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被稱為「空間信息的載體」,城市地圖更能反應一個城市的變遷。清朝時期重慶城的地圖是什麼樣子?外國人筆下的重慶城地圖有什麼不同?第一艘外國人的機帆船開進重慶是什麼時候?今天的朝天門真叫「朝天門」嗎?
今(17)日,《地圖上的重慶》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開幕。此次精選的這19張地圖,為公眾串起了最近三百年重慶城市的成長史。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獲悉,展覽中最早的一幅地圖為乾隆中期所繪,距今近300年,還有個別珍貴的地圖是從國外複製收集回國。據悉,此次展覽為期三天,市民可前往解放碑步行街免費參觀。
清朝最早的《重慶城圖》距今近300年
第一次完整地表現九開八閉城門
此次展覽中最早的一幅重慶城市地圖,選刊自清乾隆《巴縣誌》,為時任巴縣知縣、也是重慶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知縣王爾鑑所主持修撰,成圖時間大約在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
該圖主要表現範圍集中在今渝中半島重慶老城及周邊,並清晰可見當時整個重慶城都囿於城牆之內。作為現存最早的重慶城市地圖,該圖第一次完整地表現了重慶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以及川東道署、重慶府署、巴縣署、總鎮署等行政、軍事機關和治平寺(今羅漢寺)、崇因寺(今長安寺)、東華觀等宗教場所,對於其他信息則表現較少。這也反映出古代重慶城市偏重於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的功能特點。
記者看到,位於《重慶城圖》上嘉陵江的兩端標註了「上關」和「渝關」,講解員介紹,這稱得上重慶最早的「海關」,「上關」大概位於今天的牛角沱長江大橋一帶,「渝關」位於今天的江北嘴大山村一帶,當時川北富庶,經嘉陵江進出川北的貨物都要在這一帶「過關」。「這也體現了當時重慶的商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嘉陵江一帶。」
法國人所繪《渝城圖》有生活味
原來朝天門有三個門洞兩個甕城
《渝城圖》局部
怎樣區別外國人和中國人所繪的地圖?講解員告訴記者,外國人所繪的城市地圖更重視「人」,更寫實。
展覽上有幅法國人繪得《渝城圖》,地圖上兩江之上大船小船鱗次櫛比,客商相談於船上,市民往來於城內,進出城門的人比肩接踵,城牆梯坎的蜿蜒起、地形地貌伏躍然紙上,就像一幅重慶版的《清明上河圖》。
記者了解到,該圖不同於這次展出的其他地圖,其突破了普通地圖規規矩矩表現地物的做法,將地圖對靜物(地物)的表現和中國傳統繪畫對動物(人物等)的表現結合起來,數以百計的挑夫、轎夫、縴夫、船工、衙役,200多艘大小船隻,以及轎、馬等實物,對當時重慶城的各種生產、生活場景進行了生動的再現,讓地圖活了起來。
同時,有別於《重慶城圖》偏重於表達城市政治、軍事功能的特點,《渝城圖》還大量表現重慶城包括城外河街的商幫、碼頭、錢莊、戲班等商業、文化設施,顯示出開埠前夕重慶封建城市和傳統經濟的繁榮。
據悉,該圖得來不易,其原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近年由市地理信息中心發現後複製回國。經初步考證,該圖繪製時間在清同治到光緒初年之間,時間應早於1886年巴縣知縣國璋所著的《重慶府治全圖》。
值得一提的是,圖上繪出了當時的朝天門由三個門洞和兩個甕城組成,策展人告訴記者,今天的朝天門和通遠門上所書「朝天門」和「通遠門」三字是人們認識的一個誤區,當時朝天門正門上所書為「古渝雄關」,而「朝天門」三字顯得比較落寞,題刻在甕城的城門上。通遠門的正門上所書為「克壯千秋」而不是今天的通遠門。「這表達了統治者一種美好願望。」
第一艘開進重慶城的機帆船
停靠在龍門浩附近標誌重慶開埠
展覽上一張繪於1891-1900年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上有一個小細節引起了記者注意,地圖下方位於長江邊龍門浩附近停靠著一艘叫立德倫的機帆船(裝有動力機械的帆船),講解員告訴記者,這是1981年第一艘駛進重慶的機帆船。
據講解員介紹,這艘平底機帆船是以英國人立德倫的名字命名的。英國人覬覦重慶等中國內陸腹地已久,曾試圖通過緬甸、雲南進入中國內地,但是失敗。1890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籤署《煙臺條約續增專條》。1981年,重慶設立海關正式開埠。
由於三峽暗礁眾多,灘多險急,立德倫在上海專門打造了一艘重達7噸的平底機帆船。1891年3月,立德倫號抵達重慶,當時重慶的大小官員都到朝天門迎接。
重慶開埠後,南岸成為西方列強開設機構的首選之地。英、法、日、美、德等國,紛紛在南岸境內設海關、建碼頭、修倉庫、開洋行……僅今南濱路一線,有法國水師兵營、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多達27家。當時的繁華熱鬧之地,就位於目前南濱路中段的米市街。
不過,立德倫的到來,也使重慶進入了英國人的視野。
最早實測的《新測重慶城全圖》
較為完整保存古代城市格局和風貌
《新測重慶城全圖》是重慶第一張用現代測繪手段編制的地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一版發行,本次展出的為1925年編制的第五版。民國以前的重慶城市地圖皆為手繪,受歷史條件局限,對於地形的表現帶有主觀成分,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本圖已經有比例尺和標高點,從此重慶進入了科學認識、展示、推廣城市的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圖的出版商為肇明公司,肇明於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轟炸中被日軍炸毀。而巧合的是,當時日本軍令部侵華時期使用的重慶街市圖,正是在肇明公司編制的這幅《新測重慶城全圖》的基礎上加以細化、修改的。
此外,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幅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是其編繪年代正處於重慶正式建市和第一次拓城前夕,彼時重慶尚未大拆城門城牆和遷墳、修路,重慶城市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城市的格局和風貌。
多知道點>>
1、經濟專題地圖——100年前的《重慶租界商埠圖》
《重慶租界商埠圖》局部
展覽上展出的《重慶租界商埠圖》繪製於1907年,現藏於日本京都大學,作者不詳。所繪範圍東起銅鑼峽、唐家沱,西至佛圖關、鵝公巖,主要展現其間以今渝中半島和江北嘴為中心的長江、嘉陵江沿岸地區。
《重慶租界商埠圖》在以山川、道路、城池為底圖的基礎上,主要展現重慶開埠以來新設的洋行、租界、領事館等之所在,它以醒目的紅色和淺紅色五角星標註了洋商租賃和購買房屋所開設的洋行,以及郵政局、領事館之所在,並以紅色或黑色鞍馬型符號表示釐卡和驗關,無異於一幅與時俱進的具有商務功能的經濟專題地圖。該圖展現了傳統城市在近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景觀變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與相關地圖及衛星照片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對於復原重慶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行形態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保存城市記憶,按圖索驥尋找歷史建築,開展文物保護和歷史街區規劃,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人民」出現在地圖上——解放初期的《重慶市街道圖》
1950年是中國發展史上一個全新的節點。新中國成立後,舊秩序逐步被新秩序全面取代,本圖可能是重慶解放以後第一張公開發行的地圖,記錄了新舊事物兩種形態交替的時期。本圖發行於市人民政府對部分舊地名更名以前,圖上仍然標註有「國府路」、「中正路」等路名,解放碑也標註為舊名「紀功碑」。珊瑚壩機場於1950年長江漲水後棄用,本圖也對其做了最後的記錄。本圖在打銅街標註了「人民銀行」,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於1949年12月成立。本圖上的「人民銀行」取代了「中央銀行」的位置,這可能是「人民」這一新時代的符號第一次出現在重慶地圖上。
從這張圖上也可以看出,經過1929年建市之後尤其是抗戰和陪都時期的持續建設,重慶的城市範圍大大拓展,但彼時地圖對重慶城市範圍的認知,仍然以渝中半島為主。
3、第一張彩繪地圖——《重慶府治全圖》
展覽上有一張繪製於1886—1890年間的《重慶府治全圖》,它是第一張彩繪地圖,由河北清河郡人士張雲軒以國璋版《重慶府治全圖》為基礎增繪而成。《重慶府治全圖》好似一張巨大的鳥瞰圖,張雲軒用半寫意半寫實的手法,把重屋累居的重慶老城淋漓盡致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看到府文廟的泮池經閣,巴縣衙門的儀門大堂,較場口的雜貨街道,還有碼頭邊的梯坎石堡。地圖對重慶城當時幾乎所有的道路、城門和重要的建築、廟宇、府衙、會館都做了精細的描繪,使觀者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清末重慶城的街道名稱、建築種類等,對於研究古代重慶城市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4、川渝地區最早的鐵路出現——《重慶市街道詳圖》
《重慶市街道詳圖》發行於1946年,亞光輿地學社出版,編制者金擎宇、陸先鎧、陸承蔭,是一份由專業地圖製作機構出版的民國時期重慶地圖。
抗戰勝利後國府將還都南京,為繼續建設陪都,國府組織專家編制了《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這張地圖出版於《草案》制訂期間,所反映出的道路網已是《草案》和後來各次城市規劃所依據的基礎。除了已建成馬路外,本圖還繪出了部分規劃建設的道路和待建的成渝鐵路。對於市區沿江渡口的輪渡,本圖按輪船、木船分別繪製了航線。左下角的附圖裡,繪有川渝地區最早的鐵路——北川鐵路。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畢克勤 圖文
原標題:乾隆時的重慶什麼樣子?19張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的風雨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