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這些常識性的知識,大家都清楚。魯迅祖籍浙江紹興,應該沒有問題。
又從哪裡說魯迅的祖籍是河南省正陽縣呢?
關於魯迅祖籍正陽的資料表述來自網際網路(如百度),也有人稱魯迅祖籍河南汝南,還有人稱魯迅祖籍湖南道州。偏偏有好事者在武漢聽濤景區魯迅廣場魯迅塑像不遠處,發現一樹立的標誌牌,牌上用中、英、日等語言寫著: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
筆者是河南正陽人,看到這些消息,也是十分興奮,幾多查閱書籍,幾多耙梳資料,整理以下不成熟的思考與看法,以求教於方家。
首先我想說,說魯迅祖籍是河南正陽的人,也並非故意地與名人攀親或別有用心。
我們一般說的祖籍,通常是指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長久的居住過的地區,祖籍是指一個家族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傳統上指父系)的出生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所產生的觀念。特別指出的是戶籍所在地或出生地並不一定就是這個人的祖籍所在地。
自古豫州乃天下之中,中原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很多姓氏來源於此。
班固《漢書·周仁傳》、鄭樵《通志·民族略》等記載,春秋初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分封其三子姬烈於汝墳為汝墳侯,以城名國為「汝墳國」,以國為氏,也稱周氏。春秋後期,興起殯葬封土起堆之風,因汝墳有不祥之虞,「汝墳」改稱安城。因安城位於先秦汝水故道南岸,所以又稱「汝南」。汝墳國後為秦所滅,周氏宗族繼續在這裡聚族而居,號稱「汝南周氏」,遂為汝南著姓。汝南成為周氏的郡望,特別是平王三子烈的這一支,繁衍最為旺盛,成為周氏群體的主幹,故後世多以「汝南周氏」「汝南世第」稱。
西漢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汝南安城周氏實為天下周氏一個重要發祥地。
現存紹興魯迅紀念館的魯迅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丁卯科所寫的《浙江鄉試硃卷》中的履歷為:「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此中提到的「濂溪先生」乃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諡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魯迅家族的宗譜《越城周氏支譜》的《舊譜自序》中記載:「餘家本姬姓,文王之後,子孫以國為氏,世居汝南,代有偉士。傳至有宋而有濂溪公,纘承道學,為世巨儒。厥後蔓延天下,無處無之。」由此可見,越城周氏確實認定自己是周敦頤的後裔。但是《越城周氏支譜》又以周逸齋為始遷祖,記載了從周逸齋到魯迅、周作人父親周伯宜的詳細譜系,也記載了從周敦頤至周澳、周德等的譜系和行傳。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對「汝南周」另有自己的理解。在《魯迅故家的敗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周建人說:「我相信我們原籍是河南省汝南縣……宋朝徽欽二帝被金兵挾持而去,康王趙構在愛國將領宗澤等人的保衛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時稱南京即位,史稱南宋。可是,趙構仍不想抗戰,反而倉皇南逃,不久金兵長驅直入,趙構只得逃到越州紹興;後來,又逃到明州寧波,周家的祖先也有可能是為了躲避金兵,從汝南來到紹興落戶。那麼,我們家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魯迅年幼之時,家中燈籠上常寫「汝南周」字樣,民國《紹興縣誌·姓氏編》說周氏「譜載先世居汝南,唐永泰中有名崇昌者,仕致廉州刺史,居於道州寧遠」。
燈籠上的「汝南」應當指的就是周敦頤的「汝南伯」的封爵。周敦頤的先世徙居情況大致是由河南汝南、山東青州、湖北襄陽、湖南寧遠,再由寧遠到道縣。周敦頤之子周燾的後裔逸齋公於明正德年間移至浙江紹興。魯迅二弟周作人後來寫有數典詩,其三即是歌詠祖父周德清所說的「始祖」周敦頤。
湖南道州周敦頤故裡有一副楹聯「周庭舉世皆尊元公哲學魯迅文章恩來開國總理,風景這邊獨好濂水湛藍都龐蒼翠道巖今古奇觀」。對聯之意表明,魯迅和周恩來是周敦頤的後代。周氏宗祠內大多懸有「汝南世第」和「濂溪世家」兩塊匾額。
關於魯迅與周恩來是周敦頤後裔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胡正耀與蔣聰順的《魯迅和周恩來的祖籍考》、徐紅斌的《周恩來和魯迅同是周敦頤的後代》、周九宜的《周敦頤、魯迅、周恩來祖籍考》等等,這些文章都指出魯迅與周恩來是周敦頤的後裔。
接上陳述,汝南周姓始出安城,安城為縣是在漢代,隨著汝南郡的設立而建立。據考證《詩經·國風·周南》的《關睢》《汝墳》等十一篇即創作於安城。
東漢封姚期為安成侯,三國時安城為魏國南疆的軍事重鎮,賈逵任豫州刺史,治所安城。時人丁劇增,經濟文化繁榮,安城達到全盛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由於鮮卑、匈奴南侵,戰亂頻繁,中原地區人口南遷,土地荒蕪,形成了「遍地皆蒿草,十裡無人煙」的悽涼景象,一代名邑安城逐漸冷落廢棄。
安城沒落,周姓子孫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汝南安城周氏作為中原的名門望族,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乃至近現代,英才輩出。清代嘉慶年間的《汝寧府志·周燕傳》曾言:「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稱周氏。」汝南周氏的繁衍、遷徙和流布,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郡望堂號汝南堂。那麼,承載著周姓家族榮耀的古城遺址到底在哪裡?
安城是豫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故城,故城的準確位置,久已不清。民國17年《確山縣誌》記載在確山縣境,民國25年《正陽縣誌》記載在正陽縣境,民國27年《汝南縣誌》記載在汝南縣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和《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正陽說」,但問題不等於已經獲得解決,至今仍有爭論。現在的駐馬店汝南、平輿、正陽都有安城遺址。
最早關於安城縣城位置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汝水》說,汝水過了上蔡縣西之後,又東南,經平輿縣南,安城縣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意思是說安城縣故城應該在汝水的南邊。唐《括地誌》載:「安成故城在汝陽東南70裡。」清康熙《汝寧府志》、清嘉慶《重修汝寧府志》等對安城故城在今正陽縣寒凍鎮固城寺之地理位置無異義。
正陽縣寒凍鎮西汝河南之固城寺,距正陽縣城30公裡,距汝南縣城35公裡,迄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綜合漢安城歷史、地理資料和近年地下文物出土等情況,判斷正陽縣寒凍鎮固城寺是安城遺址應該是準確且可信的。
民國《正陽縣誌》周仁傳云:「漢興,續周嗣,復封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以汝墳下溼,徙安成。」此城當時屬汝南郡轄,後漢改「安成」為「安城」,仍屬汝南郡。歷代正陽縣誌對相關內容也均有記載。1983年4月10日,正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後,要指出的是,魯迅祖籍在不在正陽並不重要,在這次探尋裡,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駐馬店源遠流長的文明和我們對一代文學巨匠的尊崇。魯迅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的光輝形象,輝映在祖國山河的每一處。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特別感謝:許齊平《漢安成故城考》、駐馬店晚報餘斌《魯迅祖籍在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