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書單《匠人》:記憶中的故鄉,你回不去也忘不掉

2021-02-19 讀者

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忘記故鄉的樣子。


這些年我再回老家的時候,已經吃不到純正的滷水豆腐了。也許是生活變好了,那個幼時逢年過節就一家一家幫忙做豆腐的跛腳叔叔,已經操起了別的行當,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別人家的豆腐也幾乎都開始用石膏點滷,吃起來發「面」,沒有一點黃豆香。

是誰說的,所謂故鄉就是回不去的地方。我們終其一生行走在世間,見識越來越多的風景,偶爾觸目所見,憶起舊日時光,想到再不見那嫋嫋炊煙,聽不到一聲熟悉吆喝的溫暖情意,總禁不住淚流。我想,只要看過申賦漁的這本《匠人》,大概每個思鄉的人都會有許多陳舊卻珍貴的往事要傾訴。是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的長河,一起回到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

《匠人》封面

特色的裝幀

手捧這本書的時候,遲遲沒有開始閱讀。它的裝幀太有特點,木刻的封面,凸起的觸感,裸書脊,跨頁,塗了墨的毛邊……有人說,感覺這本書像從著火的灶鍋裡搶救出來的一樣,但或許這樣的「粗糙」才配得上它的內容。

塗了墨的毛邊,像從灶火裡搶救出來一般,卻充滿了古樸的力量

設計師朱贏椿這樣說:「這本書的質感要怎麼表達呢?它應該是蒼涼的,但是有一種力量的、沉默的、黑的、重的。這就是我一開始的時候,腦子裡閃過的一個一個的畫面。《匠人》不能太過於設計和精緻,過於精緻的時候反而會沒有力量。」

朱贏椿(右)、申賦漁在推敲匠人的「名字」

在電子書日漸蔓延的時代,在撲面而來令人眼花繚亂的暢銷書的浮誇封面前,邂逅這樣一本帶著時光滄桑感的書,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申村匠人們的故事,被一一定格在書頁裡面,時間令紙張泛黃,而故事卻永遠不會老去。

《匠人》內插

十五位匠人的故事

書裡寫了十五位匠人的故事,他們都是申村的居民,他們的故事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彼此串聯,息息相關。木匠是作者的爺爺,扎燈匠是作者的外公,作者和豆腐匠的兒子桶頭不小心縱火的時候,是篾匠喊來了眾人救火。以匠人們的故事為關鍵點,基本就還原了作者童年時期申村的全貌。

申賦漁從小在申村長大,後來在外闖蕩,離家已十多年。他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忘記故鄉的樣子。」

申村的圖譜和族譜,記錄著這個村落上百年的興衰

那時候的民風淳樸,那時候的人們走街串坊,以情相待,用心相處。瓦匠,織布匠,花匠,雕匠……對於城市來說或許他們只是一段段流動的風景,而在申村,大家守在一起,各持一門手藝,彼此幫忙著各自的生活。只是,曾經的熱鬧已經遠去,如今等待申村的只有破敗,這條有著六百年往事的時光之河,註定要在城市的衝蕩下日漸凋零,不復被人記起。只有文字是與時間抗衡的有力武器,在被遺忘之前,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為的是有一天能夠重溫,能夠摩挲著紙頁,歷數曾在腦海裡有過深刻烙印的名字。

《匠人》內容圖摘

一幅失落的鄉土中國縮影

看書的時候,這些故事總會讓我想起自己童年記憶中的人和事。隔壁老李捲菸的招牌動作,見我偷果子就嚇唬我的二大爺,笑聲略為恐怖的孫媽……夏天的時候,瓦匠家總會裝一個大喇嘛放歌給全村聽,我經常站在牆頭上扯著嗓子跟著唱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而進入深冬後,每家每戶都開始醃菜,淘米,包豆包,左鄰右舍都來幫忙,男人們一屜屜往鍋裡蒸,女人們嘮著嗑,邊笑邊包,其樂融融。而這些,在我近幾年回去的時候,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從前只覺時光慢,而今頻頻想回首。長大後,更多家鄉人的消息,只能聽父輩們無意中聊起,誰誰誰去世了,誰誰誰發生了什麼事,誰誰誰在城裡幹起了什麼行當,聽說他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就像書裡面,豆腐匠的妻兒去了外鄉,剃頭匠的房屋也早沒了痕跡。鄉村在日漸凋落,而手藝也在慢慢失傳。

修鍋匠,一個漸漸被遺忘的行當

花匠、織布匠、篾匠……申村人們曾經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就在屋前屋後,隨著手藝人們的消失,技藝也在被一點點遺忘。這是時代所不可避免的變遷,但於作者,卻是在一點點割斷他和故鄉的聯繫。沒了根,我們都會是城市的流浪者。所以,作者寫了這樣一本書,或許是他對他自己所生活過的故鄉的祭奠文,而從這些故事中,我們總會看到自己故鄉的影子。就這一點而言,讀這本書已足夠值得。

申賦漁,作家、記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一個一個人》《阿爾薩斯的一年》等。先後在《天津日報》 《杭州日報》《福州日報》《揚子晚報》《石家莊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開設專欄。導演有《龍的重生》(中法合拍)《不哭》《尋夢總統府》等紀錄片。曾任南京日 報駐法國記者。現為南京日報「申賦漁工作室」主持人。現任南京書衣坊工作室設計總監,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設計或策劃的圖書曾多次獲得國內外設計大獎,並數次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稱號。

編輯:朝歌

圖:獨木鳥

《讀者》推薦:2015年度書單,10本好書不可辜負

現在購買書單內的圖書,即可收到讀者·文房發出的禮物一份,更多年度書單信息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讀者·文房」查看吧!



相關焦點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匠人》:失落故鄉的守望者
    他們不在了,我的故鄉也就真正沒有了,我將真正成為流浪在城市裡的孤兒。據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完全忘掉故鄉的樣子。」  《匠人》講述了作者申賦漁的家鄉——申村中一個個手工藝匠人及其家族的命運故事,有花匠、雕匠、鐵匠、裁衣……從這些故事中,展現了蘇北一個幾萬人大村的鄉土、生活變遷,追憶了作者失落的故鄉。
  • 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還原許多人記憶中的故鄉老屋。新時報記者王樂濤 趙曉昕攝&nbsp&nbsp&nbsp&nbsp生活在濟南,李義中始終懷念回不去的故鄉。&nbsp&nbsp&nbsp&nbsp「這個柴火灶煮出來的飯,我可是沒少吃……」李義中望著「奶奶家」的廚房感嘆。
  • 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從前
    故鄉,別了;從前的時光,別了;那些溫馨的歲月,再也回不去了。「故鄉是一壇陳年老酒,在我心裡擱置的時間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香;故鄉是一杯龍井綠茶,在我心裡泡的時間越長,它的味道就越濃鬱。」我們一大早就趕著牛兒,去山坡吃草。其實牛兒不需要人管的,只需牽到山坡上,而我們便像脫了線的風箏一樣,撒著丫子在山上亂跑。或比賽爬樹,看看誰爬的最高,看看誰能掏到樹梢上的鳥蛋;或從紙盒中拿出蟋蟀,相互鬥著,叫喊聲,喝彩聲,連綿不絕;或在池塘洗澡,看誰憋氣憋的最久。
  • 回不去的故鄉 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
    回不去的故鄉 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故鄉已在遠方 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每個人都有故鄉,我也不例外。我從前很討厭鄉土、懷舊、懷鄉,我以為此類人類寫作幾千年的作品,有何價值和意義?但是如果一個人中年以後,很多思想、想法會變化,譬如我現在就常到鄉下、農村、山裡去,偶爾會懷鄉、懷念故鄉。故鄉已經回不去了,徹底失去了,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作為一個地理符號和名詞早已經消失,取代他的是一個別墅群和住宅區。三十年來,我回故鄉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是對於故鄉感覺卻是越來越熟悉。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故鄉的老屋,已經快40年了,從我出生,到外出求學,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都是在老屋中度過的,她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歡笑和樂趣。當年,我家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場」,尤其是晚上,寬大的院裡,成了村裡孩子們歡樂的海洋。
  • 李子柒爆紅背後,是逃不開的都市,回不去的故鄉
    他們爆火和賺得盆滿缽滿的背後,其實折射出的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新城市人群的尷尬現狀:逃不開的都市,回不去的故鄉。對鄉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中國血緣地緣文化生於1980年代的蔡承志,來自湖南一個離縣城30公裡的山村。他記憶裡,家鄉是清澈的小河,金黃色的稻田,榨油彈棉花等各種小作坊。
  • 男人記憶中的那個她,真的忘不掉,這幾種表現,根本掩飾不了
    在愛情中,人們對於容易得到的,就會容易不珍惜。對於那些難以得到的,卻會牢記在心裡。忘不掉的是那個人,還是那段過往,或者兩者皆有。不管是哪一種,兩個人當初在一起都是不容易的,期間會有很多喜怒哀樂。等到分手後,又是另一種感受,會讓你牢記在心裡,哪怕是開始了下一段的戀情,你也不曾會忘記它。
  • 記憶中故鄉的老屋
    記憶中故鄉的老屋,常見於1980年代的鄉村,好多是我們父輩的婚房。記憶中故鄉的老屋,青磚灰瓦,木門木窗,有門檻有門杵。主屋分三開間,中間是廳堂,兩邊是臥室。因為空間有限,每個臥室又會再分為前後兩間,臥室前面作為睡房,後面一部分用作屯糧。
  • 《匠人》新浪好書榜6月拔頭籌 申賦漁寫匠人回憶故鄉「申村」
    2015年7月31日訊,曾出版《逝者如渡渡》、《一個一個人》等散文集的南京作家、記者申賦漁在他的新書《匠人》中如是寫道。這大概就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了。這本書在新浪中國好書榜6月榜中拔得頭籌,通過寫一個一個匠人的故事,寫「屋前屋後」的故事,作者試圖在自己忘記之前努力回憶起「故鄉的樣子」。
  • 張嘉佳:故鄉是從小拼命逃離,長大想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02在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中,主人公劉十三心裡,故鄉是外婆王鶯鶯。是那個會風風火火開著拖拉機絕塵而去;會在田野裡打麻將,會給錢讓他去看青春教育片的酷酷的外婆王鶯鶯。我們以為還有許多機會可以回頭,可是列車越開越快,我們想回頭,路途上總有各種狀況,讓你無法掉頭。漸漸的,越走越遠。所謂故鄉,就是我們從小拼命逃離,長大了無數次想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 回不去的故鄉之:抓螃蟹
    每年中秋前後,橙黃橘綠時節,都要或主動或被動地吃上幾回,以提醒自己美麗的秋天來了。那大螯裡的嫩肉,那雄蟹的膏,那雌蟹的黃,簡直就是鳳髓龍肝,讓人唇齒留香,三月不知肉味。正兒八經地喜歡上吃蟹,是2006年6月,北漂到北京後才開始的;之前在廣東,大如巴掌的海蟹我都不吃——在我32歲之前的人生中,總覺得螃蟹那廝看起來面目猙獰,影響胃口,揣摩著其味道也好不到哪兒去。
  • 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當孟慶楠採訪齊峰,齊峰說:有歌聲的地方,就有草原,就是遊牧民族的故鄉。一句話,頓時讓我百感交集,如同突然間打開的泉眼,汩汩噴湧著情感;又如突然拎起的一個線索,將所有不關聯或者關聯不緊密的東西聯繫起來。那,就是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這兩種毒都指向同一個地方——故鄉,即使有的回得去,比如與冠狀病毒無關的;有的回不去,比如被病毒暫時籠罩的武漢三鎮的人們。但年雖然是團圓的日子,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再到今天的武漢三鎮,故鄉,只是跟回不去的童年一樣,她只會存在美好的記憶裡,一遍一遍地敲打人生而在世的惆悵。
  • 不曾有過詩與遠方,只有回不去的故鄉
    你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有怎樣的理由,背上行囊離開你的故鄉。人在列車上,行李在搖晃,你對著父母親說,爸媽,我要出去闖蕩。與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各奔東西,都懷揣各自的理想。你一路向南,踏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地他鄉,憑著豪言壯志,好幾年擠在大城市裡的十米平方。
  • 於福傑:故鄉是一個念想,是一段回不去的舊時光
    ****************不一樣的故鄉作者:於福傑故鄉是一個念想,是一段回不去的舊時光。那時的奶奶梳著髮髻,我們叫"疙瘩揪",夏天裡總愛倚著木門,向遠處張望。記得她有一次指著菜園外的地方說:「你看老吳太太走得多快,一溜兒火線地走沒影兒了」 。 " 一溜兒火線"是什麼意思呢?大概是形容快成一道光吧。梳著疙瘩揪的奶奶穿著帶大襟兒的褂子,系鈕襻的那種。依靠著褪了漆色的木門,在老母雞咯咯噠咯咯噠炫耀似的歡叫聲裡,站成了一副暖色的油畫。 關於西院鄰居的記憶,是優美的笛音。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在故鄉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了農村的破敗與農民的悽苦生活,心裡感到十分悲苦,於是就在1921年1月以這次回鄉的所見所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並發表在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在這篇小說中,「我」回到家鄉,發現家鄉與之前大不相同,早已失去往日的光彩,變得蕭索落敗起來。
  • 懷舊: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生活讓人懷念!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多少人就這樣,一直在路上,卻再也回不到夢裡的故鄉。繁華的城市有著自己養家餬口的工作,城市容不下靈魂,農村放不下肉身,因此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的生活讓人懷念。如果真的有時光機,好像回到童年。
  • 大米花、小餅乾、麥麗素,回不去的童年,忘不掉的記憶,似水流年
    一、揮之不去的記憶,回不去的童年小時候我老家在農村,父親是村長,母親是村裡合作社的大主管。過去的合作社就類似於現在的超市,人們所有吃的、用的都可以到合作社來購買。由於我母親的緣故,對於各種零食我就有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契機。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在《靜夜思》中,夜深人靜,詩人獨自坐在井欄上。想像這個畫面,是不是感覺更貼合詩中的心情?在古代,井就像家,所以說背井離鄉。那麼坐在井欄上,夜又涼,再把地上的月光錯當成霜,能不思故鄉嗎?舉頭望明月,一仰;低頭思故鄉,一俯。俯仰之間,多少前塵影事,盡成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