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汊港鎮港頭俞姓人家: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2020-12-17 農民阿水

在江西都昌,有定居俞姓約150人,主要是從安徽涇縣和贛南遷入。都昌沒有俞姓村莊,三汊港鎮老街上散落的七、八戶俞姓人家,奉清乾隆末的俞仲蒲(1771-1834)為始祖。俞仲蒲自安徽涇縣榔橋河南山村逃荒至都昌縣城,定居在金街嶺附近。他的曾孫俞中棠(1872-1938)於清末民國初年,由金街嶺遷居至三汊港港頭胡家壩,現屬三汊港港頭社區居委會所轄。

在江西省都昌縣三汊港鎮古稀老人俞聖記家中,今年已過古稀的俞聖記老人,從事木工55載,退休後,看著人們都外出務工,鄉村很多農耕器具慢慢消失,被現代農取而代之,他就萌發了手工製作農具模型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記憶,他用紅梨木和樟木按一定的比例製作各種農耕器具,「這些擺件不僅好看,還能使用,都是按比例縮小後成的的貨真價實的物件,希望後人記住這些農耕文化,不要忘記祖先的智慧。」俞老介紹說。經過幾年的製作,上百套「能動起來」的農具模型,讓人們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俞中棠130餘年前由縣城遷往三汊港,是因為當年的三汊港,憑著暢達的鄱陽湖水系,成為商賈雲集的碼頭。俞中棠的老家安徽涇縣有「中國木梳之鄉」之稱,但涇縣榔橋俞姓的祖傳卻是「繡花線」工藝。河南山俞村人既可用蠶絲紡織成纖柔的繡花線,又能把繡花線的營生做到三江四海。時光的長線不絕如縷,五彩繡花線在現代文明背景下的小集鎮,有的打起了結頭,不再在巧手間穿引;有的已然化繭成蝶,華麗轉身。現在,港頭的俞姓人家已沒有一家從事老祖宗傳下的繡花線行業。

「緣愁似個長」的繡花線,扯不斷的是俞姓人家與原鄉的那份鄉愁。1995年,港頭俞氏派出「聖」字派的長輩赴涇縣榔橋河南山村尋根問祖。河南山村如今只剩廖廖幾戶俞姓人家。昔日俞莊的繡花線一頭繫著錦鍛亮身、輕挪蓮步的享用「小姐」,一頭牽著風塵僕僕、走南闖北的供商「大戶」,據說俞姓人家在民國時期靠著繡花線的生意,家境大都殷實。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少人被劃了「地主」成份,遷徙他鄉立足謀生。榔橋俞氏「河澗世家」的老祖祠還在,諾大的天井被別姓圍砌起來養魚,可見昔日之闊大。河南山俞村早先除了繡花線產業,還有不少人行醫。本來關於「俞」得姓的一種說法,是遠古祖上有個叫「跗」的人是太醫,能藥到病除治癒疾患之人,「俞」通「愈」而授姓。

鄉愁是一邊流浪一邊播撒的種子。三汊港鎮俞姓人家在心安處落地生根,把港頭視作他們的第二故鄉。

港頭的俞姓人家和港頭社區的吳姓、石姓、段姓等諸姓人家組成了一個大村莊,五湖四海的人和睦相處,過著平常且安定的日子。1946年出生的俞聖記老人晚年的生活,因為他製作的微縮農具,讓他成了當地的「網紅」。如果說俞姓祖上的一匝匝繡花線讓鄉愁牽扯不斷,那麼,俞聖記的微縮農具濃縮的是「鄉愁」的精華。

俞聖記16歲就跟著師傅在港頭學木工活,1960年在三汊港木器廠做了一名手工業工人。1968年三汊港在大辦工業的熱潮中,合併木器廠、鐵器廠等,成立三汊港農機廠,俞聖記在新廠做「木模工」。當時的工藝,用生鐵鑄造機械配件,需要先用木料做精緻的模子,然後依著模型翻砂,鍛鐵水鑄就。俞聖記木模活一幹就是30年,30年的「木模人生」精進的是手藝,不渝的是匠心。

三汊港農機廠1998年解散,俞聖記回到家裡。他紮實的木工活派上了用處,家裡的木沙發、太師椅、八仙桌、瓷畫框一應的日常木器,都是自己動手,鋸拉斧斫的做出來。2004年,一個做家具生意的朋友要做輛微縮的農用水車收藏,用「激將法」調動俞聖記的熱情來弄成。俞聖記花費半個月,潛心做成了他的第一部微縮農具作品。自此,俞聖記找到了老有所為的活計。當下機械化程度漸高,他要讓失傳的傳統木製農具「復活」,製作用料少、易收藏的微縮版,以此記住鄉愁。

水車、風車、木碾、石碓、油榨、粉箱、禾斛、犁耙……傳統的各色農具模型在俞聖記的手下一件件惟妙惟肖地製作出來。俞聖記的微縮農具「聖」在三處:一是縮比精準。按一定比例微縮的農具,真切且美觀。比如4米長的水車,做微縮版為40釐米,每個部位幾乎都是比實體縮小100倍而成。二是技藝精緻。微縮農具各個部位的銜接憑的是卯榫,可組裝可分拆,而且皆能動轉起來。農耕時代,江南山區泉水叮咚,水碓利用山澗流水的衝擊力而搗谷碎麥。俞聖記在庭院小井邊,常常向觀賞者作演示。他手中的微縮水碓在水力下骨碌碌地活轉。三是用料精良。俞聖記微縮農具的木質,皆選擇上等的紅梨木、檀香木、慄木、樟木等,質優品佳。

十餘年來,俞聖記製作的各類微縮農具200餘件,他的兒孫輩成套地取去收藏。老人夫婦的庭院前面就是集鎮上的一所小學,他家中的微縮農具也成為孩子們感知家鄉的生動課堂。不少媒體記者前來採訪,對俞聖記的微縮農具進行報導。三汊港鎮政府掛牌成立了微縮農具「鄉愁館」,彰顯鄉村特色文化。縣文化部門與俞聖記老人曾商議,創造條件開設「俞聖記微縮農具展示室」,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和傳承。市縣工會組織著手推薦他為「工匠」。耄耋之年的老人心境淡泊,他的體力在日漸衰弱,誰來接續微縮農具的工藝,成為老人泛出的愁緒。在老人眼裡,鄉愁呀,是活轉的水車,汲水在源頭,澆灌在心頭……

相關焦點

  • [留住鄉愁]童謠聲音,留住隆都人家的記憶
    一種熟悉聲音,一座城市,留住的是滿滿的鄉愁。家鄉話,熟悉的童謠,無論您在何方,無法淡忘。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用記憶打撈歷史 以鄉愁展望未來——唐村鄉愁記憶館
    作為首個街道村史館這裡儼然已經成為了王曲人的「精神家園」重煥光彩的古宅裡有著怎樣的鄉愁記憶?讓我們共同走進三間小屋用記憶打撈鄉村歷史以鄉愁展望美好王曲/////////村貌不再,何處尋鄉愁?街村由來、歷史傳承,小屋牆上的一張張展板追溯著王曲街道的歷史沿革,講述著一段段故事,帶大家共同回味王曲的傳奇往事,為一個個戀鄉的人們留住了鄉愁。
  • 閩東之光:古厝修繕,喚醒記憶留住鄉愁
    門口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瞭望孔及朝向各不相同的銃槍射擊孔。根據有關資料記載,該古厝屬清朝寧德縣石堂巡檢司舊址,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明清巡檢司作為地方上的州縣屬衙,與現今基層警政單位類似,即派出所。「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特別提到,『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 雨天探訪雨兒胡同 老北京怎樣留住老街坊「鄉愁」
    眼前的這一切,得益於北京市東城區近年來的種種努力——通過「架空線入地」、「胡同不停車」、「共生院」等措施,讓「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胡同景觀重現,雨兒胡同也留住了那份老北京街坊的鄉愁。
  • 守護木棉秋楓 留住鄉愁記憶
    它們歷經歲月滄桑,見證時代變遷,寄託著濃濃鄉愁。古樸蒼勁,高聳雲霄,錢東鎮徑口村的這棵木棉樹樹體巨大,樹高15多米,樹圍10.5米,平均冠幅達70.5米,屬二級古樹。相傳,木棉古樹為徑口村先祖於清康熙年間栽種,數百年來生機勃勃,讓人嘆為觀止。這棵木棉從我小的時候,聽90多歲的老人說,他還是小孩的時候,木棉就這麼大棵,我們這棵木棉與其它木棉不同有自己的特色,就是沒有刺。
  • 延平巨口用古厝留住鄉愁、留住文脈、留住遊客
    在鄉村變化中感受鄉村之美 於生活和藝術中發現正能量 今日巨口盡顯風採 你赴約了嗎?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尤其是現如今農耕嬗變,站在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節點上,此舉對於如何傳承農耕文化、留住農耕記憶、弘揚農耕文明、教育子孫後代,都具有很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留住了展現豫東農耕文明的一張「特色名片」。
  • 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留舊,留住「鄉愁」
    近年來,漳州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走生態發展之路,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論是生態項目還是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留住「舊」,保護古街、古宅、古樹、古道、古井等,並賦予新功能讓老建築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留住「鄉愁」。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這是一座收藏光陰貯存記憶的鄉村記憶博物館。習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鄉愁,它是一處抹不掉的記憶,如羈鳥戀舊林,如池魚思故淵,熟悉,卻又模糊,往往可以觸動你的內心。
  • 密雲區古北口鎮河西村 「百家姓村」留住鄉愁
    密雲區古北口鎮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河西村,由於全村600多戶,共計1700餘人口中,包含了136個姓氏,河西村被譽為「百家姓村」。記者在鄉情村史陳列室見到了老支書張玉山,他說,「百家姓」是村裡最亮眼的歷史記憶,也是今後發展民俗旅遊的第一招牌。
  • 龍巖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存在短板 留住鄉愁記憶任重道遠
    原標題:留住鄉愁記憶任重道遠 核心提示: 我市擁有豐富的古民居、古村落、古道遺存和傳統文化等資源,這些是我們現代社會不可多得的財富和我們閩西文化的重要承載體。然而,在保護這些資源中,存在與民生計矛盾、人才短板斷層等困境,使得很大一部分珍貴遺產沒能受到很好的保護而消亡。
  • 留住鄉愁!宿遷大叔耗時半年編寫紀念冊送鄉親
    為了留住鄉愁,留住鄉親們的記憶,周生華花費六個多月時間編寫了一本《留住鄉愁煙墩記憶》紀念冊,並把第一批印製完成的紀念冊發放給了老鄉們。 在與父老鄉親的交流中得知煙墩村快要拆遷了。看著父老鄉親熟悉的面容,看著老家的一草一木,周生華萌發了編寫煙墩紀念冊留住鄉愁的想法。 雖然有人說他沽名釣譽,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但周生華的想法還是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這也堅定了周生華把紀念冊編好的決心。
  • 坤晨案例|馬頭村歷史文化陳列館-留下特色,留住鄉愁
    鄉愁是什麼?如何將這這些文化一一展現出來,留下特色,留住鄉愁~服務內容歷史文化陳列館規劃設計及工程製作時間:2017.11-2018.4設計理念01 文化融入,靈動設計通過文化的融入、靈動的設計、科學的布局和多樣化的形式,結合「史、產、事、人、景、情」六個方面,馬頭村村史文化陳列館完整地展現了馬頭村應有的歷史底蘊、古村氣質和精神面貌,挖掘鄉村記憶,助推全域旅遊,助力鄉村振興,讓更多市民感受到馬頭村的千年悠久歷史與新興氣息。
  • 手繪民俗文化 留住美麗鄉愁
    天中晚報客戶端 2020-12-29 15:34:34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許靜 通訊員 馮登輝 魏軍濤冬日暖陽初升,天空明淨湛藍。12月27日,在優美與靜謐的三裡河街道樂中民宿裡,迎來了黃淮學院的17名師生,他們運用他們自身專業,發揮自己藝術特長,對牆面進行了整體繪畫裝飾,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繪到其中,扮靚了新農村,也留住了美麗的鄉愁。
  • 幸福人居看變化|花園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幸福人居看變化|花園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2019-12-28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幼兒園成了留住鄉愁的「名片」
    翔安教育集團創辦近三年來,堅持用活本地田園與民俗資源,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感知鄉土、體驗鄉情,也讓幼兒園留住鄉愁,找到正確的辦園方向。用活田園資源,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許厝幼兒園是翔安教育集團首批開辦的幼兒園之一。幼兒園周圍是成片的西瓜地、紅薯地。
  • 浦江:以傳承文明留住美麗鄉愁
    近年來,浦江縣以美麗鄉愁為主線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喚起老城記憶 留住濃濃鄉愁_樂活_南方網
    2019年1月1日,沉寂5年後,梅城人童年記憶之地金山頂迎來了它新的使命,由梅江區委、區政府主辦的「老梅城記憶」展覽在此拉開帷幕。「走進展館,往日生活中幕幕場景呈現在眼前。」在現場參觀的廖先生說,無論是照片中的老建築,還是展出的BB機、大哥大、老舊電視機,都充滿了往日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