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宿遷大叔耗時半年編寫紀念冊送鄉親

2020-12-25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2019 年春節,宿遷市民周生華的老家納入了拆遷的計劃。為了留住鄉愁,留住鄉親們的記憶,周生華花費六個多月時間編寫了一本《留住鄉愁煙墩記憶》紀念冊,並把第一批印製完成的紀念冊發放給了老鄉們。

△周生華給老鄉們發放紀念冊

老家拆遷在即,他決定為老家編寫紀念冊

今年 57 歲的周生華已經在宿遷的水利系統工作了 30 多年,但他始終對自己的老家——徐州豐縣煙墩村有著深深的眷戀。據記載,煙墩村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因該村有古代的烽火臺而得名煙墩。煙墩村全村共有 142 戶、683 人,分為東隊和西隊,有周、王、閆三大姓和葛、邱、馬三小姓。周氏祖先有匡扶漢室的周勃、周亞夫父子,閆氏祖先有宮廷畫家閆立本和反清復明大詩人閆爾梅等。

周生華在文章中寫到:"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一起,有的包水餃,有的做菜,小孩子則在外面放煙花和鞭炮,嬉戲打鬧。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先是自己人喝酒,不久就有親朋好友到訪。有時一桌年夜飯,可能有幾波親朋好友到訪,要進行到深夜時分,方可罷休。結束後,大家盡興而歸,伴著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進入夢鄉 ……"

" 吃過餃子,拜過家中長輩和老人,大家不分姓氏和男女老少,串門拜年,相互寒暄,聊一聊一年的情況,倍感親切。有時拜年的人群聚到上百人,大家齊到年老的長輩那裡,齊刷刷地給長輩磕頭拜年。老人們則從家中拿出瓜子、糖果、香菸等物品招待拜年的晚輩。"

周生華說,這是他們村特有的風俗—— " 集體拜大年 "。據村裡老人講," 此風俗已經延續 2000 多年,因為煙墩村離孔府較近,是從那裡流傳過來的。"

2019 年春節,周生華又帶著家人回到了老家煙墩村。在與父老鄉親的交流中得知煙墩村快要拆遷了。看著父老鄉親熟悉的面容,看著老家的一草一木,周生華萌發了編寫煙墩紀念冊留住鄉愁的想法。

雖然有人說他沽名釣譽,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但周生華的想法還是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這也堅定了周生華把紀念冊編好的決心。

耗費半年時間,終於編寫好紀念冊

想法是好的,但要完全實現卻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周生華先是找到了村裡德高望重的一些人,請他們支持並聽取大家的建議。

周生華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每次回家都會拍下大量的照片,這些照片既有村容村貌,也有父老鄉親的模樣,還有紅白喜事的場景 …… 周生華一邊從自己拍攝的兩萬多張照片中進行挑選,一邊在 " 我們都是煙墩人 " 微信群裡號召大家提供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和文章。

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周生華先是把村民提供的照片按照每家每戶保存在 QQ 相冊中,然後從中挑選好的照片進行製作。不少村民發來關於煙墩村的故事,限於自身的水平,周生華都要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為了儘可能的把工作做好,周生華還先後十幾次從宿遷趕回老家實地拍攝、收集資料等。比如為了完成《空中看煙墩》的拍攝,他跟朋友特地爬到了 18 樓的樓頂。

周生華本是個愛好廣泛的人,閒暇時光經常跟朋友聚會,幫人寫字、主持等,但在 2019 年春節後,他幾乎拒絕了所有的外界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紀念冊的編寫中,熬夜熬到凌晨更是經常的事。

2019 年 6 月,經過半年時間的辛苦努力,《留住鄉愁 煙墩記憶》豐縣煙墩紀念冊(檔案資料)終於編寫完成,並送到了煙墩村每一戶村民家中。

75 位村民自發捐款支持他創作紀念冊

近日,在周生華的家中,現代快報記者見到了這本凝結著他的心血的紀念冊。雖然沒有書號,但紀念冊總體設計莊重大方,全書共計 356 頁,全為銅版紙彩色印刷,全書文字約 5 萬字。整本書的圖片有 2000 多張。

整本紀念冊除了序言、前言外,還設計了空中看煙墩、田園風光、豐縣和煙墩簡介、名人的故事、村容村貌、故鄉情、鄉風習俗、百姓故事會、百姓大舞臺、榮譽榜等 37 個欄目。

△周生華把自己編寫好的紀念冊給母親看

紀念冊還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了大部分家庭的照片,這些照片有老照片,也有新照片,有全家的合影,也有孩子上大學或結婚的情景,每一幅照片都是一份難忘的記憶。

為了表示對編寫紀念冊的支持,75 位村民共自願捐了 35300 元,周生華前前後後也自掏腰包近 20000 元。

看著嶄新的紀念冊,煙墩村的父老鄉親由衷地高興。村民周保華說:" 若干年後,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當漂泊在外的遊子思念家鄉的時候,翻開這本相冊,那些親人朋友,那些鄰裡鄉親,那些小村莊曾經發生的小故事,都將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紀念冊)為煙墩人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咱們把這本相冊交給兒子、女兒,他們會感謝父母為他們留下一件傳家寶!" 村民周生志激動地說。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楊亦文 孫旭暉

(編輯 張宇)

相關焦點

  • 雨中的都市田園生活:留住鄉愁「農事忙」
    受訪單位供圖中新網重慶7月12日電 題:雨中的都市田園生活:留住鄉愁「農事忙」作者 彭國威煙雨朦朧中,一條小河鬥折蛇行,將鬱鬱蔥蔥的田地自然分割成稻田和菜地南北兩塊,嫩綠的菜園裡,正在採摘收穫的男女老少,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 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開心農場」留住田園鄉愁
    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通訊員 劉秋麗)「住進敬老院,還能有塊小菜地種種,除了我們敬老院自己吃以外,還時常送給外面的居民吃,一年連吃帶送的蔬菜如果在菜場買,遠遠不止2000元,既節省了開支,又鍛鍊了身體。」在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河西敬老院,陳新成一邊在菜地裡拔青菜,一邊和院外的路人聊天。
  • 幼兒園成了留住鄉愁的「名片」
    翔安教育集團創辦近三年來,堅持用活本地田園與民俗資源,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感知鄉土、體驗鄉情,也讓幼兒園留住鄉愁,找到正確的辦園方向。用活田園資源,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許厝幼兒園是翔安教育集團首批開辦的幼兒園之一。幼兒園周圍是成片的西瓜地、紅薯地。
  • 守護木棉秋楓 留住鄉愁記憶
    它們歷經歲月滄桑,見證時代變遷,寄託著濃濃鄉愁。古樸蒼勁,高聳雲霄,錢東鎮徑口村的這棵木棉樹樹體巨大,樹高15多米,樹圍10.5米,平均冠幅達70.5米,屬二級古樹。相傳,木棉古樹為徑口村先祖於清康熙年間栽種,數百年來生機勃勃,讓人嘆為觀止。這棵木棉從我小的時候,聽90多歲的老人說,他還是小孩的時候,木棉就這麼大棵,我們這棵木棉與其它木棉不同有自己的特色,就是沒有刺。
  • 用農耕老物件留住鄉愁
    張輝說,他想用這些老物件留住人們鄉愁,牢記糧食的來之不易。「這樣把稻子放裡面,然後就這樣舂,就把稻殼給分開了,這個每天一個人只能舂出來一點點,所以大米是很珍貴的……」今年豐收節期間,張輝的民俗農耕博物館迎來首批遊客,他向前來參觀的同學們挨個介紹每一件農耕物件的名稱、用途和使用方法。今年49歲的張輝是土生土長的廬江人,早些年,他和妻子一直在北京做服裝生意。
  • 畢業36年編寫同學紀念冊寫錯被起訴 高級教師狀告同窗
    紀念冊上寫「教師」,高級教師狀告同窗原告:故意寫錯單位和職稱,還篡改人生感言,侵犯名譽權 法院:證據不足,駁回訴求畢業36年,同學聚會上商議好做同學紀念冊孫華狀告編寫紀念冊的同窗名譽侵權,認為對方明知自己為高級教師卻寫教師,抹掉了高級職稱及篡改人生感言等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7月15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從裁判文書網獲悉,永州道縣人民法院判決了這起名譽權糾紛案。
  • 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留舊,留住「鄉愁」
    近年來,漳州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走生態發展之路,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論是生態項目還是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留住「舊」,保護古街、古宅、古樹、古道、古井等,並賦予新功能讓老建築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留住「鄉愁」。
  • 手繪民俗文化 留住美麗鄉愁
    12月27日,在優美與靜謐的三裡河街道樂中民宿裡,迎來了黃淮學院的17名師生,他們運用他們自身專業,發揮自己藝術特長,對牆面進行了整體繪畫裝飾,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繪到其中,扮靚了新農村,也留住了美麗的鄉愁。
  • 浦江:以傳承文明留住美麗鄉愁
    近年來,浦江縣以美麗鄉愁為主線
  • 幸福人居看變化|花園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幸福人居看變化|花園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2019-12-28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鎮埠子 那些割不斷的鄉愁
    宿遷網訊 (記者 徐其崇 通訊員 趙治安)宿城區埠子鎮是老宿遷四大古鎮之一,對於埠子這個地名,很多人都說不清來龍去脈。4月2日,記者來到埠子鎮採訪,所見所聞,都感受到這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的古今名人、歷史傳說及風土人情,是當地老百姓割不斷的鄉愁。
  • [留住鄉愁]童謠聲音,留住隆都人家的記憶
    一種熟悉聲音,一座城市,留住的是滿滿的鄉愁。家鄉話,熟悉的童謠,無論您在何方,無法淡忘。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在福建省漳平市溪南鎮有個南柄村,南柄村裡有座古建築觀音厝,觀音厝裡有個鄉愁記憶館,還有鄉愁文化牆,儼然是一個新開放的鄉村版博物館。修繕後的觀音厝煥然一新更讓人驚喜、驚訝、驚嘆的是,在古建築觀音厝裡,由鄉賢章汝先教授與鄉親們一起創建了一個鄉愁記憶館。這個鄉愁記憶館由鄉賢章教授個人出資,鄉親鄭偉明負責收集購買,歷經三年多,到目前為止共收集購買有六百多件,其中部分是鄉親自發捐獻的,現全部收藏陳列在觀音厝八間展室裡。
  • 延平巨口用古厝留住鄉愁、留住文脈、留住遊客
    駐地藝術品展覽、穀物美食展、鄉村文創集市, 人們在這場藝術嘉年華裡 品味格調,尋味鄉愁。 溫暖的夯土牆和木屋架, 極富創意的展品, 傳承鄉愁的技藝展示, 讓村落儼然如同一座美術館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尤其是現如今農耕嬗變,站在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節點上,此舉對於如何傳承農耕文化、留住農耕記憶、弘揚農耕文明、教育子孫後代,都具有很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留住了展現豫東農耕文明的一張「特色名片」。
  • 密雲區古北口鎮河西村 「百家姓村」留住鄉愁
    留住鄉愁,發展精品民俗旅遊業,張玉山和村民們盼著這個陳列室能夠招來更多客源:「我們的客源已經從幾百人發展到每年三萬多,村民的年收入也增長到每人每年1萬5千多元,通過網絡宣傳,陳列室的物件和村裡的文化被越來越多的遊客所知。」下一步,村裡計劃建設更大的鄉村史陳列室,放入更多的老物件和展板。
  • 校園畢業季紀念冊設計、製作畢業紀念冊的注意問題
    在畢業紀念冊設計、畢業相冊製作的注意問題上值得思考。在學校裡的同學情是非常真誠的感情,是純粹是隨著時間的過去也不會淡化的情感。畢業離開學校,想要將校園的美好記憶保存好,製作一本畢業紀念冊、畢業相冊是明智的選擇。在設計製作畢業紀念冊的時候有許多製作技巧、注意問題,本文總結一些供你參考。看更多「畢業紀念冊的設計問題、注意技巧」。
  • 紀念冊的意義有哪些
    翻開紀念冊,總是會有很多的感觸,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美好的回憶和感悟;為了保留曾經美好的記憶,可以製作一本紀念冊,記錄著美好的校園生活,記錄美好的青春,也可以記錄人生道路上一段重要的記憶,比如非常珍貴的記憶,呈現在紀念冊之中,那麼這本紀念冊也是非常珍貴的。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