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就是巴山渝水的文化。巴,指大巴山、巫巴山、秦巴山;渝,指嘉陵江匯入長江之水。
「大山大河,奇麗險峻,高峽險灘,上坡下坎」,重慶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重慶人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性格。重慶在遠古便是人類的聚集區,巫巴山地區是巫文明的起源,而巫文化早於易經文化若干年,渝中區是巴蔓子割頭保城的江洲所在地......人類喜水而居,而重慶兩江環抱,巴文化的傳承便延續下來,發展為巴渝文化。
巴的由來——
巴的字形,是蛇形圖,自古巴人生活在水邊,蛇也習水而居,巴人作戰剛強勇猛,蛇的性格兇猛好鬥,形成了巴字。
巴國在殷商時代已經見稱於世。商代五個氏族爭奪酋長,巴氏族獲勝尊為「廩君」,「巴」就從一個氏族的名稱變成了一個民族。巴人性格豪爽耿直,周武王伐殷紂王,巴師為其前鋒,「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巴人主要活動地為大巴山區和巫巴山地。《華陽國志》記載「東至魚復(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陝西),南極黔涪(彭水酉陽)」
渝字來歷——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裡,「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渝州」便是重慶。
《山海經》:中華始祖伏羲出生在渝水,伏羲的母親華胥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腳印而懷了伏羲。宋代羅泌的《路史》注釋:「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今閬中渝水也。」《後漢書·南蠻傳》稱:「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俗喜歌舞」。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有一統中國的想法,嘉陵江古時稱渝水,重慶又位於嘉陵江、長江交匯處,以渝水為名,改楚州為渝州。渝州所轄範圍為巴縣(原巴郡)、江陽(今大渡口區冬筍壩)和涪陵三縣。「渝州」便流行到今日。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渝州為巴郡。唐高祖時,復改巴郡為渝州,終唐之世始終未再變渝州之名,渝州之稱沿用至北宋晚期,時近六百年之久,千百年來人們通常把重慶簡稱為「渝」或「渝州」。稱該地區的文化為「巴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