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爆紅背後,是逃不開的都市,回不去的故鄉

2020-12-23 虎嗅APP


抖音和快手,帶火了一大批視頻網紅,其中有一類,主打鄉村生活,格外受歡迎。他們展示農村的風土人情,田園風景,特產美食,典型代表就是抖音的李子柒、村生莫、快手的格絨卓姆等帳號。他們爆火和賺得盆滿缽滿的背後,其實折射出的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新城市人群的尷尬現狀:逃不開的都市,回不去的故鄉。對鄉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中國血緣地緣文化


生於1980年代的蔡承志,來自湖南一個離縣城30公裡的山村。他記憶裡,家鄉是清澈的小河,金黃色的稻田,榨油彈棉花等各種小作坊。從他18歲去長沙讀大學,再到深圳工作,創業,已經很少回家鄉了。


他的工廠在深圳寶安,小孩在深圳出生,客戶來自全球各地,他喜歡電影、書店、地鐵等城市生活方式。但是,在他朋友圈,有很多轉發的短視頻,都與故鄉有關:老家下雪了,春天來了,山上的樹又綠了。但他也知道,自己回不去了。


類似小蔡這樣的城市人群並不少。中國長達上千年的農業社會文明,深入的影響中國人文化和心理的,有兩個主要因素:血緣和地緣。


血緣聚焦在人,主要是直系和旁系親屬,解決出生的問題,你姓什麼?祖先是誰?和哪些人是一條血脈上?這在農業時代,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區分自己人的核心元素。有無血緣關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能否在一個地方生存下去。比如《白鹿原》的鹿白兩家,就是白鹿原上的大戶,族長只能在這兩家產生,有絕對話語權,其他的小戶姓,要想在當地生存下去,就必須按他們的遊戲規則來進行。


地緣是地域關係,延伸到在某些特定區域或者場合,有過共同生活,工作或學習經歷的群體,比如老鄉、校友、戰友等,這些關係在人口出現流動時期,能夠在初來乍到時,快速的集結有共同背景的人,迅速融入新環境並穩定下來。所以老鄉會,校友會,成了很多人初到一個新的城市等新環境社交破冰的最有效方式。


1978年,中國城鎮人口1.7億,城市化為17.9%。截止到2011年,中國邁過了關鍵性的一步,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為51%。預計到2030年,整體城鎮人口超過10億人。城鎮化比例超過60%~70%。


換句話說,絕大部分當下城市的群體,根都在農村。不管是血緣,還是地緣上,都與農村緊密相關。現在正處在社會中堅階層,生於1970、1980、1990後的一大批人,通過讀書,工作,經商,隨遷等方式,完成了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過程。


即使這些人,身份和環境已經變化,表面上已經完全從戶籍、工作、口音上完全擺脫了農村和家鄉。但是心理上,不管你承認還是否認,你不能抹掉你的血緣,地緣相關因素對你深入骨髓的影響。


陳曉卿在提到人的童年,「人的口味,基本上被童年的生活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極難被徹底改變。」後續很多的生活習慣,都是對童年的回憶。抖音上遠嫁美國的「碎嘴許美達」,粉絲1000多萬,和美國人結婚生子,但喜歡的食物,還是被很多人深惡痛絕的螺螄粉。


在一線大城市裡,體現最明顯的就是深圳,這個改革開放才正式建立的城市,常住人口在1200萬~1300萬,加上流動人口超過2000萬,但是一到春節,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那些在騰訊大疆等各種大公司上班,收入不菲、衣著光鮮、喝著喜茶和手磨咖啡的Jack、Pony等白領們,會在這個時候,再次回到湖南四川河南等生養他們的地方,成為狗蛋、小馬等,完成一年一度的遷徙和回歸儀式。



當然,隨著故鄉親人的逝去,棚改等變化,回去的頻率越來越低。很多人在法律上社會身份上,已經完成了城市人轉化的過程。但是心理的迭代需要至少2代~3代才能完成,現在在城市出生長大的00後,10後,他們基本上徹底上割斷了地緣的關聯。


2019年春節深圳南山中心區街景


中國人歷來講究葉落歸根,魂歸故裡。在記錄中國鄉村變化的《崖邊報告》裡,閻海軍的大伯閻林,從1949年入伍,打仗,轉業,在城裡安置了多套房產,但最後,還是回到了自己貧瘠的老家養老,並囑咐子女,死後要安葬在老家。


但對於,已經進城的中國人來說,在當下城鎮化加劇,棚改洶湧,老家拆遷,教育醫療工作資源集中在核心城市的前提下,很多人只能對故鄉和農村精神嚮往,嚴格傳統意義上的故鄉已經面目全非,他們已經回不去了。對於鄉村生活,「雖不能至,然心嚮往。」而想李子柒、村上莫等那些美好的鄉村視頻,就成了他們最好的寄託之一。


城市呆不下,故鄉回不去


村生莫視頻的評論是各種羨慕


中國是一個數千年的農業國家,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深入人心。但城市化在全球都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加拿大學者道格桑德斯在《落腳城市》裡提到 ,不管是亞洲,歐洲,非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一直在發生,過去200年到現在一直如此。包括城市化程度已經非常高的日本和美國。


但是歐美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逆城市化。


1970年代,歐美城市化到一定階段之後,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城市人群開始厭惡都市的嘈雜擁擠的生活,嚮往寧靜的鄉村生活。於是富人首先往郊區或者農村流動。然後是中產階級。人口遷移的方向發生了倒轉,大城市人口數量減少。


針對這種現象,美國地理學者布賴恩·J·L·貝裡,提出了逆城市化的概念。


在中國,目前城市化還沒有完全完成,但是城市人群,已經面臨著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汙染、人情冷漠、食材無味等問題,嚮往著藍天白雲、詩和遠方、慢節奏和尊嚴。


2018年,有自媒體帳號策劃了逃離北上廣深的選題,火爆一時,都市人的心理可見一斑。


但是,逃離賴以為生的都市,想想是可以的,但如果真的實施,大多數都以悲劇收場。「逃離北京去雲南:一場註定失敗的騙局。」「那些逃離北上廣深的年輕人,又逃回來了。」核心資源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小地方的教育醫療資源匱乏,工作配套缺失,人際關係複雜等現實問題,讓這些追求詩和遠方的白領們,不管內心如何嚮往鄉村。也只能乖乖的留在或回到了城市。


有學歷有相對穩定收入的白領如此,中國的本科普及率現在是4%左右,對於大多數進城務工人群來說,他們可能沒有學歷,沒有人脈,更多是從事基層的工作。他們需要邁過更多坎。


其中戶口就是一道無形的牆。在一線城市裡,且不說戶口門檻最高的北京,即使在入戶最方便的深圳,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些門檻也不低。深圳採用的是積分入戶,學歷,社保,房子,公益等等,整體加起來,達到標準,就可以入戶。但是很多底層的民眾,因為學歷,收入的問題,遠遠達不到入戶標準,這直接影響了他們下一代的發展。他們的後代被固定在和他們同樣的基層。


李小芳,一個做餐飲的湖南人,來深圳超過10年,經營著湘菜小餐館,現在開了兩家店子,請了5個全職工人,2個臨時工,一年營收流水超過300萬。但是因為夫妻兩個人沒有深圳戶籍,正在讀幼兒園的小孩,可能無法入讀公立小學和初中。


深圳是一個中小學教育資源特別緊張的城市,全市初中畢業生,只有50%能進入公立高中。如果小芳的孩子沒有深戶,考高中,錄取分數線比本地戶籍考生要多出20分~40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在深圳長大的外地學生,直接選擇了放棄,去讀職業技校,而不是高中。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在這個高學歷密集的大城市裡,競爭力上可能要低很多。


小芳沒有學歷,沒有買房,沒有交社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積分達不到入戶標準,於是交了5萬塊,去考一個麵點師的職業資格證,然後用這個資格證來提升積分,這個資格證在實際工作中沒有任何幫助。這花去了他們夫妻一年利潤的15%還要多。


城市呆不下,老家回不去故鄉,要麼被拆遷,棚改,老房子沒了,上樓了,或者已經荒廢。


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是深圳人,但另一方面,別人問到他們時,他們總是強調自己的祖籍,我是湖南四川江西等地人。


約翰·契弗的《沃普蕭紀事》,就記錄了美國城市化進程中個人的孤獨感,主人公之一的貝特西從鄉村來到城市,特別孤獨,想認識新朋友,卻屢屢失敗。相對於城市文明的距離感,鄉村文明薰陶出來的群體,更缺少安全感和社交能力。不誇張的說,抖音快手裡的鄉村視頻,給了這些城市人群心理慰藉,其實他們並不會回去。因為回去意味著失業和更加貧窮,留在城市,可能還有機會。


農村真的那麼美好嗎?


在很多人印象裡,農村都是李子柒視頻裡展示的那樣,田園風光,歲月靜好、酒茶詩食,但真實的農村,離人們幻想恐怕要差很遠,連李子柒在接受專訪時也說:「真實的農村,並沒有這麼好看。」


很多從鄉村出來的人,為何如此思念那個曾經醫療,教育,基礎建設落後的家鄉呢?這其實和人類大腦的機制有關係。


2017年,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戴維斯,發現了主動遺忘的機制。確認了一種主動遺忘的機制,稱為「本質性遺忘」。大腦內部的遺忘細胞可以分解記憶。大腦會保留那些它們認為重要的部分,而擦除那些非必要記憶的部分。


這種選擇性遺忘機制,在大多數人進城後體現非常明顯。正是因為對家鄉渴望和思念,會不斷強化家鄉中美好的部分,而自動選擇遺忘貧窮,落後,困苦的部分。我們會刻意遺忘那些曾經生活經歷中那些苦難的部分,農村的貧困,愚昧,衛生,醫療和教育資源缺乏,為了一隻母雞或者一畝三分地,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死去活來;但是這些在大多數人進城後,隨著城市化的加劇,都逐漸淡忘了,我們記得的是草長鶯飛,小橋流水,原生態的食材,夜不閉戶的淳樸。


知乎上關於大學生養蝦被哄搶的評論


2019年,有則很火的新聞,是湖南大學生回家鄉創業養蝦,結果被村裡的人哄搶,瀕臨破產。這件事引發了很多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說出了自己農村生活中那些荒唐甚至慘不忍睹的事情。類似的新聞其實並不在少數,剛熟的西瓜被踩爛,側翻的貨車被洗劫等等,儘管現在的鄉村,基礎建設和法治,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和北上廣深的發展,觀念意識比起來,還是被摺疊的兩個世界。


《崖邊報告》提到進城的人對鄉村的記憶時說:「人的一生,最深刻的記憶來自於童年,離開童年生長的地方,一輩子最深刻的記憶還駐守在故鄉。對於有鄉村生活經驗的人來說,有關童年 的回味,總是豐富多彩,絢爛多姿的。所有由鄉村向城市遷徙並落腳城市的人都會有淡淡的鄉愁,都會有幽幽的鄉戀。」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想像中的美好故鄉。


魏晉時期的陶淵明,可以當成逃離都市的鼻祖,在《歸園田居》裡,表達出了當下無數都市人的心聲:「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但隱居後的陶淵明,依然有好友江州刺史王弘、始安太守顏延之等達官貴人,照顧衣食起居。作為城市人裡的一員,面臨著各種現實生活,我們只能心神往之,但卻無法達之。


相關焦點

  • 李子柒憑什麼爆紅美國?
    她是中國最神秘的網紅。 也許網紅對於有些人來說是個貶義詞,但是李子柒卻因視頻帶來的正能量而廣受稱讚: Positive energy:正能量 Positive value:正面價值 更何況李子柒現在已經不是實紅而是
  • 李子柒之後,中國老大爺Youtube爆紅,背後有一個共性!
    在網上,「阿木爺爺」成為李子柒之後又一個出圈的中國網紅,有人甚至稱他為「當代魯班」。即便如此,王德文還是不以為然:「什麼網紅啊?我就是個普通農民,會點木工活。」對很多人而言,他們不是被「阿木爺爺」的技術所徵服,而是看到了傳統工藝背後的情感美學。阿木爺爺在傳統工藝上這麼有創造性,是為了他的孫子,就像他說的,只要孫子要什麼,我變著法也要把它做出來。看著他為孫子做出的可收縮的將軍案,有網友說:這小子坐在將軍案前的樣子,就一個成竹在胸,幹啥啥不慌。
  • 從李子柒到李佳琦,哪有什麼一夜爆紅,不過是厚積薄發
    不,是他們自己的沉澱,自己的不斷增值成長,贏得了別人的關注。李子柒:遵從內心而活!李子柒是因為2012年的一次變故,決定回老家,沒想到這成了她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興許是她在外長達8年的漂泊,讓她更加思念曾經在深山中的生活,她的願望很簡單,便是與奶奶能一起過上簡簡單單的農家生活。
  • 從網紅李子柒爆紅現象,談文創的本質
    來自中國的「國際網紅」李子柒然而近期,便有這樣一位「非典型」的90後網紅──李子柒,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截至2020年10月15日,她不僅在國內擁有2,694萬個粉絲,其國外頻道也突破了1,200萬名粉絲,一躍成為擁有許多外國粉絲的「國際網紅」。
  • 李子柒爆紅: 既然做直播能成功, 為何還要努力中高考?
    做過服務員端過盤子,睡過公園椅子,也連續啃過兩個月的饅頭,甚至去酒吧當過DJ。直到奶奶生病,孝順的李子柒害怕會留下遺憾,毅然決然離開都市生活回到奶奶身邊陪伴著。直到2018年8月17日,李子柒同名天貓店鋪正式開業。上線6天之後,這個當時僅有五款產品的店鋪銷售量破15萬、銷售額破千萬。一年後,李子柒旗艦店在售21款產品顯示的總銷量突破130萬,總銷售額高達7100萬。李子柒IP的背後價值,正在被快速挖掘。李子柒從零起步,憑藉一己之力收穫了第一批粉絲。
  • 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從前
    故鄉,別了;從前的時光,別了;那些溫馨的歲月,再也回不去了。「故鄉是一壇陳年老酒,在我心裡擱置的時間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香;故鄉是一杯龍井綠茶,在我心裡泡的時間越長,它的味道就越濃鬱。」我們一大早就趕著牛兒,去山坡吃草。其實牛兒不需要人管的,只需牽到山坡上,而我們便像脫了線的風箏一樣,撒著丫子在山上亂跑。或比賽爬樹,看看誰爬的最高,看看誰能掏到樹梢上的鳥蛋;或從紙盒中拿出蟋蟀,相互鬥著,叫喊聲,喝彩聲,連綿不絕;或在池塘洗澡,看誰憋氣憋的最久。
  • 我不排斥網紅,但請遠離孩子們的課本,李子柒也一樣
    這一句話猶如醍醐灌頂,對,憑什麼義務教育階段會讓孩子們在試卷這種正式莊嚴的地方出現網紅!作為家長中的一員,我也有同樣的聲音:我不排斥網紅,我也喜歡看李子柒的視頻,但這是成年人的世界,小孩子要了解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等多種途徑,但通過課本和試卷這就不合適!這裡有很多人會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信息如此發達,還封閉孩子的認知圈,真是迂腐不堪。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故鄉的老屋,已經快40年了,從我出生,到外出求學,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都是在老屋中度過的,她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歡笑和樂趣。當年,我家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場」,尤其是晚上,寬大的院裡,成了村裡孩子們歡樂的海洋。
  • 爆紅全球的李子柒,究竟是誰?
    在央視這篇熱評裡,把李子柒比作余光中詩人余光中把自己熾熱的思鄉愛國之情寫成「鄉愁四韻」,將「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組意象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給我一瓢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用近乎白描的寫實,寫出鄉愁的滋味、鄉愁的燒痛、鄉愁的等待、鄉土的芬芳。
  • 美食博主「李子柒」,從酒吧DJ轉變知名網紅,年入過億背後的秘密
    秋收冬藏、靠田園美食爆火的網紅「李子柒」,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近年來「李子柒」的人氣以只增不減的勢頭不斷上漲,甚至一度超越了某些娛樂圈明星,記錄拍攝的視頻不僅傳遞到了國外,還被許多異國網友稱之為「東方的神秘力量」;央視新聞就曾公開點名稱讚「李子柒」:沒有一個字稱讚中國,卻講出了中國文化,傳遞了中國故事。
  • 我們不排斥網紅,但請離開孩子們的課本,李子柒也不例外
    憑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學習網紅?」這句話讓人醍醐灌頂,沒錯,問題的爭議在於「心目中的風雲人物」,憑什麼一個網紅可以作為「風雲人物」出現在試卷這種正式莊嚴的地方。身為一名家長,我自己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不排斥網紅,我們中很多人都喜歡看李子柒的視頻,但這是以我們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 一年淨賺1.6億,「最強網紅」李子柒打敗2000家上市公司
    Youtobe粉絲799萬,單條視頻播放超4000萬次12月6日一大早,網紅李子柒登上了微博熱搜。作為一名擁有2177萬微博粉絲的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上熱搜並不稀奇。但顯然,這一次的熱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幾乎全民都在熱議,她到底是不是「文化輸出」。事情起源於她在全球視頻網站YouTube上的爆紅。
  • 一年賣5億,李子柒開了一家螺螄粉廠
    螺螄粉只是李子柒商業變現的冰山一角。坐擁全網過億粉絲,1990年出生的李子柒的商業版圖才剛剛開始拉開帷幕。李子柒為何開螺螄粉廠?一年賣5億,利潤基本有7成這一次,李子柒要做螺螄粉廠廠長?光憑開網店,她就擊敗了A股上不少食品公司。事實上,螺螄粉已單獨成為一個網紅品類。據淘寶吃貨相關數據報告顯示,螺螄粉年銷量2840萬件,疫情期間更是供不應求,超過320萬人在淘寶上搜索「螺螄粉」,螺螄粉第三次上熱搜,6000萬人高呼「螺螄粉自由」,網友評論「今天,是吃不到螺螄粉的第38天。想它....想它....」
  • 這位高一女生爆紅的背後說明了什麼
    還有人質疑她背後是否有推手和團隊,怎麼會無緣無故火了起來?一個視頻就能漲粉120萬,這讓深耕自媒體2年粉絲才幾千的人情何以堪?也有人問她是不是以後要直播帶貨?她在帳號解釋說:不籤約,不直播,沒有團隊。對於突然的走紅,該女生表示很忐忑,也很慌張,自己還只是一個學生,不會經常更新視頻。
  • 除了李子柒,2019年在「油管」爆火的寶藏網紅還有他們
    ……2019年末,隨著李子柒「文化輸出」爭議的愈演愈烈,不少人發現原來海外社交平臺也活躍著一批中國網紅。在網紅營銷數據平臺Noxinfluencer和知名社交媒體分析工具網站Social Blade兩大神器的幫助下,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2019年那些在YouTube(又稱油管)上爆火的中國網紅Top 10!
  • 像李子柒,不爭不搶,是女人最美的姿態!
    歲月靜好,大美不言——李子柒的東方古典生活網際網路時代,一個個網紅爭奇鬥豔,令這個世界更加多姿多彩。今天要說的網紅,是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她生活在中國大地,卻擁有無數外國粉絲。
  • 丁真10秒視頻爆紅,讀書三年不如粉絲八千?!
    在網友的眾多評論中,不少人羨慕他的外表和機遇,也不乏有這樣擔憂的聲音:「又有一大幫效仿的孩子夢想一夜爆紅。」其實,家長們的這些擔心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上網隨便一搜,就會發現許多這樣的案例。據調查,我國網絡直播用戶已達4.25億,有45.2%的青少年經常觀看網絡視頻。
  • 繼李子柒之後,63歲的阿木爺爺又爆紅海外,圈粉100W!
    前段時間,《一剪梅》在經過短視頻創作改編後,也突然在國外爆紅,在Spotify芬蘭、瑞典、挪威榜上名列前三。一句自帶bgm的歌詞「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成為了海外社交平臺的瘋轉元素。如此硬核強勢的輸出,怕是連原唱費玉清聽了都要冒出一連串感嘆號。
  • 中國網紅在YouTube爆火,靠的是什麼
    但是如果你只知道李子柒,那你就out了。除了李子柒,在YouTube上,還有很多優質中國區內容創作者,得到了大量國外粉絲的喜愛。這些優質的內容創作者,到底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又是如何「走出去」的呢?那些在YouTube上走紅的中國網紅1、李子柒李子柒,在很多人的心中,是一個歲月靜好,不染凡塵的「仙女」。她的視頻從中國傳統文化生活中獲得靈感,處處透露著中國傳統生活的唯美。視頻遠離世俗生活,回歸田間,染布、釀酒、製作美食。
  • 被央視點名的李子柒,真面目曝光:她的所作所為只為功利?
    這種田園詩意喚起了人對美好的嚮往,李子柒用一餐一飯讓人看到「勞作」所帶給人的生機。隨著李子柒的爆紅,一系列的質疑接踵而至。有人說她炒作,刻意包裝,呈現出虛假的美好,做農活怎麼可能會這麼輕鬆漂亮,背後肯定有團隊在操縱,隨後她又被扒出早年間做DJ……有網友覺得這種小小年紀混酒吧的女生,憑什麼代表中國去文化輸出?李子柒出生於農村,父母離異,隨後父親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