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2020-12-2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14日,在位於印象濟南·泉世界的個人工作室裡,李義中手捧近日剛製作完成的「微縮版」窯洞。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李義中用微縮場景製作,還原許多人記憶中的故鄉老屋。新時報記者王樂濤 趙曉昕攝

&nbsp&nbsp&nbsp&nbsp生活在濟南,李義中始終懷念回不去的故鄉。

&nbsp&nbsp&nbsp&nbsp「這個柴火灶煮出來的飯,我可是沒少吃……」李義中望著「奶奶家」的廚房感嘆。天花板邊緣被柴火燻黑,貼在水缸上的春條已經褪色,筐子東倒、板凳西歪……然而,鏡頭向後拉開,視野逐漸開闊,「奶奶家」竟只用兩隻手便可以捧起來。

&nbsp&nbsp&nbsp&nbsp原來,這是李義中按照1:50的比例還原的故鄉老屋。今年37歲的他從事雕塑行業已有十幾年,近幾年才涉足微縮場景製作,專注於還原許多人記憶裡的老屋。

&nbsp&nbsp&nbsp&nbsp每個人心中皆藏有鄉愁

&nbsp&nbsp&nbsp&nbsp李義中的老家在濟寧,大學時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一直以承接大型雕塑工程為主。最初涉足微縮場景製作,是來自一位朋友的請求。

&nbsp&nbsp&nbsp&nbsp3年前,出於興趣,李義中工作之餘時不時做一些小雕塑練手,一位朋友看到他的作品後,問他能不能將自己的老家「還原」。在外成家立業後,朋友將父母從老家接了出來。父母在城市住著,可思緒總不經意間飛向故鄉,老家的房子被拆掉後,朋友總想做點什麼,給老人和自己一份看得見的念想。

&nbsp&nbsp&nbsp&nbsp那是一片坐落在山坡上的傳統瓦房,3間小屋高低有致,庭院內的竹竿上低垂著一盞吊燈,順著臺階向下走,一棵老柳紮根在石頭縫裡,樹下的溪水順坡而流,看起來頗具野趣。看到朋友發來的照片後,李義中心動了:「我非常喜歡這種風格,就是不給錢也願意嘗試。」

&nbsp&nbsp&nbsp&nbsp最開始製作時,李義中沒有經驗可以參考,材料的選擇都是摸索著來。山體用泡沫材料搭建後上色,牆磚用小刀一塊塊刻出來,屋簷上的瓦片是銅版紙上色剪裁後一片片貼上去的,房頂因為年代過久產生的塌陷,他也一一還原。最終小屋按照1:40的比例,花了近兩個月才製作完成,他也留了一份給自己作紀念。

&nbsp&nbsp&nbsp&nbsp朋友收到成品後驚喜不已,將存在於記憶裡的故鄉老房子還原成實物,不僅讓老人的思念有了著落,也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老家的模樣,比起照片更能勾起鄉愁,也更能緩解鄉愁。

&nbsp&nbsp&nbsp&nbsp製作完成後,李義中曾在網絡上分享過這件作品,但當時反響平平。今年3月,他再次將這件作品發到網上後,一下子爆火,視頻點讚數近60萬。「不知道為什麼,網友好像突然間更懷舊了,留言裡有好奇的、羨慕的,也有很多人覺得傷感。」李義中猜測,「這段時間我也在想,疫情期間可能好多人也會回望過去,每個人心中皆藏有鄉愁,那個回不去的故鄉是一切的起點。」

&nbsp&nbsp&nbsp&nbsp不是所有故鄉都能還原

&nbsp&nbsp&nbsp&nbsp李義中的作品火了之後,找他還原老家的人越來越多,現在他手裡的訂單已經排到了9月之後。6月9日,記者在李義中位於槐蔭區印象濟南·泉世界的百嘉繪美術工作室中見到他時,他正打算將剛完工的三合院作品寄給一位河北的客戶。

&nbsp&nbsp&nbsp&nbsp長方形的院子看起來十分規整,南北長、東西窄,大門兩側裝飾著菱形圖案,推門進去,能一眼看到正房門口長著一棵掛滿桔色「燈籠」的柿子樹。紅磚青瓦的廂房在兩側對稱坐落,木格窗欞上的紅漆已經有些斑駁,仿佛訴說著自己是如何飽經歲月風雨的剝蝕。

&nbsp&nbsp&nbsp&nbsp「女孩打小時候起就在姥爺家長大,感情特別深。因為老家拆了,所以想給姥爺一個慰藉,也算一份驚喜。」據李義中介紹,作品以1:50的比例完成,他仔細研究了女孩提供的100多張照片,前後花了20多天製作完成。由於照片拍攝的大多是局部細節,無法從中得知房子的全貌,女孩只得找姥爺要來了房屋平面布量圖,「雖然提前透露了驚喜,但老人家的感動一點都沒少。」

&nbsp&nbsp&nbsp&nbsp除了為自己的長輩定製老家,還有一部分人想把老家當作禮物送給孩子。接到這樣的訂單,李義中也十分觸動:「現在的小孩在城裡長大,老家都沒什麼人煙了。其實我認為,家也是一種文化,凝結著幾代人的情感。」在這些客戶眼裡,老家的院子封存著童年的回憶,雖然時光無法倒流,但用這種方式將回憶「凝固」,向孩子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能夠更好地傳達關於故鄉、關於童年的深厚感情。

&nbsp&nbsp&nbsp&nbsp「這樣一個作品大概要一萬多塊錢,雖然有些人覺得貴,但還有不少人加錢都買不到。」李義中表示,自己曾拒絕過不少開雙倍或者三倍價錢的訂單。

&nbsp&nbsp&nbsp&nbsp「我沒有照片,只有回憶,還能做嗎?」這是李義中最常聽到的詢問,而答案往往是「不能」。李義中表示,只憑記憶和文字描述去憑空製作十分困難,「就像一句話經人轉述就可能會出現誤差,回憶是很難傳達的,想的和表達出來的往往有一定差距。」

&nbsp&nbsp&nbsp&nbsp重現歲月的痕跡很難

&nbsp&nbsp&nbsp&nbsp微縮雕塑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物全部是手工製作,每一個模型都需要數周才可以完成。屋簷上雨水留下的黃痕、牆根處濺起來的泥漬、玻璃上磨砂似的白灰痕跡……李義中不斷地在照片中探尋這些細節,試圖在自己的作品中還原生活和歲月的痕跡,他的製作理念一直偏向寫實,希望能最大程度喚醒人們昔日的回憶。

&nbsp&nbsp&nbsp&nbsp「一開始河北女孩想做個嶄新的院子給姥爺,新的好看,但沒了歲月的痕跡,老人家不一定喜歡。」李義中表示,不同季節的樹不是一個感覺,不同樹的枝幹疏密也不太一樣,「雖然無法一片片還原枝葉,但只要感覺找對了,院子的整體風格就不會被破壞。」在製作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上,他也頗下了一番功夫,「玻璃是很薄的透明板製作的,但又需要故意做舊一些,因為它多少得有一些灰塵,處於一種半透明狀態。」通過材料的選擇和顏料的搭配,李義中一點點還原出了那些存在於時光深處的片段。

&nbsp&nbsp&nbsp&nbsp李義中表示,製作微縮場景還原,做舊環節最難,花費的時間也最多。一般人經過學習可以製作出房屋的外形,但是如何做舊,卻幾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重現歲月的痕跡很難,因為那是個人心中的一種感覺、一個氛圍。」用他的話說,年代感需要用心去體會,只有這樣,製作出來的東西才不會因為變小而失真,反而因為斑駁的痕跡而愈發有味道。

&nbsp&nbsp&nbsp&nbsp為了滿足網友們的「懷舊情結「,李義中曾經特意製作過一批高約16釐米的木頭大門,斑駁的木門上貼著的春聯一角微微翹起,門環有一小塊地方油光發亮,想必是常用手摸著,門檻下的青石磚已經被踩得發黑,逼真的細節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家裡的老院已經沒有了,但是看到這個大門,腦海裡浮現出好多兒時的場景。」

&nbsp&nbsp&nbsp&nbsp想把特色民居製作個遍

&nbsp&nbsp&nbsp&nbsp比起大型雕塑,製作微縮模型花費的時間更久,也更需要耐心。「我常常被人說『倔』,但對學藝術的人來說,這不算貶義詞。」李義中表示,自己從小就沉得住氣,也耐得住性子。

&nbsp&nbsp&nbsp&nbsp上初中的時候,李義中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要強的他為了追趕上班裡的同學,夏天午休時將自己關在教室暗自用功,每每要學到汗水順著眉毛滴下來。畢業後他和同學一起成立了雕塑工作室,「那個時候好不容易掙到了錢,啪一下全交了房租,也沒有多餘的錢去做推廣。」最後工作室解散,同學們紛紛轉行,李義中搬到郊區,在一間只有45平方米的工作室重新開始,各種雕塑材料一放,中間只剩七八平方米,輾轉騰挪各種不方便,「中間幾次想,不如朝九晚五去上班吧,但我實在不想放棄熱愛的這一行,最後窮到頓頓方便麵也熬下來了。」

&nbsp&nbsp&nbsp&nbsp未來,李義中想把中國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全部製作一遍,像窯洞、北京四合院,還有福建土樓等等。此外,他還有個醞釀許久的計劃,就是製作濟南老火車站的微縮模型。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濟南老火車站見證了濟南百年的歷史,也承載了許多老濟南人心中的童年記憶,為了完全復刻火車站,李義中工作之餘一直在搜集資料和照片,希望能重現當年轟動一時的亞洲最大火車站。目前,國內專注做這方面微縮場景的人很少,他看不清未來的路在哪兒,「最開始沒人拉我一把,就像在爬少有人爬的山,地上沒有路,光是樹枝樹葉就劃得自己遍體鱗傷。」他說。

&nbsp&nbsp&nbsp&nbsp不過,人做出選擇,便是上了棋盤,日拱一卒,總有一天會到山頂。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相關焦點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故鄉的老屋,已經快40年了,從我出生,到外出求學,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都是在老屋中度過的,她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歡笑和樂趣。當年,我家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場」,尤其是晚上,寬大的院裡,成了村裡孩子們歡樂的海洋。
  • 記憶中故鄉的老屋
    記憶中故鄉的老屋,常見於1980年代的鄉村,好多是我們父輩的婚房。記憶中故鄉的老屋,青磚灰瓦,木門木窗,有門檻有門杵。主屋分三開間,中間是廳堂,兩邊是臥室。因為空間有限,每個臥室又會再分為前後兩間,臥室前面作為睡房,後面一部分用作屯糧。
  • 故鄉老屋情:《鄉愁詩四首》
    鄉愁詩四首文/星翰 編輯/磐石故鄉老屋情院內荒蕪雜草深,老屋冷清遊子心。難忘歲月鬢顏衰,思念故土夢裡回。鄉愁離鄉西遊入疆關,廿年芳草路漫漫。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我對生活充滿激情,我的人生雖坎坷,但富有詩意。今後,我要創作更多的作品!因為,我堅信:堅持創作是對經典最好的傳承!
  • 懷念故鄉的老屋……
    文:張利平圖:愚伯的自留地故鄉的老屋已經很老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老屋就有了。那時候的老屋顯得分外的熱鬧。老屋的外面是我家的院子,院子很大。靠近屋子的地方整齊的立著四棵大樹。三棵是楊樹,還有一棵是梧桐。聽家裡人說這四棵樹是當初蓋房子的時候種下的,和老屋一樣的年紀。年月漸久,四棵樹皆長得高大筆直,枝葉茂密。春天的時候梧桐會開出花兒來,灑落滿院子的花香。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三汊港鎮港頭俞姓人家: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根據自己的記憶,他用紅梨木和樟木按一定的比例製作各種農耕器具,「這些擺件不僅好看,還能使用,都是按比例縮小後成的的貨真價實的物件,希望後人記住這些農耕文化,不要忘記祖先的智慧。」俞老介紹說。經過幾年的製作,上百套「能動起來」的農具模型,讓人們留住記憶中的鄉愁。俞中棠130餘年前由縣城遷往三汊港,是因為當年的三汊港,憑著暢達的鄱陽湖水系,成為商賈雲集的碼頭。
  • 故鄉的老屋(散文)
    謝高模故鄉,那老屋,由老墩到新墩,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從離開家鄉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老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參加工作後的幾年,每次回家,只因老屋有奶奶和父母的守護而讓我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溫馨。成家之後,調到縣城工作,我們再去那裡,主要是探望老人,像短暫停留的過客。那老屋也不太老,大約有四十個年頭。早年,對我而言,老屋就是一處風景。因為那時奶奶還健在,我們這些做後人的經常要回去看看。
  • 懷念我故鄉的老屋
    雖然我手機內存小,拍照的時候,經常要刪除一些舊照片,但這張故鄉老屋的照片,卻從沒刪除過。家鄉的楊柳依依、溪澗潺潺;炊煙嫋嫋、雨雪霏霏;黍麥青青、嗩吶悠悠,家鄉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是縈繞在我腦際,永遠不能散去最美的風景。
  • 寫不盡的是鄉愁,回不去的是故鄉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有的的道理,除非是自己悟出來,要不誰講給你聽都沒有用。聽歌也是如此,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就像對於李宗盛的歌,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年少不懂李宗盛,再聽已是不惑年。深以為然。還記得當年,讀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的時候,只覺得文字優美,特別有意境,寫出了每個人心中都能共鳴的真情實感,讀起來給人以精神的享受。
  • 作家筆下的鄉愁:中國人的故鄉是母親,西方人的故鄉是戀人
    不過伴隨假期後遺症而來的,還有突然從故土環境中抽離出的一點點不舍。有人說:「長大後,鄉愁就成了一張藍藍的車票,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離年前抱怨七大姑八大姨的時間還不遠,但真要分別時,又有無盡的情味在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口中的故鄉。他們之中,有人對故鄉「深惡痛絕」,也有對鄉土的無限想念,文字話語之間,作家筆下到底有怎樣的故鄉?
  • 懷舊: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生活讓人懷念!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多少人就這樣,一直在路上,卻再也回不到夢裡的故鄉。繁華的城市有著自己養家餬口的工作,城市容不下靈魂,農村放不下肉身,因此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的生活讓人懷念。如果真的有時光機,好像回到童年。
  • 百年前魯迅的故鄉蕭瑟斑駁,現今故鄉秀美富裕,唯一不變是鄉愁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部震動心靈之作《故鄉》。魯迅先生內心深處一直在惦記著那個兒時歡快記憶的故鄉,有那難忘的三味書屋,更有他的有趣朋友閏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魯迅先生最後一次回鄉是需要將整個家庭搬離老屋,心情是比較沉重的,舊社會的生活就沒有快樂可言,唯一覺得快樂還要追溯到小時候聽閏土講鄉村趣事。多想急切的見到自己兒時朋友,多想找回那一段真摯美好的兒時光。
  • 鄉下的那些老屋:剎那間把我帶回到懷舊的記憶裡!
    文:朱群英(有改動)圖:紅 豔這次過節回老家,在鄉村遊走,不經意間,一幢幢老屋,又闖進了我的視線。眼前的情景雖說有幾分破敗和狼藉,但那似曾相識的一磚一瓦,一窗一欞,一柱一櫞,剎那間把我帶回懷舊的記憶。
  • 沙田村 我不能忘卻的鄉愁
    我的鄉愁,是一滴匯入南流江裡依然清澈見底的沙田溪水,是一棵傲然挺立在和尚寨頂峰的馬尾松,是丅形村巷烙滿我兒時腳印的灰砂路,是從層層疊疊黛瓦升起的嫋嫋炊煙,是古老祠堂裡迎親娶婦的歡聲笑語,是年夜飯桌上美味飄香的大碗扣肉,是村前廣場舞獅擺鳳的亢奮鼓點……鄉愁是一份童年的記憶,每當夜深人靜,回憶起故鄉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總有股淡淡的鄉愁揮之不去
  • 故鄉老屋的荒涼(優秀散文)
    故鄉老屋,幾天後將要拆遷了,站在院中,想了很多,不喜歡回憶、一向向前看的我,終敵不過哀傷如潮 。很小的時候回一次老家都會待上一兩個月,看夜晚的星星,數著數著睡著了。黝黑的泥塊像巍峨的高山,一根根藤蔓就是傳說中的湯谷巨木吧?我沒見到羽青帝,卻能看到一頭頭巨獸張牙舞爪,但沒能蹦躂多久,就被茆日星官一口一個吞入口中,就連龜縮在地下的巨蛇,也難逃鐵喙……這樣就難免要想起小時候買來玩的小雞,養得快死了送到老家,半年後回來看,又大又白,足有七八斤重,精神抖擻,還是曾經那個黃絨團嗎?
  • 沉澱在故鄉老屋的情懷
    但對故鄉濃濃的鄉情不為此而減弱。因為故鄉有我曾經的心路歷程,有我沉澱在故鄉老屋裡的那份情懷。儘管歲月的答案告訴我,往昔已老去,故事已遙遠,卻無法擱淺我對故鄉的追念,一件物體、一個故事、一份情懷。前些天,帶著對故鄉的那份眷戀,我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地方——福綿石橋村。
  • 年度書單《匠人》:記憶中的故鄉,你回不去也忘不掉
    這些年我再回老家的時候,已經吃不到純正的滷水豆腐了。是誰說的,所謂故鄉就是回不去的地方。我們終其一生行走在世間,見識越來越多的風景,偶爾觸目所見,憶起舊日時光,想到再不見那嫋嫋炊煙,聽不到一聲熟悉吆喝的溫暖情意,總禁不住淚流。我想,只要看過申賦漁的這本《匠人》,大概每個思鄉的人都會有許多陳舊卻珍貴的往事要傾訴。是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的長河,一起回到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
  • 潘悅晨《晚安我的故鄉》詮釋溫暖鄉愁俘獲人心
    Yes娛樂12月3日綜合報導 新生代樂壇小花潘悅晨的新曲《晚安我的故鄉》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出現在各大音樂平臺主頁焦點,迅速佔據各大渠道熱門推薦。這首懷念故鄉點點滴滴溫暖的歌曲,成了每個人安放自己綿綿鄉愁的小巢。
  • 「閱讀」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作者:孫道榮老家親戚的孩子結婚,邀請他去喝喜酒。他欣然應允。回到了故鄉,從車站走出來,他卻有點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親戚家好,還是該先找個酒店住下,明天再趕過去?這是母親過世後,他第一次返鄉。
  • 《遙遠的鄉愁》2、鄉愁,是現代人心底抹不去的疼
    每到年底時,不管身在何處、身居何職,遊子們都會背背抗抗、擁擁擠擠地隨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回鄉探親。一切,都只為了心中那離不開的家味,割捨不了的鄉愁,還有家鄉的煙火氣息。多年的鄉愁,現在都濃縮成手裡緊攥著的一張車票或者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