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少年閏土的形象於我們來說是不陌生的,即便不在課堂,我們也依稀記得閏土戴著項圈的模樣。在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魯迅用真實的筆觸還原了自己回到家鄉的真實情感以及所遇見的周遭一切。
故事的最後,魯迅將主題升華上去,寫下了世人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為路的人生道理。毫無疑問,這篇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是非凡的,所達到的成就也是後世無法超越的存在,少年閏土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但文學畢竟是文學,在現實生活中,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過得窘迫,他的後代怎麼樣了?
少年閏土
在《故鄉》一文中,少年閏土是個12歲左右的少年,雖在魯迅家幫工,但生活的愁顯然還未在那個時候的他身上體現,所以那時的他是活潑開朗的。他戴著項圈,手持鋼叉,聚精會神叉猹的樣子儼然就是一個英雄。但那時的閏土和魯迅長大後見到的閏土是截然不同的,兒時可以是魯迅的玩伴,關係簡單又密切,不會考慮良多。
但長大以後,身份階級的存在是兩人之間巨大的鴻溝,他不再能與他一起玩耍交流,一句稱呼上的改變足以讓讀者明白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對於閏土的變化,魯迅是心情複雜的,一方面他不希望這樣,可另一方面在社會現實之下,閏土的變化又是必然的。閏土的孩子水生和宏兒也讓讀者倍感好奇,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究竟未來怎麼樣了。
閏土一家世代都是在魯迅家做幫工,現實原型是章閏水,簡單來說章家和周家的孩子都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只不過長大後的他們因為身份的不同,自然關係也就疏離了。在閏土之前,閏土的父母和魯迅的父母也都是這樣長大的,幾乎故事從未改變過,只不過主角不同了而已。閏土父親很早便離了世,所以他也不得不在長大一些以後幫助母親做活,而身為少爺的魯迅卻能遠赴海外求學,命運自是不同。當久別多年未見,重逢的兩人再見面,其中的變化也是自然形成的。
閏土的後代
閏土一共生了五個孩子,《故鄉》中曾出現的水生便是他的大兒子了,名為章啟生,章啟生的童年似乎較之閏土還要悲涼悽苦。《故鄉》的故事終止在了閏土和魯迅告別的時候,但現實生活的故事卻還未終止。和魯迅告別沒多久之後,閏土便積勞成疾,年歲還不算大便已經離開了人世,而他的大兒子水生就不得不肩負起重任,命運幾乎和祖輩們一模一樣。
水生的兄弟多,生活較之閏土當年更是難堪,在他青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患上了重疾,在那個不太平的年代,常年的戰爭紛擾加之天災等禍害,窮人家的生活很是不易,所以水生的命運在那個時代顯得更是悽苦,年紀輕輕便離開了人世,留下自己的妻兒在世上艱難度日。
改變命運
章啟生一死,他的妻子便帶著年幼的孩子們離開了浙江,去到了上海謀生。剛開始的生活都很艱難,農村婦女又能找到什麼好工作呢,不過也是成為了有錢人家的保姆而已,微薄的薪水還得維繫三個孩子的生活,生活十分窘迫,所以沒多久她的女兒便死亡了。為了幫助母親分擔生活重擔,兩個小兒子便商量著去做了童工,雖是如此,生活對待他們很殘酷,但在小兒子章貴的心中,他卻有一個很美好很遠大的夢想。
很快,時代便變化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給予了不少扶持,在上海工作的章貴也得到了政府的工作安排,因為魯迅的原因,閏土成為了大家備受關注的對象,自然而然,閏土的孫子章貴也得到了大家的關注,由此政府特意為他安排了工作並幫助他接受了文化教育。
經過學習之後,世代悽苦的章家人的命運才由此改變,章貴也擺脫了過去的那種艱難生活,成為了「魯迅紀念館」中的一名工作人員。他更是在接觸工作以後一直在學習,一直在進步,最後做到了館長的位置,實現了人生的華麗大轉變。
結語
新中國時期,像章貴這樣的進步青年不少,他們努力向上,心中充滿信念與希望,拼盡全力改變自身的命運,可以說這樣的人物形象正是那個時代萬千奮鬥人民的縮影。每個時代都很難,每個時代都不乏向上奮進的人,努力是有回報的,所以堅信自己的努力,終有一天會被看到。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