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 乾隆時的重慶什麼樣?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變遷

2020-12-27 上遊新聞

地圖被稱為「空間信息的載體」,城市地圖更能反應一個城市的變遷。清朝時期重慶城的地圖是什麼樣子?外國人筆下的重慶城地圖有什麼不同?第一艘外國人的機帆船開進重慶是什麼時候?今天的朝天門真叫「朝天門」嗎?

今(17)日,《地圖上的重慶》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開幕。此次精選的這19張地圖,為公眾串起了最近三百年重慶城市的成長史。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獲悉,展覽中最早的一幅地圖為乾隆中期所繪,距今近300年,還有個別珍貴的地圖是從國外複製收集回國。據悉,此次展覽為期三天,市民可前往解放碑步行街免費參觀。

清朝最早的《重慶城圖》距今近300年

第一次完整地表現九開八閉城門

此次展覽中最早的一幅重慶城市地圖,選刊自清乾隆《巴縣誌》,為時任巴縣知縣、也是重慶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知縣王爾鑑所主持修撰,成圖時間大約在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

該圖主要表現範圍集中在今渝中半島重慶老城及周邊,並清晰可見當時整個重慶城都囿於城牆之內。作為現存最早的重慶城市地圖,該圖第一次完整地表現了重慶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以及川東道署、重慶府署、巴縣署、總鎮署等行政、軍事機關和治平寺(今羅漢寺)、崇因寺(今長安寺)、東華觀等宗教場所,對於其他信息則表現較少。這也反映出古代重慶城市偏重於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的功能特點。

記者看到,位於《重慶城圖》上嘉陵江的兩端標註了「上關」和「渝關」,講解員介紹,這稱得上重慶最早的「海關」,「上關」大概位於今天的牛角沱長江大橋一帶,「渝關」位於今天的江北嘴大山村一帶,當時川北富庶,經嘉陵江進出川北的貨物都要在這一帶「過關」。「這也體現了當時重慶的商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嘉陵江一帶。」

法國人所繪《渝城圖》有生活味

原來朝天門有三個門洞兩個甕城

《渝城圖》局部

怎樣區別外國人和中國人所繪的地圖?講解員告訴記者,外國人所繪的城市地圖更重視「人」,更寫實。

展覽上有幅法國人繪得《渝城圖》,地圖上兩江之上大船小船鱗次櫛比,客商相談於船上,市民往來於城內,進出城門的人比肩接踵,城牆梯坎的蜿蜒起、地形地貌伏躍然紙上,就像一幅重慶版的《清明上河圖》。

記者了解到,該圖不同於這次展出的其他地圖,其突破了普通地圖規規矩矩表現地物的做法,將地圖對靜物(地物)的表現和中國傳統繪畫對動物(人物等)的表現結合起來,數以百計的挑夫、轎夫、縴夫、船工、衙役,200多艘大小船隻,以及轎、馬等實物,對當時重慶城的各種生產、生活場景進行了生動的再現,讓地圖活了起來。

同時,有別於《重慶城圖》偏重於表達城市政治、軍事功能的特點,《渝城圖》還大量表現重慶城包括城外河街的商幫、碼頭、錢莊、戲班等商業、文化設施,顯示出開埠前夕重慶封建城市和傳統經濟的繁榮。

據悉,該圖得來不易,其原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近年由市地理信息中心發現後複製回國。經初步考證,該圖繪製時間在清同治到光緒初年之間,時間應早於1886年巴縣知縣國璋所著的《重慶府治全圖》。

值得一提的是,圖上繪出了當時的朝天門由三個門洞和兩個甕城組成,策展人告訴記者,今天的朝天門和通遠門上所書「朝天門」和「通遠門」三字是人們認識的一個誤區,當時朝天門正門上所書為「古渝雄關」,而「朝天門」三字顯得比較落寞,題刻在甕城的城門上。通遠門的正門上所書為「克壯千秋」而不是今天的通遠門。「這表達了統治者一種美好願望。」

第一艘開進重慶城的機帆船

停靠在龍門浩附近標誌重慶開埠

展覽上一張繪於1891-1900年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上有一個小細節引起了記者注意,地圖下方位於長江邊龍門浩附近停靠著一艘叫立德倫的機帆船(裝有動力機械的帆船),講解員告訴記者,這是1981年第一艘駛進重慶的機帆船。

據講解員介紹,這艘平底機帆船是以英國人立德倫的名字命名的。英國人覬覦重慶等中國內陸腹地已久,曾試圖通過緬甸、雲南進入中國內地,但是失敗。1890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籤署《煙臺條約續增專條》。1981年,重慶設立海關正式開埠。

由於三峽暗礁眾多,灘多險急,立德倫在上海專門打造了一艘重達7噸的平底機帆船。1891年3月,立德倫號抵達重慶,當時重慶的大小官員都到朝天門迎接。

重慶開埠後,南岸成為西方列強開設機構的首選之地。英、法、日、美、德等國,紛紛在南岸境內設海關、建碼頭、修倉庫、開洋行……僅今南濱路一線,有法國水師兵營、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多達27家。當時的繁華熱鬧之地,就位於目前南濱路中段的米市街。

不過,立德倫的到來,也使重慶進入了英國人的視野。

最早實測的《新測重慶城全圖》

較為完整保存古代城市格局和風貌

 

《新測重慶城全圖》是重慶第一張用現代測繪手段編制的地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一版發行,本次展出的為1925年編制的第五版。民國以前的重慶城市地圖皆為手繪,受歷史條件局限,對於地形的表現帶有主觀成分,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本圖已經有比例尺和標高點,從此重慶進入了科學認識、展示、推廣城市的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圖的出版商為肇明公司,肇明於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轟炸中被日軍炸毀。而巧合的是,當時日本軍令部侵華時期使用的重慶街市圖,正是在肇明公司編制的這幅《新測重慶城全圖》的基礎上加以細化、修改的。

此外,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幅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是其編繪年代正處於重慶正式建市和第一次拓城前夕,彼時重慶尚未大拆城門城牆和遷墳、修路,重慶城市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城市的格局和風貌。

多知道點>>

1、經濟專題地圖——100年前的《重慶租界商埠圖》

《重慶租界商埠圖》局部

展覽上展出的《重慶租界商埠圖》繪製於1907年,現藏於日本京都大學,作者不詳。所繪範圍東起銅鑼峽、唐家沱,西至佛圖關、鵝公巖,主要展現其間以今渝中半島和江北嘴為中心的長江、嘉陵江沿岸地區。

《重慶租界商埠圖》在以山川、道路、城池為底圖的基礎上,主要展現重慶開埠以來新設的洋行、租界、領事館等之所在,它以醒目的紅色和淺紅色五角星標註了洋商租賃和購買房屋所開設的洋行,以及郵政局、領事館之所在,並以紅色或黑色鞍馬型符號表示釐卡和驗關,無異於一幅與時俱進的具有商務功能的經濟專題地圖。該圖展現了傳統城市在近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景觀變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與相關地圖及衛星照片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對於復原重慶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行形態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保存城市記憶,按圖索驥尋找歷史建築,開展文物保護和歷史街區規劃,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人民」出現在地圖上——解放初期的《重慶市街道圖》

1950年是中國發展史上一個全新的節點。新中國成立後,舊秩序逐步被新秩序全面取代,本圖可能是重慶解放以後第一張公開發行的地圖,記錄了新舊事物兩種形態交替的時期。本圖發行於市人民政府對部分舊地名更名以前,圖上仍然標註有「國府路」、「中正路」等路名,解放碑也標註為舊名「紀功碑」。珊瑚壩機場於1950年長江漲水後棄用,本圖也對其做了最後的記錄。本圖在打銅街標註了「人民銀行」,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於1949年12月成立。本圖上的「人民銀行」取代了「中央銀行」的位置,這可能是「人民」這一新時代的符號第一次出現在重慶地圖上。

從這張圖上也可以看出,經過1929年建市之後尤其是抗戰和陪都時期的持續建設,重慶的城市範圍大大拓展,但彼時地圖對重慶城市範圍的認知,仍然以渝中半島為主。

3、第一張彩繪地圖——《重慶府治全圖》

展覽上有一張繪製於1886—1890年間的《重慶府治全圖》,它是第一張彩繪地圖,由河北清河郡人士張雲軒以國璋版《重慶府治全圖》為基礎增繪而成。《重慶府治全圖》好似一張巨大的鳥瞰圖,張雲軒用半寫意半寫實的手法,把重屋累居的重慶老城淋漓盡致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看到府文廟的泮池經閣,巴縣衙門的儀門大堂,較場口的雜貨街道,還有碼頭邊的梯坎石堡。地圖對重慶城當時幾乎所有的道路、城門和重要的建築、廟宇、府衙、會館都做了精細的描繪,使觀者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清末重慶城的街道名稱、建築種類等,對於研究古代重慶城市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4、川渝地區最早的鐵路出現——《重慶市街道詳圖》

《重慶市街道詳圖》發行於1946年,亞光輿地學社出版,編制者金擎宇、陸先鎧、陸承蔭,是一份由專業地圖製作機構出版的民國時期重慶地圖。

抗戰勝利後國府將還都南京,為繼續建設陪都,國府組織專家編制了《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這張地圖出版於《草案》制訂期間,所反映出的道路網已是《草案》和後來各次城市規劃所依據的基礎。除了已建成馬路外,本圖還繪出了部分規劃建設的道路和待建的成渝鐵路。對於市區沿江渡口的輪渡,本圖按輪船、木船分別繪製了航線。左下角的附圖裡,繪有川渝地區最早的鐵路——北川鐵路。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畢克勤 圖文

原標題:乾隆時的重慶什麼樣子?19張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的風雨變遷

相關焦點

  • 22張新老地圖首次展出 120年重慶城漲了150多倍
    昨日上午,市勘測院、市地理信息中心在觀音橋步行街舉行了「全國測繪日」宣傳活動,首次向市民展示了22張重慶新老地圖。只需10分鐘的走馬觀花,你就能從重慶城版圖的變化,了解重慶城的變遷。  清朝年間     手繪圖描繪重要建築     展出地圖中最老的一幅是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的《重慶府治全圖》。
  • 重慶珍檔|高臺長超68米!重慶老鼓樓規模直逼明清皇宮大門
    作為重慶市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衙署建築遺存,老鼓樓衙署遺址見證了重慶定名以來近千年的沿革變遷。 遺址城牆石磚 始建於1245年的老鼓樓證明宋代重慶城是一座石城 老鼓樓衙署遺址在普通人看來
  • 重慶古詩地圖:詩意生活在重慶
    重慶地理地圖微信公眾號消息,自古以來,重慶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厚重深遠的文化歷史讓歷代文人墨客留步於此,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黃庭堅等眾多詩人在巴渝大地留下了燦爛詩篇。
  • 重慶珍檔丨重慶有多少碼頭?來建川博物館看看這裡的老照片……
    縱橫交錯的河流,形成了重慶城獨一無二的地理結構。迂迴環繞的山水,行駛在江中的人們,居住在水邊的居民,這些獨特的分子匯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碼頭。過去,大家都說水碼頭鬧熱,從朝天門到磁器口,從東水門到望龍門,沒有哪一個碼頭不是商賈雲集之地。那麼,重慶城到底有多少碼頭呢?這些碼頭你又知道多少呢?
  • 重慶珍檔丨重慶城,以姓氏為地名,你能數出來幾個?
    江家巷重慶老城內的街名巷名,大多是在明代就已經形成,如江家巷、韋家院壩、蔡家石堡、肖家涼亭等。「明代以前,重慶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其城主要是作為城邑,即軍事要塞而聞名。南宋時,就以重慶為基地,構建起層層防禦體系,抵抗元蒙入侵。」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介紹,到明代之後,長江上下遊經濟交流增多,重慶才逐漸發展起來,重慶城內也才出現了一些世家大族。李正權說,這些世家大族的住宅往往佔地數畝,形成街道,於是便以其姓而名之。據了解,明代重慶城裡有蹇、劉、牟、曹四姓世家,於是就有蹇家橋、劉家臺、曹家巷等地名。
  • 學海泛舟丨宋末重慶城的城門與城市形態(上)
    【1】萬曆《重慶府志》卷七四《藝文·重慶府城垣記》,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殘卷),第7AB頁。【2】關於兩漢間重慶城址變動的詳細考證,參見藍勇、彭學斌:《古代重慶主城城址位置、範圍、城門變遷考——兼論考古學材料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運用方式》(後省為《古代重慶主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年第2期。
  • 什麼才是最有重慶特色的伴手禮?「重慶好禮」告訴你
    什麼才是最有重慶特色的伴手禮?你可以在「重慶好禮」設計大賽找到答案。9月4日至9月10日,2020「重慶好禮」旅遊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在榮昌區夏布小鎮舉行。活動期間將舉辦「重慶好禮」創意設計大賽、優秀商品大賽、外事禮品評選、產業發展論壇、旅遊商品展示展銷及直播帶貨等系列活動。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注意到,江北區推出了7件原創設計作品和4件文創明星產品參加本次大賽。同時,還組織7家文創企業參加現場文創商品展示銷售。包括重慶特色蜀繡、始於明代的乾恆老號藥香、融合五行色彩的古錢幣拓等等。
  • 重慶融創文旅城,你是一座什麼樣的「城」?
    來源:贏商網Winshang引言當重慶融創文旅城成功發揮文旅+的優勢時,它便是重慶的「城」、消費者的「城」、商家的「城」、合作夥伴的「城」。,以巴渝文化為主題,依託融創文旅全齡、全時、全季和全業態優勢,成為了融創在重慶的標杆文旅項目。
  • 重慶珍檔|原重慶鐵路醫院:少年英雄陳渝夢開始的地方
    在清理過去幾十年的相關資料時,一些藏於箱底多年的記憶,重新走進了該院老中青醫護人員的視野。這家醫院在幾年前,經重慶市編辦審批,增掛「重慶市老年病醫院」的牌子,並成功創建為「國家(市)級敬老文明號」單位。即便如今醫院的發展方向,是以老年醫學為中心,但在老病友們的心裡,這裡仍是那個口口相傳、救死扶傷的「黃桷坪鐵路醫院」。
  • 重慶珍檔丨周恩來的重慶歲月
    2021年1月8日,是周恩來同志逝世45周年。「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周恩來同志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巨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面不朽旗幟。他半個多世紀奮鬥的人生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在周恩來的革命生涯中,重慶的8年歲月,是周恩來革命生涯中輝煌的歷史篇章。
  • 《重慶旅遊指南》地圖出版 帶你玩遍新重慶(圖)
    記者昨日從重慶市勘測院、市地圖編制中心獲悉,一份專門針對旅遊景點設計的《重慶旅遊指南》地圖,目前已經製作完成,全市400餘個大小景點被「一網打盡」,遊客、市民出行,可以按圖尋找自己鍾意的景點、路線。介紹全市400餘個景點據介紹,我市以前曾出版了《重慶市交通旅遊地圖》,僅標註了百餘個知名景點。新的《重慶旅遊指南》與市旅遊局合作編制,包括了全市40個區縣大大小小的景點,標註的景點也從百餘個增加到400餘個。
  • 重慶珍檔∣龔澎在重慶,跨越大半個世紀的美麗
    1938年,燕京大學畢業的她匯入「到延安去、做延安人」的洪流,從上海奔赴延安。也是從那時候起,仰慕革命先烈澎湃的女大學生龔維航,脫掉旗袍和洋裝的同時改了名字,成為延安馬列主義學院第一批學員龔澎。革命者龔澎,風華正茂。一次和同學在延河邊散步,碰到毛主席。她立正站好,行了一個鞠躬禮。主席笑呵呵用濃重的湖南話問:你叫么子啊?龔澎把自己改名的起因說了。
  • 重慶珍檔丨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自此,重慶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量淪陷區的人口開始西遷,政府要員、外國大使、商賈遊民以及難民不斷湧入重慶,人口迅速膨脹。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同地區人口的湧入,同時給與了重慶美食多元化發展的機遇。
  • 300張老照片和124個故事:他們眼中的重慶百年變遷
    該書由重慶五洲世紀集團聯手時光裡獨立書店邀請市民共同創作,分為「故不去的城、忘不掉的人、揮不去的情」三大版塊,共刊登近300張珍貴老照片和124個故事。書中的照片既有那些穿越時空、歷經風雨而保留的老街區、老建築,也有已經不能再現的市井生活原貌;有專家的精品,也有市民的隨手拍,但每一張每一幅無不體現了原滋原味的重慶生活。
  • 老外騎車6小時沒繞出重慶城 民警手繪地圖指路
    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 攝重慶晨報記者 陳翔 報導昨天,本報報導了楊先生騎摩託獨行西藏遭遇車禍,網友紛紛幫他找家人的故事(詳見12日4版)。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獨行俠有些特別,他是來自英國的艾倫。艾倫原本計劃經重慶前往張家界,他在重慶城裡轉了6小時,竟然沒能走出城。他說,重慶的彎道太多,感覺像迷宮。
  • 重慶珍檔丨「龍門石刻」已無存 「龍門皓月」景猶在
    為配合重慶主城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利用工作,重慶市規劃局、重慶市勘測院採用手繪地圖的方式勾畫出主城區28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統稱傳統風貌街區)。14日,重慶市規劃局發布第四個手繪地圖——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為你講述重慶的開埠故事。
  • 地圖太沒個性?快來為你眼中的重慶繪製創意地圖
    華龍網1月14日14時40分訊(記者 周夢瑩)覺得地圖太專業、沒個性?記者今日從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獲悉,重慶首屆創意地圖大賽於今日正式啟動。無論你是打算從重慶出發去旅遊,還是在山城裡轉悠,都可將眼裡的重慶繪製成個性化的創意地圖,更有機會結集出版。
  • 在重慶,需要一臺什麼樣的車?
    巨大的地勢落差讓你在只看地圖的情況下並不能充分了解重慶的大致輪廓,即便地圖上有兩條路挨得很近,走在那條路上,你可能找不到鄰近的那條路在哪,因為它大概率跟你不在一個平面上,可能是在你頭頂上的高架
  • 重慶發布《重慶成語地圖》 黔驢技窮與重慶頗有淵源
    重慶日報訊 (記者郭曉靜)10月15日,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聯合發布了《重慶成語地圖》,地圖梳理了10個與重慶相關的成語,以成語故事的形式來展示重慶的歷史和文化。  來看看哪些成語和重慶相關吧——  黔驢技窮: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但此處的黔並非單指貴州。
  • 重慶過去什麼樣?即將開放的「城市記憶館」有答案
    原標題:重慶過去什麼樣?即將開放的「城市記憶館」有答案 郭旭 攝 原義大利大使館的留聲機、空軍飛行員的皮帽……12月15日,龍門浩老街的裡外巷子內,不少市民正欣賞著屬於龍門浩歷史的老物件。 一條石板街,百年開埠史。重慶市南岸區龍門浩老街不僅在開埠時期繁華一時,也是抗戰風雲的見證者。街區內散布著20多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文物點和文物保護單位,是重慶近代工商業貿易的搖籃,曾是義大利、比利時等許多國家使領館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