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在位於印象濟南·泉世界的個人工作室裡,李義中手捧近日剛製作完成的「微縮版」窯洞。
    
    
    
    李義中用微縮場景製作,還原許多人記憶中的故鄉老屋。新時報記者王樂濤 趙曉昕攝
    生活在濟南,李義中始終懷念回不去的故鄉。
    「這個柴火灶煮出來的飯,我可是沒少吃……」李義中望著「奶奶家」的廚房感嘆。天花板邊緣被柴火燻黑,貼在水缸上的春條已經褪色,筐子東倒、板凳西歪……然而,鏡頭向後拉開,視野逐漸開闊,「奶奶家」竟只用兩隻手便可以捧起來。
    原來,這是李義中按照1:50的比例還原的故鄉老屋。今年37歲的他從事雕塑行業已有十幾年,近幾年才涉足微縮場景製作,專注於還原許多人記憶裡的老屋。
    每個人心中皆藏有鄉愁
    李義中的老家在濟寧,大學時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一直以承接大型雕塑工程為主。最初涉足微縮場景製作,是來自一位朋友的請求。
    3年前,出於興趣,李義中工作之餘時不時做一些小雕塑練手,一位朋友看到他的作品後,問他能不能將自己的老家「還原」。在外成家立業後,朋友將父母從老家接了出來。父母在城市住著,可思緒總不經意間飛向故鄉,老家的房子被拆掉後,朋友總想做點什麼,給老人和自己一份看得見的念想。
    那是一片坐落在山坡上的傳統瓦房,3間小屋高低有致,庭院內的竹竿上低垂著一盞吊燈,順著臺階向下走,一棵老柳紮根在石頭縫裡,樹下的溪水順坡而流,看起來頗具野趣。看到朋友發來的照片後,李義中心動了:「我非常喜歡這種風格,就是不給錢也願意嘗試。」
    最開始製作時,李義中沒有經驗可以參考,材料的選擇都是摸索著來。山體用泡沫材料搭建後上色,牆磚用小刀一塊塊刻出來,屋簷上的瓦片是銅版紙上色剪裁後一片片貼上去的,房頂因為年代過久產生的塌陷,他也一一還原。最終小屋按照1:40的比例,花了近兩個月才製作完成,他也留了一份給自己作紀念。
    朋友收到成品後驚喜不已,將存在於記憶裡的故鄉老房子還原成實物,不僅讓老人的思念有了著落,也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老家的模樣,比起照片更能勾起鄉愁,也更能緩解鄉愁。
    製作完成後,李義中曾在網絡上分享過這件作品,但當時反響平平。今年3月,他再次將這件作品發到網上後,一下子爆火,視頻點讚數近60萬。「不知道為什麼,網友好像突然間更懷舊了,留言裡有好奇的、羨慕的,也有很多人覺得傷感。」李義中猜測,「這段時間我也在想,疫情期間可能好多人也會回望過去,每個人心中皆藏有鄉愁,那個回不去的故鄉是一切的起點。」
    不是所有故鄉都能還原
    李義中的作品火了之後,找他還原老家的人越來越多,現在他手裡的訂單已經排到了9月之後。6月9日,記者在李義中位於槐蔭區印象濟南·泉世界的百嘉繪美術工作室中見到他時,他正打算將剛完工的三合院作品寄給一位河北的客戶。
    長方形的院子看起來十分規整,南北長、東西窄,大門兩側裝飾著菱形圖案,推門進去,能一眼看到正房門口長著一棵掛滿桔色「燈籠」的柿子樹。紅磚青瓦的廂房在兩側對稱坐落,木格窗欞上的紅漆已經有些斑駁,仿佛訴說著自己是如何飽經歲月風雨的剝蝕。
    「女孩打小時候起就在姥爺家長大,感情特別深。因為老家拆了,所以想給姥爺一個慰藉,也算一份驚喜。」據李義中介紹,作品以1:50的比例完成,他仔細研究了女孩提供的100多張照片,前後花了20多天製作完成。由於照片拍攝的大多是局部細節,無法從中得知房子的全貌,女孩只得找姥爺要來了房屋平面布量圖,「雖然提前透露了驚喜,但老人家的感動一點都沒少。」
    除了為自己的長輩定製老家,還有一部分人想把老家當作禮物送給孩子。接到這樣的訂單,李義中也十分觸動:「現在的小孩在城裡長大,老家都沒什麼人煙了。其實我認為,家也是一種文化,凝結著幾代人的情感。」在這些客戶眼裡,老家的院子封存著童年的回憶,雖然時光無法倒流,但用這種方式將回憶「凝固」,向孩子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能夠更好地傳達關於故鄉、關於童年的深厚感情。
    「這樣一個作品大概要一萬多塊錢,雖然有些人覺得貴,但還有不少人加錢都買不到。」李義中表示,自己曾拒絕過不少開雙倍或者三倍價錢的訂單。
    「我沒有照片,只有回憶,還能做嗎?」這是李義中最常聽到的詢問,而答案往往是「不能」。李義中表示,只憑記憶和文字描述去憑空製作十分困難,「就像一句話經人轉述就可能會出現誤差,回憶是很難傳達的,想的和表達出來的往往有一定差距。」
    重現歲月的痕跡很難
    微縮雕塑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物全部是手工製作,每一個模型都需要數周才可以完成。屋簷上雨水留下的黃痕、牆根處濺起來的泥漬、玻璃上磨砂似的白灰痕跡……李義中不斷地在照片中探尋這些細節,試圖在自己的作品中還原生活和歲月的痕跡,他的製作理念一直偏向寫實,希望能最大程度喚醒人們昔日的回憶。
    「一開始河北女孩想做個嶄新的院子給姥爺,新的好看,但沒了歲月的痕跡,老人家不一定喜歡。」李義中表示,不同季節的樹不是一個感覺,不同樹的枝幹疏密也不太一樣,「雖然無法一片片還原枝葉,但只要感覺找對了,院子的整體風格就不會被破壞。」在製作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上,他也頗下了一番功夫,「玻璃是很薄的透明板製作的,但又需要故意做舊一些,因為它多少得有一些灰塵,處於一種半透明狀態。」通過材料的選擇和顏料的搭配,李義中一點點還原出了那些存在於時光深處的片段。
    李義中表示,製作微縮場景還原,做舊環節最難,花費的時間也最多。一般人經過學習可以製作出房屋的外形,但是如何做舊,卻幾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重現歲月的痕跡很難,因為那是個人心中的一種感覺、一個氛圍。」用他的話說,年代感需要用心去體會,只有這樣,製作出來的東西才不會因為變小而失真,反而因為斑駁的痕跡而愈發有味道。
    為了滿足網友們的「懷舊情結「,李義中曾經特意製作過一批高約16釐米的木頭大門,斑駁的木門上貼著的春聯一角微微翹起,門環有一小塊地方油光發亮,想必是常用手摸著,門檻下的青石磚已經被踩得發黑,逼真的細節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家裡的老院已經沒有了,但是看到這個大門,腦海裡浮現出好多兒時的場景。」
    想把特色民居製作個遍
    比起大型雕塑,製作微縮模型花費的時間更久,也更需要耐心。「我常常被人說『倔』,但對學藝術的人來說,這不算貶義詞。」李義中表示,自己從小就沉得住氣,也耐得住性子。
    上初中的時候,李義中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要強的他為了追趕上班裡的同學,夏天午休時將自己關在教室暗自用功,每每要學到汗水順著眉毛滴下來。畢業後他和同學一起成立了雕塑工作室,「那個時候好不容易掙到了錢,啪一下全交了房租,也沒有多餘的錢去做推廣。」最後工作室解散,同學們紛紛轉行,李義中搬到郊區,在一間只有45平方米的工作室重新開始,各種雕塑材料一放,中間只剩七八平方米,輾轉騰挪各種不方便,「中間幾次想,不如朝九晚五去上班吧,但我實在不想放棄熱愛的這一行,最後窮到頓頓方便麵也熬下來了。」
    未來,李義中想把中國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全部製作一遍,像窯洞、北京四合院,還有福建土樓等等。此外,他還有個醞釀許久的計劃,就是製作濟南老火車站的微縮模型。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濟南老火車站見證了濟南百年的歷史,也承載了許多老濟南人心中的童年記憶,為了完全復刻火車站,李義中工作之餘一直在搜集資料和照片,希望能重現當年轟動一時的亞洲最大火車站。目前,國內專注做這方面微縮場景的人很少,他看不清未來的路在哪兒,「最開始沒人拉我一把,就像在爬少有人爬的山,地上沒有路,光是樹枝樹葉就劃得自己遍體鱗傷。」他說。
    不過,人做出選擇,便是上了棋盤,日拱一卒,總有一天會到山頂。
    原標題: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