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2019 年春節,宿遷市民周生華的老家納入了拆遷的計劃。為了留住鄉愁,留住鄉親們的記憶,周生華花費六個多月時間編寫了一本《留住鄉愁煙墩記憶》紀念冊,並把第一批印製完成的紀念冊發放給了老鄉們。
△周生華給老鄉們發放紀念冊
老家拆遷在即,他決定為老家編寫紀念冊
今年 57 歲的周生華已經在宿遷的水利系統工作了 30 多年,但他始終對自己的老家——徐州豐縣煙墩村有著深深的眷戀。據記載,煙墩村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因該村有古代的烽火臺而得名煙墩。煙墩村全村共有 142 戶、683 人,分為東隊和西隊,有周、王、閆三大姓和葛、邱、馬三小姓。周氏祖先有匡扶漢室的周勃、周亞夫父子,閆氏祖先有宮廷畫家閆立本和反清復明大詩人閆爾梅等。
周生華在文章中寫到:"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一起,有的包水餃,有的做菜,小孩子則在外面放煙花和鞭炮,嬉戲打鬧。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先是自己人喝酒,不久就有親朋好友到訪。有時一桌年夜飯,可能有幾波親朋好友到訪,要進行到深夜時分,方可罷休。結束後,大家盡興而歸,伴著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進入夢鄉 ……"
" 吃過餃子,拜過家中長輩和老人,大家不分姓氏和男女老少,串門拜年,相互寒暄,聊一聊一年的情況,倍感親切。有時拜年的人群聚到上百人,大家齊到年老的長輩那裡,齊刷刷地給長輩磕頭拜年。老人們則從家中拿出瓜子、糖果、香菸等物品招待拜年的晚輩。"
周生華說,這是他們村特有的風俗—— " 集體拜大年 "。據村裡老人講," 此風俗已經延續 2000 多年,因為煙墩村離孔府較近,是從那裡流傳過來的。"
2019 年春節,周生華又帶著家人回到了老家煙墩村。在與父老鄉親的交流中得知煙墩村快要拆遷了。看著父老鄉親熟悉的面容,看著老家的一草一木,周生華萌發了編寫煙墩紀念冊留住鄉愁的想法。
雖然有人說他沽名釣譽,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但周生華的想法還是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這也堅定了周生華把紀念冊編好的決心。
耗費半年時間,終於編寫好紀念冊
想法是好的,但要完全實現卻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周生華先是找到了村裡德高望重的一些人,請他們支持並聽取大家的建議。
周生華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每次回家都會拍下大量的照片,這些照片既有村容村貌,也有父老鄉親的模樣,還有紅白喜事的場景 …… 周生華一邊從自己拍攝的兩萬多張照片中進行挑選,一邊在 " 我們都是煙墩人 " 微信群裡號召大家提供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和文章。
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周生華先是把村民提供的照片按照每家每戶保存在 QQ 相冊中,然後從中挑選好的照片進行製作。不少村民發來關於煙墩村的故事,限於自身的水平,周生華都要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為了儘可能的把工作做好,周生華還先後十幾次從宿遷趕回老家實地拍攝、收集資料等。比如為了完成《空中看煙墩》的拍攝,他跟朋友特地爬到了 18 樓的樓頂。
周生華本是個愛好廣泛的人,閒暇時光經常跟朋友聚會,幫人寫字、主持等,但在 2019 年春節後,他幾乎拒絕了所有的外界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紀念冊的編寫中,熬夜熬到凌晨更是經常的事。
2019 年 6 月,經過半年時間的辛苦努力,《留住鄉愁 煙墩記憶》豐縣煙墩紀念冊(檔案資料)終於編寫完成,並送到了煙墩村每一戶村民家中。
75 位村民自發捐款支持他創作紀念冊
近日,在周生華的家中,現代快報記者見到了這本凝結著他的心血的紀念冊。雖然沒有書號,但紀念冊總體設計莊重大方,全書共計 356 頁,全為銅版紙彩色印刷,全書文字約 5 萬字。整本書的圖片有 2000 多張。
整本紀念冊除了序言、前言外,還設計了空中看煙墩、田園風光、豐縣和煙墩簡介、名人的故事、村容村貌、故鄉情、鄉風習俗、百姓故事會、百姓大舞臺、榮譽榜等 37 個欄目。
△周生華把自己編寫好的紀念冊給母親看
紀念冊還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了大部分家庭的照片,這些照片有老照片,也有新照片,有全家的合影,也有孩子上大學或結婚的情景,每一幅照片都是一份難忘的記憶。
為了表示對編寫紀念冊的支持,75 位村民共自願捐了 35300 元,周生華前前後後也自掏腰包近 20000 元。
看著嶄新的紀念冊,煙墩村的父老鄉親由衷地高興。村民周保華說:" 若干年後,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當漂泊在外的遊子思念家鄉的時候,翻開這本相冊,那些親人朋友,那些鄰裡鄉親,那些小村莊曾經發生的小故事,都將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紀念冊)為煙墩人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咱們把這本相冊交給兒子、女兒,他們會感謝父母為他們留下一件傳家寶!" 村民周生志激動地說。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楊亦文 孫旭暉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