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魯迅的故鄉蕭瑟斑駁,現今故鄉秀美富裕,唯一不變是鄉愁

2021-01-19 聞雞舞劍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革命鬥士。眼見國人對外國列強侵略以及軍閥壓榨時表現得麻木不仁,魯迅先生心痛不已,感覺國人需要醫治的不是身體的創傷,而是那日漸麻木的思想,於是他棄醫從文,拿起筆桿子作為武器,與舊社會那些吃人的帝國主義和軍閥反動派作鬥爭,寫出一段段宛若驚雷的警世名句,不斷吶喊企圖喚醒國人的意識,反抗侵略和壓迫。

魯迅

時間來到2021年,祖國已經從受壓迫的舊社會走進了美麗的新時代。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部震動心靈之作《故鄉》。魯迅先生內心深處一直在惦記著那個兒時歡快記憶的故鄉,有那難忘的三味書屋,更有他的有趣朋友閏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魯迅先生最後一次回鄉是需要將整個家庭搬離老屋,心情是比較沉重的,舊社會的生活就沒有快樂可言,唯一覺得快樂還要追溯到小時候聽閏土講鄉村趣事。多想急切的見到自己兒時朋友,多想找回那一段真摯美好的兒時光。可是到了故鄉映入眼帘的卻是老屋斑駁的牆角以及那殘破的道路,一陣悽涼染過心堂,不知道是內心影響了環境還是環境感染了思維。所幸魯迅先生一直惦記著他內心的那一份美好,少年閏土是他最真摯的兒時記憶。

少年閏土

楊二嫂小時候最美的豆腐西施已經變得尖酸刻薄,不是以前那個端莊的美人,社會的黑暗已經很難存住美好,魯迅內心非常痛心,為何這社會將人荼毒到如此程度。終於那個腦海中手拿鋼叉,脖子戴項圈的捉猹少年閏土來了,他瘦削沒有精神,身後跟著他的小兒子,虎頭虎腦的和閏土年少時一樣,魯迅激動不已,這麼多年沒見社會變了很多,唯獨心中和閏土的少年時光一直存在記憶深處,成了鄉愁美好的部分。又見閏土雖然都已經長大成年,但魯迅心中依然還是那個少年,可是閏土卻已經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他瑟瑟發抖,用了一聲「老爺」回應著這個曾經最好的朋友,魯迅瞬間被擊垮了,那些美好的東西怎麼一下子變成了這樣?社會為何會變成這樣?黑暗籠罩就不能留下一片光明的空白嗎?魯迅先生傷心了,這個人吃人的舊社會已經沒有救了,最後一次歸鄉已經帶走了他僅存的回憶,以後記憶中只剩斑駁殘缺和悽涼。

魯迅與閏土

2021年來了,馬上就到了中國的傳統佳節春節,外出奮鬥了一年的人們又將來一次大遷徙,臨近年關越發會泛起濃濃的鄉愁。現在的鄉村在國家精準扶貧以及新農村建設下,已經變得非常乾淨整潔漂亮,一座座秀美鄉村替代著以前落後貧窮的村落。可是鄉愁卻是無法改變,留守村莊的老人小孩盼望外出的親人,外出的人更是思念記憶中的故鄉。衣錦還鄉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很多人在外勤儉節約,回家時都會破天荒的花錢大手大腳,並不單單是虛榮心作怪,還有著對留守家庭親人的一份愧疚和思念。

闔家團圓

長大後發現鄉愁還有另外一種形式,那就是真的愁。逼婚和攀比成了現在煩愁過不去的坎,回家噓寒問暖後就會轉移到逼婚話題上,「年齡不小了,不要挑了,隨便找個合得來的就可以」,不厭其煩的老一套重複著很多遍,有時候真不想回去,但奈何不住對家鄉的思念。還有酒桌上的攀比,一身榮光開始攀比表演,這一年掙了多少多少,花了多少多少,沒錢的人只能低下頭,連菜都不敢夾。但這種煩愁總會被內心思家之情給衝散,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沒有人在意節目表演怎麼樣了,但是家家戶戶都會開著電視機,看著春晚舞臺,也許這已經成為過年的一種儀式,爆竹聲聲春晚的吉祥話,一年又一年。

鄉愁

如果魯迅先生趕上我們這種好時光,他的筆下應該全部都是幸福的祝詞,鄉愁也會變成離家思家之情,不會被舊社會給壓榨得喘不過氣來,鄰居和夥伴也會變得親和。

過年團聚

馬上過年了,你準備好回家過年嗎?說出你的鄉愁是什麼?歡迎留言,長安點讚三秒可以一鍵三連。

相關焦點

  • 我的鄉愁,是故鄉的郎酒,故鄉的美食,故鄉的油菜花,四川古藺!
    小時候就讀過余光中的《鄉愁》,可那時候並不理解鄉愁是什麼?後來啊,直到我們遠遠的外出求學,然後又遠遠得離家工作,我才明白什麼是鄉愁!我的鄉愁是家鄉觸動味蕾深處的美食,我的鄉愁是家鄉流連忘返的風景!當然,我的鄉愁除了美食,還有就是我生我養我的地方,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可能就是鄉鎮的集市,那時候不是因為風景,是因為趕集大人會給自己買糖吃,我現在則是想念家鄉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誠然,無論距離相隔多遠,時間逝去多久,人類對故鄉的熱愛歷久彌新。余光中的鄉愁是他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小小郵票,北石的鄉愁是牽著風箏的、離鄉越遠思念越長的線,席慕容的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永不老去的樹。而魯迅的鄉愁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清醒的幻滅和沉痛的思索,我們從他的《故鄉》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如今我們回鄉是否也感同身受?一、兒時的精神家園已蕭索和破碎1919年12月魯迅冒著嚴寒回紹興老家探親,實則是為賣紹興老屋而回。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回「故鄉」?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氣爽的時候回「故鄉」?當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說,即使是虛構,魯迅也不會做過多的選擇,他必須、也只能「冒了嚴寒」回去。為什麼?因為回去的那個地點太關鍵了,它是「故鄉」。它是《吶喊》這個小說集子裡的「故鄉」。二、什麼是故鄉?我剛才留下了一個問題,是關於象徵主義的。
  • 作家筆下的鄉愁:中國人的故鄉是母親,西方人的故鄉是戀人
    有人說:「長大後,鄉愁就成了一張藍藍的車票,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離年前抱怨七大姑八大姨的時間還不遠,但真要分別時,又有無盡的情味在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口中的故鄉。他們之中,有人對故鄉「深惡痛絕」,也有對鄉土的無限想念,文字話語之間,作家筆下到底有怎樣的故鄉?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在這歲末年初之際,有兩種毒瀰漫在這個東亞的大地:一個是思念家鄉的毒,也叫亙古未變的鄉愁,充滿每一個人的心;一個是像王冠一樣的病毒,侵入了極少數人的肺,卻牽動著億萬人的心。這兩種毒都指向同一個地方——故鄉,即使有的回得去,比如與冠狀病毒無關的;有的回不去,比如被病毒暫時籠罩的武漢三鎮的人們。
  • 日本如何教授魯迅的《故鄉》?
    1932年1月,《中央公論》雜誌刊載了佐藤春夫翻譯的《故鄉》,同年7月又刊載了他翻譯的《孤獨者》。當時的《中央公論》是銷量很大的大眾雜誌,而名家佐藤春夫的親自譯介,對普通讀者來說,更是起到了介紹魯迅的作用。到了1935年,巖波書店出版文庫版《魯迅選集》(佐藤春夫、增田涉譯)——從此「文豪魯迅」開始走進尋常讀者家。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1919年12月份,魯迅回到家鄉把母親接到了北京。在故鄉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了農村的破敗與農民的悽苦生活,心裡感到十分悲苦,於是就在1921年1月以這次回鄉的所見所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並發表在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
  • 在《故鄉》裡,童年我們是魯迅,長大卻成了閏土!
    在近現代,不少作家曾作文回憶青春,可魯迅先生一篇《故鄉》卻不由讓我們感慨青春不在,童年我們都曾是魯迅,可在長大後,卻大多成了閏土。《故鄉》一文是魯迅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魯迅童年和成年為第一視角,回憶了自己對故鄉的豐富感情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的那些故事。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永遠的《故鄉》——兼談現在應該怎樣讀魯迅
    郜元寶教授8月30日,深圳書城迎來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郜元寶教授,一堂以魯迅先生《故鄉》為範本的文學講座展現給深圳讀者。郜元寶教授告訴大家,魯迅先生1921年發表於《新青年》的短篇小說《故鄉》,到1937年已有二十四次再版,總計十萬冊,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其間《故鄉》被當時在湖南一師附小做校長兼國文教員的毛澤東選做教材,被日本選為中學教材。
  • 潘悅晨《晚安我的故鄉》詮釋溫暖鄉愁俘獲人心
    Yes娛樂12月3日綜合報導 新生代樂壇小花潘悅晨的新曲《晚安我的故鄉》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出現在各大音樂平臺主頁焦點,迅速佔據各大渠道熱門推薦。這首懷念故鄉點點滴滴溫暖的歌曲,成了每個人安放自己綿綿鄉愁的小巢。
  • 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nbsp&nbsp&nbsp&nbsp朋友收到成品後驚喜不已,將存在於記憶裡的故鄉老房子還原成實物,不僅讓老人的思念有了著落,也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老家的模樣,比起照片更能勾起鄉愁,也更能緩解鄉愁。&nbsp&nbsp&nbsp&nbsp製作完成後,李義中曾在網絡上分享過這件作品,但當時反響平平。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又仿佛回到了那單純無邪的童年時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身心的創傷得到了撫慰精神的空虛得到了充實……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爹娘。
  • 故鄉
    讀者肯定會有疑問,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會在日本這般受歡迎呢?我們知道20歲的魯迅作為晚清的公費生留學日本7年,後棄醫從文,回國供職於民國政府後成為職業作家。1918年和1921年,分別發表了中國第一部白話體小說《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的魯迅先生,其文字的影響力也漸漸波及到日本。
  • 《故鄉的雨》(唐弢)朗誦:姚科
    6月10日起,中國鄉村之聲、老年之聲聯合推出「記憶鄉愁」系列活動,其中,由方明、於芳、黎江、陸洋、常亮、聞齊等國內著名播音藝術家演播《記憶鄉愁》,歡迎鑑賞。  散文:《故鄉的雨》  作者:唐弢  朗誦:姚科  《故鄉的雨》(節選)    江南的春天素稱多雨,一落就是七八天。
  • 潘悅晨《晚安我的故鄉》上線 清冽嗓音唱盡鄉愁
    近日新生代樂壇小花潘悅晨全新單曲《晚安我的故鄉》正式上線,用純淨的吉他,朗朗上口的旋律,親切的和故鄉說聲晚安。新歌的編曲舒緩,韻味十足,在鄉愁的濃厚中包含著潘悅晨獨特的清新氣質,令人百聽不厭。這首歌會讓人嚮往歌中溫暖的小城,但更多讓人想到自己的家鄉。
  • 在首都北京,仰望故鄉新莊塬
    遙想故鄉西海道家塬,該是燕影南去,田野山脊靜穆蕭瑟了吧。朋友圈裡傳來些許照片,今年第一場雪落在霜降之後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樹葉上,公路兩旁綿延的杏林披上雪影,紅牆青瓦的民居上空炊煙繚繞,讓人久久凝望,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 故鄉的庭院是濃濃的鄉愁與心靈皈依
    離開故鄉已有很多年了,每當月明星稀之夜,望見蒼穹中那輪皎潔的明月,不由回想起伴隨著我成長的那座百年庭院。童年的故鄉是祥和而美麗的,那裡有碧綠的溪水,有綿延起伏的山巒,有金黃的麥浪,有茂密的竹林和高大的柿子樹……還有令人垂涎的剛剛成熟的瓜果,常常引誘著我和夥伴們躲過大人的眼睛,悄悄地從大院走出,去偷摘、去品嘗,去如饑似渴地分享。
  • 詩人的鄉愁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九首經典鄉愁詩歌!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好玩的國學: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 特區夢:故鄉與第二故鄉
    特區便是我的故鄉,與其說是在特區的生活,不如說是我的全部生活,我在汕頭經濟特區出生,在珠海經濟特區謀生。我的童年至青少年間長在榕江畔,學在練江岸。那片豐饒卻不甚富裕的紅土地,教會了我清貧而頑強地成長。從稚嫩到青少的歲月,我踏著田野的青草與稻香成長,故鄉也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