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人自掏腰包建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歷時十年繪出老地圖

2020-12-20 上遊新聞

劉映升老師教小學生編草把龍

在重慶,有這樣一位老人,他三十年如一日,憑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大到織布機、水車,小到水菸斗、私章,但凡巴渝大地上有過的生產生活器具,幾乎在這裡都能找到。

手繪《蔡家場(農耕)地圖》

他用腳步丈量老「北碚」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一條條老街,一個個老店,一間間老茶館,在他的手繪地圖上,變得鮮活起來,還原當年的繁華。

他,就是劉映升老人。今年3月,在「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整理農具時,劉映生老人突然倒在了地上,後經西南醫院確診為「肝衰竭」……而直到住院前,他仍擔任陳列館義務講解員,即使躺在病床上,最牽掛的,還是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或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鄉愁! 因為故鄉的流逝,希望找回傳統的一種深深的渴望!

半生守護

病床上,仍記掛農耕文化

病床上的劉映升老人

今年75歲的劉映升,是重慶市北碚區蔡家崗鎮的一位退休鄉村教師。從1986年起,他開始收集巴渝傳統農耕生活與生產器具,2006年,劉映升拿出了退休的所有積蓄,賣掉了家裡上千隻雞鴨牛,在北碚區蔡家崗鎮天印村的一處農家院落裡,建起了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女兒劉宏將城裡的房產做了抵押,支持父親收集農具文物、布置展館和整修環境。

「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收集農耕器物上千件,至今已接待中外參觀者數萬人次。身為語文老師的劉映升,更是熬更守夜,為那些飽經滄桑的老物件用巴渝方言配上了逾千首生動形象的詩歌。

「父親住院前,還擔任陳列館的義務講解員,10多年來不曾間斷。」劉映升的兒子劉剛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今年3月,父親在陳列館整理農具時,突然大汗淋漓,癱倒在地,幸好母親過去叫他吃飯才發現,當時喝了葡萄糖水後慢慢平穩下來。

每天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劉剛內疚,他並沒有覺察到父親身體的變化,還是朋友到家裡來耍,才發現父親的臉色發黃,覺得精神也越來越差。回想這十幾年來,父親一直不辭辛勞,他是一位勤學愛學的人,QQ、微信、微博、電腦,無一不通;從2008年起,父親就開始為他的藏品創作詩歌,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解讀巴渝農耕文化,他常常熬更守夜地創作;為了留住城市記憶,父親歷時十餘年,走遍山山水水,手繪了四幅1949年前家鄉的地圖……

3月26日,父親到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檢查,當時轉氨酶達800多,總黃疸指數400多,醫院要求馬上住院治療。到4月7日,主治醫生說,父親病情加重,肝衰竭……只有20%的生存希望,隨時有生命危險。

劉剛說,這幾天,父親躺在病床上,有時候連說話都有些困難了,但半閉著眼睛,都還在向他說著他創作的《巴渝農耕文化圖典·詩歌集》,問出版的事情,心裡牽掛的,仍是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別樣鄉愁

為傳承,喚起人們的鄉愁

這,或許是一種別樣的鄉愁!

今年75歲的劉映升,仍記得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何慧麗說過的一段話:鄉村的地方性文化和傳統性智慧,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生命之根。從鄉村、從歷史去發掘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道德、倫理之源泉;從基層和歷史的根底上,系統地去激活鄉土社會支撐體系的積極因素,發掘出中華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出來!是真的成為收拾人心、凝聚民力的軟實力。去掉了「根」,無論是鄉村建設還是城市建設絕無存在之憑依。

劉映升創辦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就是為了傳承、喚起人們的鄉愁。

2008年,劉映升開始為他的藏品創作歌謠,每一件展品配了一首打油詩,一共1000餘首,這樣就使沒有生命的文物,變成了有生命的歷史。

這還有個故事,上世紀60年代,劉映升辦起了農民夜校——掃盲識字班,村裡一個姓張的中年婦女,人稱「三嫂」,一連幾天學不會寫「張」字。後來,劉映升編了一個順口溜:「豎起兩塊柴,橫起兩塊柴,一個風車鉸鉸穿過來。」就是那個從草書演化來的「張」字,她記住了。50多年過去了,她已八十,還記得那件事。 「這就易於在群眾中,特別是在青少年中傳承。」劉映升說。

第一首《犁》,劉映升這樣寫的:

老水牛拉老犁頭,退出歷史使人惆。

養我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深悠悠。

沒有修飾,人們一讀就懂。劉映升說,他收藏的文物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值多少錢,而在於它記錄了一段歷史。

還記得西南大學尹克林教授來訪時問道:「劉老師,你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我蒙了,我哪來什麼價值連城的鎮館之寶啊!」但清醒了一下腦子,劉映升說道:「不瞞你說,我的鎮館之寶就是幹穀草。」

劉映升說:「一根稻草值多少錢?把稻草挽成一個圈,叫草標,把它插在背著孩子的背篼上,表明要出賣這個孩子。」又一首充滿生活情調的詩歌,就這樣流淌而出:

幹穀草,挽圈圈,背篼兒,插沿沿。

兒是娘的心頭肉,娘賣兒進鬼門關。

勾起了人們點點鄉愁!

十年奔走

腳丈量,希望子孫記住這些老地方

劉映升還繪製了四幅手繪地圖,分別是《蔡家場(農耕)地圖》、《蔡家石板路圖》、《蔡家街道店鋪圖》、《悅來場店鋪圖》,都是1949年前蔡家、悅來的老地圖。和普通地圖不同,這四幅手繪的地圖,更像是消失歷史文化的重現,哪裡曾是農耕地,哪裡曾是石板路,曾經的古鎮店鋪都賣些什麼?在劉映生筆下,老城最有特色的文化鮮活起來。

而這四幅地圖,前後歷經十餘年才完成。「地圖上每一條路,我都走過無數次,看著它們一點點變化……」劉映升說。

比如《悅來場店鋪圖》,還原了解放前悅來場的繁華。「豐」字形的結構地圖,橫向分為上橫街、中橫街和下橫街,縱向街道為正街。街道兩側小橫線,連著一格又一格,每一格,代表著一個老店。

張登武的茶館、李興順的麵館、王恆豐的大茶館,還有針線活店鋪、稀飯店鋪、油館、火炮店鋪、木匠店鋪、煙攤、香燭店鋪、庫房……老地圖一下子將人們帶回到了在當年的悅來場,人來人往,商販吆喝中,生活在蓋碗茶和老故事間流淌開來。

劉映升說,《悅來場店鋪圖》街道石板的寬度,都是自己用腳一步步丈量的。 而另一幅《蔡家場(農耕)地圖》,則明示了當年的手工業、製造業、農耕業的布置。如江家沱鍋廠、獅子口鍛造廠、稱匠廠等。

《蔡家石板地圖》,則以蔡家場為中心,上至歇馬、下至李家場(現禮嘉),路過三溪口、跳蹬壩,左至興隆場,右至悅來場、水土。右下方至水碼頭、龍溪河。《蔡家街道店鋪圖》則記錄了這一條街道上的店鋪分布。窯篾匠、燙槽、呂釘秤、綢緞鋪、吳歪嘴豆花館,甚至細緻到了「官茅廝」和「中國地下黨聯絡地」。

劉映升說,他沒有繪畫的基礎,但由於對歷史文藝感興趣,十多年前,他開始用地圖的形式收集起蔡家、悅來的農耕地圖、店鋪地、街道地圖和石板路地圖。

城市發展後,這些東西都不在了,總覺得可惜,自然就萌生出要通過收集、繪製方式,把它們記錄下來。 「因為,這些都是老城最有特色的文化」記錄下來,只為子子孫孫還能記得這個地方,只為給專家們提供更多有用的歷史參考信息。」劉映升說。

相關新聞>>

幫助老人渡過難關

今年3月,劉映升老人突然罹患肝疾,並發展為肝臟衰竭,急需救治和幫助。 因為敬這一份三十年的堅守,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發出倡議,願朋友們一起伸出援手,幫助劉映生老人渡過難關。也願劉老師早日康復!

1,通過銀行卡轉帳捐款(開戶行:建設銀行重慶北碚支行碚峽路分理處,6217 0037 6003 3330 366 劉剛 )

2,通過支付寶捐款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顧小娟


相關焦點

  • 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捐贈1萬支艾條支持抗「疫」
    2月19日,重慶日報記者獲悉,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北碚區鄉土文化傳播中心)近日向北碚區衛健委捐贈了1萬支艾條,支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劉剛供圖陳列館館長劉剛介紹,春節過後,他就通過多種渠道聯繫供應商,打算捐贈一批口罩,由於貨源緊缺等原因,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後來偶然在新聞中看到艾條用於疫情防控的相關報導,便萌生了捐贈艾條的想法。劉剛輾轉聯繫上北碚區中醫院副院長萬鵬,請教艾條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一些患者因為普通流感到醫院看病,結果感染上新冠肺炎。」
  • 寫了上千首詩的「草把龍爺爺」想用他農耕博物館把鄉愁延續下去
    4月17日上午11時許,75歲的劉映升老人在病床上這樣對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說:「一開始我很怕,我怕事情做不完。但是後來我不怕了,至少我還有事可以做,還有其他人一起做。」劉老爺子的病是肝臟衰竭,皮膚暗淡枯黃,不知是身體原因還是心念事業,短短15分鐘的採訪,劉老爺子雙眼始終盈著淚。他所說的事業,就是對巴渝農耕文化的存留。
  • 城口修齊鎮:老農具留住農耕文化 「迷你」陳列館引人駐足
    近日,修齊鎮文化服務中心在文化站開闢了一間「迷你」陳列館,讓居住在城鎮的人們重拾鄉土記憶裡的農耕文化。    筆者跟隨文服中心主任黃鑫一起走進陳列館,150多件各式各樣的老舊農具琳琅滿目,仿佛在向我們傳遞光陰的故事,將記憶帶回刀耕火種的日子。    「我們收集這些農耕用具的目的,一是想留住歷史的記憶,不讓這些農耕文化消失;二是想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農民的根。」
  • 對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的建議
    對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的建議付忠模 一、我國是農耕文化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很有自己特點和特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尋根鄉愁,留住農耕」,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把我們川南地區農耕時代的耕作工具、生活用具,收集、展示出來,開創了古藺先河,幫助大家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農耕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有益之舉,值得讚揚。
  • 重慶珍檔| 乾隆時的重慶什麼樣?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變遷
    該圖主要表現範圍集中在今渝中半島重慶老城及周邊,並清晰可見當時整個重慶城都囿於城牆之內。作為現存最早的重慶城市地圖,該圖第一次完整地表現了重慶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以及川東道署、重慶府署、巴縣署、總鎮署等行政、軍事機關和治平寺(今羅漢寺)、崇因寺(今長安寺)、東華觀等宗教場所,對於其他信息則表現較少。這也反映出古代重慶城市偏重於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的功能特點。
  • 《重慶歷史地圖集·第二卷》代代有圖 堪稱重慶地圖的家譜
    劉柚伽)「重慶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過去我們是通過文字來記載,即便有圖,也不完全,而今天,重慶終於有了一部這個城市地圖的家譜!」《重慶通史》主編,重慶地方研究會會長周勇表示。6月6日,《重慶歷史地圖集·第二卷》正式出版發行,那麼,圖集的三大板塊到底呈現了重慶怎樣的歷史文化?在《圖集》政區沿革版塊中,代代有圖,一直到1997年,為我們構築了重慶最為完整的一個地圖的家譜。
  • 巴渝博物館重慶行營|巴渝文化的由來
    巴渝文化,就是巴山渝水的文化。巴,指大巴山、巫巴山、秦巴山;渝,指嘉陵江匯入長江之水。「大山大河,奇麗險峻,高峽險灘,上坡下坎」,重慶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重慶人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性格。重慶在遠古便是人類的聚集區,巫巴山地區是巫文明的起源,而巫文化早於易經文化若干年,渝中區是巴蔓子割頭保城的江洲所在地......人類喜水而居,而重慶兩江環抱,巴文化的傳承便延續下來,發展為巴渝文化。
  • 請來重慶巴渝文化博物館找答案
    巴渝文化博物館位於渝中區下半城儲奇門一棟老建築中近百年前的洪崖洞和臨江門魁星閣是什麼樣?傳奇的古巴國女首富又是誰?渝中區下半城儲奇門一棟中西合璧的老建築中隱藏了一座巴渝文化博物館,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該博物館將打造巴渝文化體驗中心,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了解巴渝文化,還能親手體驗梁平木版年畫、蜀繡、拓片等。
  • 巴渝文化,山城重慶的特有的氣息,來了解一下?
    山城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巴渝文化的發源地,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巴渝文化在眾多地方文化裡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中,巴渝文化也越來越多元化。早在漢朝開始,重慶地區就開始接納中原地區的儒學,道學文化。
  • 來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看1000餘件文物
    據了解,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展廳面積800㎡,展廳設計融入中西文化設計精髓,空間與平面、材質與色彩結合,以歷史時間軸為序,通過「歷史遺珍」、「鄉建典範」、「抗戰重鎮」、「繼往開來」四個單元,共計展出文物1000餘件,集中展現自巴國到近現代近2000餘年的北碚歷史。
  • 重慶梁平:「五湖四海」繪出「田園之城」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新華社重慶4月20日電 題:重慶梁平:「五湖四海」繪出「田園之城」  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陶冶  雙桂湖、赤牛湖等「五湖」碧波蕩漾,潤澤城鄉;稻、柚、竹、花「四海」覆蓋山野,四季飄香……  重慶梁平,這座昔日的「川東糧倉」,近年來充分挖掘和運用好農耕文化傳統,以「溼地+」為抓手重塑生態格局
  • 巴渝博物館重慶行營|重慶城的前世
    ——重慶古城重慶最早築城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在今渝中區東部築城。秦滅巴蜀後,丞相張儀首次築城「儀城江州」;第二次是三國時期蜀國李嚴修城;第三次是南宋後期重慶知府彭大雅修築,首設五門;第四次是明代初期重慶衛指揮使戴鼎順應風水,按「九宮八卦」而築。其中,九開門是兩江水入城的水門,八閉門因重慶城內火災頻生,為克火星之故而常閉。
  • 回憶歷史,深入了解紅巖文化,解放重慶歷史陳列館為何選址南泉?
    解放重慶歷史列館放史陳列館解放重慶歷史陳列館位於南溫泉景區建文峰半山腰的解放重慶主戰場遺址旁,展館建築面積236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展覽內容分為解放重慶和二野軍大兩部分,共有展品 235 件,其中老照片 142 張、紙質件 45 張、實物 48 件。
  • 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開館 2000年歲月徐徐展開
    1000餘件文物、99位歷史文化名人牆、重慶最大的下沉式微縮景觀……今(28日)日,備受期待的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在北碚雲清路77號正式開館,並免費向公眾開放。集中展現了自巴國到近現代2000餘年的北碚歷史。
  • 川渝攜手「探尋巴渝文化」 30餘項特色文化項目邀您共賞
    人民網重慶11月24日電 11月24日,由重慶市委網信辦指導,巴南區委網信辦等主辦的「探尋巴渝文化」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啟幕,將持續至12月30日。在1個多月的主題活動中,重慶市巴南區、渝中區、九龍坡區,四川省達州市等川渝11個市區(縣)將通過開設H5專頁、現場雲直播、巴渝文化圖繪長卷傳播、發布巴渝文化主題說唱MV等4項線上線下文化活動,讓廣大網民享受一場川渝風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 重慶值得一去的五個小眾古鎮,古樸典雅,巴渝文化濃鬱
    重慶,我國的直轄市之一,簡稱「渝」。三面環山,城區依山而建,故以「山城」著稱;嘉陵江、烏江在這裡與長江交匯,又以「江城」聞名。重慶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紅巖精神」起源地,世界美食之都。擁有長江三峽,世界遺產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和金佛山等壯麗景觀。
  • 巴渝民俗文化村!集中展現重慶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
    巴渝民俗文化村,是集中展現重慶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坐落在渝北區南開發區雙龍大道東側。全村佔地80畝,整個遊覽區由三院一寺廟一牌坊構成遊覽主體,另有索橋,廣場,湖泊,農舍,曲型長廊茶園,錯落有致的故鄉人農家樂及農耕機具操作展出。
  • 重慶古詩地圖:詩意生活在重慶
    重慶地理地圖微信公眾號消息,自古以來,重慶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厚重深遠的文化歷史讓歷代文人墨客留步於此,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黃庭堅等眾多詩人在巴渝大地留下了燦爛詩篇。
  • 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明日開館
    人民網重慶12月26日電 1000餘件文物、99位歷史文化名人牆、重慶最大的下沉式微縮景觀……本周五,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開館,800平方米展廳將集中展示自巴國到近現代近2000餘年的北碚歷史。   「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 重慶梁平:「五湖四海」繪就「田園之城」
    新華社重慶4月20日電 題:重慶梁平:「五湖四海」繪出「田園之城」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陶冶雙桂湖、赤牛湖等「五湖」碧波蕩漾,潤澤城鄉;稻、柚、竹、花「四海」覆蓋山野,四季飄香……重慶梁平,這座昔日的「川東糧倉」,近年來充分挖掘和運用好農耕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