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魯迅等主編的《譯文》雜誌在出版80周年之際,她的影印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中國魯迅研究和中國翻譯史上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研討會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發布會在中央編譯出版社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孫鬱教授,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助理董巍、教育分社社長馮章、著名圖書策劃人鄧佔平、作家尚論聰等。二十多名魯迅愛好者也到會熱情參與。會上孫鬱教授說:「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其次才是文學家。按如今的資料可以看到,魯迅翻譯的數量,大於其作品的數量。「
《譯文》雜誌是由魯迅和茅盾發起的大型文學月刊,1934年9月16日創刊於上海,前三期由魯迅編輯,之後交給黃源負責編輯事務。《譯文》最初由上海生活書店印行,至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停刊。1936年3月復刊,改由上海雜誌公司發行,至1937年6月出到新三卷第四期停刊,前後共出二十九期。
《譯文》是魯迅先生晚年花精力最多的一種雜誌,它歷經創刊、停刊、復刊、再停刊的艱難過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雜誌社林立,翻譯作品良莠不齊的情況下,《譯文》雜誌展現出鮮明的個性,活潑的文風。在雜誌選稿上,魯迅表現出其一貫的務實態度,一點一滴的將西方文學介紹給中國。
魯迅力圖將《譯文》辦成一個翻譯陣地,他在《<譯文>創刊號前記》中申明:「文字之外,多加圖畫。也有和文字有關係的,意在助趣;也有和文字沒有關係的,那就算是我們貢獻給讀者的一點小意思,複製的圖畫總比複製的文字多保留得一點原味。」他不但悉心選裁外國文藝佳作,還抽空為該刊翻譯作品,僅在10月16日出版的第二期上,就刊載了高爾基的《俄羅斯的童話》第一、二篇(署名鄧當世),薩爾蒂訶夫·謝德林的《饑饉》(署名許遐),巴羅哈的《<山民牧唱>序》(署名張祿如),紀德的《描寫自己》、石川湧的《說述自己的紀德》(署名樂雯)。
《譯文》刊登了大量歐美作家,尤其是東歐國家作家的作品,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該雜誌介紹了普希金,託爾斯泰,波德萊爾,莎士比亞,高爾基,果戈理等百餘位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作品,譯者有黎烈文、傅東華、胡風、巴金、曹靖華、茅盾、唐弢、孫用、孟十還、陳佔元、徐懋庸、麗尼、耿濟之、陳望道、黃鐘、胡愈之、金人、沈起予、馬宗融、王統照、方光燾、趙家璧、姚克、蕭幹、許天虹、周學普、劉盛亞、卞之琳、馮至、劉思慕等,以「創作與評論並重」為宗旨,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雜誌之一。
中央編譯出版社在影印出版《譯文》時以原大、原版式、原封面「為方針,旨在保存文學史料的原貌,以便研究者能夠完整的獲取第一手資料。該雜誌的影印出版,是《譯文》自1937年停刊後首次影印,其中保存了大量著名翻譯家的原刊文,為研究近現代文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