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諾獎擦肩而過?她說:這樣也挺好

2020-12-27 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鞠強

編輯:Yuki

想像一下,如果你本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卻因為一些原因與之擦肩而過,你大概會感到非常遺憾甚至沮喪。

諾貝爾獎獎牌正面 | Wikimedia Commons

但對於喬瑟琳·貝爾·伯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來說,錯失諾獎並不是什麼糟糕的體驗。半個多世紀前,尚在劍橋大學讀博士的她就發現了脈衝星。此後,脈衝星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獎,貝爾雖然不在其中,但她卻始終致力於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熱情絲毫不減。

從小鎮到劍橋

1943年,貝爾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的盧根(Lurgan)。她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師,曾經參與設計了北愛爾蘭阿爾瑪格的天文館。當她在天文館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就鼓勵她去研究天文學[1]。兒時的貝爾也確實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她幾乎讀過父親買回來的所有書,但只有天文學的書真正引起了她的注意[2]。

在盧根讀書的時候,貝爾曾和其他女生遵照老師的安排上家政課,內容包括烹飪和針織,而只有男生可以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貝爾認為這不合理,因此在第一堂家政課進行了大約20分鐘後,她對老師說:「我覺得我待在了錯誤的地方」,然後才和另外兩名女生一起去上科學課[3]。

後來,貝爾的父母把她送到英格蘭的約克(York)讀書,在那裡,她的一位物理老師令她受益匪淺。他告訴貝爾不需要學習很多的東西,只要學好關鍵的東西即可,然後從這些關鍵的東西出發,可以應用、建立或者發展出一些新東西。貝爾從此明白,學習物理其實可以很簡單[2]。

1965年,貝爾在格拉斯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隨後她前往劍橋大學,跟隨天體物理學家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攻讀博士學位。休伊什帶領一個包括貝爾在內的研究團隊建設了新的射電望遠鏡——行星際閃爍陣列(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 Array),以研究剛發現不久的一類新的奇異天體——類星體。

安東尼·休伊什 | 參考資料[4]

20世紀60年代是天文學研究的一個黃金時期,標誌性成果是類星體微波背景輻射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這「四大發現」。而這「四大發現」之一的脈衝星,正是貝爾在做博士論文時發現的。

「小綠人」現身

1967年7月,休伊什領導建設的射電望遠鏡開始調試工作,貝爾負責觀測和數據分析。射電望遠鏡獲得的觀測數據從記錄器導出時,是用墨水在記錄紙上標記的一條線。觀測期間,每天用來記錄數據的記錄紙的長度就達到96英尺(約合29.26米),最終數據記錄紙的長度達到了3英裡(約合4.83千米)[5]。

1967年的貝爾,她正是在這一年發現了脈衝星 | Wikimedia Commons

8月,貝爾在觀察記錄紙上的數據時發現了奇怪的東西。這類無法被歸類到已知信號的曲線,代表了神秘的無線電波。隨後,貝爾進行了更加細緻的觀測和記錄。1967年10月至11月底,貝爾得到的信號是一系列極其規律的等間隔脈衝,時間間隔為1.33秒[6]。

貝爾在第一時間把這個結果告訴了休伊什。休伊什剛開始認為,這是人為的無線電幹擾,但隨後休伊什發現這個信號的特別之處,整個團隊也開始關注這個神秘的脈衝。在排除了地球上的其他設備的幹擾、儀器影響等所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後,他們確認這個信號來自太空中,信號源是在太陽系外銀河系內。

在此基礎上,他們猜測這些信號可能來自一個地外文明,也許是某種星際燈塔。貝爾把這個信號源暱稱為「小綠人1號」(Little Green Man 1,LGM-1)。「小綠人」正是科幻作品中常見的外星人的形象。

貝爾發現的奇怪信號 | 參考資料[7]

1967年年底,貝爾又觀測到了另一組奇怪的信號(「小綠人2號」),這一次脈衝的時間間隔為1.2秒。此後,她又發現了其他信號。這些觀測結果使得研究團隊有了更加豐富的素材。

1968年1月,休伊什和貝爾等人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對一個快速脈衝射電源的觀測》( Observation of a Rapidly Pulsating Radio Source )的論文,報告了他們的發現。由於只是初步的觀測和分析,因此他們在論文中只是對發出信號的天體進行了描述,稱之為「快速脈衝射電源」,而並未確定這種天體究竟是什麼,但在摘要中提到「可能與白矮星或者中子星的振蕩有關」[8]。

休伊什和貝爾等人於1968年1月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摘要提到了中子星,休伊什是第一作者,貝爾是第二作者 | 來源:參考資料[8]

論文發表後,迅速引起了天文學界的關注。很快,天文學家確認貝爾發現的脈衝射電源就是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是恆星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形態,直徑很小,密度極高(方糖一樣大小的中子星物質的質量就有10億噸)[9]。但自從中子星這個概念於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後,一直都只是一種理論猜想,而沒有觀測證據。此前,有科學家曾經提出,如果中子星旋轉,具有磁場,就會發出電磁輻射。

貝爾的觀測結果與理論預言十分符合,有力地證實了中子星的存在。1968年3月,休伊什根據「脈衝恆星」(pulsating stars)的組合創造了脈衝星(plusar)這個單詞,為新發現的天體命名。[6]

中子星是天文學家能夠直接觀測的密度最大的天體。如圖所示,質量為50萬個地球的中子星的直徑只有約20千米,或者和曼哈頓島的大小類似 | 參考資料[9]

快速自轉的脈衝星就像宇宙中的燈塔一樣發出無線電、可見光、X射線和伽馬射線。由於脈衝星的自轉非常規律,因此是自然界中非常精準的時鐘,誤差只有幾千萬億分之一。換句話說,從恐龍時代到今天,這種「宇宙鍾」的誤差也只有大約1秒。

錯過諾獎,她從未難過

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天體物理學獎馬丁·萊爾(Martin Ryle)和休伊什,以表彰他們在射電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研究,其中萊爾的主要貢獻是發明了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而休伊什的獲獎原因是發現脈衝星。

然而,這個結果一經公布,就在科學界引起不小的爭議。萊爾和休伊什是射電天文學的先驅,獲獎沒有異議,但是作為脈衝星的發現者,貝爾被排除在獲獎者之外讓令人不解。很多人都為貝爾沒有獲獎而打抱不平,有些人甚至對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進行了激烈的批評。

貝爾身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也許就是她錯過了諾貝爾獎,但她本人對此並不在意。在1977年的一次餐後致辭中(內容後被收入《紐約科學院年報》),貝爾除了介紹脈衝星的發現,也談到了錯過諾貝爾獎的事。她這樣說道:「首先,討論導師與學生的分工是非常困難的,也許是不可能的;其次,一個項目的成功或者失敗最終都是由導師來負責;再次,我相信如果諾貝爾獎被授予學生的話,就會貶低諾貝爾獎的地位,除非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而我不認為我的發現屬於這樣的特例;最後,我不會因為沒有獲獎而感到沮喪。」[7]

有些時候,她甚至半開玩笑地說,自己因為沒有獲獎反而得到了更多。2018年,她在接受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說道:「如果你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有精彩的一周,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寂寞了;如果你沒有得諾貝爾獎,你就會獲得更多。差不多每一年都會有一些聚會,慶祝我又得了某個獎。這要有趣多了。」[10]

「小眾者」的大成就

1968年,貝爾離開劍橋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一年後,她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脈衝星的研究寫進了論文的附錄裡。此後,她為了照顧孩子,很長時間裡只能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天文學研究。

貝爾曾先後在南安普頓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皇家天文臺、英國開放大學、巴斯大學、牛津大學和鄧迪大學等研究機構工作,此外她還擔任過位於美國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的麥克斯韋望遠鏡的項目經理[1]。

雖然未曾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正如貝爾自己說的那樣,她獲得過一系列重要的獎項和榮譽。她曾經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主席,也是英國物理學會和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首位女性主席。

2018年,貝爾獲得了世界上目前獎金最高的科學類獎項——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獎金為300萬美元,以表彰她發現脈衝星這一傑出貢獻。評選委員會主席、世界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騰(Edward Witten)認為「貝爾發現脈衝星將一直是天文學歷史上最大的驚喜之一。」[11]

貝爾在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頒獎典禮上 | 參考資料[12]

貝爾在獲獎後,把獎金全部捐獻給英國物理學會,用來幫助少數族裔和難民學生中有志於物理研究的人。貝爾說:「我既不想要也不需要這些錢,對我來說這也許是使用這些錢的最好方式」。[10]

她的直覺告訴她,是「女性科學家」和「出身西部小鎮」這樣一個小眾身份(當時劍橋大學裡女科學家和來自西北部的人比例很低)給了她新鮮的視角,也帶給她很多科研成果。在她看來,很多突破都來自稀奇古怪的想法。由此,半個多世紀以來,貝爾除了從事天文學研究外,也一直積極幫助身處科研界的女性。

1968年,貝爾在劍橋大學馬拉德射電天文臺的照片 | 參考資料[10]

1967年,20多歲的貝爾曾因害怕被劍橋「拋棄」,時刻小心翼翼,一次次認真核對觀測數據,最終完成了20世紀天文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她用半個世紀的行動證明,自己能夠憑藉熱愛和堅持實現怎樣的成就。有了這樣的成就,即便是錯過諾貝爾獎,她依然此生無憾。

作者名片

排版:Yao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celyn_Bell_Burnell

[2] http://weatheralltech.com/bell/index.html

[3] https://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31792

[4]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74/hewish/facts/

[5] https://allthatsinteresting.com/jocelyn-bell-burnell

[6] 周麗曉,孫小淳.發現脈衝星的兩隻「眼睛」——科學與技術因素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09):49-54.

[7] https://jila.colorado.edu/~ajsh/astr2030_12/sn/Bell.html

[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217709a0.pdf

[9] https://imagine.gsfc.nasa.gov/science/objects/neutron_stars1.html

[10]

https://www.npr.org/2018/09/06/645257118/in-1974-they-gave-the-nobel-to-her-supervisor-now-shes-won-a-3-million-prize

[11] 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News/45

[12]

https://physicsworld.com/a/jocelyn-bell-burnell-reveals-the-motivations-behind-her-new-3m-graduate-student-fund/

原標題:與諾獎擦肩而過是怎樣一種體驗?她說:也挺好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編輯:金魚J

相關焦點

  • 當年,魯迅和諾獎擦肩而過?來來,嘗嘗英文版《故鄉》的味道
    (原標題:當年,魯迅和諾獎擦肩而過?其實,想要拿獎,任何作品的語言都得先得通行全宇宙。今天微報哥腦洞大開,用英文、貴陽話和網絡語試著翻譯了兩小段魯迅的作品,大家不用當真,僅供茶餘飯後一笑。
  • 發表上千篇論文,3次與諾獎擦肩:高能物理學家吳秀蘭的高能人生
    原標題:發表上千篇論文,3次與諾獎擦肩:高能物理學家吳秀蘭的高能人生 本文轉自科研圈 1963 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因為描述了原子核的分層殼狀結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再沒有女性獲此殊榮。
  • 楊梅季來臨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喜歡「她」?
    楊梅季來臨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喜歡「她」? 原標題:   從村裡通往楊梅山的水泥路,在山腳處止了,再往上只有一條能供一人走路通過的泥土山路。  土路邊零零散散地放著幾個空的大竹籃,等著被填滿。
  • 搬到秦皇島的燕山大學:是如何錯失211,又與雙一流擦肩而過?
    但是作為全國重點大學的燕大南遷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因為黑龍江省不情願這樣一所高校從自己手中溜走,機械工業部領導的態度也差異較大。但正是由於這個過程較為漫長,導致燕大錯失了進入211工程絕佳良機。(詳見:
  • 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得諾獎 北大德語教師:她是冷門
    此前,歐洲賭博公司曾列出今年諾獎熱門作家,赫塔·穆勒以一賠五十排名靠後,和她賠率一樣的還有中國詩人北島,因此赫塔·穆勒的獲獎繼續了諾貝爾文學獎近年「冷門」的傳統。全球賭客因為這個冷門都紛紛賠了不少錢。她很冷北大德語教師也不熟悉她手中擁有眾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中文版權的譯文出版社對赫塔·穆勒的獲獎也完全沒有準備,出版社文學編輯室負責人吳洪昨日坦言,他們沒有出過赫塔·穆勒的作品,也沒有購買過其作品的版權,「我對她沒有什麼太多的印象,目前在中國的讀者中,德文作家對讀者來說還比較生僻。」
  • 張翰《溫暖的弦》與張鈞甯明明相愛,卻擦肩而過
    或許對於許多觀眾來說,雖然劇情很虐心,不過這樣的虐心的劇情,這麼快就結束了,多少會有點沒看夠,希望結局可以晚點到來。在預告中可以看到,佔南弦和一心為了證明潘維寧和溫暖對他們的感情,於是上演了一場假結婚。來逼他們現身,從預告中還可以看到,畫面是黑白的,雖然是黑白色的畫面,不過展現給我們的卻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美。
  • 感情的世界裡,如果遇見的是不合適的人,就擦肩而過吧
    不管是誰,都要記住一點,就是在感情的世界當中,如果遇到了不適合的人,就要擦肩而過:不要把自己的時間花在他的身上總有一些人在自己戀愛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的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做哪些事情。有些時候,還會為自己在愛情當中,遇到的某些事情感到煩惱。
  • 社交軟體Happn:在「擦肩而過」中交友
    一款利用手機定位為你展示潛在對象的交友應用,每當你與別人擦肩而過,他(她)的資料將出現在你新鮮事推送的頂部。 在「擦肩而過」中交友茫茫人海中,有時候就是那麼巧,總有那麼一兩個感覺不錯的人會與你擦肩而過。
  • 法國社交軟體Happn,在「擦肩而過」中交友
    讓「擦肩而過」不再錯過Happn利用定位系統,會將路過的其他Happn用戶的信息添加到應用主界面上的列表裡。整體上看,其工作原理與Highlight差不多,就是關注點更側重交友罷了。關於Happn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其定位功能可謂是越用越好——越多的用戶使用,則其提供的信息越全面,用戶也更有可能真正做到 「擦肩而過後,還能在Happn裡順利找到對方」。Happn的創始人兼CEO Didier Rappaport(此人亦曾是Dailymotion COO)在電話採訪中談到,Happn將記錄用戶生活中每時每刻的故事。
  • 雖與諾獎失之交臂,但殘雪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雖然結果讓滿懷期待的國人有些遺憾,但成為有希望獲得諾獎的熱門作家也不是一件易事,足可以看出殘雪在文學上的極高造詣。對殘雪來說,能否獲獎並沒有什麼影響,她還是每天在寫作。因為高居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第三位,此前鮮為人知的中國作家殘雪一時間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她的作品也很快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對我們來說,要學習殘雪創作出如此深邃的文學作品有很大難度,但我們卻能從中學到她的純粹、用心和堅持。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兩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為啥人類總擔心「撞地球」?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多年前,有一部名為《絕世天劫》的經典科幻災難電影,描繪了小天體撞擊地球時的災難情景,當時一度引發轟動。如果在現實中,也有小行星這樣的小天體撞擊地球,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就在不久前,「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等話題上熱搜,這讓不少人捏了一把冷汗。不過,據專家解釋,這兩顆小行星都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但那些讓人有些頭疼的小行星,到底是什麼來頭?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作為研究化學的專家,卻在討論AI,麥可·萊維特這樣解釋:我的工作,有點像兩江交匯之處的城市,就像是重慶,有兩條河流交匯於此。對於我來說,一條河是計算機科學,另一條是生物科學,所以我研究的領域叫做計算生物學。
  • 今天的諾獎,足夠好!
    說起來足夠好老爺子絕對是一個傳奇 1922年,JohnB. 最終,他還是考上了芝加哥大學物理學研究生遇上了諾獎得主EnricoFermi對,就是那個費米能級的費米好傢夥,費米一上來就給新生安排了一個超級大考試每天8小時,連考4天可憐的Goodenough第一次考掛了補考了一次才過
  • 應採兒嫁給大16歲的演員,與豪門擦肩而過,愛情與麵包不可兼得?
    人世間有一種緣分,是與豪門擦肩而過,與愛情牽手情深緣淺,豪門與愛情,無數人都想擁有,但豈是那麼容易的。麵包和愛情,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畢竟結婚是人生大事,在兩者之間,也許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將這些都得到。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寧願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上笑」,如果是你,你將作何選擇?麵包很重要,但只想選擇愛情不論是常人還是藝人,都要面臨這樣的問題,不過明星好一點的是,她們大多數能接觸到豪門的圈子。當然,也會沉淪在豪門鄉中,可想而知,能嫁入頂級豪門,這一輩子的吃穿根本不用愁。
  • 為什麼說日本屢次拿下諾獎和所謂工匠精神壓根兒沒關係?
    在他們的觀念裡,日本人能夠獲得諾獎主要是民族性格中的踏實勤勉,言下之意當然就是中國人浮躁功利,註定無法誕生諾獎成就。然而,我在日本頂尖學府六年的求學以及工作經歷告訴我,日本人獲得這麼多的科學類諾獎跟他們的民族性格關係極小,甚至可以說,日本的民族性格對日本的科學研究乃至技術開發,可能還有極大的制約作用。
  • 網友熱議:湛江美食為何總與「舌尖」擦肩而過
    北海的沙蟹汁(吳川蟛蜞汁),汕頭澄海的蠔烙(蠔仔煎蛋),某些鏡頭看似那麼熟悉,湛江的美食為何總與《舌尖》擦肩而過?曾經有網友這樣評論過《舌尖上的中國2》:無非就是先煽情再隨便炒倆菜。湛江美食,為何總與外地的美食評選擦肩而過。到底,咱們湛江的美食,缺少的是什麼呢?中國唯一的「海鮮美食之都」又該何去何從?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高校引進諾獎得主的熱潮?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邱華棟還曾寫過一篇《誰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種子選手》文章,從文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他認為誰有可能獲諾獎。在他提到的30多位作家名單上,已經有12位獲獎。其中彼得·漢德克就是邱華棟最看好的作家之一。
  • 作家奈保爾:諾獎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圖)
    作家奈保爾:諾獎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圖) 2014-08-12 15:58:44當主持人邀請奈保爾朗讀一段《大河灣》中的文字時,納迪拉先拿過話筒:「我是個很好的太太,我得說一些話」。她表示非常高興能來到中國,並表示感謝,「來到中國的感覺就像到了家一樣,我們認為這是東方的一種禮貌,一種歡迎的禮節」。納迪拉表示,雖然奈保爾已經82歲了,「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新的靈感和啟發,也許他能夠為中國之行再寫一部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