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主編《譯文》(影印)新書發布會 孫鬱: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1月23日,魯迅等主編的《譯文》雜誌在出版80周年之際,她的影印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中國魯迅研究和中國翻譯史上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研討會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發布會在中央編譯出版社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孫鬱教授,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助理董巍、教育分社社長馮章、著名圖書策劃人鄧佔平、作家尚論聰等。二十多名魯迅愛好者也到會熱情參與。會上孫鬱教授說:「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其次才是文學家。按如今的資料可以看到,魯迅翻譯的數量,大於其作品的數量。「

《譯文》雜誌是由魯迅和茅盾發起的大型文學月刊,1934年9月16日創刊於上海,前三期由魯迅編輯,之後交給黃源負責編輯事務。《譯文》最初由上海生活書店印行,至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停刊。1936年3月復刊,改由上海雜誌公司發行,至1937年6月出到新三卷第四期停刊,前後共出二十九期。

《譯文》是魯迅先生晚年花精力最多的一種雜誌,它歷經創刊、停刊、復刊、再停刊的艱難過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雜誌社林立,翻譯作品良莠不齊的情況下,《譯文》雜誌展現出鮮明的個性,活潑的文風。在雜誌選稿上,魯迅表現出其一貫的務實態度,一點一滴的將西方文學介紹給中國。

魯迅力圖將《譯文》辦成一個翻譯陣地,他在《<譯文>創刊號前記》中申明:「文字之外,多加圖畫。也有和文字有關係的,意在助趣;也有和文字沒有關係的,那就算是我們貢獻給讀者的一點小意思,複製的圖畫總比複製的文字多保留得一點原味。」他不但悉心選裁外國文藝佳作,還抽空為該刊翻譯作品,僅在10月16日出版的第二期上,就刊載了高爾基的《俄羅斯的童話》第一、二篇(署名鄧當世),薩爾蒂訶夫·謝德林的《饑饉》(署名許遐),巴羅哈的《<山民牧唱>序》(署名張祿如),紀德的《描寫自己》、石川湧的《說述自己的紀德》(署名樂雯)。

《譯文》刊登了大量歐美作家,尤其是東歐國家作家的作品,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該雜誌介紹了普希金,託爾斯泰,波德萊爾,莎士比亞,高爾基,果戈理等百餘位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作品,譯者有黎烈文、傅東華、胡風、巴金、曹靖華、茅盾、唐弢、孫用、孟十還、陳佔元、徐懋庸、麗尼、耿濟之、陳望道、黃鐘、胡愈之、金人、沈起予、馬宗融、王統照、方光燾、趙家璧、姚克、蕭幹、許天虹、周學普、劉盛亞、卞之琳、馮至、劉思慕等,以「創作與評論並重」為宗旨,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雜誌之一。

中央編譯出版社在影印出版《譯文》時以原大、原版式、原封面「為方針,旨在保存文學史料的原貌,以便研究者能夠完整的獲取第一手資料。該雜誌的影印出版,是《譯文》自1937年停刊後首次影印,其中保存了大量著名翻譯家的原刊文,為研究近現代文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焦點

  • 翻譯家孟十還與魯迅通信多達32封 曾為魯迅抬棺
    瀋陽晚報記者針對這些線索諮詢了《遼寧文學史》的主編白長青,白先生表示,他對孟十還、鹹直、孟鹹直這些名字都感到有些陌生,「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壇的遼寧作家比較多,這人應該不是特別出眾。」  1927年之後,孟十還前往蘇聯留學,苦攻俄語文學,由作家轉型為一名翻譯家。
  • 魯迅首先是位翻譯家:從沒想過「永垂不朽」
    事實上,魯迅在苦澀的孤獨、慘澹的人生之外的一面確實鮮為人知:他愛讀雜書,愛吃糖,喜歡看好萊塢電影,喜歡漢代畫像,喜歡齊白石,對書法、木刻頗有研究,被稱作「中國新興木刻之父」……   尤為重要的是,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不少學者指出,魯迅首先是翻譯家,其次才是作家。
  • 鉤沉|魯迅與《譯文》雜誌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魯迅創辦的《譯文》雜誌《譯文》雜誌是在抗戰前由魯迅、茅盾等在上海發起創辦的,它成為當年反文化「圍剿」的新陣地,並培養和壯大了進步的文學翻譯隊伍。1934年初夏,茅盾來到上海施高塔路130號即大陸新村9號(今山陰路132弄9號)魯迅寓所,談起《文學》雜誌推出兩期外國文學專刊,激發了作家們的翻譯熱情。魯迅聽後,認為應創辦一份專登譯文的刊物。茅盾也有此意,立即表示贊成。當魯迅邀黎烈文一道參與發起時,他馬上應允,還建議以「譯文」為刊名。
  • 《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新書發布會舉行
    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   10月19日《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新書發布會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行。發布會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魯迅博物館主辦,北京金哈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出席發布會的有,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社長邢豔琦、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楊陽、北京金哈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佔平、中央編譯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長馮章、著名作家王得後、魯迅研究專家孫鬱、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李允經、魯迅研究專家王世家、著名作家止庵、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京華、著名作家解璽璋、藏書家謝其章等,北京魯迅博物館資料部主任劉思源主持發布會。
  • 河南大學出版社《中國新興版畫》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魯迅博物館對...
    2020年1月10日上午,河南大學出版社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辦了重點新書發布會暨向北京魯迅博物館捐書儀式。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博士,工藝美術專家、香港澳門區旗設計者肖紅教授,《中國新興版畫(1931-1945)》編委會成員、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主任劉思源,河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邵培松及部分讀者參加了發布會。
  • 魯迅文學獎給中國翻譯界以警示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已經揭曉,文學翻譯獎空缺。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但是,對於中國翻譯界來說,是重要而有益的警示。」知名翻譯家、本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終評委員會主任藍仁哲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這樣表示。
  • 魯迅與豐子愷「撞車」翻譯《苦悶的象徵》
    兩個月後的4月8日,魯迅買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著手翻譯,10月10日譯完,第一、第二部分於10月1日至31日在《晨報副刊》上連載,1925年3月,作為《未名叢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由《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
  • 2019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題目預測及譯文:魯迅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熱門推薦>正文2019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題目預測及譯文:魯迅 2019-05-31 16:3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英語四級翻譯目前考察的方向多偏向於社會經濟
  • 樓適夷曾受魯迅扶掖,他的翻譯作品被魯迅稱讚為「沒有翻譯腔」
    樓適夷先生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編輯出版家、作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早年參加太陽社,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左聯」工作,一度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其間受魯迅先生扶掖,在獄中堅持閱讀和翻譯。魯迅曾稱讚他的翻譯文筆「沒有翻譯腔」,這是對一個譯者極高的評價。
  •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採超人哲學和託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 魯迅訂正誤筆誤譯兩則
    魯迅的短篇小說《風波》,最初發表在《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號(1920年9月)上。小說有一處寫六斤打破一隻碗,第二天她父親七斤把碗拿到城裡去補的情節。由於碗缺口太大,補好要釘十六個銅釘。但小說結尾卻是六斤「捧著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一個「十六」,一個「十八」,前後牴牾。
  • 魯迅為何狀告出版商李小峰?
    北新書局出版或經銷的魯迅著、譯、編的書籍,達39種之多。據學者陳樹萍統計,北新書局翻版次數最多的14種新文學著作中,魯迅就佔了6種,其中《吶喊》翻了22版,《彷徨》翻了15版,《吶喊》第14版時,印數已達4.3萬冊。顯然,魯迅是北新書局的頂梁柱,而李小峰給魯迅的版稅也很慷慨,高達25%,而當時各書店最高版稅是15%,一般為12%。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 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他的漫畫、翻譯,還是美育理念乃至音樂思想,都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3月1日下午,滬上眾多文人雅士齊聚克勒門文化沙龍,以「一鉤新月分外明——海上『豐』採豐子愷」為主題,回憶、探討他們記憶中的豐子愷。而「一鉤新月」幾字正是取自豐子愷的一幅重要畫作,這幅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漫畫」的誕生。
  • [關於魯迅的資料]魯迅簡介
    [關於魯迅的資料]魯迅簡介 2011-11-11 17:44 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
  • 周作人曾主編"語絲" 魯迅雜文幾乎每期都登(圖)
    1921年10月12日,副刊改出4開4版,定名為《晨報副刊》,編輯仍是孫伏園。  孫伏園,浙江紹興人,是魯迅任紹興師範學堂監督(校長)時的學生。經常在《晨報副刊》上撰稿的有胡適、冰心等,其中又以周作人、魯迅為最多。由於名家薈萃、內容新鮮,這份副刊深為青年學生所喜愛,晨報的發行量也因此不斷上升。《晨報副刊》風行,就漸為人所覬覦。1924年,孫伏園的編輯工作就不大順手起來。
  • ...是這樣的人:他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他的漫畫、翻譯,還是美育理念乃至音樂思想,都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3月1日下午,滬上眾多文人雅士齊聚克勒門文化沙龍,以「一鉤新月分外明——海上『豐』採豐子愷」為主題,回憶、探討他們記憶中的豐子愷。而「一鉤新月」幾字正是取自豐子愷的一幅重要畫作,這幅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漫畫」的誕生。
  • 魯迅研究學者: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有自卑感?
    但是當時蘇聯最權威的一個批評家評論,說《城與年》是一部帶有消極的、頹廢的,甚至是有詛咒社會主義藝術形象傾向的錯誤的作品。蘇聯主流的批評家對《城與年》的判斷和魯迅的判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部小說寫的是俄國青年安德列去德國,他個人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他認識一個德國青年,這個青年帶有民粹主義傾向。
  • 魯迅翻譯《小約翰》
    作品亦真亦幻,如詩如畫,意象開闊,寓意深遠,被魯迅譽為「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1906年,留學日本的魯迅在東京的舊書店購買了幾十冊德文雜誌,其中包括選登了《小約翰》第五章的半月刊《文學的反響》(1899年8月第1卷第21期),作者運用象徵與寫實結合、以童話表達嚴肅主題的創作手法,讓魯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我非常神往」,喜愛不已。
  • 陳紅:魯迅日文水平考
    也就是說,魯迅的日文水平幾乎決定了他整個翻譯事業的質量。因此考察魯迅的日文水平對了解和把握其整個翻譯事業意義重大。魯迅於1902年4月赴日留學,在日本度過了7年多的光陰,但他真正系統地接受日語教育是在他初到日本的頭兩年。當時他就讀於東京弘文學院普通科,每周最少要學12個課時的日語,多時達到每周27個課時[2]。
  • 【文化觀察】教科書把有趣的魯迅弄丟了?
    [摘要]事實上,在教科書之外的魯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寫出《中國小說史略》這樣不朽的學術著作,還是精通日語、德語的翻譯家,對美術也有獨到的認識,並善於設計書刊封面。事實上,在教科書之外的魯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寫出《中國小說史略》這樣不朽的學術著作,還是精通日語、德語的翻譯家,對美術也有獨到的認識,並善於設計書刊封面。想還原魯迅的形象,繼承魯迅的文化遺產,就首先要把教科書帶來的魯迅形象拋開。