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念空大叔
總有一些詩、一些詞、一些帶著深情的感人文字,曾經以為我們讀懂了,可是多年以後才知道,當年幼稚的我們終究是錯了。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有的的道理,除非是自己悟出來,要不誰講給你聽都沒有用。聽歌也是如此,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就像對於李宗盛的歌,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年少不懂李宗盛,再聽已是不惑年。深以為然。
還記得當年,讀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的時候,只覺得文字優美,特別有意境,寫出了每個人心中都能共鳴的真情實感,讀起來給人以精神的享受。但那時也在想「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卻未免太傷感了。也許,那時太年少,還不知道愁的滋味,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直到自己也經歷過了之後,才真正明白,鄉愁正是這般的苦楚。
餘秋雨曾說過:「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而他們的終點則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媽媽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每個人最後都會老,若是落葉不能歸根,子欲孝而親不待……當年遊蕩在外的遊子,如今已經白髮蒼蒼,那又是怎樣一種蒼涼的味道?每個人都是一個遊子,心中都有一種懷舊的情懷和無奈!
那天翻看朋友圈,看到一位同事發的一段文字:「人越來越忙,心表面上越來越硬,實際上越來越軟,偶爾碰到一些事情便會觸情生情,不經意間淚水奪目而出……」簡短的一段話,道出了中年人的心酸,有往事的追憶,有現實的尷尬,還有對未來的擔憂,盡顯歲月人生的觸目傷懷和滄桑薄涼。也是在向人們哭訴著,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實,有這樣一件很簡單的事就告訴了人們生活的道理。如,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如果摔倒了,要先看看周圍有沒有人,要是有人就哭,若沒人就自己爬起來;而當長大以後摔倒了,如果周圍有人就趕緊爬起來,若沒有人就大哭起來!這,就是成長。哭的時候沒人哄,慢慢堅強;怕的時候沒人陪,漸漸勇敢;煩的時候沒人理,默默忍受;無助的時候沒人幫,然後才學會自立。
其實,誰的人生都不容易,人間似乎也沒有什麼永遠。我們一生走過崎嶇,經歷坎坷,戰勝磨難,心身俱疲,只有到了暮年仿佛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暮然回首,盡數滄桑,一切都已回不去……才清醒地意識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地方,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小時候,很不理解老人為什麼喜歡曬太陽,長大了之後オ明白:原來,目光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眼之所看,皆是遺憾。原來,人這一生,永遠寫不盡的是鄉愁,再也回不去的是故鄉,就如席慕容在《七裡香》寫到: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在綠樹白花的籬前
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而滄桑了二十年後
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
微風拂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