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說到收藏,大多數人一定會聯想到古玩珍寶,而廬江人張輝卻看上了農具。在八年時間內,他收藏了一萬多件農耕用具和傳統農家用品。今年豐收節期間,這些藏品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張輝說,他想用這些老物件留住人們鄉愁,牢記糧食的來之不易。
「這樣把稻子放裡面,然後就這樣舂,就把稻殼給分開了,這個每天一個人只能舂出來一點點,所以大米是很珍貴的……」今年豐收節期間,張輝的民俗農耕博物館迎來首批遊客,他向前來參觀的同學們挨個介紹每一件農耕物件的名稱、用途和使用方法。
今年49歲的張輝是土生土長的廬江人,早些年,他和妻子一直在北京做服裝生意。2012年,他回老家偶然發現了一張花床,雖然外表比較破舊,但精美的木雕工藝卻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從此以後,張輝對這些民間老物件的興趣越來越濃,一有時間便從北京往返老家,走街串巷到處尋找。對於張輝的行為,家人並不理解,但卻未能阻擋張輝的熱情。一年的時間他有大半年都是待在農村,收藏的物件也從家具擴展到農耕器具和家庭生活用品。
那個時候,創辦民俗農耕博物館的想法便在張輝的心裡萌了芽,而他的執著也贏得了妻子的支持。有了妻子的支持,張輝全身心做起了自己的民間收藏,有時為了一件藏品要跑上數百公裡。在張輝看來,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植根於民間,發展於民間,各類老物件都是這些文化的載體,自己的收藏更像是一種鄉愁的傳承。
八年多的時間,張輝收藏的老物件多達一萬多件,分為家具、農耕器具、工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四大類,累計投入資金達300多萬元。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樂天茵子
通訊員 吳金權 陳振宇 盛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