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青春的片段,想必每個人都曾是少年少女,和自己的朋友們一起工作,一起學習,一起享受青春。這些都早已經融入你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你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多年後回憶,想必這些依舊不失樂趣。在近現代,不少作家曾作文回憶青春,可魯迅先生一篇《故鄉》卻不由讓我們感慨青春不在,童年我們都曾是魯迅,可在長大後,卻大多成了閏土。
《故鄉》一文是魯迅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魯迅童年和成年為第一視角,回憶了自己對故鄉的豐富感情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的那些故事。在學堂裡,想必大多數人都曾經接觸過這篇文章,而當時給出的解讀大抵是魯迅回憶所見所聞所感,描繪閏土,楊二嫂等深刻形象,以此反映在混亂新時代農民的痛苦生活。
在傳統認識上,魯迅這篇文章表達的和大先生的其他作品一樣,對鄉親和故友受到封建思想局限導致的人性扭曲發出抨擊,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的冷眼批判。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切,魯迅先生才作文揭露,並且希望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的生活。
可是,與其說故鄉一文又是魯迅一貫的批判和諷刺文風,倒不如說故鄉是魯迅表達悲哀的一篇隨筆。回憶童年,魯迅想到的只是美好和有趣,自己的童年便是在閏土這些小夥伴帶領下方才顯得飽滿,所以魯迅自己再度歸鄉,心中自然是激動無比,並且充滿懷念,可是,閏土的畏怯,楊二嫂的勢利,讓魯迅對故鄉的美好想像被撕裂。
再次重讀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又有新的認識,昔日友人終究還是斷了聯繫,哪怕再次相逢,彼此談的也不會是童年的美好回憶或者是重溫友情,而是金錢和地位。甚至混的不好的在友人面前都抬不起頭,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魯迅先生所表述的情感大抵是對昔日友人如今轉變的無奈和痛惜。
多年歸來的魯迅在故鄉再次看到閏土,而這位兒時玩伴卻只是恭恭敬敬的道上一句老爺,並且祈求魯迅可以給自己一點搬家沒用的舊物。在一堆雜物中,閏土最相中的便是祭拜和祈求神靈庇佑的祭臺。幼時的閏土無疑是孩子王,半夜扎猹的身影在童年魯迅的心中大概是瀟灑大氣的很吧。
可這樣一個各方面不凡的孩子,在社會地位的局限下,終究還是沒有跨出自己的階級,繼續務農的命運,甚至在思想上,閏土也不知不覺被同化。這樣的閏土,是魯迅所悲哀的,是我們所看不起的,可是,聯想到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活成了閏土。
多年後好友相聚,十幾年未見的朋友再次歡聚一堂,你們還能再續前緣,談及舊時光嗎?或許能,可彼此之間的交往必定會穿插職業,金錢,學歷的限制。曾經的摯友,曾經的玩伴,再度相聚,可很多東西早就已經變了。這時候倘若你想起閏土和魯迅,想起魯迅看到閏土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玩樂,會不會有所理解呢?
雖然不情願,可很多人其實早就已經將自己的人生活成了閏土,顧及世俗,讓我們不知不覺活成了俗人。畢竟,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你的快樂不可能時時刻刻分別人一半,別人也不會因為實實在在的因為你的悲傷而悲,甚至你說的太多,別人只會感到吵鬧。一路走下來,能陪在你身邊的早就已經寥寥無幾。
文字的魅力很玄妙,他可以講述筆者自己的過往,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魯迅先生講述了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看到的現在,觀之今日,想必每個人依舊可以從大先生的作品中窺得我們自己的人生。百年過去了,魯迅所創造的還處於娃娃學步的白話文早就已經被制定標準,成為你我共用的文字,可是魯迅的思想依舊可以和我們共通,讓我們感同身受。
回憶童年,想必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美好的過往,所以人人在童年時都是魯迅,享受和朋友之間的友情和歡樂,可是成年後,我們卻大多活成了閏土,或者說帶著閏土思維的魯迅,我們懷念過往,卻又深知過往不可復,我們珍惜故友,可是哪怕面對面坐下來,彼此卻已經深知,心早已經不再貼近。或許美好的一切只配留在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