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魯迅和諾獎擦肩而過?來來,嘗嘗英文版《故鄉》的味道

2020-12-27 網易體育

(原標題:當年,魯迅和諾獎擦肩而過?來來,嘗嘗英文版《故鄉》的味道)

貴州都市報全媒體記者 申凌 實習生 付小紅 圖片源自網絡

聽說1927年,來自諾貝爾故鄉的學者斯文海定到我國考察時,在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後,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但被魯迅拒絕了。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文化間的差異,當時中國文學系統很難讓外國人接受,被翻譯到西方國家的作品太少。

其實,想要拿獎,任何作品的語言都得先得通行全宇宙。今天微報哥腦洞大開,用英文、貴陽話和網絡語試著翻譯了兩小段魯迅的作品,大家不用當真,僅供茶餘飯後一笑。

本文來源:貴州都市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與諾獎擦肩而過?她說:這樣也挺好
    作者:鞠強編輯:Yuki想像一下,如果你本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卻因為一些原因與之擦肩而過,你大概會感到非常遺憾甚至沮喪。兒時的貝爾也確實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她幾乎讀過父親買回來的所有書,但只有天文學的書真正引起了她的注意[2]。在盧根讀書的時候,貝爾曾和其他女生遵照老師的安排上家政課,內容包括烹飪和針織,而只有男生可以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60年代,我讀到了魯迅的《吶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國,在那我讀到了英文版的《紅樓夢》。」這些中國書籍都曾讓他愛不釋手。  隨身帶著魯迅作品  帕慕克稱自己很渴望學習中文,而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他就已經閱讀了許多中國的著名作品。帕慕克說,《紅樓夢》非常好,當然是一部經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還親眼看到了《紅樓夢》中所描寫的那些場景。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魯迅的原話是:梁啓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而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都得不到,何況我?
  • 魯迅的柔情:把剩下來的惆悵和溫和給了《故鄉》和《社戲》
    作為深受過舊思想習慣荼毒的人,他對底層的悲慘際遇有著切實地感同身受,從而對廣大民眾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他那些轟轟烈烈的文字背後都藏了一種脈脈溫情,這種溫情,在《故鄉》和《社戲》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魯迅曾有一首詩,其中兩句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 諾獎有戲了!91歲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獎,距離諾獎近在咫尺!
    之前我們曾經聽過很多謠言,說沈從文、魯迅有有獲獎,但是不去或者去世了,其實都是假的。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因為有多名作家先後獲得了卡夫卡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卡夫卡獎又被稱作「諾獎風向標」。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及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均是先後獲得了這兩大獎項。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榮獲卡夫卡獎,他本人表示很開心很榮幸!
  • 諾獎得主索忍尼辛《第一圈》將出完整英文版
    諾獎得主索忍尼辛《第一圈》將出完整英文版 2008年07月19日 10:51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諾貝爾獎俄羅斯作家索忍尼辛最具爭議的作品《第一圈》的「完整」英文版將於明年出版
  • 日本如何教授魯迅的《故鄉》?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對《故鄉》熟悉,日本人亦是如此——這是跨國境的「名篇共享」經歷。我們這裡不妨對比一下中日課堂裡《故鄉》教學的異同,以窺異域視野裡的《故鄉》之美。根據日本學者佐藤明久的《在日本中等教育方面魯迅研究的回顧和發展》一文,1927年,日本白樺派代表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在其編輯的雜誌《大調和》上發表日文版《故鄉》,這是《故鄉》在1921年《新青年》第9卷第1號上發表後六年的事情。
  • 搬到秦皇島的燕山大學:是如何錯失211,又與雙一流擦肩而過?
    可以認為,由於在部裡排名靠後,儘管燕山大學具備211的實力,卻無奈與211工程擦肩而過。而1998年部委改革則是燕山大學滾動進入211工程的一次機會。由於改革需要,當時部委所屬的高校大部分要下放地方,少部分由教育部直屬。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1919年12月份,魯迅回到家鄉把母親接到了北京。在故鄉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了農村的破敗與農民的悽苦生活,心裡感到十分悲苦,於是就在1921年1月以這次回鄉的所見所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並發表在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
  • 諾獎獲得者的話,卻成魯迅標誌性名言!迅哥作弊了嗎?
    其實早在1909年他就和弟弟周作人出版了《域外小說集》,其中有不少歐洲作家作品。可見魯迅的目光從未被國界限制,寫出《故鄉》的這個時期,魯迅用了很大力氣去研究小說,無論是外國小說,還是中國小說。其中一個證明就是1923年12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 曹文軒開講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 魯迅故居講「故鄉」
    西安2017年9月27日電 /美通社/ -- 9月26日,中國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我的故鄉我的國》在北京啟動。北京魯迅故居的小四合院內,著名兒童文學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通過遠程直播平臺為全國114所平安希望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一堂形式新穎、內涵豐厚的經典文學課,帶領鄉村孩子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感受「故鄉」。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在當年的上海,吳蓀甫和趙伯韜一抓一大把。你要說《子夜》寫的是30年代的瀋陽或陝北,我會抽死你。這是標準的現實主義作品。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最大的區別就在一個基本點上,看它有沒有隱喻性,或者說,延展性。通俗地說,現實主義是由此及此的,象徵主義則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徵。
  • 發表上千篇論文,3次與諾獎擦肩:高能物理學家吳秀蘭的高能人生
    原標題:發表上千篇論文,3次與諾獎擦肩:高能物理學家吳秀蘭的高能人生 本文轉自科研圈 1963 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因為描述了原子核的分層殼狀結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再沒有女性獲此殊榮。
  • 跑步男子與翻滾汽車擦肩而過 所有人都毫髮無傷
    跑步男子與翻滾汽車擦肩而過 所有人都毫髮無傷 2020-12-01 14:46:05  來源:看看新聞
  • 網易雲熱評:「我嘗了下戀愛的味道,也想嘗嘗你雙唇的味道」
    網易雲熱評:「我嘗了下戀愛的味道,也想嘗嘗你雙唇的味道」每個人心底都應當有一個故鄉的,不拘於字面意思,就是靈魂的寄居所,能開盞黃昏窗簾後的燈,喝一杯或冷或熱的水,輕輕的說一句:我回來了。這就是故鄉的全部意義。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鎮上的鹹豐酒店裡坐著些歇腳的船夫,漁民,車夫,還有「我」和韋甫正在酒樓上敘著舊。孔乙己正倚著當街的曲尺形大櫃檯,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便能喝出愜意。阿Q也愉快地跑來喝幾碗酒,又和別人調笑一通,與孔乙己口角一通,得了勝,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著了,夢裡是美滋滋的。晚上了,迅哥兒跟母親撐著船去看水鄉社戲,在河灣裡的水上戲臺正在演社戲。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魯迅當年也被租房折磨過
    二、資深租房住戶,魯迅說了太多令人洩氣的分析,下面我們還是聊聊「八卦」,說一說紹興人魯迅當年在上海長達九年的租房經歷,可與我們今天的租房生活進行一下比照。當時魯迅並沒有想過要在上海常駐,但他在上海幾天,接待了許多朋友,發現他的主要業務合作夥伴北新書局已經紮根上海,他的三弟周建人也住在上海,而且上海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書店眾多,許廣平也有很多同學生活在上海。於是魯迅這才動心,開始想在上海住下去。1927年10月8日,魯迅的日記裡記載:「上午從共和旅店移入景雲裡寓。」
  • 魯迅先生讓你醍醐灌頂的一句話,你有沒在書桌刻過一個早字
    相信中國很多代人在讀書年代有當過「篆刻」大師的經歷,而且不約謀合刻同一個漢字,模仿的是同一個對象——魯迅先生,人生中第一次篆刻,削筆刀當刻刀,刻一個「早」字,學魯迅先生勤勉自己,「時時早,事事早」。這是我記事以來,第一個由課本延伸到現實的行為模仿,而且獨有一個由課本帶來的行為藝術。這段讀書年代刮過的「魯迅熱」。成為很多人彌足珍貴的回憶。
  • 在《故鄉》裡,童年我們是魯迅,長大卻成了閏土!
    在近現代,不少作家曾作文回憶青春,可魯迅先生一篇《故鄉》卻不由讓我們感慨青春不在,童年我們都曾是魯迅,可在長大後,卻大多成了閏土。《故鄉》一文是魯迅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魯迅童年和成年為第一視角,回憶了自己對故鄉的豐富感情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