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魯迅仍是作品入教科書最多的現代作家

2020-12-25 搜狐網

  新學期剛開始,「20多篇經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的消息在各類媒體傳播,據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列舉,這些文章包括《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等,因涉及魯迅作品較多,驚呼為「魯迅大撤退」。

  然而,這一消息隔天即被證明不實。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蘇教版初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委王棟生發表文章指責傳播消息者「根本沒有親手翻一下語文書」,「我手上正拿著最新印次的這套教科書,和前幾年是一樣的。」  

莫以「老眼光」作判斷

  一些教科書出版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魯迅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已成為新的文化經典,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給學生看的教科書來說,魯迅的作品沒有減少,至今仍然是現代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教科書最多的一位。」他們指出:「誤會」來自於中學語文教育模式已經發展出了「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模式,可早已畢業的人們還在以「老眼光」作判斷,視「必修課教科書」為唯一載體,甚至以「高考大綱考不考」作為「魯迅先生」是否「在崗」的唯一準則。

  負責中學語文教科書研究編寫工作的顧之川在採訪中介紹說,新課本選用魯迅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上進一步豐富:像初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除保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社戲》等傳統篇目外,又新選了《風箏》、《阿長與》、《雪》等,這些文章都寫得生動有趣,富有童真童趣,學生很容易接受,適合教學;高中必修課教科書中選了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等篇目,選修教科書《演講與辯論》裡選用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學校下發的教材《語文讀本》裡,選了魯迅的《藥》;《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讀本》裡,選了魯迅的《春末閒談》。  

講解方式需要創新

  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裡的進進出出,為何如此牽動人心?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下一代在多大程度上讀魯迅、懂魯迅,實際上投射的是許多這一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孫鬱對記者說,魯迅的作品和影響存在一天,國人圍繞他的談論就會存在一天,這是魯迅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宿命關係」。與其談論讓這篇進來還是讓那篇出去,不如考慮如何講好一篇魯迅的作品。

  孫鬱說:「有人說魯迅的作品很難教給孩子,因為他那麼犀利,深刻,有時深刻地悲觀,有時顛覆性地反抗。在中學課本中,是不是該多一點皆大歡喜的、中庸的、"悠然見南山"那一派的文化傳承?我認為問題出在:中學老師講魯迅作品應該想一些創新的方式,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我一直在想,把沈從文的《邊城》和魯迅的《祝福》放在一起講,讓學生看到鄉村故事的不同風格寫作背後,作家的思考點在哪裡?愛心在哪裡?批判性在哪裡?兩篇文章迥異而又相互聯繫的文字,如何合出一個完整的鄉村社會。這樣教,可能讓教學更有意思。」

  孫鬱告訴記者,他希望能把魯迅的另一面介紹給中學生:「魯迅的愛意,魯迅的審美,如他談論西洋版畫、漢像、浮世繪、明清瓷器等藝術類別的文章,不是貴族式的,而是尼採式的,有很多哲學層面的含義,那些文章的意義不能夠小視。」(記者 吳越)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renyue)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魯迅站在古代與現代的交匯點上,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用瘦小的肩膀閘住黑暗,只為將青年送到光明的地方去。從早年求學南京到遠赴日本探索救亡之路,從學習現代醫學到從事文學創作,從教育工作者到專注於立人救國的作家,魯迅的一生,可謂是中國現代性轉型歷程的一個縮影。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圖註:魯迅墓,位於上海長期以來,魯迅都是中國大陸知名度最高、作品流傳最廣的現代作家,但對臺灣人來說,魯迅則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因為1949年後,魯迅作品在臺灣被列為禁書,直到801949年後,魯迅作品在臺灣被禁,自教科書中撤出;至90年代,始重返教科書1、1949年後的二十年,魯迅在臺灣被指為「文妖」「暴君」,作品只能在暗中流傳1949年5月,大陸戰局已定,臺灣宣布戒嚴,並頒布《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追隨或傾向中共的作家所寫的作品都被列為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然而,為何就這樣一位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卻屢屢被從教科書中移除?還被批為「不是文學家」呢?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
  • 【文化觀察】教科書把有趣的魯迅弄丟了?
    事實上,在教科書之外的魯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寫出《中國小說史略》這樣不朽的學術著作,還是精通日語、德語的翻譯家,對美術也有獨到的認識,並善於設計書刊封面。想還原魯迅的形象,繼承魯迅的文化遺產,就首先要把教科書帶來的魯迅形象拋開。
  • 中學語文魯迅作品被指生澀難懂 幾乎成教學雞肋(圖)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記念劉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裡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學者和中學語文老師一起,就新時代如何讀魯迅作品再度展開了探討。
  • 作家出版社推出陸穎墨短篇小說集《小島》,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近日,作家出版社推出了陸穎墨短篇小說集《小島》,該小說集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小說集中的二十幾篇短篇小說代表陸穎墨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為《小島》的頒獎評語稱:一面「鏡子」、一條狗、一扇艙門、一艘老舊的軍艦,連接成一條記憶的河流,蒼涼而不失壯美,深沉中閃射著理想的光芒。海軍往事照耀著波濤洶湧的海面,深情地注視著我們今天的遠航。
  • 兩岸三地語文教科書改革 臺灣難見大陸當代作品
    第4頁:臺灣:難見大陸當代作品   兩岸三地語文教科書改革調查  北京市新版語文教科書「金庸取代魯迅」引發的爭論,餘震尚存,其背後蘊藏的特殊原因,折射出大陸教科書改革的曲折之路;而看看香港和臺灣的語文教科書,又何嘗不是反映著各自的時代烙印  追尋「金庸與魯迅之爭」真相
  • 人教版教材魯迅文章被刪 網友:魯迅文章印象深刻
    光明網教育訊日前,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中魯迅的《風箏》被刪,換成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網傳「魯迅文章退出是因為『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魯迅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等批評之聲,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教材的文章替換隻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
  • 魯迅文章被傳徹底退出教材 回應:只刪了一篇
    調查  1.刪除一篇課文《風箏》  2.變為「刪除魯迅在教科書中的最後一篇文章」  3.傳為「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  4.核實: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六篇魯迅作品  昨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核實,相關負責人對此否認,並稱這樣的消息是扭曲事實,本次只是在七年級語文的上冊去掉了一篇
  • 樓適夷曾受魯迅扶掖,他的翻譯作品被魯迅稱讚為「沒有翻譯腔」
    樓適夷先生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編輯出版家、作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早年參加太陽社,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左聯」工作,一度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其間受魯迅先生扶掖,在獄中堅持閱讀和翻譯。魯迅曾稱讚他的翻譯文筆「沒有翻譯腔」,這是對一個譯者極高的評價。
  • 魯迅文章過時了嗎?為何教科書中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說歷史的女人——第1394期)多年來,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存在爭議,就是它該不該繼續在教科書中存在?將魯迅文章驅逐出教科書的說法曾一度甚囂塵上。雖然這種提議最終被取消,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魯迅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明顯地減少了,甚至在有些地方教材中曾完全被移除。那麼魯迅文章是否真過時了,被教科書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 魯迅主編《譯文》(影印)新書發布會 孫鬱: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
    1月23日,魯迅等主編的《譯文》雜誌在出版80周年之際,她的影印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中國魯迅研究和中國翻譯史上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研討會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發布會在中央編譯出版社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孫鬱教授,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助理董巍、教育分社社長馮章、著名圖書策劃人鄧佔平、作家尚論聰等。二十多名魯迅愛好者也到會熱情參與。會上孫鬱教授說:「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其次才是文學家。按如今的資料可以看到,魯迅翻譯的數量,大於其作品的數量。
  • 魯迅的作品竟然大多是翻譯?原來我們都被騙了,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從剛開始的「無產階級戰士」稱號,到現在學生口中「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三座大山」之一,魯迅都因為他的作品而被人們所熟知,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魯迅就是一個作家。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魯迅的作品時卻會發現我們都被騙了,他的作品大多都是翻譯,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教育部闢謠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魯迅先生從未「過時」!
    近年來,魯迅的作品退出語文教材的傳言時常出現,引發輿論關注。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其中,魯迅5篇文章入選。魯迅的沉浮,標誌著一個社會理性發展的尺度。毫無疑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再沒有一個作家能取得魯迅這樣的影響力,但同樣需要面對的,是魯迅也有他的局限,他的遺憾。回眸百年中小學教科書,真正稱得上經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長的名單。然而,無論這份名單或長或短,魯迅作品永遠是不可或缺的。魯迅本人無愧為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者」。
  • 魯迅不可以退出語文教材
    這種江湖好漢的座次排名方式真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純以蠻力取勝,跟作家財富榜有異曲同工之糟。  排在現代作家座次榜上者,在現代文學史裡長期享著榮華富貴。過去的「現代文學史」編寫組在編寫教材時事先就要定好什麼人可以佔多少篇幅。如魯迅可以佔三章,老舍佔一章,沈從文、蕭紅等可只佔一節兩節,張愛玲等根本就不能存在。文學史教材反映了現實,真箇是等級森嚴,一點都亂不得。
  • 呈現一個完整的魯迅——評光明日報出版社新版《魯迅全集》
    原標題:呈現一個完整的魯迅 理順魯迅的思想發展脈絡 魯迅是文學大師,還是翻譯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科普作家,以及書法家、美術家、設計師。我們必須全面地了解魯迅,理解魯迅。光明日報出版社推出的《魯迅全集》,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整的魯迅。
  •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揭曉,阿來、李娟等名家作品獲獎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對經過公示的提名作品進行了認真評審,於2018年8月11日分別投票表決,產生了七個獎項的獲獎作品。現將獲獎作品名單和各評獎委員會、紀律監察組及評獎辦公室名單予以公布。特此公告。
  • 魯迅的文章逐漸被語文教材「剔除」,「去魯迅化」是否正確?
    棄醫從文的醫生是著名作家魯迅。當時,魯迅對中華民族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教育機制改革的詳盡,魯迅的文章已逐漸從教科書之中剔除。這一次很快引起了熱議,甚至兩極分化的慘烈言論。2009年以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剔除魯迅的《藥》、《阿Q正傳》《孔乙己》等9篇經典文章被下架。那麼,為什麼近年來魯迅的文章被排除在教科書以外呢?
  • 活動回顧丨兒童文學作家吳依薇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7月20日,借著新書出版的契機,吳依薇兒童文學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會由魯迅文學院、廣東省作家協會和深圳市作家協會主辦,深圳市龍華區文聯、深圳市龍華區作家協會、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春風文藝出版社和深圳市龍華區丹堤實驗學校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