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農耕老物件留住鄉愁

2021-01-12 騰訊網

本報訊 說到收藏,大多數人一定會聯想到古玩珍寶,而廬江人張輝卻看上了農具。在八年時間內,他收藏了一萬多件農耕用具和傳統農家用品。今年豐收節期間,這些藏品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張輝說,他想用這些老物件留住人們鄉愁,牢記糧食的來之不易。

「這樣把稻子放裡面,然後就這樣舂,就把稻殼給分開了,這個每天一個人只能舂出來一點點,所以大米是很珍貴的……」今年豐收節期間,張輝的民俗農耕博物館迎來首批遊客,他向前來參觀的同學們挨個介紹每一件農耕物件的名稱、用途和使用方法。

今年49歲的張輝是土生土長的廬江人,早些年,他和妻子一直在北京做服裝生意。2012年,他回老家偶然發現了一張花床,雖然外表比較破舊,但精美的木雕工藝卻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從此以後,張輝對這些民間老物件的興趣越來越濃,一有時間便從北京往返老家,走街串巷到處尋找。對於張輝的行為,家人並不理解,但卻未能阻擋張輝的熱情。一年的時間他有大半年都是待在農村,收藏的物件也從家具擴展到農耕器具和家庭生活用品。

那個時候,創辦民俗農耕博物館的想法便在張輝的心裡萌了芽,而他的執著也贏得了妻子的支持。有了妻子的支持,張輝全身心做起了自己的民間收藏,有時為了一件藏品要跑上數百公裡。在張輝看來,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植根於民間,發展於民間,各類老物件都是這些文化的載體,自己的收藏更像是一種鄉愁的傳承。

八年多的時間,張輝收藏的老物件多達一萬多件,分為家具、農耕器具、工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四大類,累計投入資金達300多萬元。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樂天茵子

通訊員 吳金權 陳振宇 盛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而時莊遺址考古發現了我國最早糧倉倉城,也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都表明周口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農耕(民俗)文化館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記者看到了不少古建築構件、農耕文化器具等老物件。
  • 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李淑娟 攝中新網西寧12月5日電 題: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作者 孫睿 郭曲太上世紀40年代的大板車和50年代的犁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舊門板和煤油燈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一枚枚胸章和一張張老照片無聲講述著變遷的歲月……深冬時節,記者走進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希裡溝鎮西莊村的
  • 故鄉那一抹鄉愁 傳承好周口農耕文化
    他們不忘歷史傳承,帶著發揚光大「四珍」的使命,查訪老周口三河兩岸的牛肉老作坊,遍閱老周口特產美食傳記古籍,最終挖掘出「周家口牛肉」百年獨傳配方及製作工藝,後經多次配方試驗,最終找回了周家口牛肉的原始風味,「始出牛肉臻品,重溢千年鼎鑊之香。」農事桑梓 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上下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早已浸入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為留住鄉愁記憶楊維耀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記者 張紅楊維耀介紹館藏的老物件 本報記者 張衛婷攝"這是以前織布用的織布機、古法燒制磚瓦的老罐罐窯、古法壓榨的老油坊,都還能正常使用,等博物館開館後,可以讓參觀者親自體驗一下過去的土法工藝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老物件傳家風 鄉愁館潤鄉風
    這些老物件不說話,卻無聲地訴說著每家的故事。」近日,彭州市民張秀英和老夥伴一起參觀通濟鎮橋樓社區鄉愁記憶館後感慨道。鄉愁記憶館是橋樓社區的「文化地標」,館藏「文物」來自當地居民,從風谷車、犁耙、土陶水缸,到石磨、糧食櫃等不一而足,總計80餘件,全是傳統農用老物件。
  • 密雲區古北口鎮河西村 「百家姓村」留住鄉愁
    記者在鄉情村史陳列室見到了老支書張玉山,他說,「百家姓」是村裡最亮眼的歷史記憶,也是今後發展民俗旅遊的第一招牌。百家姓牆河西村鄉情村史陳列室,進門的一正面牆上,鑲嵌著135個鑄金浮雕字,「宗、谷、鄭、紀、侯……」村子裡真的有這麼多姓氏嗎?張玉山笑著說,「比牆上這些還多,如今村子裡人口的姓氏已經達到了136個了。」
  • 記憶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好時光
    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 這是太原市文物局活化利用古建築的一個典型,新時代的關帝廟已變身為太原城市記憶館、「記憶交換」市集。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的報導。本文節選自該報導。
  • 淄川寅瑄鄉愁博物館:以物寓「鄉愁」 記錄時代變遷
    在淄川區松嶺辦事處小趙村坐落著一座頗具影響的博物館——淄川寅瑄鄉愁博物館,用它自己的方式,留住思念,記住鄉愁,弘揚不改的鄉音鄉情、民俗文化。淄川寅瑄鄉愁博物館坐落在魯中腹地——淄川城東,佔地面積22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基本陳列共設鄉舍閒情、民俗逸趣、生產隊大場院等板塊。
  • 老物件喚醒兒時記憶!60、70、80、90後,這些東西你們用過嗎?
    「風谷機,好多年沒有用了。」「看,這是我家捐獻的煤油燈,看到這個就想起以前沒有電的日子了。」摸摸雞公車、搖搖風谷機現場居民們竟然有些「愛不釋手」就在居民們議論紛紛的時候「眾成社工」志願者劉義司職講解員向在場居民講解「楊公場鎮文化」以及從社區居民家徵集來的老物件、老照片和它們的歷史早些年,在成都雙流,說起黃水鎮楊公社區那是大名鼎鼎。
  • 西彭鎮長石村建村史館記錄鄉愁
    …一件件充滿回憶的老物件呈現在眼前,讓人仿佛穿過了時光隧道,向我們講述著這裡的歷史變遷,成為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窗口。走進村史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批老的農用工具。「這裡陳列的很多東西都是我以前用過的,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但還是時不時想看看過去用過的東西,感謝這個村史館,幫我們把『鄉愁』留住,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黨的溫暖。」站在村史館裡,80歲的老支書牟登榮說。在村史館的轉角,一個大喇叭進入了老支書的視線,看著這個大喇叭,牟登榮感慨萬千。
  • 坤晨案例|馬頭村歷史文化陳列館-留下特色,留住鄉愁
    鄉愁是什麼?如何將這這些文化一一展現出來,留下特色,留住鄉愁~服務內容歷史文化陳列館規劃設計及工程製作時間:2017.11-2018.4設計理念01 文化融入,靈動設計馬頭村遺留的歷史文化老物件較多,選擇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觀精緻的物件作為展示點綴之用。一件件帶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記錄了傳統文化的點滴傳承。在裝修風格上,還添加了投影區,設置了二維碼,達到聲像結合,用文字和影像留住鄉愁,豐富村史館內容與形式。
  • 對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的建議
    ,當年有些農耕工具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於長期沒有使用而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尋根鄉愁,留住農耕」,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把我們川南地區農耕時代的耕作工具、生活用具,收集、展示出來,開創了古藺先河,幫助大家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農耕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有益之舉,值得讚揚。
  • 三汊港鎮港頭俞姓人家: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在江西省都昌縣三汊港鎮古稀老人俞聖記家中,今年已過古稀的俞聖記老人,從事木工55載,退休後,看著人們都外出務工,鄉村很多農耕器具慢慢消失,被現代農取而代之,他就萌發了手工製作農具模型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記憶,他用紅梨木和樟木按一定的比例製作各種農耕器具,「這些擺件不僅好看,還能使用,都是按比例縮小後成的的貨真價實的物件,希望後人記住這些農耕文化,不要忘記祖先的智慧。」俞老介紹說。經過幾年的製作,上百套「能動起來」的農具模型,讓人們留住記憶中的鄉愁。俞中棠130餘年前由縣城遷往三汊港,是因為當年的三汊港,憑著暢達的鄱陽湖水系,成為商賈雲集的碼頭。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習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鄉愁,它是一處抹不掉的記憶,如羈鳥戀舊林,如池魚思故淵,熟悉,卻又模糊,往往可以觸動你的內心。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留住他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小小的博物館,濃縮了歷史的精華,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記憶,一幅幅圖片記錄歷史變遷,一處處實景濃縮著記憶。80年代那會兒,家裡能有一臺這樣的電視或自行車,覺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一晃 這麼多年過去了,再看到它們真是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 手繪民俗文化 留住美麗鄉愁
    12月27日,在優美與靜謐的三裡河街道樂中民宿裡,迎來了黃淮學院的17名師生,他們運用他們自身專業,發揮自己藝術特長,對牆面進行了整體繪畫裝飾,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繪到其中,扮靚了新農村,也留住了美麗的鄉愁。
  • 雨天探訪雨兒胡同 老北京怎樣留住老街坊「鄉愁」
    眼前的這一切,得益於北京市東城區近年來的種種努力——通過「架空線入地」、「胡同不停車」、「共生院」等措施,讓「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胡同景觀重現,雨兒胡同也留住了那份老北京街坊的鄉愁。
  • 重慶老人自掏腰包建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歷時十年繪出老地圖
    身為語文老師的劉映升,更是熬更守夜,為那些飽經滄桑的老物件用巴渝方言配上了逾千首生動形象的詩歌。「父親住院前,還擔任陳列館的義務講解員,10多年來不曾間斷。」劉映升的兒子劉剛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今年3月,父親在陳列館整理農具時,突然大汗淋漓,癱倒在地,幸好母親過去叫他吃飯才發現,當時喝了葡萄糖水後慢慢平穩下來。
  • 「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時尚迴響」提供▲一個小朋友用奶杯交換了一位女士的首飾盒。▲觀眾在太原市南肖牆關帝廟的屋內參觀老物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2018年的展覽現場,志願者閆英在為觀眾講解。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王學濤)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的報導。小人書、雪糕壺、老式三五座鐘、縫紉機、黑白電視……走進山西省太原市南肖牆關帝廟的正殿,仿佛穿越回20世紀某個親友的客廳,溫馨而熟悉。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