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開講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 魯迅故居講「故鄉」

2020-12-12 美通社

西安2017年9月27日電 /美通社/ -- 9月26日,中國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我的故鄉我的國》在北京啟動。北京魯迅故居的小四合院內,著名兒童文學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通過遠程直播平臺為全國114所平安希望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一堂形式新穎、內涵豐厚的經典文學課,帶領鄉村孩子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感受「故鄉」。

此次課程由中國平安聯合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共同發起,不僅是為了讓鄉村孩子欣賞中華經典文學,更是為了讓他們感知作品中的鄉土中國情懷,感受到故鄉的文化與魅力,對鄉村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今年以來,中國平安向全國114所平安希望小學捐贈1000萬元用於支教行動的升級,包括為平安希望小學搭建遠程支教平臺,打破時空界限,讓志願支教行動更高效、更便捷,持續為鄉村學校輸送優質課程,積極響應中央「教育精準扶貧」號召,努力實踐「扶貧必先扶智」的扶貧理念。

共讀魯迅 兒童文學大咖曹文軒講故鄉

此次直播課程是平安支教推出的第二堂遠程支教情境教學課程,目的是讓身處鄉村地區的孩子也能夠聆聽名家講經典,並通過經典閱讀讓鄉村少年們感受鄉土中國之美,認識個體命運和國家命運的深刻關係,從而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教育。「故鄉」則是連接諸多教育主題的核心關鍵詞。

事實上,故鄉不僅是課程主題,也是主講人、著名兒童文學家曹文軒的創作母題之一。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的鄉村,一路追隨夢想成長,最終成為兒童文學大咖。他的作品,無論是較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銅葵花》、《根鳥》等,還是近期的《大王書》系列、《穿堂風》等,都以故鄉為時空背景,講述身處困境頑強成長的少年成長史。

在此次平安遠程支教的課堂上,曹文軒帶領全國各地平安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一同閱讀「故鄉」這本大書,一方面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中感受「故鄉情」和「家國情」,一方面也啟發和鼓勵鄉村孩子用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記錄故鄉的美好變化。

作為資深學者和文學家,曹文軒深度介入中小學語文教育,多次參加語文教材編寫。這堂課程通過「知鳥」APP及央視新聞的全媒體渠道等外部直播平臺,面向114所平安希望小學的學生和廣大公眾同步播出。這意味著,雖然講課現場只有寥寥數十人,但「雲端」聽課人數則超過百萬。通過平安遠程支教的平臺,為全國各地鄉村孩子講課,也可以視為曹文軒對語文教育的一次創新示範。

情境教學 從自然到人文無所不至

這已經是平安支教的第二堂遠程直播課。今年六一兒童節之際,平安遠程支教就推出了第一課《不到黃河不懂詩》,邀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亞軍、北大才子彭敏作為主講人,在寧夏中衛的黃河邊為鄉村孩子講了一堂家國詩詞課,首開直播情境教學的新模式。黃河與黃沙交相輝映,師生幕天席地而坐,穿越歷史雲煙感受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領略過祖國山河的豪邁壯闊,再到人文故居尋覓家國深情。平安遠程支教第二課《我的故鄉我的國》選擇把課堂搬到北京魯迅故居。據故居管理方介紹,這裡是魯迅先生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墳》、《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都是在這裡創作的。

這個由魯迅親自設計改建的小院,無論建築還是陳設都十分簡單樸素。此次遠程直播課堂也因地制宜,大膽地捨棄黑板、講桌、投影等熟悉的教室設備,現場也沒有人頭濟濟的大課堂。雖然不是熟悉的教室,曹文軒老師依然駕輕就熟,面對直播鏡頭娓娓道來。孩子們齊聲朗讀的聲音,在魯迅先生當年手植的丁香樹下迴蕩,穿過樹蔭飄揚在北京九月的藍天裡。

作畫寫詩 鄉村孩子展示筆下故鄉

感受了名家筆下的「故鄉」,全國各地平安希望小學的孩子也在課堂上,以畫作和文章等形式分享自己眼中和筆下的「故鄉」。在直播課程前,各地鄉村孩子還用鄉音朗讀與家鄉有關的名家名篇,為故鄉和祖國送上祝福。這些以「故鄉」和「祖國」為主題的畫作、文章和音頻,生動展示出鄉村孩子們豐富可愛的精神世界,也從側面反映出平安深耕教育公益的成果。

過去23年來,中國平安深耕教育公益,在全國30個省份援建114所平安希望小學,幫助逾30萬偏遠農村孩子實現「讀書夢」。2007年,平安支教行動啟動,為鄉村學校送去音樂、繪畫、體育、英語、文化、心理等各種優質課程。至今,平安支教已經招募近6000名支教志願者,志願服務時間超26萬小時,受助學生達10萬多人。

相關焦點

  • 中國平安發起在線夏令營活動
    8月16日至31日,中國平安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華文學基金會共同發起主題為「無止之境,有志少年」在線夏令營活動。其間,平安「智慧村教」項目將邀請全國一千個家庭共同參與寓教於樂的在線歷史主題課堂和社群結對交流活動,讓全國青少年一同「雲遊」陝西歷史博物館,激勵大家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而平安智慧村教正是朝著「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發展方向。此次「半部論語遊天下」的名家情景直播第五課,不僅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更創新了遊學式情景教育,希望讓鄉村孩子們也有享有豐富多彩、更好質量的智慧課堂。除了平安智慧村教平臺「三村暉」,本次直播課還通過中國網、人民視雲、網易新聞等權威媒體平臺直播,直接惠及全國平安智慧小學乃至更廣大範圍的鄉村師生們。
  • 日本仙臺地震 魯迅故居是否依舊
    魯迅紀念館在仙臺市東北大學內,是一間約20平米的木房,內飾為教室模樣,牆上掛有魯迅的成績單。東北大學每隔幾年會對該館進行保護、修繕,學校學生對該館也是「一直充滿敬意」。另據最新消息魯迅紀念館和魯迅雕塑未在此次8.9級地震中受損。當年魯迅學習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在已經成了日本東北大學的醫學部了。直到今天,東北大學校園裡還保存著原樣修復的當年魯迅聽過課的階梯教室。此外校園內還有魯迅銅像。
  • 魯迅在京故居面臨拆遷 王幹:名人故居充滿文化氣息
    1924年2月7日,大年初二,魯迅一夜未眠,遠近的爆竹聲纏繞著他的思緒,也纏繞在他的筆端。「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這篇滿載著底層民眾悲慘經歷的小說,就這樣在磚塔胡同61號的燈光裡畫上句號,後來,這篇小說被收入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彷徨》。
  • 初訪魯迅故居(京華名人故居新探②)(組圖)
    魯迅故居與魯迅博物館果然是一處鬧中取靜的所在。  花5元錢買了張門票,售票員對我說,在博物館辦公樓的頂層,往下可以看到魯迅故居的全貌,和身處其間的感覺會很不同。不過,對於我這樣的初訪者,還是願意「身臨其境」。  普通民居與不朽之作  魯迅博物館所在地在明清時代曾是三清道觀,大概是因為這段因緣,現在走進魯博大院,竟然也能隱隱感覺到古雅、隱逸之風。
  • 中國平安發起「無止之境 有志少年」在線夏令營活動
    開營第一課,中國作協名家馬伯庸受邀擔任主講老師,以博物館的文物精品和歷史故事為內容,通過網絡直播向全國千所平安智慧小學的學生講述唐玄奘西行的故事。馬伯庸從《西遊記》引入,講述了玄奘少年求學、晚年譯經的人生經歷,帶領學生們認識文學和歷史中的玄奘之異同。文學作品中的玄奘故事在西行取經後就結束了。
  • 獻禮教師節:平安信託捐助的第六所遠程網絡教室開課啦
    9月10日,在中國第36個教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由平安信託攜手支教中國2.0援建的姜宅小學網絡教室正式開課,同學們端坐在計算機屏幕前,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新老師。這些在屏幕另一端的志願者老師們,正通過網際網路授課為孩子們帶來英語、音樂、自然科學、計算機等精彩課程。
  • 魯迅出生在哪裡?
    在紀念魯迅逝世七十周年(10月19日)之際,來自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和臺灣等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二十餘位魯迅研究專家、學者聚會紹興,舉行有關學術研討會。研究魯迅的學者到魯迅的故鄉開會,肯定要去魯迅故居、三味書屋這些地方去看看。說不定研討會就在「魯迅故裡」這個歷史文化街區舉行。
  • 魯迅北京「房產」:故居有四處,只有兩處屬於他的「房產」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這裡要說的是「魯迅在北京的房產」,而不是「魯迅的故居」。眾所周知,魯迅在北京居住了14年(1912-1926),共住過四個地方。有關部門曾設想在八道灣建立魯迅紀念館,但魯迅後人認為,魯迅當年居住的地方已非原屋,此處只能算作周作人的故居,在八道灣建立魯迅紀念館並不適宜。直至1995年,八道灣所在地區整體拆遷改造,有關部門決定保留魯迅故居,建設魯迅紀念館。後來北京35中遷至魯迅故居的位置,故居成為校園的一部分。
  • 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故鄉將依託其作品建兒童主題樂園
    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故鄉將依託其作品建兒童主題樂園 澎湃新聞記者 龔菲 2016-04-07 19:00 來源:
  • 魯迅先生在北京的真實印跡,訪北京最完整的故居:魯迅博物館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小資訊,你有來過嗎?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現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永遠的《故鄉》——兼談現在應該怎樣讀魯迅
    郜元寶教授告訴大家,魯迅先生1921年發表於《新青年》的短篇小說《故鄉》,到1937年已有二十四次再版,總計十萬冊,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其間《故鄉》被當時在湖南一師附小做校長兼國文教員的毛澤東選做教材,被日本選為中學教材。
  •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軒」在閱讀王閱讀興趣班開講!
    2019年11月6日,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老師做客閱讀王閱讀興趣班,通過在線直播的形式與上萬名閱讀王的小學員們進行實時互動,與孩子們暢談「兒童閱讀與寫作」,並為家長們常遇到的兒童閱讀與教育難題答疑解惑。
  • 日本如何教授魯迅的《故鄉》?
    一言蔽之,《故鄉》在日本的處女秀是由武者小路實篤開啟的,繼之以佐藤春夫的推導,另有一幹中國文學研究者的鼎力相助。這些著譯者們都與魯迅有過或深或淺的聯繫,他們是魯迅在日本的「代言人」與「廣告商」,推動著魯迅作品在日本的流播。1953年,《故鄉》入選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由著名中國文學研究者竹內好翻譯,供初中三年級學生閱讀——此後至今幾成定例。
  • 憶浙江:馬雲發家之地,魯迅的故居
    浙江雖然是全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它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江南水鄉文化的最重要代表,千古以來,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名人故居文化遺址數不盡數,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浙江較為出名的名人故居。如杭州胡雪巖故居、寧波王陽明故居、紹興魯迅故裡、嘉興烏鎮矛盾故居、湖州張靜江故居等等。
  • 常州經開區首批支教支醫團隊援陝——「平利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從課堂到校外,關懷不斷延伸    教學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孩子們多是留守兒童,對大山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與渴望……這是支教組老師們對平利的第一印象。「除了課堂、校內的關懷,我們更希望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帶來有溫度的教育。」支教組組長李玲說。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回「故鄉」?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氣爽的時候回「故鄉」?當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說,即使是虛構,魯迅也不會做過多的選擇,他必須、也只能「冒了嚴寒」回去。為什麼?因為回去的那個地點太關鍵了,它是「故鄉」。它是《吶喊》這個小說集子裡的「故鄉」。二、什麼是故鄉?我剛才留下了一個問題,是關於象徵主義的。
  • 2020紹興旅遊攻略:魯迅故裡,倉橋直街,柯巖魯鎮,秋瑾故居
    紹興這個地方人文環境很好,直白點講就是有很多文人都曾在紹興出現,古時候這地兒被叫做「越」,也就是越州,而現在的紹興是出了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名頭那是多得很。紹興有很多著名景點,像魯迅故裡、沈園、柯巖、秋瑾故居、周恩來祖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那是多得不得了,去紹興玩,你想摸透它,起碼要上兩三天。而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部分景點,後續應該也會再補上,沒事,你可以先關注我@小洛說遊,下次觀看。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60年代,我讀到了魯迅的《吶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國,在那我讀到了英文版的《紅樓夢》。」這些中國書籍都曾讓他愛不釋手。  隨身帶著魯迅作品  帕慕克稱自己很渴望學習中文,而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他就已經閱讀了許多中國的著名作品。帕慕克說,《紅樓夢》非常好,當然是一部經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還親眼看到了《紅樓夢》中所描寫的那些場景。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1919年12月份,魯迅回到家鄉把母親接到了北京。在故鄉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了農村的破敗與農民的悽苦生活,心裡感到十分悲苦,於是就在1921年1月以這次回鄉的所見所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並發表在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