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忘記故鄉的樣子。
這些年我再回老家的時候,已經吃不到純正的滷水豆腐了。也許是生活變好了,那個幼時逢年過節就一家一家幫忙做豆腐的跛腳叔叔,已經操起了別的行當,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別人家的豆腐也幾乎都開始用石膏點滷,吃起來發「面」,沒有一點黃豆香。
是誰說的,所謂故鄉就是回不去的地方。我們終其一生行走在世間,見識越來越多的風景,偶爾觸目所見,憶起舊日時光,想到再不見那嫋嫋炊煙,聽不到一聲熟悉吆喝的溫暖情意,總禁不住淚流。我想,只要看過申賦漁的這本《匠人》,大概每個思鄉的人都會有許多陳舊卻珍貴的往事要傾訴。是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的長河,一起回到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
《匠人》封面
特色的裝幀
手捧這本書的時候,遲遲沒有開始閱讀。它的裝幀太有特點,木刻的封面,凸起的觸感,裸書脊,跨頁,塗了墨的毛邊……有人說,感覺這本書像從著火的灶鍋裡搶救出來的一樣,但或許這樣的「粗糙」才配得上它的內容。
塗了墨的毛邊,像從灶火裡搶救出來一般,卻充滿了古樸的力量
設計師朱贏椿這樣說:「這本書的質感要怎麼表達呢?它應該是蒼涼的,但是有一種力量的、沉默的、黑的、重的。這就是我一開始的時候,腦子裡閃過的一個一個的畫面。《匠人》不能太過於設計和精緻,過於精緻的時候反而會沒有力量。」
朱贏椿(右)、申賦漁在推敲匠人的「名字」
在電子書日漸蔓延的時代,在撲面而來令人眼花繚亂的暢銷書的浮誇封面前,邂逅這樣一本帶著時光滄桑感的書,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申村匠人們的故事,被一一定格在書頁裡面,時間令紙張泛黃,而故事卻永遠不會老去。
《匠人》內插
十五位匠人的故事
書裡寫了十五位匠人的故事,他們都是申村的居民,他們的故事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彼此串聯,息息相關。木匠是作者的爺爺,扎燈匠是作者的外公,作者和豆腐匠的兒子桶頭不小心縱火的時候,是篾匠喊來了眾人救火。以匠人們的故事為關鍵點,基本就還原了作者童年時期申村的全貌。
申賦漁從小在申村長大,後來在外闖蕩,離家已十多年。他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忘記故鄉的樣子。」
申村的圖譜和族譜,記錄著這個村落上百年的興衰
那時候的民風淳樸,那時候的人們走街串坊,以情相待,用心相處。瓦匠,織布匠,花匠,雕匠……對於城市來說或許他們只是一段段流動的風景,而在申村,大家守在一起,各持一門手藝,彼此幫忙著各自的生活。只是,曾經的熱鬧已經遠去,如今等待申村的只有破敗,這條有著六百年往事的時光之河,註定要在城市的衝蕩下日漸凋零,不復被人記起。只有文字是與時間抗衡的有力武器,在被遺忘之前,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為的是有一天能夠重溫,能夠摩挲著紙頁,歷數曾在腦海裡有過深刻烙印的名字。
《匠人》內容圖摘
一幅失落的鄉土中國縮影
看書的時候,這些故事總會讓我想起自己童年記憶中的人和事。隔壁老李捲菸的招牌動作,見我偷果子就嚇唬我的二大爺,笑聲略為恐怖的孫媽……夏天的時候,瓦匠家總會裝一個大喇嘛放歌給全村聽,我經常站在牆頭上扯著嗓子跟著唱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而進入深冬後,每家每戶都開始醃菜,淘米,包豆包,左鄰右舍都來幫忙,男人們一屜屜往鍋裡蒸,女人們嘮著嗑,邊笑邊包,其樂融融。而這些,在我近幾年回去的時候,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從前只覺時光慢,而今頻頻想回首。長大後,更多家鄉人的消息,只能聽父輩們無意中聊起,誰誰誰去世了,誰誰誰發生了什麼事,誰誰誰在城裡幹起了什麼行當,聽說他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就像書裡面,豆腐匠的妻兒去了外鄉,剃頭匠的房屋也早沒了痕跡。鄉村在日漸凋落,而手藝也在慢慢失傳。
修鍋匠,一個漸漸被遺忘的行當
花匠、織布匠、篾匠……申村人們曾經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就在屋前屋後,隨著手藝人們的消失,技藝也在被一點點遺忘。這是時代所不可避免的變遷,但於作者,卻是在一點點割斷他和故鄉的聯繫。沒了根,我們都會是城市的流浪者。所以,作者寫了這樣一本書,或許是他對他自己所生活過的故鄉的祭奠文,而從這些故事中,我們總會看到自己故鄉的影子。就這一點而言,讀這本書已足夠值得。
編輯:朝歌
圖:獨木鳥
現在購買書單內的圖書,即可收到讀者·文房發出的禮物一份,更多年度書單信息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讀者·文房」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