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都昌,有定居俞姓約150人,主要是從安徽涇縣和贛南遷入。都昌沒有俞姓村莊,三汊港鎮老街上散落的七、八戶俞姓人家,奉清乾隆末的俞仲蒲(1771-1834)為始祖。俞仲蒲自安徽涇縣榔橋河南山村逃荒至都昌縣城,定居在金街嶺附近。他的曾孫俞中棠(1872-1938)於清末民國初年,由金街嶺遷居至三汊港港頭胡家壩,現屬三汊港港頭社區居委會所轄。
在江西省都昌縣三汊港鎮古稀老人俞聖記家中,今年已過古稀的俞聖記老人,從事木工55載,退休後,看著人們都外出務工,鄉村很多農耕器具慢慢消失,被現代農取而代之,他就萌發了手工製作農具模型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記憶,他用紅梨木和樟木按一定的比例製作各種農耕器具,「這些擺件不僅好看,還能使用,都是按比例縮小後成的的貨真價實的物件,希望後人記住這些農耕文化,不要忘記祖先的智慧。」俞老介紹說。經過幾年的製作,上百套「能動起來」的農具模型,讓人們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俞中棠130餘年前由縣城遷往三汊港,是因為當年的三汊港,憑著暢達的鄱陽湖水系,成為商賈雲集的碼頭。俞中棠的老家安徽涇縣有「中國木梳之鄉」之稱,但涇縣榔橋俞姓的祖傳卻是「繡花線」工藝。河南山俞村人既可用蠶絲紡織成纖柔的繡花線,又能把繡花線的營生做到三江四海。時光的長線不絕如縷,五彩繡花線在現代文明背景下的小集鎮,有的打起了結頭,不再在巧手間穿引;有的已然化繭成蝶,華麗轉身。現在,港頭的俞姓人家已沒有一家從事老祖宗傳下的繡花線行業。
「緣愁似個長」的繡花線,扯不斷的是俞姓人家與原鄉的那份鄉愁。1995年,港頭俞氏派出「聖」字派的長輩赴涇縣榔橋河南山村尋根問祖。河南山村如今只剩廖廖幾戶俞姓人家。昔日俞莊的繡花線一頭繫著錦鍛亮身、輕挪蓮步的享用「小姐」,一頭牽著風塵僕僕、走南闖北的供商「大戶」,據說俞姓人家在民國時期靠著繡花線的生意,家境大都殷實。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少人被劃了「地主」成份,遷徙他鄉立足謀生。榔橋俞氏「河澗世家」的老祖祠還在,諾大的天井被別姓圍砌起來養魚,可見昔日之闊大。河南山俞村早先除了繡花線產業,還有不少人行醫。本來關於「俞」得姓的一種說法,是遠古祖上有個叫「跗」的人是太醫,能藥到病除治癒疾患之人,「俞」通「愈」而授姓。
鄉愁是一邊流浪一邊播撒的種子。三汊港鎮俞姓人家在心安處落地生根,把港頭視作他們的第二故鄉。
港頭的俞姓人家和港頭社區的吳姓、石姓、段姓等諸姓人家組成了一個大村莊,五湖四海的人和睦相處,過著平常且安定的日子。1946年出生的俞聖記老人晚年的生活,因為他製作的微縮農具,讓他成了當地的「網紅」。如果說俞姓祖上的一匝匝繡花線讓鄉愁牽扯不斷,那麼,俞聖記的微縮農具濃縮的是「鄉愁」的精華。
俞聖記16歲就跟著師傅在港頭學木工活,1960年在三汊港木器廠做了一名手工業工人。1968年三汊港在大辦工業的熱潮中,合併木器廠、鐵器廠等,成立三汊港農機廠,俞聖記在新廠做「木模工」。當時的工藝,用生鐵鑄造機械配件,需要先用木料做精緻的模子,然後依著模型翻砂,鍛鐵水鑄就。俞聖記木模活一幹就是30年,30年的「木模人生」精進的是手藝,不渝的是匠心。
三汊港農機廠1998年解散,俞聖記回到家裡。他紮實的木工活派上了用處,家裡的木沙發、太師椅、八仙桌、瓷畫框一應的日常木器,都是自己動手,鋸拉斧斫的做出來。2004年,一個做家具生意的朋友要做輛微縮的農用水車收藏,用「激將法」調動俞聖記的熱情來弄成。俞聖記花費半個月,潛心做成了他的第一部微縮農具作品。自此,俞聖記找到了老有所為的活計。當下機械化程度漸高,他要讓失傳的傳統木製農具「復活」,製作用料少、易收藏的微縮版,以此記住鄉愁。
水車、風車、木碾、石碓、油榨、粉箱、禾斛、犁耙……傳統的各色農具模型在俞聖記的手下一件件惟妙惟肖地製作出來。俞聖記的微縮農具「聖」在三處:一是縮比精準。按一定比例微縮的農具,真切且美觀。比如4米長的水車,做微縮版為40釐米,每個部位幾乎都是比實體縮小100倍而成。二是技藝精緻。微縮農具各個部位的銜接憑的是卯榫,可組裝可分拆,而且皆能動轉起來。農耕時代,江南山區泉水叮咚,水碓利用山澗流水的衝擊力而搗谷碎麥。俞聖記在庭院小井邊,常常向觀賞者作演示。他手中的微縮水碓在水力下骨碌碌地活轉。三是用料精良。俞聖記微縮農具的木質,皆選擇上等的紅梨木、檀香木、慄木、樟木等,質優品佳。
十餘年來,俞聖記製作的各類微縮農具200餘件,他的兒孫輩成套地取去收藏。老人夫婦的庭院前面就是集鎮上的一所小學,他家中的微縮農具也成為孩子們感知家鄉的生動課堂。不少媒體記者前來採訪,對俞聖記的微縮農具進行報導。三汊港鎮政府掛牌成立了微縮農具「鄉愁館」,彰顯鄉村特色文化。縣文化部門與俞聖記老人曾商議,創造條件開設「俞聖記微縮農具展示室」,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和傳承。市縣工會組織著手推薦他為「工匠」。耄耋之年的老人心境淡泊,他的體力在日漸衰弱,誰來接續微縮農具的工藝,成為老人泛出的愁緒。在老人眼裡,鄉愁呀,是活轉的水車,汲水在源頭,澆灌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