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夢:故鄉與第二故鄉

2020-11-29 珠海香洲

有人以筆記錄揮灑在深南大道上的青春

映射了深圳的脫胎換骨

有人用精緻的手法

定格40年風雲變幻下的美麗蝶變

有人把鏡頭對準基層

書寫特區文藝發展的時代篇章……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承辦的「我與特區40年——廣東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全媒體徵集活動」,吸引了社會各界踴躍參與,用多元的形式講述豐富多彩的特區故事、改革開放故事,湧現出了不少高質量作品。

今天

小編帶著大家一起

走進二等獎獲得者李楠的筆下

感受作者與特區綿綿牽縈的情愫~

「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唐·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其九十八),離開故鄉已經七年,每到暑令,故鄉的稻香依舊如約在我鼻翼間閃閃爍爍,那片在夢中依舊鬱鬱蔥蔥的小北山,那時不時深入家鄉臟腑的榕江畔的船笛聲,那漂浮在練江兩岸浩蕩的江風……如溫柔綿綿的輕浪搖曳我的夢鄉。

特區便是我的故鄉,與其說是在特區的生活,不如說是我的全部生活,我在汕頭經濟特區出生,在珠海經濟特區謀生。

我的童年至青少年間長在榕江畔,學在練江岸。那片豐饒卻不甚富裕的紅土地,教會了我清貧而頑強地成長。我總記得驕陽下,父親賣力地打穀子那瘦弱與汗流浹背的背影,那疲累的喘息,連喝水都手抖的情景;幾位姐姐勞累歸家後,雙手血痂洗不了衣服的情景;每次農忙節後在地面上赤腳攤曬、翻鏟稻穀腳底板燙得紅腫的情景……那是80後90初這代鄉下人成長的共同記憶!

從稚嫩到青少的歲月,我踏著田野的青草與稻香成長,故鄉也在成長。巷道間凌亂如蛛網的電線被統一分片區梳理,粗大的電線條目清晰,竟然有序地縱橫在巷道屋厝牆沿;自來水管網改造,基本告別以前靠後片區用水難題;開闊平整的水泥道漸漸取代了斑駁坑窪的土路;路燈通亮了全村;中學從小學分離獨立建校;田野間高聳的通訊基站塔和高鐵馳騁而過時巍然不動粗壯的橋墩……

那時的我們不懂改革開放,不懂特區精神,鄉土卻在經濟復甦的大浪潮中汲取了蛻變養分,還先後評上了省衛生村、文明村、民主法制示範村、生態示範村等榮譽稱號。如今每次回家,都驚詫於故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故鄉的血脈長河依舊洶湧,富有生機與力量!

我隨後到了小北山上讀書,山風穀雨,四季常青,每天迎著晨曦原野晨讀,枕著星輝月色入夢,十來歲的年紀,開始學會獨立、自處,也開始有了表達與寫作的渴望,爾後又到了練江岸讀高中,我曾在多篇作品中吶喊過救助練江,彼時的練江病根深植,百裡水域內死氣沉沉,數百年前虹橋跨練的美景只餘縹緲神話……

近來聽聞練江得到重點整治,部分流域已經重煥生機,希望能持之以恆,讓虹橋真如虹橋,江水重歸如練。

故鄉在成長,特區也在成長,以特區之為謀未來之變,汕頭未來的「一二三五九」、「五大工程」、「四大高地」將讓故鄉真正發揮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和擔當。

從青少到青壯,只是被日子攆著長大,終於到了需要離家闖蕩的年紀,我背著簡單的行囊,一疊發表的文章,在深夜踏上長途巴士,將我的童真年少留在了故鄉。2013年我來到珠海經濟特區,在這裡,我完成了大學學業至今在此謀生。而我的文學夢發源於汕頭,也在珠海生長開花。

我很快結識了一些同行師友,互相勉勵堅持夢想,抱團取暖度過生活嚴冬,大一時,市作協與珠海幾所高校聯合為我開了作品研討會,至今,一些關係好的師友尚會戲言我那是珠海建市以來首例大學生作品研討會。數年過去,許多文學愛好者已經不見蹤影,我依然酷愛著我的愛好,工作之餘順利加入了省作協,出版了著作,評了作家職稱。

我從未役使文學為名利圖謀,哪怕是大學時期生存唯艱不得不依靠寫時評支持學業生活時,也從未想過,我的追求純粹而唯一,只想寫點個體渺茫的命運,妄想與腳下的一點土地、一個村莊、一個小鎮乃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脈搏共鳴。

汕頭予我以骨血、靈魂,一紙出身,讓我在世上有了憑證與依靠;珠海則予我以自強、擔當,艱維生存。特區的背影予我的是故鄉與第二故鄉,囊括了我的思想意志,全部生活。

在珠海讀書時,校舍朝著市區連接郊區的唯一要道,湊巧見證了當時珠海最大的立交橋工程——金灣互通立交的落成,還記得通車的那個夜晚,清冷的路燈在立交橋上攜手亮起,往來的車水馬龍交織匯集,宛如一道道飛舞的星河,郊區小鎮的夜色變得晶瑩剔透。那時象牙塔外的夜晚雖清苦,卻純粹充滿未知的期待。

畢業後,我到了高欄港經濟開發區一家央企單位工作,每天站在碼頭前沿看著輪船在泊位進出,陽光下黑得發光的煤炭被輸送帶接卸到堆場又從歷經分篩配比後裝回船上,感覺到歲月如防波堤內微漾的浪,攪動我的心潮,我的青春正與腳下這點土地根植一處,見證港區開荒崛起的崢嶸歷史。這是重工業、能源、化工業的產業集群區域,在不久的將來也是國內、國際往來的重要經濟樞紐。

我曾跟隨高欄港經濟開發區組織的採風活動,登上寶鏡灣山麓觀摩摩崖石刻,彼時夕陽西垂,金輝入海一眼難窮邊際,岸上是鱗次櫛比的能源倉儲基地,個個如龐然大物,重器運轉,倚靠著塵封千年璀璨文明足跡,同時又見證著新工業文明的崛起,海風吹落,光陰的輪轉讓人心緒激蕩。如今的珠海,正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洪鶴、香海兩座跨海大橋將正式打破珠海「一橋接東西」的局面,跨海隧道、地鐵的規劃,也讓珠海這座特區更好融入灣區經濟生活圈中。

我的工作兜兜轉轉,一直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岸,生在特區、長在海濱的人很難擺脫這種海天情緒,既有想翱翔無邊無際的自由率性,又得有腳踏實地的吃苦耐勞。

我輾轉到基層城市服務單位,為涉水治汙、垃圾分類、居家養老等助推城市環保、公益民生領域服務,在早起晚歸的緊湊工作節奏裡,也時常茫然甚至陷入生存的惶恐,但每在城區的街頭巷尾看到穿著工衣忙碌著的「藍精靈」(藍色的工服),可能我不清楚那些身著工衣的同事的名字,但我知道,此刻他們都與我站在一起,與城區正同呼吸、共命運,讓特區的環境更整潔,水更清,天更藍!而無論是汕頭還是珠海,無論是故鄉與還是第二故鄉,總會在生命的某些時刻與我的身影重合,成為靈魂不可或缺的原鄉,最終的歸宿。

李楠

廣東省作協會員,珠海市作協理事,文學創作中級職稱,著有《草知道的泥土往事》,現工作於珠海正圓控股有限公司。

作者:李楠

相關焦點

  • 刀筆之外 故鄉雜感——夢裡不知身是客,錯把他鄉當故鄉
    故鄉,或許只是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對「老家」的稱謂。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終老於斯的人,是不必把當地稱之為「故鄉」的,而是可以叫做「籍貫」。因我祖輩所居日照,若干年前是作為一個縣,隸屬於臨沂地區,所以在我十八歲以前的意識中,日照是我的故鄉。幼年時期,我跟爸媽搬過幾次家。託福,空間越大了,樓層也越高了。
  • 夢裡已知身是客,回不去的故鄉
    我在夢裡也知道我們只是在那呆一天,還是要回到北京的。小時候,我的目標就是到首都來,對首都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這個小目標已經實現了,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了,可是為什麼卻老是放不下我的故鄉。但是現在回去覺得那裡已不是我的家,我以前住的地方現在是別人在住,北京才是我的家,故鄉已經成了一個美麗的夢。
  • 第二故鄉的小故事
    我的故鄉在魯北平原,吃黃河灘區高梁喝黃河水在黃河細沙襁褓中長大,這裡有我的親人,有我最熟悉的家園,故鄉牽掛著我,我永遠懷念著故鄉。五十八年前,我來到深山老林任教,這裡群山環抱,交通閉塞,文化教育落後,七山一水二分田,群眾生活十分艱苦,但這是一片熱土,人好、山美、水清、林茂,在我工作的十幾年裡,山區人民教我做人做事,他們艱苦奮鬥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鼓勵著我,我幾乎走遍了轄區的溝溝坎坎,和同事們一道,為山區培養了一屆又一屆的中學畢業生,為山區的教育事業做了點工作,一九七三年我調離時,滿含熱淚,一步一回頭,當初我離開故鄉時的情景
  • 園丁文苑丨夢是一條故鄉的河
    作  者:弓海軍責任編輯:謝宛霏微信編輯:張曉盈夢是一條河一條沿著故鄉的方向逆流而上滿載悲歡和過往的河所有的未來都被裹挾到一塊巨大的和冰川一樣晶瑩剔透的絨布中就像黃土高原上的每個村莊都離不開黃河母親的滋養慶幸有個村莊,讓我深深眷戀夢裡兒時的河依舊親切那流動的聲響是最溫婉的絮語夢裡有山、有樹、有白雲,還有關於我的一切能記住的夢,都與夢無關有人說,夢會偽裝
  • 與貴陽——我的第二故鄉握手道別
    我稱省城貴陽是我的第二故鄉,是因為我在這裡呆了六年。六年的時光,全部傾注在民辦學校的講臺上,全部奉獻給講臺下那些渴求知識的孩子們,奉獻給那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農民工子女們……在教育教學戰線第一線的點點滴滴,我凝結成了一篇教育隨筆《我的教育教學之路》,這裡勿須贅述。
  • 夢裡,我還枕著故鄉的雞鳴聲
    李武兵:夢裡,我還枕著故鄉的雞鳴聲(鄉土詩系之三)‖ 在遠方,最想親近鄉情我看見青菱湖醒了她聽到我在遠方漂泊的聲音這是一個靜得可以思考的早晨水鳥貼著菱葉興奮地疾走濺起的水花映襯魚躍的姿影聽槳聲依呀哼一首民謠漁女的銀鐲子好亮鍍著太陽的唇膏青菱湖醒來的神情多麼動人好像夢裡放飛潔白的鴿群
  • 夢裡的故鄉,再見!
    四十多年沒回去腦海中始終留有著故鄉清淺的小河、潔白細膩的河沙灘,以及小河邊大片的金黃色的稻田。 開著汽車一路懷著喜悅的心情歡聲笑語,沿途車水馬龍時常堵車,雖然堵可心情愉快啊不算什麼。距離老家還有十幾裡地就進入了鄉鎮小路,就見路邊一條溝渠,沿著溝渠一路都是一棟棟的小樓房擠擠挨挨的。按照導航二姐講應該快到她小時的學校了,以前二姐每天總要過河上的橋對岸上學,但怎麼看沿路風景哪裡不對。
  • 夢裡故鄉,永遠在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鄉情是種濃得化解不開的情結,無論是那土坯斑駁的老屋,還是那嫋嫋消散的炊煙,故鄉的人與事……都在距離與時光裡成為曾經。我如一隻離巢迷途的飛鳥孑然遠行,鄉路漫漫,每當念及故鄉,思念早已綿延沉重成通往故鄉的兩根長長鐵軌……光陰菲薄,肆無忌憚地牽惹我的思緒,酸楚的心情與日俱增。總想回老家看看,卻聽說鄉村全面拆遷,沒有了可愛的老屋沒有了溫暖的炊煙,也沒有三姑六婆的吵吵嚷嚷……那片被我思鄉夢捂熱的土地,將變成荒涼的模樣!
  • 六枝小夥在「第二故鄉」大連堅守防疫一線
    2019年8月,作為大連六盤水東西部扶貧協作2019年第三批安置就業人員,六枝特區巖腳鎮草原村貧困畢業大學生譚浪,來到了大連市甘井子區,在甘井子區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擔任人事兼公務車司機工作。從1月26日開始,既作為疫情防控出行車司機,也作為疫情防控宣傳中堅力量,在甘井子區的街道上、商場裡、醫院診所中,總能看到譚浪和同事們的身影,給市民們細心講解關於疫情防控的知識,為公共場所指導日常消毒和防控措施,每天早出晚歸,走街串巷,把這裡的人當作自己人、把這裡的事當作自己事,譚浪儼然成為了這裡的「故鄉人」。
  • 故鄉
    關於故鄉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但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最為難忘的當屬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故鄉》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不但為我們國人所熟知,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因為自1953年起,《故鄉》被選入日本初三國語教材後,就一直為日本人所熟讀,迅兒和閏土,宏兒和水生,還有楊二嫂是中日兩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故鄉》其作品本身也已成為中日兩國共享的教科書範本。
  • 【脫貧攻堅】田家莊:我的第二故鄉
    是啊,田家莊金黃的油葵,茁壯的玉米,堅挺的麥穗,碧綠的大西瓜,都是我夢裡的甜蜜和喜悅。田家莊憨厚的村支書王艮亮,寡言的村主任李豐,熱情的村委會委員王小鳳,知冷知熱的房東趙俊民,親切的長輩人和感恩自強的貧困戶,都是我的父老鄉親,我的兄弟姐妹。夢由情生,情深夢長,那情是質樸的,那夢是絢麗的,像一壺老酒,像白白的月亮。
  • 「新詩採擷」蘇然|故鄉夢(組詩)
    並不博大的三百裡河山漾著四肢,伸展漂泊的腳步秋風乍起,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眼淚在佤山落地生根我背上的行囊,左衝右突滿是內心的蒼涼和母親的淚水凝重的心,在我乘坐的班車一次次駛過六順時,滑落故鄉無恙的故鄉,庭院小河,學校,山崗,童年的牧場都記著我的悲歡
  • 曹文軒開講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 魯迅故居講「故鄉」
    西安2017年9月27日電 /美通社/ -- 9月26日,中國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我的故鄉我的國》在北京啟動。北京魯迅故居的小四合院內,著名兒童文學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通過遠程直播平臺為全國114所平安希望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一堂形式新穎、內涵豐厚的經典文學課,帶領鄉村孩子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感受「故鄉」。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又仿佛回到了那單純無邪的童年時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身心的創傷得到了撫慰精神的空虛得到了充實……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爹娘。
  • 【出彩新疆人】情系故鄉的「微夢」人
    在武漢市創業的張培文一直夢想著用微電影再現故鄉。  如今,夢想照進了現實。張培文策劃的「新疆人在湖北」系列短視頻將於今年3月開拍,計劃拍攝10位在武漢工作的優秀新疆青年,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新疆。第一期短視頻,張培文計劃拍攝的是來自和田市的姑娘麥爾哈巴 · 吾拉木。  2010年,哈密小夥子張培文考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習園林專業。
  • 萬人大合唱許巍的《故鄉》,但有妻子的地方,才是許巍的故鄉
    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肯定都是最特別的地方,尤其是傳統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故鄉情結。老一輩總說落葉要歸根,要榮歸故裡,不管你走多遠,都到哪裡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故鄉就是我們的「心安處」和「種花家」。
  • 故鄉的小山坡
    故鄉的小山坡   成都市鐵路中學2014級4班黃荷  我的故鄉在川東,被沱江、涪江相擁懷抱。那兒的山逶迤連綿,融入天穹,如雲如煙、如詩如畫,宛如人間仙境。  位於兩江分水嶺上的山,其實不應叫山,因為它們沒有泰山的高度,也無華山的險峻。
  • 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當孟慶楠採訪齊峰,齊峰說:有歌聲的地方,就有草原,就是遊牧民族的故鄉。一句話,頓時讓我百感交集,如同突然間打開的泉眼,汩汩噴湧著情感;又如突然拎起的一個線索,將所有不關聯或者關聯不緊密的東西聯繫起來。那,就是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 作家筆下的鄉愁:中國人的故鄉是母親,西方人的故鄉是戀人
    有人說:「長大後,鄉愁就成了一張藍藍的車票,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離年前抱怨七大姑八大姨的時間還不遠,但真要分別時,又有無盡的情味在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口中的故鄉。他們之中,有人對故鄉「深惡痛絕」,也有對鄉土的無限想念,文字話語之間,作家筆下到底有怎樣的故鄉?
  • 魂牽夢縈故鄉路
    魂牽夢縈故鄉路  作者:劉子強  我有兩個故鄉,一個是我的祖籍地,位於湖南湘潭市的郊區鄉下。另一個是我當年作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井岡山下的炎陵縣。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都留給了我不盡的回憶。然而,真正使我難以釋懷,魂牽夢縈的,卻是故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