大動,吃一點,再吃一點。   有意思的是,不僅人類是這樣,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博士生楊哲在果蠅世界也觀察到了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