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可以造就一個人,同樣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聰明、活潑、機智、勇敢、見多識廣,在魯迅筆下的閏土,到了中年,生活窮困潦倒,變得麻木不仁,晚年因無錢治病而死去,兒子也重蹈覆轍,悽慘地離開人世,而孫子章貴卻成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
我們曾經在中學時代學習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做「少年閏土」,他描述閏土是閏月產生的,而土壤則是五行缺土。但實際上,閏土的原型是章運水,就像名字「閏土」的來由者一樣,是五行缺一。但是章運水中「運水」所缺的不是土,而是水。由於「閏」和「運」的讀音相同,在紹興方言中,後來又稱「章閏水」。
少閏土聰慧、勇敢,一直是魯迅心中的偶像。還記得書上寫到:「在這間屋子裡,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把鋼叉,竭盡全力地刺向一匹馬。」在那個明媚的夜晚,閏土捏著鋼叉,仿佛他是田園中最勇敢的小英雄。樸實無華,自然而又不失可愛,他以自信的姿態做出了令其他青少年羨慕的舉動。
日日夜夜編織著漁網,曬著稻穀,看著瓜果,吃著吃著,別的孩子都羨慕得不得了,年少的閏土仿佛把生活變成了一首詩。魯迅那時候沒什麼玩伴,生活單調乏味,沒有什麼娛樂活動。1893年,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日,那時魯迅的曾祖母就死了。
於是,那時的魯迅家很亂,事情多得很,大人們天天忙得不可開交。隨後章運水和父親來到魯迅家幫忙,正是在那時,魯迅才認識了同齡的閏土。他們倆一起嬉笑打鬧,最終結為親密的朋友。孩子們的世界裡總是充滿著童真和童趣,他們的眼裡沒有階級,也沒有貧富差距。
小孩子的生活總是簡單而快樂,沒有煩惱,無憂無慮。他們倆一起到雪地裡抓鳥,一起到海邊去撿貝殼,在月光暗淡的夜晚談些奇聞異事,聊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在那個時候過得很愉快。人們總是有聚有散,相聚相識是緣分,離別離別也是緣。
世界上沒有不散的宴會,時間終究要流逝。由於章運水只是臨時到魯家幫忙,等到大祭祀系列活動結束後,人們的生活恢復了平靜,閏土也終於回到了家鄉。年輕時的約定,曾經的愚昧與無知,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
人總要成長,年少不知愁滋味,長得大方悟人生苦。從祖輩起,閏土家就一直在魯迅家做工,但到魯迅一代時,已成家規。於是,他們付給閏土家的工資已不如以前那麼多了,而閏土的父親卻一直帶著兒子到魯迅家辦事。隨後,隨著父親章福慶的老去,他倒在地上,中年的閏土挑起了這個家。
此時魯迅家的生活也與往日不一樣了,他們沒有多餘的錢養活這些工人,閏土也被解僱了。除夕之後閏土回到家鄉,少年閏土最終成了中年人章運水。人生總是艱難的,它無情地壓倒了我們的堅強。
剛剛失掉工作的章運水再一次經歷著喪父的悲痛,生活終究還是把他磨礪得讓人無法接受。天天起早貪黑,早出晚歸,曬得黑黑的,手上還長著老繭。這時的章運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他變得沉默寡言,麻木不仁,遲鈍。
爸爸死後,章運水靠著祖輩留下的一方田地,艱難地養活了一大家子人。時而有天災,即使辛苦一整年,也還是收成不多。那時稅賦很重,章運水家中的積蓄不但不能繳完稅,還無法支撐一家人。
無可奈何,萬般無奈,章運水只好忍耐不住,賣掉這隻剩下的一片莊稼,然後交稅。人生的負擔使他逐漸從一個無憂無慮、無所事事的小孩,變成一個滄桑、沉默寡言的中年人。
幾年後,魯迅又見到了自己的「閏土哥」,只不過這一切隨時間而改變了。兩人告別的對談道盡了世事的無常,章運水一聲滄桑的「老爺」推遠了他們之間的距離,而魯迅想要說出過去美好回憶的話,卻也說不出口。靠打零工或租地種地養家餬口的苦力度日,日子過得可苦可累,到頭來還受不住生活的壓榨。
因為他長期過度勞累,身體上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由於得不到及時治療,他背後的大膿瘡漸漸化膿潰爛化膿,最終飽受病痛折磨的章運水離開了這個世界。男人辛苦了一生,終其一生都會疲憊不堪,死亡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痛苦的,但對他來說卻是一種解脫。
有時並不是命運多麼悲慘,而是命運一遍又一遍地悲慘。章運水的大兒子章啟生和他的父親一樣勤勞,生活艱苦。她們同樣無助,同樣無助,同樣重複命運,最後都積勞成疾,悲慘離世。
有時候努力就像環境一樣重要,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就算你和別人付出同樣的努力,如果沒有良好的發展環境,你最終還是很難成功。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好的成長環境,也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幸運。正當章運水的孫子章貴也要重演爺爺和父親的悲劇時,新政權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在魯迅兒子「周海嬰」的幫助下,章貴進入紹興「魯迅紀念館」工作。章貴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辛勤的汗水,走出了一條與祖父、父親不同的道路,並且越走越遠。從未上過學的章貴,在工作中通過讀書夜校,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期間,他閱讀、研究了大量魯迅先生的著作,對爺爺和父親生活的年代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章貴後來發表了大量研究魯迅先生的文章,他以其獨特的視野和對魯迅先生的深刻理解,成為「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