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祖籍在哪?河南正陽?你不信,反正我信!魯迅祖籍問題新考

2020-12-11 桑榆非晚齋

清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這些常識性的知識,大家都清楚。魯迅祖籍浙江紹興,應該沒有問題。

又從哪裡說魯迅的祖籍是河南省正陽縣呢?

關於魯迅祖籍正陽的資料表述來自網際網路(如百度),也有人稱魯迅祖籍河南汝南,還有人稱魯迅祖籍湖南道州。偏偏有好事者在武漢聽濤景區魯迅廣場魯迅塑像不遠處,發現一樹立的標誌牌,牌上用中、英、日等語言寫著: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

武漢廣場標誌牌

筆者是河南正陽人,看到這些消息,也是十分興奮,幾多查閱書籍,幾多耙梳資料,整理以下不成熟的思考與看法,以求教於方家。

首先我想說,說魯迅祖籍是河南正陽的人,也並非故意地與名人攀親或別有用心。

我們一般說的祖籍,通常是指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長久的居住過的地區,祖籍是指一個家族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傳統上指父系)的出生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所產生的觀念。特別指出的是戶籍所在地或出生地並不一定就是這個人的祖籍所在地。

自古豫州乃天下之中,中原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很多姓氏來源於此。

班固《漢書·周仁傳》、鄭樵《通志·民族略》等記載,春秋初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分封其三子姬烈於汝墳為汝墳侯,以城名國為「汝墳國」,以國為氏,也稱周氏。春秋後期,興起殯葬封土起堆之風,因汝墳有不祥之虞,「汝墳」改稱安城。因安城位於先秦汝水故道南岸,所以又稱「汝南」。汝墳國後為秦所滅,周氏宗族繼續在這裡聚族而居,號稱「汝南周氏」,遂為汝南著姓。汝南成為周氏的郡望,特別是平王三子烈的這一支,繁衍最為旺盛,成為周氏群體的主幹,故後世多以「汝南周氏」「汝南世第」稱。

西漢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汝南安城周氏實為天下周氏一個重要發祥地。

現存紹興魯迅紀念館的魯迅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丁卯科所寫的《浙江鄉試硃卷》中的履歷為:「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此中提到的「濂溪先生」乃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諡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魯迅家族的宗譜《越城周氏支譜》的《舊譜自序》中記載:「餘家本姬姓,文王之後,子孫以國為氏,世居汝南,代有偉士。傳至有宋而有濂溪公,纘承道學,為世巨儒。厥後蔓延天下,無處無之。」由此可見,越城周氏確實認定自己是周敦頤的後裔。但是《越城周氏支譜》又以周逸齋為始遷祖,記載了從周逸齋到魯迅、周作人父親周伯宜的詳細譜系,也記載了從周敦頤至周澳、周德等的譜系和行傳。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對「汝南周」另有自己的理解。在《魯迅故家的敗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周建人說:「我相信我們原籍是河南省汝南縣……宋朝徽欽二帝被金兵挾持而去,康王趙構在愛國將領宗澤等人的保衛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時稱南京即位,史稱南宋。可是,趙構仍不想抗戰,反而倉皇南逃,不久金兵長驅直入,趙構只得逃到越州紹興;後來,又逃到明州寧波,周家的祖先也有可能是為了躲避金兵,從汝南來到紹興落戶。那麼,我們家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魯迅年幼之時,家中燈籠上常寫「汝南周」字樣,民國《紹興縣誌·姓氏編》說周氏「譜載先世居汝南,唐永泰中有名崇昌者,仕致廉州刺史,居於道州寧遠」。

燈籠上的「汝南」應當指的就是周敦頤的「汝南伯」的封爵。周敦頤的先世徙居情況大致是由河南汝南、山東青州、湖北襄陽、湖南寧遠,再由寧遠到道縣。周敦頤之子周燾的後裔逸齋公於明正德年間移至浙江紹興。魯迅二弟周作人後來寫有數典詩,其三即是歌詠祖父周德清所說的「始祖」周敦頤。

湖南道州周敦頤故裡有一副楹聯「周庭舉世皆尊元公哲學魯迅文章恩來開國總理,風景這邊獨好濂水湛藍都龐蒼翠道巖今古奇觀」。對聯之意表明,魯迅和周恩來是周敦頤的後代。周氏宗祠內大多懸有「汝南世第」和「濂溪世家」兩塊匾額。

關於魯迅與周恩來是周敦頤後裔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胡正耀與蔣聰順的《魯迅和周恩來的祖籍考》、徐紅斌的《周恩來和魯迅同是周敦頤的後代》、周九宜的《周敦頤、魯迅、周恩來祖籍考》等等,這些文章都指出魯迅與周恩來是周敦頤的後裔。

接上陳述,汝南周姓始出安城,安城為縣是在漢代,隨著汝南郡的設立而建立。據考證《詩經·國風·周南》的《關睢》《汝墳》等十一篇即創作於安城。

東漢封姚期為安成侯,三國時安城為魏國南疆的軍事重鎮,賈逵任豫州刺史,治所安城。時人丁劇增,經濟文化繁榮,安城達到全盛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由於鮮卑、匈奴南侵,戰亂頻繁,中原地區人口南遷,土地荒蕪,形成了「遍地皆蒿草,十裡無人煙」的悽涼景象,一代名邑安城逐漸冷落廢棄。

安城沒落,周姓子孫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汝南安城周氏作為中原的名門望族,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乃至近現代,英才輩出。清代嘉慶年間的《汝寧府志·周燕傳》曾言:「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稱周氏。」汝南周氏的繁衍、遷徙和流布,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郡望堂號汝南堂。那麼,承載著周姓家族榮耀的古城遺址到底在哪裡?

安城是豫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故城,故城的準確位置,久已不清。民國17年《確山縣誌》記載在確山縣境,民國25年《正陽縣誌》記載在正陽縣境,民國27年《汝南縣誌》記載在汝南縣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和《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正陽說」,但問題不等於已經獲得解決,至今仍有爭論。現在的駐馬店汝南、平輿、正陽都有安城遺址。

最早關於安城縣城位置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汝水》說,汝水過了上蔡縣西之後,又東南,經平輿縣南,安城縣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意思是說安城縣故城應該在汝水的南邊。唐《括地誌》載:「安成故城在汝陽東南70裡。」清康熙《汝寧府志》、清嘉慶《重修汝寧府志》等對安城故城在今正陽縣寒凍鎮固城寺之地理位置無異義。

正陽縣寒凍鎮西汝河南之固城寺,距正陽縣城30公裡,距汝南縣城35公裡,迄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綜合漢安城歷史、地理資料和近年地下文物出土等情況,判斷正陽縣寒凍鎮固城寺是安城遺址應該是準確且可信的。

民國《正陽縣誌》周仁傳云:「漢興,續周嗣,復封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以汝墳下溼,徙安成。」此城當時屬汝南郡轄,後漢改「安成」為「安城」,仍屬汝南郡。歷代正陽縣誌對相關內容也均有記載。1983年4月10日,正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後,要指出的是,魯迅祖籍在不在正陽並不重要,在這次探尋裡,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駐馬店源遠流長的文明和我們對一代文學巨匠的尊崇。魯迅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的光輝形象,輝映在祖國山河的每一處。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特別感謝:許齊平《漢安成故城考》、駐馬店晚報餘斌《魯迅祖籍在正陽?》

北京魯博魯迅雕塑

相關焦點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當天晚上,鬱達夫寫下了《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信》: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憐的朋友太多了,所以結果近來弄得我自家連一條棉褲也沒有……講這一番苦話,並不是因為怕你要來問我借錢,而先是預防……引誘你到北京來的,是一個國立大學畢業的頭銜,現在學校都已考完,你一個國立大學也進不去。
  •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 日文寫成筆跡潦草
    拜託你給須藤先生掛個電話,請他速來看一下……」    「廣平兄:依我想,早該得到你的來信了,然而還沒有,大約閩粵間的通郵不大便當,因為並非每日都有船……」即將於明天在廣州博物館開幕的《魯迅生平與創作》展覽中,魯迅先生寫給許廣平的書信手札、魯迅去世前一天寫的「絕筆信」(複製品)以及魯迅兒時佩戴的銀飾等一批珍貴文物,從上海魯迅紀念館「借」來廣州與觀眾見面。
  •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 用日文寫成筆跡潦草(圖)
    拜託你給須藤先生掛個電話,請他速來看一下……」  「廣平兄:依我想,早該得到你的來信了,然而還沒有,大約閩粵間的通郵不大便當,因為並非每日都有船……」即將於明天在廣州博物館開幕的《魯迅生平與創作》展覽中,魯迅先生寫給許廣平的書信手札、魯迅去世前一天寫的「絕筆信」(複製品)以及魯迅兒時佩戴的銀飾等一批珍貴文物,從上海魯迅紀念館「借」來廣州與觀眾見面。
  • 信中一個親切的稱呼,她開始喜歡魯迅,魯迅:其實我沒有任何意思
    這讓我想起了趙一荻與救國英雄張學良的愛情,趙一荻與張學良兩人相戀也是在外同居,但是趙一荻並沒有得到名分,甚至連當妾的名分都沒有,但不一樣的是,趙一荻在張學良的有生之年,轉正了,她等了三十六年,等到了張學良與正妻于鳳至離婚,趙一荻從此成為了的張學良的正妻。
  • 從「祖籍河南」到河南明星:頂級流量河南造!
    以前,要說起河南明星,「河南籍」是繞不開的坎兒,不老女神趙雅芝就是河南籍明星的代表,1954年出生於香港的趙雅芝祖籍是河南開封,1975年,趙雅芝出演了個人首部電視劇《乘風破浪
  • 魯迅筆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鬱達夫在《語絲》「隨感錄」欄目發表《革命廣告》一文,聲明 「這一個不革命的小資產階級鬱達夫……對於奢華費錢的咖啡館,絕跡不敢進去」。緊跟著鬱達夫的短文後面是一則 《魯迅附記》,附記中寫道:  這樣的樂園,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學家,要年青貌美、齒白唇紅,如潘漢年葉靈鳳輩,這才是天生的文豪,樂園的材料……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後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
  • 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現在很多的語文教科書裡,都會專門把一些中國作家,尤其是古代時候的作家的祖籍給點出來,估計很多人就是跟著記一記,只知道祖籍就是這個人的祖先所生活的地方,但是對於這個「祖」究竟有多「祖」一點概念也沒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祖籍的「祖」究竟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 「魯迅魯迅,多少廣告,假汝之名以行」
    12月5日的信中又說:「我曾在上海對人說,長虹不該擅登廣告,將《烏合》《未名》都拉入什麼『狂飆運動』去,我不能將這些作者都暗暗賣給他。」不過魯迅當時只是私下說說,沒有採取行動。這回變成書了,我也今天才知道,而終於不明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裡面是怎樣的東西。現在我也不想拿什麼費話來搗亂,但以我們多年的交情,希望你最好允許我實行下列三樣—— 一,將書中的我的演說,文章等都刪去。 二,將廣告上的著者的署名改正。 三,將這信在《語絲》上發表。
  • 翻譯家孟十還與魯迅通信多達32封 曾為魯迅抬棺
    作家們為魯迅抬棺的場景,其中哪一位是孟十還,現在已不可考。  比如1934年10月31日,魯迅給孟十還寫的信顯示:「託翁的《安那·卡列尼那》,中國已有人譯過了,雖然並不好,但中國出版界是沒有人肯再印的。所以還不如譯A.T.的《彼得第一》(即阿·託爾斯泰的《彼得大帝》,編者注),此書也有名,我可沒有見過。不知長短怎樣?一長,出版也就無法想。」
  • 錢鍾書私人信件將亮相拍場 信中評魯迅暗表不滿
    我對於自己的舊東西,大多數覺得過不去。香港「盜印」有同強姦,沒有辦法;如果我應允正式出版什麼「全集」,那就使不是和姦,也仿佛賣買婚姻了!但是我對您的盛意,深深感荷。秋季駕臨北京,預表歡迎。頃得郵局通知,惠寄尊刊六期,系違禁「退回原寄地」
  • 魯迅生前:她送書寫信稱學生並與丈夫分居,魯迅去世:她破口大罵
    小村求學的孩子蘇雪林的祖籍在安徽太平縣嶺下蘇村,小村坐落在黃山腳下太平湖的北岸,根據《太平蘇氏宗譜》記載,她家的祖上並不尋常,乃是宋朝時期大文學家蘇轍的後裔,名門望族之後,到了她這一代卻已不復當年了。在那個女子不需要文化的認知時代,小蘇雪林卻有著自己的執著,也正是這份執著,使她有機會讀書識字。但是好景不長,在一年多以後,她的跟讀生涯結束了,哥哥們都去學校讀書,離開了私塾,她也就失去了跟讀的機會。
  • 如果讓魯迅幫你考申論,猜猜能考多少分?
    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有毒。——魯迅  不管你後臺多硬,請你好好跟我說話,我一般不惹事,一旦惹了,那都不叫事,叫新聞。——魯迅  五十六個閏土、 五十六隻猹、 五十六支閃亮鋼叉放你家。五十六個聲音匯成一句話:叫你偷瓜叫你偷瓜叫你偷瓜。
  • 身為唐山人的你,知道自己祖籍在哪嗎?
    身為唐山人的你,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哪裡嗎? 唐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初年的孤竹國,歷史很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五百年。,還有一成是清末民國的新移民。
  • 閱讀《書邊草》認識別樣魯迅,魯迅曾給金陵刻經處捐獻銀元?
    第一本購存的姜先生作品,因出版時間相近,定不下是哪一冊了:《雨聲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書邊草》,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新一版。細想,大約前者先買到,可後者在我自己,更為珍惜。《雨聲集》雖然也有幾篇類似書話的短章,可大體還是敘事或抒情散文。《書邊草》完全是一部書話作品。大學期間,讀過唐弢先生的《晦庵書話》,留有較深印象。
  • 曹雪芹祖籍到底是哪? 四地爭奪文豪「戶口」
    但是即使他活到現在,依然難以回答一個難題——曹雪芹的祖籍到底是哪裡?  比較普遍的說法,主要集中為「豐潤說」、「遼陽說」等4個城市學者的研究結論。就在四地還在爭論的時候,唐山市豐潤區率先開始大刀闊斧地為「曹雪芹」修建公園,大有在爭論未果之時,就掀起新一輪爭奪戰之勢。
  • 馬德俊:蔣光慈祖籍叢考
    由此可見,蔣光慈祖籍記載雖有分歧,但持「河南固始說」居大多數。二,從口碑資料看,蔣光慈祖籍也在河南固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固始縣黨史辦工作人員在黨史資料徵集中,在金寨縣白塔畈見到蔣光慈胞妹蔣儒香老人,蔣儒香老人說:「俺老家是從河南固始那邊過來的,什麼地方,我不知道,只知道祖父祖母的墳埋在白塔畈邊上,曾祖的墳不在這裡」。
  • 魯迅與許廣平的驚世忘年戀(圖)
    嗚呼先生,誰謂荼苦,或甘如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這一詩一文,包含著兩人多少辛酸血淚,多少相愛相知,多少生死情誼!亦可看做是魯、許《兩地書》的延續!魯迅說:「《兩地書》其實並不像所謂『情書』,一者因為我們通信之初,實在並沒有什麼關於後來的預料的;二則年齡、境遇都已傾向了沉靜方面,所以絕不會顯出什麼熱烈。」「其中既沒有死呀活呀的熱情,也沒有花呀月呀的佳句。」
  • 魯迅訂正誤筆誤譯兩則
    魯迅的短篇小說《風波》,最初發表在《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號(1920年9月)上。小說有一處寫六斤打破一隻碗,第二天她父親七斤把碗拿到城裡去補的情節。由於碗缺口太大,補好要釘十六個銅釘。但小說結尾卻是六斤「捧著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一個「十六」,一個「十八」,前後牴牾。
  • 魯迅家祖、父、、母、子是如何參與考試作弊的
    差人遞的時候,副主考周錫恩也在船上,殷如璋當然知道信裡有文章,所以並未拆閱,而是放在茶几上。周錫恩,不知是裝傻,還是故意,就是不走,差人在外等急,就嚷嚷起來了:一萬兩的銀信呢,為嘛不給個回條?真是豬隊友。主考不得不讓副主考一同拆閱,並上報地方政府……這就是周福清著名的高考舞弊案。這傢伙,先是潛逃,後是投案自首。
  • 秦始皇的出生地是趙國邯鄲,那秦始皇的祖籍又是哪裡呢?
    秦始皇的祖籍在哪裡?是陝西?是山西?是河南?是山東?還是甘肅呢?河南為什麼還有他的兩個祖籍?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我們來探討。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被尊為祖龍。祖龍者,龍之祖也。他姓嬴氏趙名政,故有嬴政、趙政之稱。趙政出生於趙國的邯鄲,即邯鄲是秦始皇的出生地,那麼秦始皇的祖籍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