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過得窘迫,他的後代怎麼樣了?

2021-01-19 玉鏘侃史

前言

少年閏土的形象於我們來說是不陌生的,即便不在課堂,我們也依稀記得閏土戴著項圈的模樣。在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魯迅用真實的筆觸還原了自己回到家鄉的真實情感以及所遇見的周遭一切。

故事的最後,魯迅將主題升華上去,寫下了世人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為路的人生道理。毫無疑問,這篇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是非凡的,所達到的成就也是後世無法超越的存在,少年閏土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但文學畢竟是文學,在現實生活中,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過得窘迫,他的後代怎麼樣了?

少年閏土

在《故鄉》一文中,少年閏土是個12歲左右的少年,雖在魯迅家幫工,但生活的愁顯然還未在那個時候的他身上體現,所以那時的他是活潑開朗的。他戴著項圈,手持鋼叉,聚精會神叉猹的樣子儼然就是一個英雄。但那時的閏土和魯迅長大後見到的閏土是截然不同的,兒時可以是魯迅的玩伴,關係簡單又密切,不會考慮良多。

但長大以後,身份階級的存在是兩人之間巨大的鴻溝,他不再能與他一起玩耍交流,一句稱呼上的改變足以讓讀者明白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對於閏土的變化,魯迅是心情複雜的,一方面他不希望這樣,可另一方面在社會現實之下,閏土的變化又是必然的。閏土的孩子水生和宏兒也讓讀者倍感好奇,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究竟未來怎麼樣了。

閏土一家世代都是在魯迅家做幫工,現實原型是章閏水,簡單來說章家和周家的孩子都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只不過長大後的他們因為身份的不同,自然關係也就疏離了。在閏土之前,閏土的父母和魯迅的父母也都是這樣長大的,幾乎故事從未改變過,只不過主角不同了而已。閏土父親很早便離了世,所以他也不得不在長大一些以後幫助母親做活,而身為少爺的魯迅卻能遠赴海外求學,命運自是不同。當久別多年未見,重逢的兩人再見面,其中的變化也是自然形成的。

閏土的後代

閏土一共生了五個孩子,《故鄉》中曾出現的水生便是他的大兒子了,名為章啟生,章啟生的童年似乎較之閏土還要悲涼悽苦。《故鄉》的故事終止在了閏土和魯迅告別的時候,但現實生活的故事卻還未終止。和魯迅告別沒多久之後,閏土便積勞成疾,年歲還不算大便已經離開了人世,而他的大兒子水生就不得不肩負起重任,命運幾乎和祖輩們一模一樣。

水生的兄弟多,生活較之閏土當年更是難堪,在他青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患上了重疾,在那個不太平的年代,常年的戰爭紛擾加之天災等禍害,窮人家的生活很是不易,所以水生的命運在那個時代顯得更是悽苦,年紀輕輕便離開了人世,留下自己的妻兒在世上艱難度日。

改變命運

章啟生一死,他的妻子便帶著年幼的孩子們離開了浙江,去到了上海謀生。剛開始的生活都很艱難,農村婦女又能找到什麼好工作呢,不過也是成為了有錢人家的保姆而已,微薄的薪水還得維繫三個孩子的生活,生活十分窘迫,所以沒多久她的女兒便死亡了。為了幫助母親分擔生活重擔,兩個小兒子便商量著去做了童工,雖是如此,生活對待他們很殘酷,但在小兒子章貴的心中,他卻有一個很美好很遠大的夢想。

很快,時代便變化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給予了不少扶持,在上海工作的章貴也得到了政府的工作安排,因為魯迅的原因,閏土成為了大家備受關注的對象,自然而然,閏土的孫子章貴也得到了大家的關注,由此政府特意為他安排了工作並幫助他接受了文化教育。

經過學習之後,世代悽苦的章家人的命運才由此改變,章貴也擺脫了過去的那種艱難生活,成為了「魯迅紀念館」中的一名工作人員。他更是在接觸工作以後一直在學習,一直在進步,最後做到了館長的位置,實現了人生的華麗大轉變。

結語

新中國時期,像章貴這樣的進步青年不少,他們努力向上,心中充滿信念與希望,拼盡全力改變自身的命運,可以說這樣的人物形象正是那個時代萬千奮鬥人民的縮影。每個時代都很難,每個時代都不乏向上奮進的人,努力是有回報的,所以堅信自己的努力,終有一天會被看到。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魯迅少年時的玩伴「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子女後代如何?
    「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子女後代如何?答:在上世紀語文教材《少年閏土》裡,那位「深藍的天空下……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的「少年小英雄閏土」,曾讓多少「80後」記憶猶新。而放在真實的民國歷史上,那位「閏土」的原型——大文豪魯迅的「少年發小」章閏水,人生卻苦到令人心疼。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的真實生活
    少年玩伴落得那樣一種境地,魯迅異常觸目驚心,因為他從閏土的身上照見了社會和時代,照見了無奈和悲苦,也照見了自己的過去和當下。 在魯迅的文章中,閏土只活了那麼短短的一段筆墨。在現實中,他在顛簸掙扎中度過了鬱郁中年,在病痛悲涼中度過了悽苦晚年。
  • 魯迅筆下的玩伴「閏土」,在飢餓愁苦中死去,後代華麗轉身
    因為魯迅選入教材的一篇散文《故鄉》,閏土這個人物,變得家喻戶曉。《故鄉》中的閏土,少年時期是一種陽光少年的形象。 章福慶家住離紹興城60裡的曹娥江邊杜浦村,租種地主幾畝土地,他自己還擁有一小塊沙地,可以種植西瓜,也就是少年閏土手拿鋼叉守護瓜田的那個形象來源。
  • 魯迅少年玩伴「閏土」晚景悽涼,他的後人又如何?
    在上世紀語文教材《少年閏土》裡,那位「深藍的天空下……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的「少年小英雄閏土」,曾讓多少「80後」記憶猶新。而放在真實的民國歷史上,那位「閏土」的原型——大文豪魯迅的「少年發小」章閏水,人生卻苦到令人心疼。
  • 魯迅的少年夥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慘,其子女卻實現華麗轉變
    魯迅的文章《故鄉》中的「閏土」大多數人應該都印象深刻,畢竟他被世人津津樂道了幾十年。魯迅在文中描述了閏土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少年時期的閏土是生動鮮活的,他會在月夜裡自由自在的奔跑,也會在瓜田裡叉猹,也喜愛在海邊捉魚撿貝殼,還會給小自己兩歲的魯迅講自己見過的野外趣聞;而中年時期的閏土變得沒有生氣,變得世故麻木,他沉悶拘謹,只會用卑微的語氣向有錢的老爺家的說著自己生活的困境,仿佛是失去了靈魂一般。魯迅為此感到無奈,但是也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
  • 小學課本中,魯迅筆下的閏土,他的結局竟然如此悲慘
    小學課本中,魯迅筆下的閏土,他的結局竟然如此悲慘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文章,我們長大之後還依稀記在腦海裡,甚至印象深刻到揮之不去。那麼提到魯迅的文章更是人盡皆知了,應該大家都記得魯迅的一篇課文《故鄉》,在這篇文章裡我們結識了一個魯迅兒時的玩伴,他就是那個拿著鋼叉在瓜地裡插猹的少年。而閏土並不只是書中的人物,它是真實存在的。閏土的原型叫做章運水,雖然魯迅家境到後期就走向了沒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章運水家世代在魯迅家裡做長工。
  • 魯迅玩伴閏土結局如何?被魯家辭退,最後因沒錢治病去世
    一輪金黃色的月亮掛在深藍的天空上,下面是沙灘上的沙地,上面種著一望無際的青瓜,其中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他身上戴著一圈銀環,手捏著一把鋼叉子,竭盡所能地刺向一位竭盡全力想要刺向他,但他的腰部被刺斷了。不是閏土,也不是魯迅,而是當時的社會現實。魯迅和閏土從一開始就註定會有不同的結局,一個來自士大夫階層,一個來自農民階層。因出身關係,魯迅長大後才有機會成為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的身份使他衣食無憂,生活優渥。可是閏土不一樣,他家裡連吃飯都難,怎麼說讀書呢?在閏土身上,反映了當時的許多農民,辛亥革命後,雖然清朝被推翻,但隨後會出現地主階級軍閥官僚統治。
  • 少年不懂魯迅,讀懂已是閏土
    魯迅冒著嚴寒,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他以為故鄉依舊像當年一樣美好,沒想到,卻早已物是人非。他十分傷感,就寫了一篇小說叫《故鄉》。80年後,其中的一段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取名為《少年閏土》,成為小學生必背、必考的重要課程。曾幾何時,我們也把課文背的滾瓜爛熟。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在《故鄉》裡,童年我們是魯迅,長大卻成了閏土!
    在近現代,不少作家曾作文回憶青春,可魯迅先生一篇《故鄉》卻不由讓我們感慨青春不在,童年我們都曾是魯迅,可在長大後,卻大多成了閏土。《故鄉》一文是魯迅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魯迅童年和成年為第一視角,回憶了自己對故鄉的豐富感情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的那些故事。
  • 看魯迅的少年閏土,小時我以為我是迅哥兒,長大後才知我是閏土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像一匹猹刺去,那猹卻身子一扭,反而從他胯下逃走了。節選自小學課文少年閏土。記憶中的閏土是一個有趣的人,他給魯迅訴說了很多他稀奇的見識。一起歡笑,一起肆無忌憚的玩耍。分離時,兩個少年的依依不捨,正是對這份純真友情的見證。然而二十年過去再次相遇,卻沒有了少年時的欣喜。他站住了,臉上露出歡喜和悽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年少時稱兄道弟,如今卻主僕分明,他們之間的確隔了一層可悲的厚壁。
  • 少年閏土手裡的那柄鋼叉,戳中了「快樂教育」的軟肋
    我看過太多孩子跟在父母身後去上興趣班時的那一臉無奈的苦相,我敢肯定,眼前這個孩子要比他們快樂得多。但我接下來想到的一個問題是:他這種快樂能夠持續多久?02忽然想到了魯迅筆下的閏土。少年的閏土是快樂無比的,甚至,他的生活令「迅哥兒」羨慕而神往。文章裡寫道,「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 《少年閏土》教學實錄
    師:你認為他最主要的是什麼家?生:文學家。因為他有散文集《野草》,小說集《吶喊》師:這就是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吶喊》裡有14篇小說,14篇小說組成了一個集子《吶喊》。誰能說說《少年閏土》和《吶喊》有什麼聯繫呢?生:《少年閏土》選擇《故鄉》,被編入了《吶喊》。
  • 頂級寫人技巧:統編教材中魯迅用《少年閏土》告訴你
    問你寫過誰,答曰,好像寫過那誰誰,其實早已不知道是誰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結起來也無非就那麼幾條罷了。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大師魯迅先生的腳步來看看他是怎樣寫《少年閏土》的。二、結構:倒敘的魅力敘述一件事情一般有順序、倒敘、插敘三種敘述方式。筆者以為倒敘是最有魅力的一種敘述方式。
  • 閏土一生勞作積勞成疾,兒子重複著一樣的命運,好在孫子逆天改命
    年輕的時候,聰明、活潑、機智、勇敢、見多識廣,在魯迅筆下的閏土,到了中年,生活窮困潦倒,變得麻木不仁,晚年因無錢治病而死去,兒子也重蹈覆轍,悽慘地離開人世,而孫子章貴卻成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我們曾經在中學時代學習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做「少年閏土」,他描述閏土是閏月產生的,而土壤則是五行缺土。
  • 走進《少年閏土》,了解別樣的少年
    閉上眼睛就可以想像「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一望無際的瓜田裡,那個看瓜刺的少年。」這是我上學時學到的少年閏土的形象竟然如此深刻,只是能說是作者魯迅描寫細膩,讓我多年後仍然記憶猶新,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認識這位見識豐富、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閏土吧。
  • 魯迅《故鄉》閏土:耍得了鋼叉,種得了地,卻逃不過命運劫難
    故事取材源於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返回故鄉老家紹興,接母親所見所聞所感而寫。小時候讀《故鄉》,只記得魯迅和閏土,是兩小無猜的好朋友。他們一起到地裡看西瓜地,將一柄鋼叉,玩得出神入化。那時候,孩子的生活是童真的,無憂無慮的。正如小說中的那一輪皎潔的月亮一樣,純潔美好。
  • 感受閏土形象,體會表達方法——《少年閏土》文本教學解讀與學習活動設計
    課文先描繪了「我」記憶中瓜地刺猹的閏土(第1自然段);接著寫「我」與閏土相識的過程(第2至5段);然後重點寫了「我」和閏土相處的過程(第6至18段),主要寫了閏土和「我」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瓜地刺猹和看跳魚兒四件事,在這四件事中,又數「看瓜刺猹」這件事敘述得最詳細;最後寫兩人的分別和友誼(第19段)。
  • 六年級第24課《少年閏土》預習筆記,初次品讀魯迅先生作品
    5、熟識:對某人認識得比較久或對某種事物了解得比較透徹。1918奶奶,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
  • 永遠的《故鄉》——兼談現在應該怎樣讀魯迅
    情緒色彩是由人到中年的蒼涼閱歷和曾經少年的美麗希冀調配而成,1919年魯迅回故鄉接母親離開,賣掉了老屋,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這次也是對家鄉的永別。這篇作品是小說,和作者的真實生活環境和人物多有重合。故鄉有兩個重要人物出現,閏土和隔壁開豆腐店的楊二嫂。閏土是從母親的敘述裡出現,每次來都問我的消息,哪時回來給他捎信去,他要來看望。一個「忙月」的兒子幾十年前的少年玩伴,美好難忘的時光,一個個畫面如在眼前,純真的感情至今都在相互的心中。這也是一份很重的鄉情。
  • 我們很多人是閏土
    前段時間百度了一位文友的大作《我們很多人是閏土》,他認為很多人是現實中的閏土,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閏土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經典人物形象,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人。閏土祖孫三代為魯迅家傭人。兩家人雖為主從關係,但魯迅家待閏土不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