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魯迅逝世七十周年(10月19日)之際,來自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和臺灣等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二十餘位魯迅研究專家、學者聚會紹興,舉行有關學術研討會。研究魯迅的學者到魯迅的故鄉開會,肯定要去魯迅故居、三味書屋這些地方去看看。說不定研討會就在「魯迅故裡」這個歷史文化街區舉行。
如果我是這次會議的接待服務人員,或是「魯迅故裡」的工作人員,我會害怕這些學者問我一個問題:魯迅出生在哪裡?
魯迅當然出生在紹興,但這裡說的是具體的地址,哪條街哪條路?周作人等寫的有關魯迅生平的回憶、紀念文章,都說魯迅故居坐落在都昌坊口(或「東昌坊口」)。但是,前幾年去紹興,發現這條街上的魯迅故居等有紀念意義的老房子的門牌號都變成了「魯迅故裡X號」。後來,看到報紙上一篇文章裡,魯迅故居門前那條街竟然被稱為了「魯迅故裡商業街」。
每年國內外來魯迅故居旅遊、參觀、修學、開會的人很多,如果他們問起魯迅出生在哪裡,我們可以說魯迅出生在「魯迅故裡XX號」或「魯迅故裡商業街」嗎?人家會問:難道魯迅還沒出生,這裡就已經是魯迅故裡了嗎?
老地名、路名,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能穿越時光,向今人傳遞以往年代的信息,它也是相關歷史人物產生的環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卻把老地名、路名改掉了,這不是南轅北轍嗎?
一個因魯迅而出名的地方,卻把跟魯迅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化元素刪除了——離開了歷史文化環境的魯迅還是魯迅嗎?
杭州的河坊街雖然也是「商業一條街」,經營如何不去說它,至少它沒有把「河坊街」這個老名字丟掉。老地名在,魂就在。
不是說魯迅故裡不能與「商業」沾邊。相反,你把與魯迅密不可分的文化元素保存下來,不是能靠魯迅賺更多的錢嗎?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都講「修舊如舊」、「原汁原味」,但魯迅故居門前的那條街也太新、太整飭了,遊人已經無法根據眼前的街景去想像當年魯迅怎樣進當鋪、去藥房的樣子,走進原貌改變不大的百草園裡,這種形象才有所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